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丁·伊登》中的场景描写

2014-03-18朱蓓蓓

朱蓓蓓

摘 要:场景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马丁·伊登》中的场景描写,能够使读者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进一步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本文通过细节分析来解读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对人物刻画、情节展开和主题展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场景描写;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13-02

《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杰克·伦敦在他文学生涯巅峰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水手马丁遇到罗丝一家之后命运产生的变化,向读者展现了马丁由粗野却敏感时的洒脱不羁到勤奋上进时的艰辛,由功成名就时的迷茫,再至对社会绝望时的悲怆。在这部小说中,杰克·伦敦在描绘人物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画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场景。随着场景的变化,马丁·伊登的心态及命运的转变也呈现在读者面前。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描写就是通常所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一、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

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是主人公马丁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进入银行家莫尔斯家后,自身粗鄙不堪的行为举止与莫家豪华气派的氛围格格不入的动静结合的场景。马丁“笨拙地摘下鸭舌帽。他穿着带有海水气息的粗布衣裳,置身在这宽敞的门厅里,显然是不得其所的……他紧跟在那人后面,肩膀一摇一摆的,两条腿不知不觉地张开着,……他这样摇摇摆摆地迈步,使这些宽敞的房间似乎显得太狭小了,他心里还怀着恐惧,生怕……把那较低的壁炉架上的小摆设给带下来。……在一架大钢琴和屋中央一张高高地堆满书本的桌子之间,空着好些地方,尽够五六个人并肩走过,然而他还是战战兢兢地走过去。他两条粗大的胳膊软弱无力地垂在身子两旁……”。①与引他进门的阿瑟·莫尔斯优雅闲适的仪态相比,马丁的举止是粗野的,连他自己都感到羞愧。面对莫尔斯家中美观的陈设,马丁发现自己与这个场面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在见到莫家的小姐罗丝之后,马丁被她的美貌深深打动,并对她一见钟情,因此,他力图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和莫家的氛围融合,但令人遗憾的是,生活经历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是他无法与之协调,他那粗鄙却敏感的个性在此展露无遗。

另一个与人物刻画相关的场景出现在小说的第九章中。马丁为了使自己能够与罗丝登对,他进入图书馆借出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马丁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当他写出几篇小说并满怀信心地投稿之后,马丁觉得自己“特别具有当作家的素质”,②同时将他与罗丝共处的情景与他之前生活中“强凶霸道、下流残暴”的场景一起投射在自己的眼前。③在这幅巨大的的屏幕上,马丁看到了自己与一个美丽甜蜜的姑娘在满是书籍和油画、有着高雅情调和文化气息的屋子里,用正确的英语交谈;同时他也看到了昏暗灯光中的酒吧,呷着烈性威士忌的牧牛郎,听到了色情的粗话,又看到了自己与人喝酒、骂人、赌博、打架的场景;再后来,马丁又回到最初的场景——“不变的光线下,什么都是平静而洁净的”。④在这一幕幕的场景变换中,读者可以看到马丁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个人心态的转变。马丁正在追求一种他梦想中高雅宁静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他又无法摆脱他真实的生活环境——他自认为污浊不堪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马丁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即辛勤写作获取人生的成功,但罗丝却与他的观点恰恰相反,并不断地给马丁的宏图壮志予以抨击。马丁的成功之路充满艰辛,想融入上层社会,更是难上加难。

二、场景描写与情节展开

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并没有刻意地进行大段的场景描写,相反,在字里行间一两句话的细腻描写,就能为读者展现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随着情节的展开,这随处可见的场景描写,使读者对马丁命运的变化一目了然,对其悲剧的生命结局产生深深的哀叹。

马丁不断地写作和投稿,但退稿单也总是无情地送达到他的眼前。“他在黑暗中挣扎着,没人指点他,没人鼓励他,处处碰到叫人泄气的事”。⑤他的姐姐葛特露由一开始的兴奋鼓励到如今对他产生怀疑,罗丝由最初的积极建议到如今的没有信心。当马丁将自认为是好作品的小说念给罗丝之后,她的反应是“脸色惨白,眼睛睁得大大的,显得很紧张,两只手紧握着”。⑥“可怕”,是罗丝对这篇小说的评语。当马丁告诉罗丝“生活可并不老是美的”,⑦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发现这可怕之中的美感时,罗丝却叫嚷着“下流”。于是,“整篇短文出现在他眼前,一个个字上燃着火,他就着这通明的光辉,寻找下流的地方,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他没有错”。⑧罗丝“愤慨的声调”和“天真无邪的神态”⑨与马丁了然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丁看到的是“纯洁的罗丝周身散发轻灵的光辉”,⑩一如圣女一般;而他脑海中所出现的细节繁多的幻景,确实是自己所体验、涉猎过的生活中所有的下流事。至此,读者不难看出,马丁眼中天真无邪又纯洁的罗丝实际上是对劳苦大众的生活一无所知却又自视甚高的资产阶级富家女,在二人之前的交往中,一直是罗丝处于“导师”的地位,用自身的资产阶级观念对马丁进行教导;而马丁也一度因为爱情至上而被迷了心窍,竟然对自己的工人阶级出身感到羞愧,所以愿意按照罗丝的计划,向她心目中成功人士的方向前进。直到这一场景之中,马丁和罗丝在对社会的看法才产生了分歧,来自下层社会的穷小子绝不可能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在社会现象上有着相同的看法,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使这两个人即使暂时能走到一起,但随着交往的日久,矛盾也会逐渐产生直至不可调和。

当后来因为马丁生病,罗丝与阿瑟乘坐莫尔斯家的马车前去马丁处拜访时,与莫家高雅宁静迥然不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动态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罗丝的眼前:大街上玩耍的孩童将他们的马车团团围住;房东打孩子们的嘴巴,用比往常更吓人的英语对客人道歉,面对万分高贵的客人,她紧张得不得了,更不用说她那卷起的袖子,沾着肥皂沫的胳膊,腰间系着的一只湿淋淋的粗麻袋;由于正在进行中的大规模洗衣工作,厨房里更是忙乱;罗丝转过几个弯又穿过桌子和床铺之间狭长的通道,才来到马丁的房间;而阿瑟则更是因为不小心,踢翻了角落里马丁用来下厨的碗碗罐罐——这是“破题儿第一遭”11 出现在罗丝眼中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看着屋内的情形,她的目光游移;闻着脏衣服的气息,她觉得恶心;头一次望着马丁没有刮过胡子的脸,她大起反感;当听到马丁洋洋得意地告诉她自己的文章被采用又坚信写作之路是正确的时候,她更加失望。即使她后来被马丁的言辞所打动,那也只是暂时的,这种忙乱喧闹的生活画面已经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享受高雅宁静生活的富家女,资产阶级的各种观念早已在她脑中根深蒂固,她是绝对不会放弃现有的一切委身于只靠零星稿费勉强维持朝不保夕生活的穷小子的。小说至此,情节发展已过大半,读者也已经看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而这一场景的描写,只不过是在它之上又狠狠地刻上一刀,加速马丁悲剧命运的到来。endprint

三、场景描写与主题展现

《马丁·伊登》直截了当地再现了作者的个人奋斗史,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进行批判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刻苦自学、坚持写作的青年主人公的形象。

马丁头一次进入图书馆时,由于不得门径,只得“在走不完的一排排小说书书架中间漫步”。12 面对高大的书架和大本的书籍,他既“感到自卑,又感到兴奋”。13 当他寻找到关于礼节的书籍时,却“被庞大的礼节大厦吓到目瞪口呆”。14 但是,当他认真看过这些书之后,却被刺激得更加不安。“每本书上的每一页都像一个窥孔,望得到知识的王国。”15 在后来的情节中,马丁利用在洗衣房里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在租来的小房间里生活、睡觉、读书、写作并料理家务。这一场景描写非常详细,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将这个小房间的仄逼、马丁生活的艰苦、读书写作的勤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作者的眼前。为了读书写作,马丁“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每天至少完成一般人三天的工作量。……只睡五个钟点,……连续干十九个钟点辛苦的工作。一分一秒都不浪费,……一遍遍地温习”。16 马丁在接触上层社会之前,对书本的认知,只不过是与他的生活完全无关的一个遥远的概念。但是他一旦下定决心要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之后,书本对他来说,就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书本中所涵盖的知识是他原先生活中完全不曾认识到的东西,对他来说,书读得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视野就变得越辽阔。尽管他追求知识的初衷是为了配得上罗丝,但随着学识的增长,他的头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原本所处的社会阶层给他的影响以及此后所接触的人和事,也使他对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认识。

当马丁最后功成名就之时,也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市侩本质。在最初的迷茫过去之后,他利用手中的巨额稿费将亲人朋友们的生活全部安排妥当,又拒绝了罗丝重修旧好的请求,他踏上了驶向人生终点的航船。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了马丁自杀的场景。那片深海,就是令他感到迷茫又绝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夜色中,深黑得令人恐惧;那艘载着他驶入大海的轮船,就是给他带来人生的希望同时又使他步入绝望的写作之路;海中咬痛他的鱼,劈啪作响的浪花,就是他短短人生中遇到的各种诘难;而天空中那静静的星星,则是爱他的亲人和朋友,尽管抬眼可及,但又无法走进他的精神境界。所有的这一切,使马丁丧失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在迷茫中找不到出口时,死亡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

四、结语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马丁短暂一生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刻苦自学的青年形象,又通过他的的眼睛、耳朵和心灵,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看似繁花似锦但实质上藏污纳垢的资本主义社会。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人物对话及场面描写,也就是“人”、“事”、“境”的结合,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或粗俗或高雅、或喧嚣或宁静、或温馨或哀伤的不同场景。在这些场景中,通过文字的描绘,读者可以看到小说中各个人物不同的生活面貌,可以感受到男女主人公感情背后的种种阻力、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层的本质和阶级矛盾。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深入理解《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主题并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文学杰作。

注 释:

①~16 均依译作杰克·伦敦2006.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赵文薇.有根的探寻与无根的追问——评英美文学中的场景描写[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2〕蒲基维.氛围营造在章法谋篇中的作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

〔3〕王昕.《看不见的人》中场景设置的主题意蕴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