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

2014-03-19林春曹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色形式想象

名师档案

林春曹,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曾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逾百万字;曾在“教海探航”“师陶杯”等论文评比中,12次获一、二等奖;曾独著或合著了《语文教学参考用书》《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等11部论著。近年来,他潜心研究,提出了“言意兼得”这一阅读教学主张,在小语界产生一定影响,先后应邀到全国各地,执教《雾凇》《走遍天下书为侣》等100多节观摩课,作80余场学术讲座。

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装饰精美,金碧辉煌。正厅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大门口,放置着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灯照射下,到处金光闪闪。

这是《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一段文字,很多次听老师们教学这部分内容,虽各有差别,但美轮美奂的画面和舒缓悠扬的音乐,却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替代了文字,让我如鲠在喉。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文字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引领阅读呢?其实,在这段质朴的文字里面,就潜藏着独特的味道,恰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你瞧,金色大厅,金碧辉煌,金色墙壁,金色大门,金色胸像,金色镂花,金光闪闪,这一串“金”字开头的四字词语,形成一种多么美妙的“金色”语流,画面和音乐在它面前也会黯然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把教学的重心有意或无意地偏向于“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即可。其实,这是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很大误区。“得意”最多只能算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一个半程而已,因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语言,还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重任呢,这个“得言”的半程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它是一个合乎语言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那么,何谓“言意兼得”呢?

所谓“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中的血肉,是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文本中的“意”借助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像溪流一样缓缓显现,以形象吸引人,以思想启发人,以情感打动人。“得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境,缘文来悟道,缘文来体验。

所谓“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语言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中的内在语言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得言”,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以利迁移运用;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运用组块。

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既要沿着“理解”这条线索探究文本写了什么,走进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之中,这是一条“得意”的路径;又要关注表达,沿着“运用”这条线索来探究文本是怎么写的,走进文本的图式框架之中,这是一条“得言”的路径。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之中走一个来回,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品词品句,得意得言。

一、聚焦语言现象,找寻“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在哪儿进行“言意兼得”?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在文本的“内容解读”和“形式解读”两个方面,找到某些巧妙的契合点,这就是我们寻觅的“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它可能就是文本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就是聚焦这些语言现象,释放出独特的语文味道。

1.注意文本中“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陌生”就是生疏、不熟悉,就文本语言而言,即是指那些对学生来说,从未见过,从未听过,从未读过,充满着某种新鲜新奇感的语言文字。它们或是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没见过;或是在诵读中语音韵律上很独特,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没听过;或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很独特,炼字炼句段式精巧,没想到。应该说,文本中“陌生化”的语言现象,不是很多,也不可能在每一篇文本中都有,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中,做文本语言形式解读的“知音”,善于捕捉住那些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次难得的语言“际遇”,珍视这些“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就能给予学生“言意”两方面的熏陶。我们切不可在教学中,眼中只盯着“意”,一心一“意”,目中无“言”,让这种难得的语言际遇与学生失之交臂,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会事倍而功半。反之,在这些“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处,引导着学生多驻足流连,多咀嚼品味,悄无声息地把文本中的“言意”结合起来,理解语言内容,探究语言形式,积累语言素材,迁移语言范式,这样的阅读教学怎能不事半而功倍呢?

如,教学《木兰从军》的第3自然段——“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段话中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也就是说教学不应该止于解读木兰的从军过程和人物形象上。“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4个短句中所蕴含着陌生化的“语文味道”——每句3个字,每句开头是一个动词,读起来极有节奏感。这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感,陌生化的语言现象,会激发起他们阅读探究的兴趣。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里读读、品品、背背,言意兼得,情趣盎然。

2.注意文本中“秘妙处”的语言现象。

“秘妙”就是有所隐藏,不让人知道,就文本语言而言,即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这些语言的“秘妙处”,常常就在一些寻常的文字之中,它只等待有心人来发现品味。而无心之人在阅读中,由于眼中只有“意”,对这些语言的“秘妙处”只会一滑而过,他们不会驻足,自然也就不会揭开这“平中见奇”的语文味道。发现文本中的“秘妙”,需要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能透过字里行间,一只眼睛看穿文本内的“意”,一只眼睛留心文本外的“言”,在“言意”间穿行,捕捉住那些语文味道很浓又很特别的语言现象。在文本中凡有特别的语文味道,必然会有特别的语言形式,只不过它常常以一种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潜藏着,等待有心人来发现而已。课堂上,假若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些语言的“秘妙处”,就会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阅读惊喜,“我怎么没读出来”“我怎么没发现”,那是一种阅读探究后的快乐,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3.注意文本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都是“规范性”语言的集合体,具有典范性。虽然是不同的作者文本,不同的内容思想,不同的语言风格,但透过每一篇文本中诸多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其中的诸多“共同”,这些“共同”就是语言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应该是我们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就是要透过这些文本语言,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比如,词要怎么用,句要怎么说,段要怎么安排,篇要怎么布局,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安排什么样的顺序,哪些该写,哪些详写……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足够的关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在“言意兼得”的阅读过程中,适时且适度地把这些语言“规律”点到、点破、点透。有时候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注意;有时候要点破其技巧秘密,让学生理解;有时候甚至要联系语境和全篇,点到通透明了的程度,让学生学会运用。

二、咀嚼内容形式,获得“言意兼得”的最佳真味——怎么样进行“言意兼得”?

有了“言意兼得”的切入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如何由原点出发,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得意得言。其实,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获得“言意兼得”的语文味道,除了“反复咀嚼”文本语言,别无它法。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是“反复”,而不是“重复”,应该是一遍咀嚼,有一遍的味道:咀嚼内容,文本内涵慢慢显现,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彩,文本内容的味道具有一种感性美;咀嚼形式,文本范式渐渐显现,有出乎预料之妙,有豁然开朗之感,文本形式的味道具有一种理性美。引导学生进行“言意兼得”中的反复咀嚼,不会单调,不会重复,只会丰富,只会新鲜,学生品味到的是语言文字中的最佳真味。

1.在诵读中“言意兼得”。

引导学生得意得言,都是离不开这个“读”字的。首先,从“得意”的角度来看,在诵读中,“意”的解读会越来越形象饱满、情感丰富,仿佛文本中的那人、物、景、情,就在眼前。有时候费尽心思的语言表达,还不如一番声情并茂的诵读,更能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得意的过程,“读”是一以贯之的首选策略,“得意”和“诵读”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从“得言”的角度来看,文本中的语言形式从来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语言形式是附着在具体内容之中的,深入、细致地体会言语内容,也就能感觉到言语形式是否恰切得当。因而,引导学生“得言”的过程,自然也就离不开文本内容,离不开“诵读”。有时候,通过诵读,可以把语言形式的外在特点,如合辙押韵、句式整齐等,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有时候,通过诵读,又可以把语言形式的内在秘妙,如前后对比、话里有话等,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咀嚼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可谓是一种最常见、最经济、最有效的“言意兼得”的教学策略。

2.在想象中“言意兼得”。

“诵读”与“想象”也是天然地相关联的,大概也只有我们平时常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那种只读不想的诵读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一只眼睛读文字,一只眼睛看画面,从文字转化成画面依赖的就是想象。通过想象,可以让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能够“立”起来,“动”起来,“多彩”起来。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自然是离不开“想象”的。想象,可以让文本中的“意”,具体形象、清晰丰满地诉诸学生的脑海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此外,想象还可以使文本中“意”的解读,得以延伸拓展,来补白文本中内容的解读空隙。想象,也可以让文本中的“言”,幻化出第二种、第三种……表达形态,从而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得以比较,在比较中得以鉴别,在鉴别中得以强化文本语言形式。此外,想象,也可以通过对文本中语言形式的模仿,对文本内容做一次二度创作,达到补白文本、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中“言意兼得”。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意”的密码,解读文本内容思想;发现“言”的密码,解读文本语言形式。这其中,对“言”的关注,尤其需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在教学中,从“得意”转换到“得言”时,我们通常就是以“请大家再留意一下这句(段)话,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开启“言”的解读。“发现什么”就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一次再咀嚼,就是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到文本中,换一个视角来解读文本的语言形式。就像歌德说的那样“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来一同探究发现这个秘密,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很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阅读课上,当我们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空间后,收获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极大活跃,以及关于“言意”认知水平的全新提升。

诵读、想象、发现,三位一体,是“言意兼得”阅读教学中的三驾马车。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本语言,就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在想象中、在发现中,不断地追寻“言”与“意”,在“言意”转换中实现“言意兼得”。

猜你喜欢

金色形式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小议过去进行时
金色七夕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金色十年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穿一双闪亮耀早秋的金色鞋子
金色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