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方法论探索

2014-03-19骆郁廷

关键词:本质矛盾现象

骆郁廷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当代实践发展,是当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就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索的方法论问题。因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1991:139)。

一、 科学抽象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探索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首先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实质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具体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区别。如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会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存在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2003:925)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又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反映和折射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列宁指出:“现象是本质的。”(列宁,1990:213) “非本质的东西,外观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常常消失,不象‘本质’那样‘扎实’,那样‘稳固’。比如:河水的流动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连泡沫也是本质的表现!”(列宁,1990:107) “外观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本质具有某种外观。外观是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列宁,1990:110)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隐藏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后的东西。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也不能停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而应该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入手,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1991:99)

众所周知,本质是事物内部固有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一事物的根本属性,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对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虽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客观的真实的反映,但每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都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片面的和表面的展现,都不可能全面地深刻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不仅有知觉、有表象,甚至还有假象。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一种反映,是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西方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结合历史的和现实的实践来看,会发现存在很多双重标准、言行不一的地方,看似自相矛盾,实则曲折反映了西方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本质,即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层面上,更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假象的认识层面上,而必须经由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毛泽东,1991:291)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稳定的、一贯的方面,即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因此,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入手,经过人的头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由外在到内在,这样才能真正深刻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 矛盾分析法:把握关系看本质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还要把握关系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定关系,特别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及其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来认识、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之中,离开了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就无所谓事物的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规定,是事物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辞海》)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谈到事物的本质时有一段非常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毛泽东,1991:308-309)在毛泽东看来,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特殊矛盾,一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了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构成了一事物存在的根据。实际上,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决定事物的内部联系,而且决定事物的根本属性,即决定事物的本质。当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主次易位时,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属性也就会发生改变。不仅自然界事物的本质是由一定事物内部特殊矛盾及其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质也是由社会特殊矛盾及其关系所决定的。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1995:60)社会的特殊矛盾,是社会特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一定的阶级矛盾和一定的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体现出来的社会特殊矛盾所决定的。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的社会矛盾及其决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赋予了资本家剥削的阶级本质和工人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本质。马克思还曾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马克思、恩格斯,1995:344)因此,离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矛盾,以及由这种特殊矛盾决定的阶级矛盾及其阶级关系,就无法判断和确定资本家或者工人的阶级本质和社会属性。

同样,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2006:6),这一特殊矛盾也就是贯穿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的基本矛盾,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致力于解决这一特殊矛盾。在这一特殊矛盾当中,存在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实思想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要求起着主导的作用,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性质及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实质上是要经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达到和符合一定阶级、一定社会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也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把受教育者培养或塑造成一定阶级、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而且只能存在于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之中,并且是由在这种关系中居于矛盾主导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三、 内涵揭示法:分析概念看本质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还要分析概念看本质,即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定义,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深刻内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反映和展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人们总是通过特定的概念和范畴来认识世界,而概念又体现了人们对认识对象客观联系乃至本质的深刻认识。正如列宁所说,“概念是人脑(物质的最高产物)的最高产物”(列宁,1990:139),“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1990:78)。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是认识过程突变的结果。这种突变让概念同感觉和经验发生差别,使得概念能够揭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本质。“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毛泽东,1991:285)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已经蕴含着人们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深刻本质的科学认识。“(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已经包含着关于世界客观联系的规律性的看法、见解、意识。……即使是最简单的概括,即使是概念(判断、推理等等)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形成,已经意味着人在认识世界的日益深刻的客观联系。”(列宁,1990:149-150)列宁更加明确地指出:“概念来自本质”(列宁,1990:147),“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同一、差别等等规律)”(列宁,1990:289)。可见,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需要从概念入手,分析概念的深刻内涵,最终达致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揭露。

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要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入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很多,核心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以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弄清楚,看看到底有哪些概念是比较科学的、规范的、大家共同认可的,然后找出这些概念并进行仔细的比较、分析,进而在分析研究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凝练出正确、深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目前,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定义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陆庆壬,1986:4)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2006:5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众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张耀灿,2011:12-13)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既有国内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并经当时本学科专家讨论、研究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又有目前国内颇具影响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有学者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新的探索和见解。这些概念都是以下定义的方式来试图探索和回答“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分析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界定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所触及,有所探索。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定义的概念,虽然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接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定义或概念的内涵还不能完全等同于本质。因此,要通过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来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四、 归纳综合法:总结实践看本质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还要总结实践看本质,即通过全面深入地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洞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归纳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经验,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共同的、根本的、必然的、稳定的东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探索和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接触和感知事物的现象,积累实践的丰富经验,并在变革现实事物的过程中逐渐暴露事物的本质。然而,实践并不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对于本质的认识,只有把实践中的感觉、经验以及对逐渐暴露的事物本质的主观反映加以总结、归纳、综合、凝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深入事物的内部,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解决事物的本质问题。“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1991:286-287)要深入认识某种事物,认识该种事物的本质,只能依靠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事物的本质暴露出来,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接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1991:287)通过实践接触事物的感觉材料,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步,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实践总结,十分丰富地占有材料,并对符合实际的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改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对外部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内在本质的认识。“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毛泽东,1991:290)因此,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然立足实践、总结实践、升华实践,创造正确的概念和论理,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深刻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样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全面、深入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才能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纷纭复杂的现象,积累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在变革人们现实思想与行为的过程中暴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感觉、经验等等加以归纳、总结、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揭示各个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共同的、根本的、稳定的、必然的东西,发现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也就是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过程。例如,要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我们就需要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总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共同的、根本的、稳定的、必然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发现和揭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就是江泽民所说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江泽民,2006:95)这是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高度概括。可见,探索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总结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归纳综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形成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若要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本质,也必须占有十分丰富且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材料,全面归纳综合各个阶级、各个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样式和丰富现象,分析、揭示贯穿于一切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的、根本的、稳定的、必然的东西,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概括。

综上所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抽象法、把握关系看本质的矛盾分析法、分析概念看本质的内涵揭示法和总结实践看本质的归纳综合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中,各具所长、各显其能,只有相互结合,综合运用,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有效揭示和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2006).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列 宁(1990).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陆庆壬(198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 骆郁廷(2010).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6] 马克思、恩格斯(20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7] 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8]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2006).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9] 张耀灿(2011).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0.

[10] 郑永廷(2001)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教学与研究,3.

猜你喜欢

本质矛盾现象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