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4-03-20林建峰

关键词:价值体系思想建设

林建峰

(武夷学院海峡成功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文化是思想的沉淀,是历史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得以薪火相传和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新时期加强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筑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2]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提升,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文明交融、多元价值碰撞以及多样文化诉求的积极回应。

和谐文化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文化形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首先,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统领和支配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根本,是引领和主导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价值理念支撑,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塑造和谐心态以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和谐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追求和谐的民族,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在气质,和谐文化善于利用先人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开启人们的智慧,创新人们的思维,震撼人们的心灵以发现新事物、思考新问题、构建新社会。再次,和谐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有益文化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也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其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谐文化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借鉴了人类有益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最后,和谐文化适应并服务于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和谐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思想保证。同时,和谐文化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质成分,融合不同文明的异质冲突,在坚守民族特质中寻求世界共性,为解决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推动人类文明走向和谐新境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方向和发展前景。

从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我们不难看出,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全面吸收和借鉴了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和谐文化体现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力量,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价值多元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其次,和谐文化体现了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同时又结合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发展环境和前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其新的时代精神。再次,和谐文化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自信的表现,体现着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和谐文化的世界性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自觉的表现,体现着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积极借鉴和充分包容。最后,和谐文化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一切思想文化,使人们摆脱了愚昧和迷信,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尊重人的价值选择、鼓励人的首创精神,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和谐文化是构筑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和整合功能,可以为经济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取向和新的理论视野,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思想保证。

(一)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社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向”[3]。社会经济的深化变革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利益表达的公开化以及利益矛盾的扩大化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对这些冲突进行引导和规范,对各种矛盾进行协调和缓解。和谐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和促进文明的、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发展,坚决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社会思潮的蔓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培育共同理想,调动人们的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导性,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感召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于社会具有调节和整合功能,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力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

以道德来统领引导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同时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文明高度交融与碰撞,对于我国思想道德阵地带来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从国内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建设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和谐文化,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反映社会主义思想境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建构诚信友爱、文明祥和的精神风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4]。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利于提高人们的德性修养,规范人们的价值认同,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以形成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良好的道德规范,夯实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

(三)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物质层面的和谐,更需要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精神文化关系,实现精神层面的和谐。这就意味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政治条件,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个体价值需求与全社会价值需求的同向性,达成融合或互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理顺社会关系的作用。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尊重信任、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感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行为准则,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融洽和睦的良好氛围,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

三、当前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和谐文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战略调整,是对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发展。和谐文化重在建设,不仅要植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更要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成分,不仅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更要有具体实践的推动。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5]。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首要和根本的就是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政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阵地。同时,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和谐文化建设。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6]在思维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复杂化的今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统摄多样的思想观念和多元的价值理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建设和谐文化,要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体制、制度、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健全规范的管理体系,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建立健全核心价值体系内部的互动机制和奖惩机制等,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科学有效地进行。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发展注入优质成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绵延着五千多年的博大精神和灿烂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该坚持追本溯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将其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分清哪些是优秀的成分,哪些是落后的成分,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族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性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7]。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弘扬与创新的关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和谐文化注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血液,使其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明和文化,都有其追求和谐的特质,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都值得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和借鉴。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眼光吸纳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独立自主精神、民主法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等一些信念和准则,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整合到和谐文化之中,使其既彰显民族特色,又具备时代特征。当然,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不是盲目模仿、照搬照抄,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原则,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8]。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得文化艺术的创作从少数精英阶层独占的狭小空间走向了大众舞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扩大了文化创作者和文化享受者的空间,充分保障和发展了公民的文化权利。同时,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已更加快捷、更加便利、更加实用的方式推向大众,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潜移默化地输送到人们的思想认识之中,形成稳定的意识形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转变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注重文化产业发展而忽略文化事业发展的观念,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新路子,破除政府对文化过分的、直接行政监管观念,逐步实现文化的社会化管理,鼓励和支持民间参与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2] 雷莹,白显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N].光明日报,2006-05-16.

[3] 王莹.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河北日报,2012-10-10.

[4] 谢伏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N].光明日报,2011-11-01.

[5]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杂志,2012(1):3-7.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7.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