APP下载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2014-03-21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文

张 晴

张晴,河南郑州市商贸管理学校教师。

口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好的口才能表现一个人良好的文化素养。然而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口语交际教学现象, 有些老师把它当作课堂的点缀,口语交际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目前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老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片面;(2) 学生口语交际的范围窄小;(3) 实施过程的组织不力。

很显然,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这几种现象,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实现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呢?我们必须以口语交际训练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互动,所以课前老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在课前,教师要事先安排一些活动作业,让学生熟悉口语交际的内容。业务洽谈在现实生活很常见,因此在上口语交际《洽谈》课之前,我让学生提前准备了洽谈的内容和方案。学生分组创设对话情境,在课堂上模拟不同的业务场景进行洽谈。由于学生准备充分,课堂像真正的业务洽谈一样,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懂得洽谈的要点,还能训练学生在听明白对方意图的基础上巧妙应对,实现洽谈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洽谈过程中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两得!这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相应的学习情境,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

口语交际的话题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为这些内容为学生所关注,以此为话题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交流讨论的热情,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

2.激励学生,让学生敢说

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学生有了说的欲望,但有时怕说不好,所以不敢说,这时就需要教师激励引导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充满信心。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面对知识与文凭的劣势,更应教会他们掌握应聘的方法和技巧,力争在应聘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教学《应聘》 口语交际课时,我先列举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有效的应聘,感悟到应聘的技巧和要领。然后模拟现场应聘。有位男生性格内向,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发言。我知道他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鼓励这位学生去“应聘”,结果这位学生在那儿憋得满脸通红。这时我用信任的语气给他一个台阶:“可能这位同学还没准备好,我相信他以后会做的更好。”在下次的口语交际课上,我又给了这位同学一次机会,这次他表现落落大方,角色到位,越表演越自信。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以后这位同学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了。

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有着发展的潜力。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老师及时的鼓励,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的“话匣子”彻底打开,欲罢不能,以后更加努力,动力十足。

3.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说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文中比例最大,所以应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话题,充分挖掘话题,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中专语文新教材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沃土。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系列的训练活动,如朗读、复述、讨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项链》这篇课文,就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文章。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就请学生给课文续写结尾。续编故事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他们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真令人欣喜。这篇文章也适合改编课本剧,还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设计场景,编写台词,把书面文字换成适合舞台表演的口语。这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说话能力。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在结尾之处,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这不仅仅是口语交际,更是阅读教学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4.课外拓展,让学生善说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话题点,拓展口语交际的时空,增强学生在各个场合学习交际的能力。

一节课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我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平时多注意现实生活中别人是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在增强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学习了生存的本领。在每周一次的社会实践课程中,学生走进社会,在不同的场合洽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课文
情景交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背课文的小偷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背课文
口语对对碰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