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014-03-20曾志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乙肝患者证型学分

曾志鸿

(江西省都昌县周溪镇中心卫生院检验科,都昌 332609)

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临床常见的传染性肝脏疾病,尽早确诊并给予对症治疗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1]。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289例慢性乙肝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相关性,为使临床医生准确掌握疾病特点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9例慢性乙肝患者中男性164例、女性125例, 年龄19~71岁, 平均年龄 (46.38±4.47)岁,病程6个月至19年, 平均病程 (7.13±1.24)年。

1.2 研究方法 对289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相关内容结合患者临床实际表现判断其中医证型[3],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医师完成所有患者血常规检验工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病例资料、询问当时医护人员及患者等。将289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准确记录,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2];②排除合并甲肝、丙肝、戊肝等其他慢性病毒性肝炎情况;③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癌、肝性脑病等其他肝脏疾病;④无恶性肿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及精神类疾病;⑤无心脏、肾脏、脑部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⑥未处于机体特殊生理时期 (如妊娠期、哺乳期等);⑦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4 中医证型 ①肝肾湿热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厌油、胁胀脘闷、纳呆、尿黄、身黄或目黄而色泽鲜明、口黏、口苦、大便先干后溏或黏滞秽臭、口渴但不多饮水、肢体倦怠、乏力困重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②肝郁脾虚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为脘痞腹胀、少气懒言、胸闷太息、精神不济 (抑郁)、纳食减少、性情急躁、口淡乏味、四肢倦怠、消化不良或大便溏泻、面色萎黄等,当进食油腻、生冷或不易消化食物时上述临床表现呈加重发展趋势,舌淡且伴齿痕,舌苔白,脉沉弦;③瘀血阻络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四肢拘急、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呜、目干、口咽干燥、潮热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消瘦、牙龈出血、面黑、毛发稀疏、鼻衄等,根据患者性别不同可知男性伴遗精、女性伴经少经闭,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少苔光、红少苔其一,脉细数 (无力);④肝肾阴虚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为面暗或见红丝、两胁刺痛、肝脾肿大且硬、蜘蛛痣、肝掌,女性患者可伴经行腹痛,经血色暗且伴血块,舌质暗或伴瘀斑,脉沉细涩;⑤脾肾阳虚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精神疲乏、四肢发冷、面色晦黄、食少脘痞、少腹及腰膝冷痛、腹胀、大便溏泻晨泄、消化不良 (若病情较重可出现滑泄不禁)、小便异常(不利、余沥不尽、尿频失禁等)、浮肿 (下肢或全身,病情较重可发生水臌)、阴囊湿冷或阳痿,舌淡且胖,可伴有齿痕,舌苔白或腻或滑,脉沉细弱或沉迟。

1.5 血常规检验 于清晨空腹采集289例慢性乙肝患者2ml静脉血液作为检测样本,将其装入EDTA-K抗凝管内实施抗凝后,利用日本东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KX-21N)对所得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所需试剂均为血液分析仪原装配套试剂,如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等,质控液由美国贝克曼公司提供。血常规检验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 (HGB)、 血小板计数 (PLT)等。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由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89 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可知,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RBC、HGB水平最高,而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WBC、PLT水平最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4项指标可达正常水平。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表1 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注:*表示与肝胆湿热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肝郁脾虚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瘀血阻络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肝肾阴虚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与脾肾阳虚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医证型 WBC(×109/L) RBC(×1012/L) HGB(g/L) PLT(×109/L)肝胆湿热型(n=94) 5.98±4.34 3.65±0.71 111.73±19.28 97.65±73.41肝郁脾虚型(n=149) 3.73±1.30 4.15±0.72*■▲● 121.00±17.90*■▲● 72.34±24.51瘀血阻络型(n=28) 4.99±2.42 3.33±0.71 104.45±22.34 85.96±54.55肝肾阴虚型(n=14) 7.06±4.73*★■▲ 3.44±0.76 111.12±21.13 117.80±82.34*★■▲脾肾阳虚型(n=4) 6.27±6.52 3.08±0.88 92.55±24.56 92.45±72.89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慢性乙肝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对自身肝脏造成严重损伤,还可对骨髓等其他细胞造成感染,影响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常规检验可知其红细胞体积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其原因为乙肝患者机体常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体内叶酸摄入量降低,而多数乙肝患者胃肠道内存在紊乱菌群将继续影响机体对叶酸吸收,是乙肝患者继发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此外,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功能异常影响其合成能力,维生素B12摄入量及存储量均降低,导致红细胞DNA合成过程及发育成熟过程产生障碍,红细胞体积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慢性乙肝患者血小板计数也较健康人群显著减小,其原因为乙肝病毒感染肝脏实质细胞后使其坏死并影响其正常功能,降低肝脏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从而减少血小板生成素含量,最终引发血小板合成障碍降低其合成量。

有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虽可获得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为强烈,部分患者由于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传统医学逐渐受到重视,有学者提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可显著降低单一抗病毒治疗所致毒副作用,且可有效提高患者耐受性,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中医理论治病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辨证治疗,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剂,可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有研究显示,由于部分慢性乙肝患者临床并无典型表现,因此对中医证型判断造成一定困难。本文研究可知,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RBC、HGB水平最高,而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WBC、PLT水平最高4项指标可达正常水平。提示临床中医医生可利用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性帮助判断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辩证分型结果[4],为今后对证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1]刘慧,潘肇琪,李彩云,等.健脾益肝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1(1):6.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4]高锐.治疔慢性乙型肝炎应将中医辨证与西医病因病理相统一[J].河北中医,2012,26(1l):828.

猜你喜欢

乙肝患者证型学分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列地尔联合拉米呋啶对老年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学分美食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