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环境现状思考山西的绿色变革与发展

2014-03-18李旭霞

科技与创新 2014年1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李旭霞

摘 要:人类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人的生活质量和地球生态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保护好地球生态环境,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地球家园”,这是全人类早已达成共识。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和发展观,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和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经济转型;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1-0148-03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般用生态现代化指数来衡量。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中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全球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这充分说明,从全球来看,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是较差的,而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更差,问题也更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削弱了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建设好生态文明,加快实现山西省的绿色变革和转型是全省人民的期盼,更是必须认真思考的一大理论课题。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如今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在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将不再是单纯的掠夺与被掠夺、攫取与被攫取的关系。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保护好地球生态环境,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好地球家园”如今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1 全球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

环顾全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全人类的梦想,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譬如,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等等,说明地球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因而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这迫使人们必须重新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必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是人类关注环境问题的开始。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1987-02,日本东京召开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上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201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重申他们1992年所作出的承诺,并引领我们迈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球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共同的命运呼吁我们要通力合作,将设想变为现实,建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2 我国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纵览全国,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梦想,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量的27%,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2/3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大江大河特别是黄河、海河、淮河、辽河和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耕地面积已接近1.20×108 hm2的红线;主要矿产资源石油、天热气人均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7.7%和7.1%.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修复所需费用约占GDP总数的10%,仅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要超过1 100亿元。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16个,一些城市雾霾天气不断出现,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严重;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化荒漠化、气候干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社会稳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多发,不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危害,而且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并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处于“突出地位”。为此必须牢记,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走出资源环境的瓶颈,才能使中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彰显大国风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细看山西,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山西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其固有的高能耗、低产出、资源导向型经济结构,导致其生态环境基础差、历史欠账多、结构性污染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削弱了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endprint

3.1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长期以来,山西采煤容易,用之廉价,用煤发电、炼焦是造成全省煤烟型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全年排放烟尘和粉尘超过1.5×106 t,二氧化硫超过1.2×106 t,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山西省11个省辖城市均未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太原仅达三级标准,而且太原、阳泉、运城、临汾4个市都不同频率地出现过酸雨。这不仅使得煤炭型城市的发展潜力迅速减退,更大大地危害了全省人民的健康,严重制约着城市未来的发展。

3.2 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

山西是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据山西省水利厅2011年统计,山西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1.381×1010 m3,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宁夏,位居倒数第二。其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3%,水资源极度匮乏,供水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山西各个煤矿的开采使得地下水系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省每年排放的污水量约1.0×109 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8×108 t,造纸、电力、化工、采掘等4个行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废水的72.3%,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河道、水库或农田,对农作物生产、产品质量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也使全省80%以上的河道遭受污染。严重污染(超环境Ⅴ类标准)河段多分布于一些大、中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附近。在被评价的80个河段中,超过环境Ⅲ类的河段有51个,占63.8%;严重污染河段43个,占53.8%. 由于接纳了大量工业生活废污水,加之河道水环境容量小,城镇附近河段几乎成为排污沟渠,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如太原的小店桥段、大同市的艾庄段等主要是氨氮、挥发酚超标。

3.3 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干旱、多风、少雨的气候加上过度的开发、开垦,加重了生态的破坏,加之过度砍伐,使得森林覆盖率仅占20%左右,偏低的森林覆盖率导致山西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9%,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5%.

近年来,山西省下决心转型发展,抱着对人类、对后代高度负责的使命和责任,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兴省”战略。

3.3.1 制订出台了《生态功能区区划》规划

此规划主要划分了六大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和风沙控制类型功能区;煤炭、有色金属开发和生态系统恢复类型功能区;山地丘陵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保护类型功能区;农牧业生产类型为主的功能区;水库调蓄和水土保持类型功能区;城市发展和城郊、盆地农业类型功能区,对各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了规划。依据生态环境不同的恶化程度和影响,分类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建设和保护。

3.3.2 强化矿产开发的生态修复

山西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矿业主必须要边开采边复垦——如果造成了土地破坏,必须及时恢复到原来状态;禁止掠夺性开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废旧矿井的复垦和生态重建同时进行。

3.3.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产业

从绿化美化环境着手,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眼,对工业发展方式实行变革。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强调要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快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建设上。

3.3.4 加强林业建设

进一步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把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水土流失治理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和自然保护建设工程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实施荒山造林工程,持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

3.3.5 加快省内各流域的生态治理

汾河流域养育山西省41%的人民,创造了50%的GDP,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实施汾河流域清水复流是一项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业废水回收处理在内的综合工程。汾河上游严厉禁止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城乡生活垃圾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农村面源污染。

通过上述几项治理,山西省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成为全国少数生态指数连续下降的省份之一。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的排序有所上升,这充分说明山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进步速度之快。但总体来看,离我党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性要求还很远,生态文明总体上仍处于低水平。

4 审视发展现状,确定未来变革与发展

回顾山西省的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沿袭了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代价,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生态危机。

近年来,山西省“生态兴省”战略的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推进,都使得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然而全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也只是在过去基础上的一种量变,距离质变和根本好转还有较大距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如何相协调,实现绿色变革和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事实证明,这种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的老路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如今已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刻。实现这一绿色变革与转型,山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当下最紧要的,就是做好如下几件事。

4.1 加强宣传教育

在全省加大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心。譬如,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能骑自行车的,就坚决不挤公交;能挤公交的,坚决不自驾车。杜绝那些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比如GDP至上、先污染后治理是发展的唯一道路,等等。这些观念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它们彻底从人民大众心底根除。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去武装人民,推动绿色发展。

4.2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来自瑞士的发言人介绍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瑞士在1876年作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和智慧性的决定,即在他们国家的法律里边明确规定,“国土的1/5必须要有森林覆盖”。从那时起,瑞士各基层政府,也包括土地使用者便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大量种树。原来早在140多年前,瑞士就已经在这样地保护他们自己的森林了。可见,环境对于可持续性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绝不能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

4.3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诚如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所说:“绿色经济不只是专家们干的事情,而是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和世界都有同样的梦想,就是要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必将通过绿色革命和绿色发展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多米尼加政府已承诺,到2025年,他们国内的能源将都从可再生能源中发展出来,尤其是电,将主要通过地热发电得来。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山西长治县荆圪道村和曹家沟村双盛种植园发展的养殖—沼气—种植业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已初具规模,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山西省实现绿色变革和转型发展的领头雁。今后如何能够更好地朝着绿色变革方向前进,仍是需要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一个新课题。

〔编辑:白洁〕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