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面对学生的“选择”

2014-03-19吕爱军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骡子大黑应试

吕爱军

语文课程改革以后,安静的课堂渐渐热闹起来。教师不再是“一言堂”,他们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而且及时地予以肯定:“你的回答很好”“你的思维很活跃”“你很善于思考”“你的发言非常精彩”“你的见解非常独特”……教室里充盈着快乐。可是,教师又通过“老师认为……”“我的理解……”,总结出所谓的正确、标准的答案。

一位教师在上《小小的船》时,出示了一幅月亮的画面,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这个月亮像什么?”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像镰刀,有的说像钩子,有的说像香蕉,等等。可教师并不这么想,于是,她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了无情的“轰炸”,终于有学生说出了预设的“像小船”,教学得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想起北京人艺上演的一出小剧场话剧,其中有一个插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教师对孩子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只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我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教师让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第二次问,那个孩子仍想听别的故事,教师厉声呵斥道:“你站起来,再想一想!”到了第三次,孩子无言。他知道没有也不允许有另外的选择。于是,教师说:“好,没有不同意见!”

故事的确有点荒诞,但剧中的一句台词却意味深远:“有备选让人家选,这是尊重;没有备选而叫人家选,那是侮辱。”

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多元思维、多元解读,但实质上还是要求学生和自己步调一致,这和话剧中的那位教师的做法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实施语文课程,教师必须有“生本教育”的理念,正确面对学生的“选择”。为此,教师首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思维的误区。应试思维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这样做必然窄化教师的教学,把很多孩子变成“失败者”或“顺从者”,进而使得他们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作家叶开的《对抗语文》中有这样一例子:曾有一道小学生作业题,问:“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读小学三年级的乔乔,刚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于是她认真地写下了“孔明和庞统”。结果却得到一个大红叉,因为语文教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乔乔很疑惑,但老师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正是应试思维作祟,使得教师出现此种荒诞的说法。第二,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弹性预设。有教育者认为:“如果教师有一千个假设,那么他就容易接受来自孩子的第一千零一个或第两千个不同的反应。”而教师只有一两个假设,就难以接受学生的第三个、第四个想法了。所以,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并且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立场做一些预设。课堂上,要适时关注生成的新问题,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生命活动,随时捕捉并肯定学生美丽的生成,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做随意的理解和解释。”教师保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对文本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但保护绝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出现一定的缺陷、偏差,或者完全不对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纠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位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有个学生说:“彭德怀在红军断粮的情况下,不应该把战功赫赫的大黑骡子与六匹牲口相提并论,一块儿杀掉。彭总杀掉他心爱的大黑骡子来给战士充饥,是一种错误的举动,是忘恩负义,是对大黑骡子的不公平待遇。”这位教师听了之后,大加赞赏:“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这种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赞扬,怎能不令人诧异?还有,在学习《三打白骨精》一文,有学生说白骨精很聪明;学习《狐狸与乌鸦》一文,有学生说愿意做狐狸;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有学生认为邱少云很傻;学习《学会看病》一文,有学生认为妈妈是自寻烦恼;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有学生认为严监生非常节俭;等等。如果教师不及时地进行指点、修正,只是一味地肯定、表扬,一旦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或负面影响,那就得不偿失了。

面对不期而遇的学生的多元“选择”,教师要学会明晰是非,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做到这一点,也非易事。教师只有不断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加强实践,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勤于反思,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和学生一起寻找多元“选择”的支点,才能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骡子大黑应试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大黑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绕口令、谜语
不幸的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