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趣”作业: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

2014-03-19万武斌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智趣轴对称家人

万武斌

不少学生害怕写作业、讨厌写作业,作业已成为他们的学习压力,甚至成为他们所在家庭的精神负担。笔者认为,如果数学作业能变机械的演练为灵活的探究,变得“智趣”一点,学生就能乐意去完成,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探究、思考、创造的乐趣。尤其是课后作业,可以布置一些在时间上不适合在学校完成,或需要父母帮助或同学协助才能完成的一些探究性作业,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思考、去探索、去完成。笔者在小学数学“智趣”作业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言语交流类

许多教师习惯于布置书面作业,忽视了口头作业。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口头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口头作业既能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还乐于去完成。

一方面是与家人的交流。家人在一起本来就喜欢分享一天的收获,学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作业。如学习了《认识钟表》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对着钟表和家人说一说:早上,自己几时几分起床,家人几时几分起床;下午,自己几时几分放学,家人几时几分下班等。学生在认、说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还能感悟到家人的辛苦。

另一方面是与同伴的交流。在教室里,作业“不是被老师检查,而是与同伴分享”。因为,学生很喜欢与人分享其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可以让学生与同伴分享完成作业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还想到了哪些新的问题,等等。一个成功者往往希望别人知道他是如何克服各种艰辛取得成功的,而把别人对他的评价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完成作业后的同伴交流充满乐趣,学生能充分享受这样的交流,而没有被检查的感觉。

二、实践操作类

实践操作活动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养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笔者曾遇这样一题:一个塞子,既能塞住甲中的空洞,又能塞住乙中的空洞。在A、B、C、D四个物体中,最可能的是( )。

学生读题后,教室里立即像炸开了锅。大家各执一词,选A的反驳选C的:C塞甲时不一定能全塞进去,塞乙时又有空隙;选C的反驳选A的:A塞乙时也有空隙啊。

选谁呢?怎么塞呢?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回家用橡皮泥做成实物,试着塞一下,看哪个塞子能塞住,对这个塞子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惊喜地发现:A是最合适的。不过A的底面直径和高得相等,而且塞乙时必须得横着塞进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合理的答案后,开心得不得了。

又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后,让学生用硬纸自制长方体或正方体,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完成这样的操作性作业,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既要考虑制作的顺序,又要考虑所用材料的大小,思维被有效激活了。家长则帮忙提供材料,关注安全。全家忙得不亦乐乎。这种操作类作业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提高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类似于亲子活动,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无穷“智趣”。

三、搜集探索类

让学生收集一些跟数学有关的资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们自己信息收集能力的一种挑战。我布置这样的作业,通常还会结合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设计这样的作业:回家找一找哪些图形、物体存在轴对称现象,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到班级中进行交流;或用彩纸试着画一些、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如花瓶、蝴蝶等,把剪好的图案折一折,看看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拍摄、描画、裁剪、折叠等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世界的美丽。

四、学科渗透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建立起大数学观念,将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探索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智趣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

如学校开展了“我阅读,我快乐”读书活动,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拿出来,安排一下阅读的进度:如果打算一周读完,每天准备读多少页?做一个具体的安排,周末可以多读一些,而不是简单地算平均数。如果硬性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读30页或30分钟等,阅读就会变成任务和负担而降低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安排阅读计划,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尊重,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安排的兴趣,又能使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

再如,认识了“比”后,让学生回家应用“黄金比”画一幅画,第二天到班级中展示。学生会把数学作业当作美术作业来做,由认识“黄金比”到创作“黄金比”,在认识和能力方面都是一次提升。

五、社会生活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应注意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体验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的乐趣。

如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让学生去超市找出一些物品掂一掂,试试自己最多能拎起多少千克的物品;再分别称一称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鸡蛋,数数分别有几个;接着让学生先估一估某些物品的质量;然后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到底有多重。一家人边逛超市边完成作业,既轻松又快乐,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物品的具体质量,还能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花一世界,一题一妙境。只要教师注意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注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多设计一些“智趣”性强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享受作业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不少学生害怕写作业、讨厌写作业,作业已成为他们的学习压力,甚至成为他们所在家庭的精神负担。笔者认为,如果数学作业能变机械的演练为灵活的探究,变得“智趣”一点,学生就能乐意去完成,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探究、思考、创造的乐趣。尤其是课后作业,可以布置一些在时间上不适合在学校完成,或需要父母帮助或同学协助才能完成的一些探究性作业,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思考、去探索、去完成。笔者在小学数学“智趣”作业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言语交流类

许多教师习惯于布置书面作业,忽视了口头作业。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口头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口头作业既能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还乐于去完成。

一方面是与家人的交流。家人在一起本来就喜欢分享一天的收获,学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作业。如学习了《认识钟表》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对着钟表和家人说一说:早上,自己几时几分起床,家人几时几分起床;下午,自己几时几分放学,家人几时几分下班等。学生在认、说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还能感悟到家人的辛苦。

另一方面是与同伴的交流。在教室里,作业“不是被老师检查,而是与同伴分享”。因为,学生很喜欢与人分享其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可以让学生与同伴分享完成作业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还想到了哪些新的问题,等等。一个成功者往往希望别人知道他是如何克服各种艰辛取得成功的,而把别人对他的评价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完成作业后的同伴交流充满乐趣,学生能充分享受这样的交流,而没有被检查的感觉。

二、实践操作类

实践操作活动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养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笔者曾遇这样一题:一个塞子,既能塞住甲中的空洞,又能塞住乙中的空洞。在A、B、C、D四个物体中,最可能的是( )。

学生读题后,教室里立即像炸开了锅。大家各执一词,选A的反驳选C的:C塞甲时不一定能全塞进去,塞乙时又有空隙;选C的反驳选A的:A塞乙时也有空隙啊。

选谁呢?怎么塞呢?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回家用橡皮泥做成实物,试着塞一下,看哪个塞子能塞住,对这个塞子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惊喜地发现:A是最合适的。不过A的底面直径和高得相等,而且塞乙时必须得横着塞进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合理的答案后,开心得不得了。

又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后,让学生用硬纸自制长方体或正方体,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完成这样的操作性作业,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既要考虑制作的顺序,又要考虑所用材料的大小,思维被有效激活了。家长则帮忙提供材料,关注安全。全家忙得不亦乐乎。这种操作类作业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提高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类似于亲子活动,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无穷“智趣”。

三、搜集探索类

让学生收集一些跟数学有关的资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们自己信息收集能力的一种挑战。我布置这样的作业,通常还会结合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设计这样的作业:回家找一找哪些图形、物体存在轴对称现象,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到班级中进行交流;或用彩纸试着画一些、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如花瓶、蝴蝶等,把剪好的图案折一折,看看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拍摄、描画、裁剪、折叠等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世界的美丽。

四、学科渗透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建立起大数学观念,将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探索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智趣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

如学校开展了“我阅读,我快乐”读书活动,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拿出来,安排一下阅读的进度:如果打算一周读完,每天准备读多少页?做一个具体的安排,周末可以多读一些,而不是简单地算平均数。如果硬性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读30页或30分钟等,阅读就会变成任务和负担而降低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安排阅读计划,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尊重,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安排的兴趣,又能使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

再如,认识了“比”后,让学生回家应用“黄金比”画一幅画,第二天到班级中展示。学生会把数学作业当作美术作业来做,由认识“黄金比”到创作“黄金比”,在认识和能力方面都是一次提升。

五、社会生活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应注意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体验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的乐趣。

如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让学生去超市找出一些物品掂一掂,试试自己最多能拎起多少千克的物品;再分别称一称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鸡蛋,数数分别有几个;接着让学生先估一估某些物品的质量;然后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到底有多重。一家人边逛超市边完成作业,既轻松又快乐,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物品的具体质量,还能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花一世界,一题一妙境。只要教师注意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注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多设计一些“智趣”性强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享受作业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不少学生害怕写作业、讨厌写作业,作业已成为他们的学习压力,甚至成为他们所在家庭的精神负担。笔者认为,如果数学作业能变机械的演练为灵活的探究,变得“智趣”一点,学生就能乐意去完成,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探究、思考、创造的乐趣。尤其是课后作业,可以布置一些在时间上不适合在学校完成,或需要父母帮助或同学协助才能完成的一些探究性作业,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思考、去探索、去完成。笔者在小学数学“智趣”作业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言语交流类

许多教师习惯于布置书面作业,忽视了口头作业。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口头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口头作业既能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还乐于去完成。

一方面是与家人的交流。家人在一起本来就喜欢分享一天的收获,学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作业。如学习了《认识钟表》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对着钟表和家人说一说:早上,自己几时几分起床,家人几时几分起床;下午,自己几时几分放学,家人几时几分下班等。学生在认、说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还能感悟到家人的辛苦。

另一方面是与同伴的交流。在教室里,作业“不是被老师检查,而是与同伴分享”。因为,学生很喜欢与人分享其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可以让学生与同伴分享完成作业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还想到了哪些新的问题,等等。一个成功者往往希望别人知道他是如何克服各种艰辛取得成功的,而把别人对他的评价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完成作业后的同伴交流充满乐趣,学生能充分享受这样的交流,而没有被检查的感觉。

二、实践操作类

实践操作活动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养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笔者曾遇这样一题:一个塞子,既能塞住甲中的空洞,又能塞住乙中的空洞。在A、B、C、D四个物体中,最可能的是( )。

学生读题后,教室里立即像炸开了锅。大家各执一词,选A的反驳选C的:C塞甲时不一定能全塞进去,塞乙时又有空隙;选C的反驳选A的:A塞乙时也有空隙啊。

选谁呢?怎么塞呢?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我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回家用橡皮泥做成实物,试着塞一下,看哪个塞子能塞住,对这个塞子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惊喜地发现:A是最合适的。不过A的底面直径和高得相等,而且塞乙时必须得横着塞进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合理的答案后,开心得不得了。

又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后,让学生用硬纸自制长方体或正方体,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完成这样的操作性作业,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既要考虑制作的顺序,又要考虑所用材料的大小,思维被有效激活了。家长则帮忙提供材料,关注安全。全家忙得不亦乐乎。这种操作类作业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提高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类似于亲子活动,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无穷“智趣”。

三、搜集探索类

让学生收集一些跟数学有关的资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们自己信息收集能力的一种挑战。我布置这样的作业,通常还会结合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设计这样的作业:回家找一找哪些图形、物体存在轴对称现象,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到班级中进行交流;或用彩纸试着画一些、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如花瓶、蝴蝶等,把剪好的图案折一折,看看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拍摄、描画、裁剪、折叠等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世界的美丽。

四、学科渗透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建立起大数学观念,将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探索设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智趣数学”作业,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

如学校开展了“我阅读,我快乐”读书活动,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拿出来,安排一下阅读的进度:如果打算一周读完,每天准备读多少页?做一个具体的安排,周末可以多读一些,而不是简单地算平均数。如果硬性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读30页或30分钟等,阅读就会变成任务和负担而降低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安排阅读计划,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尊重,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安排的兴趣,又能使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

再如,认识了“比”后,让学生回家应用“黄金比”画一幅画,第二天到班级中展示。学生会把数学作业当作美术作业来做,由认识“黄金比”到创作“黄金比”,在认识和能力方面都是一次提升。

五、社会生活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应注意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体验数学应用在生活中的乐趣。

如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让学生去超市找出一些物品掂一掂,试试自己最多能拎起多少千克的物品;再分别称一称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鸡蛋,数数分别有几个;接着让学生先估一估某些物品的质量;然后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到底有多重。一家人边逛超市边完成作业,既轻松又快乐,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物品的具体质量,还能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花一世界,一题一妙境。只要教师注意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注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多设计一些“智趣”性强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享受作业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智趣轴对称家人
智趣游乐园
《轴对称》巩固练习
我的家人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轴对称”复习点睛
智趣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欣赏图形探索轴对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