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4-03-18李文京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意义学习罗杰斯人本主义

李文京

(太原市卫生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人本主义教育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人本主义教育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抑,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主张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是这一观念的延续和发展。人本主义是在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个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

1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以真诚、尊重与理解为内涵的“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来访者中心”咨询理论中。即以无条件的关怀和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为核心,以人的可发展、可塑造性为前提,提倡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认为,经过引导,个体能进入自我实现的发展方向。

(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其人性观之上的,其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说是: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动机,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潜能的趋向。该理论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1],因此“有机体”作为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说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并在实现动机的驱使下成长和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自我概念”和“经验”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罗杰斯指出,自我包括个体整个儿地知觉其机体、所有知觉及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其他知觉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即个体对个人的特性、人际关系及其价值规范的知觉。人格由“经验”和“自我概念”构成,当自己及自我概念与知觉的、内藏的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态时,他便是比较整和的、真实而适应的人;反之,他就会经历或体验到人格的不协调状态。

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教学观也处处渗透着“自我个性理论”的人格理论。从教育的目的来看,罗杰斯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美的人格,通过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从教学过程来看,罗杰斯强调要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基础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2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2.1 注重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其“自我实现”

大机器工业时代,人们把学生视为“学校”这一特殊流水线下的产品,是被动地由教育机构生产出来的。而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师,不是教育机构,不是教育体制,而是人,是学生。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至少有创造性潜能,应该主动发展这些潜能,人生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教育的目的应远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他还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是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他称之为“完人”。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中学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展开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创造性能力等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则更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仅要学习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更要培养志趣,提高修养,发挥创造性潜能,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2.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鼓励教师不仅要备教案,同时也要设计学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只是倾听,让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在经历了开始几次课的困惑、尴尬之后,终于有学生打破沉默,说点什么,很快气氛发生了变化,学生开始交谈、交流、辩论、争执,甚至把教师忘到了脑后。在后来上课时出现了一种情况:学生相互交谈,他们希望并要求别人听自己说。原先那个犹豫迟疑、吞吞吐吐、尴尬羞涩的团队变成了一个相互影响、促进的团队,成为一个崭新的、紧密结合的整体。

罗杰斯认为,原有的教学设计把书本和教师作为权威,现在,教师根据标准答案给学生计分的制度应予以废除,因为这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自由。他认为:(1)学习应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没有外在压力,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学习。教师不应刻意教给学生某些知识,而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有权利选择学习那些他认为有意义并且感兴趣的东西。(2)学习应是一个自由的过程。罗杰斯提倡营造一种自由、坦诚、充分接纳和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气氛,学生自由发言,公开探讨,自己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评价自己的成绩。没有考试等外在压力,没有令人诚惶诚恐的权威,只有对学生的尊重,一切都是自由的。(3)鼓励思考,多用讨论的方式。自由探讨,开放自我,畅所欲言。(4)废除结论、学分和等级评定,废除考试,废除学位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育理论,其特征就是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育理论及自由学习理论,并非不要指导,而是指导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以区别于传统教学中那种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式的指导。他提倡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只是传授语言表达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者,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使学生形成终身自我教育能力[2]。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就是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为基本理论和观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为教学目标,积极推进学案设计的教学观点。

2.3 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反对“重知轻情”的传统教育,提倡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3]。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知识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不单纯追求知识增长,其更看重在学习过程中把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在罗杰斯看来,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无意义学习,这是一种机械灌入式的学习,不仅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而且会成为其沉重的负担,使其感到厌烦、枯燥。连续体的另一端是意义学习,这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其特征是:(1)自我主动性。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其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内部,教学评价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2)具有投入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使身心和知、情、意、行全面发展。(3)突出情感性。教学活动与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能触动学生的情感,甚至心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意义学习使其自我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格健康发展的、能进行自由选择并为这个选择负责的人。

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4]。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加深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理解学生,发掘学生潜能。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看法。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况下,帮助其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学习。建立多元评价系统,尤其要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学习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换句话说,教人比教书更重要。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状况。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3个特点:真实、接受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等。在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研究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改进授课方法,明确教育目的,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意义学习罗杰斯人本主义
化学“有意义学习”的模型建构及教学建议
意义学习,价值教育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父亲的形象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意义学习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特点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提取式学习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来自《科学》的文献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