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类作文指导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4-03-19毛李华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指导有效性

毛李华

【摘 要】在指导学生写观察类作文时,教师容易重任务布置,轻兴趣激发;重技法传授,轻观察体验;重独特新奇,轻朴实真诚。如何才能使得观察类作文的写作更有效?教师应该首先去除蒙蔽学生眼睛、思想和心灵的不良写作习惯,然后再以充满趣味的主题观察写作活动来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细致性、敏感性、持久性。

【关键词】观察类作文 指导 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列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之一。与2001版的实验稿相比,它明确提及了“观察”二字,进一步强调了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的确,留心观察周围世界,是获取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觅得写作灵感的必由途径。正如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所写“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都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往往不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而是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源泉”的那双慧眼。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了我们的眼睛。”习作中,学生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大多是生活中极常见的事物。不少学生误将“日常所见”等同于“细致观察”,自以为“经常见到”便等于“了如指掌”,无需“额外”花费时间去刻意观察。忙碌的学习已将儿童的大部分时间禁锢于书桌之前校园之内,他们所谓的观察,也往往只是匆匆一瞥,由于缺乏观察的敏感,他们往往只能察觉“轮廓”,而无法发现细节。以蚂蚁搬家为例,他们往往只关注到蚂蚁搬家是“成群结队”的,至于这“搬家”队伍如何庞大、每只蚂蚁是如何“搬家”的,往往未加留意,待到写作时,便将人类搬家的生活经验迁移至蚂蚁,于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

另外,观察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眼看、耳听、鼻闻、口尝、手摸、心觉,都是观察的有效方式。但在大部分儿童的意识中,观察就是看,目不斜视仔细地看即是观察。这样的误识,窄化了观察的内涵,也必会导致观察结果的片面性。而缺乏观察技巧的儿童,即便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看”,所见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们不清楚“看点”何在。同样以蚂蚁搬家为例,会观察的人,往往是多角度观察,他们会关注蚂蚁的数量,蚁群的外观、长度、动向;会关注蚂蚁个体在“搬家”过程中的表现;甚至还会挖掘蚁穴一探究竟。他们也许会进行持续的观察,将“蚂蚁搬家”看成一个事件,将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察”明,这样便获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观察所得极为有限,在无话可写的情况下,也便只能急中生智,以丰富的联想建构出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他们并不明白,真实客观是观察类作文的灵魂所在,这类习作的言语表达需要真诚真切,过于夸张的与事实不符的想象,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笔者对提高观察类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并据此在班中开展了一次“给蚕宝宝写成长日记”的充满童趣的观察写作活动。

一、“小蚕客人天天见”——培养观察主动性

欲使学生具有观察主动性,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充分感受观察的趣味性和必要性。趣化观察对象和观察情境,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观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观察的主动性。蚕,憨态可掬,短暂的一生会经历由卵—虫—茧—蛾的四次巨变,其可爱多变的形象,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笔者将数十条大小不一的蚕“请”进教室,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教室里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它们是天生的魔术师,每天去看望它们,会收获很多惊喜。”于是,看望(即无意观察)小蚕,便不知不觉成了孩子们每日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插曲。

二、“小小蚕儿大特写”——培养观察细致性

无意观察往往是比较笼统的,真正利于写作的应该是有意观察。要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细致性,就必须在观察活动中指导他们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如目测法、耳听法、抚触法、测量法等。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可以是事物的外形(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颜色、状态(静态、动态)、质地、结构、变化等。还需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有序性:或由近至远,或由远到近;或仰望,或俯视;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在学生了解观察的基本方法后,再组织观察竞赛:将蚕分发到各组,进行零距离观察,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细致,观察中的发现最独特最有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小蚕儿大特写”的观察陈述。

“我们组分到的蚕宝宝真不讲卫生,一来到我的课桌上就放下了一个长3毫米,宽1毫米的小‘地雷——粪便。它的尾端有一个小小的大约长3毫米宽2毫米的小洞洞,它的‘地雷就是从那里放出来的。如果用人类的身体名称来讲,就是肛门。”如此准确传神、充满童趣的语言,便是在上述观察活动中诞生的。近在咫尺、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也赐予了学生丰富的表达灵感,使他们拥有了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认知和感受,形成一种“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

三、“每日播报新发现”——培养观察敏感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让学生明白: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会始终处于“发现”的状态中。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不一样”的感觉,有自己的独立的“发现”。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感性,我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增加了一个特殊环节——“每日播报新发现”,由学生上台描述自己发现的蚕的新变化,然后全班投票评选“每日慧眼奖”。

“吐丝时,蚕宝宝的下半身牢牢地趴在盒子上,头高高扬起,从嘴巴里吐出一根根晶莹的丝,把丝从盒子的这边拉到盒子的那边,渐渐地,盒子的一角出现了一张白色的丝网。”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学生拥有最为热切的情绪和最为清晰的记忆,当他们的兴奋点处于最高潮时,思想、情绪、语言便会合在一条直线之上,形成了一组合力,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言说的欲求就自然迸发。于是,蚕儿吐丝、结茧、化蛾的种种变化,都被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并化以富有童趣的形象化语言,描摹得跃然纸上。

四、“成长日记我叙写”——培养观察持续性

持续的观察,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持续的观察,也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更充实的写作素材。为培养学生观察的持续性,使学生不断巩固观察的基本方法及观察类作文的写作技巧,笔者在班级博客中专门开设了一个专题帖,在班上发起了“成长日记我叙写”的系列写作活动。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单独为领养的蚕宝宝撰写“成长日记”,上传至专题帖,与大家分享观察成果,并供大家阅读评点。令人欣喜的是,两位学生的蚕宝宝观察日记还发表在了报刊上。

一次以蚕宝宝为观察对象的系列写作活动,拉开了观察类作文写作的序幕。此后,笔者又创设了多个贴近生活的、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观察主题,如,“老师的喜怒哀乐”“四季银杏树”“家乡风景连环画”等,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一次次观察写作活动中去。这正如作家方伯荣先生所说的:“高高兴兴看,勤勤恳恳记,开开心心玩,真真切切写,欢欢喜喜做,快快活活练。”学生在一次次观察与写作的历练中,逐渐将原本蒙蔽眼睛、思想和心灵的不良习惯一一摈弃,不断在新发现中获得言语思维、言语心态的调适,使言语生命逐渐强大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猜你喜欢

指导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