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科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2014-03-18杨金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医学生

杨金霞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

医学是伴随着人的活动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医学区别于一般科学的主要特征是: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或者一种社会活动,对它的评价不能只从单纯地追求科学真实性上加以考虑,而要从它的目的、成功的标准以及道德责任上进行综合评判[1]。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2],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由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变化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较高的人文修养等。医学工作者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防治疾病而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无私忘我的工作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又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医学文化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人文精神培养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医学生学会做人[3]。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决非单纯利用教材和增加学时就能奏效,首先要理解人文是医学的内在组成这一观念,并将其作为日常医学实践的价值判断标准[4]。

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充分认识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本身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医学科技和医学人文。医学追求的是人的健康,在医疗实践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并非以疾病为中心,一切医疗活动都是以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为终极目的,所以说医学是一项社会事业。因此,要成为一个好医生,仅仅有医学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这也是医生从事医学职业的内在道德要素。

人文精神是由整个人类优秀文化凝练、汇聚而成的。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人文精神提倡对人的理解和关心、保护个人权益和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生命的完整性[5]。富有人文精神之人,是视野开阔、善解人意之人。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思想状况关系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培养面向社会的优秀医学人才,必须深刻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患者[6]。

2 整合人文课程,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

人文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教育中担负着培养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务。学习人文知识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充医学生的知识范围及改善其思想状况,而且可以使他们思维灵敏,提高观察力、洞察力,在陶冶性情的同时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救死扶伤的医德伦理观,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医乃仁术”的本质。

针对专科院校学制短的状况,增加选修课的开设种类与门数,例如在学校各年级、各专业开设影视鉴赏、针灸学、推拿学、中医与美容、趣味昆虫学、医学与化学、化学与美容、乐器演奏、礼仪、人体美学等课程。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入学教育,由校领导和优秀毕业生作报告;带领新生到临床相应专业科室进行认知学习,使其初步了解以后的工作地点、对象及任务,增加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新生参观历史教育基地,如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铁人纪念馆等,净化心灵,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免费基本医疗服务活动,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见识,而且陶冶了情操。

在教学内容上,人文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答学生普遍关注和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学生自觉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3 提高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养

要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重视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专业知识扎实,但人文知识不足,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帮助大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可在工作和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外化为教学态度、奉献精神及敬业精神,这一切可在教学中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作为医学院校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习传统文化,陶冶性情的同时滋养品格;学习祖国历史知识,获得人文精神的支撑,并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身体素质,开展体育竞赛、有氧健身操等活动,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全面发展,将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具体到细节:每月每人要读一本专业书籍或非专业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每月开展一次素质提升讲座,例如校领导解读校园文化,有特长教师进行礼仪常识讲座,组织听名曲、赏名画、解析古诗、安全教育、心理知识辅导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开展已有两年,受到全体教师的欢迎。

4 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首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教师可根据专业内容适时地、恰当地引入人文相关知识,既使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又对其进行人文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涵,使枯燥乏味的医学知识鲜活起来,以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接受。

作为一名病理学专职教师,笔者在护理专业病理学42学时理论教学中,每6学时引入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经过几轮实践与摸索,学生反响较好。例如,在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一章,结合造血细胞再生能力强特点,恰当引入无偿献血内容,让学生知道献血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而且还有许多益处是有据可依的,既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也使其发扬奉献精神,义务献血;在血栓形成一节中,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心血管内膜损伤,而同一部位的反复静脉穿刺可损伤内膜,这就需要护士在工作中苦练基本功,争取做到一次穿刺成功,此时引入一个穿刺技术好的典型案例,在学生记住知识点的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不仅影响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在医学活动中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医学实践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割[4]。只有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得到充分体现,培养的医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人文精神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