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发展模式的整体建构

2014-03-18陈如平

中国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办学课程体系理念

陈如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院学术委员,访问学者导师。主要从事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创新、区域教育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编制。

学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一政策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路径、方式和手段,给我们思考和设计学校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框架。

学校发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过程看,包括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制度、管理决策、学校文化建设等;从内容看,包括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方法的实施等;从结果看,不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由于学校发展涉及面广,因此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碎片化”现象,这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不能只看到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某一侧面、某一环节,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学校发展,要学会打“组合拳”,最终形成整体构建的模式。

那么,整体建构怎么操作呢?这里给大家提供五个步骤。

一、提炼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内涵的集中体现。所谓办学理念,是指学校办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总和,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总的办学指导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办学理念通常表述为一句口号,或者一个词,但是我们要明白,办学理念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而是沉淀学校历史传统、反映学校社区背景、体现校长和广大教师集体共识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有些学校称之为学校的教育哲学或者核心价值观,它反映了学校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比如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德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等怎么看,这就涉及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可能脱口而出,也不可能脑门一热就定,它需要科学地梳理和提炼。

提炼办学理念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要充分体现核心的教育价值观;要符合科学性,有明确的理论支撑;要考虑到学校地域、特色、层次、培养对象等,有鲜明的个性;要有一定的超越时空性和稳定性,保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变;集中校长、教师等学校成员的意愿和智慧;有一个稳定的语言结构形式。其实无论你如何提炼,办学理念的表述都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能否从中看到“人”的因素,概括地说,办学理念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因此,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包括育人目标和培养方式这两个重要因素。

举个“阳光教育”的例子。在人们的心目中,阳光一般意味着光明、温暖、和谐与生机。成都市磨子桥小学汲取阳光的这些特征,用三句话表述阳光教育理念:“阳光是一种态度,阳光是一种关怀,阳光是一种和谐。”“态度”代表该模式的指向,即对事物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加以对待;“关怀”代表该模式的具体行动;“和谐”代表该模式的结果。围绕阳光教育理念,该校提出了阳光型教师的“十二项修炼”(声音引人入胜、语言妙趣横生、行为规范专业、学识犹如泉涌等)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在具体操作上,要求做到对学生的“十六知晓”(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行为方式等)。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学校有了理念层面的思考和创新之后,再来整体设计教育体系或者具体做法,不仅能做到心中有数,也能从一开始就体现自己的亮点和创新点,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奠定可靠的基础。

这里,我们还需要搞清楚两个关系。

办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我想,它们的关系像一个台阶,最高位的是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接下来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和战略主题,再下面就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前提之下,学校自主形成的办学理念,三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说办学理念是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在学校层面的个性化表现。

办学理念与学校目标、“一训”“三风”等又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办学理念是最上位的,是学校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而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精神、学校使命、战略目标、育人目标、校训、“三风”、口号等都是衍生出来的具体内容,也可以说,这些内容是办学理念的具体化。

我们之所以一直提倡要精心梳理和提炼办学理念,是因为办学理念具有引领学校创新发展的先导作用。企业创新有一个说法:“一句流行语,就是一个新思路;一个新口号,就是一个大战略。”学校发展也一样,在不同阶段应该有所调整,有所补充,有所发展。

二、提炼发展主题

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而言,提炼发展主题是一种非常理想、经济、有效的策略。什么是学校发展主题?它是学校在一定发展阶段提出的思想主张,是学校发展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校长和教师对学校发展的思路、途径、手段和策略的综合思考和统一主张。也就是说,理念的东西比较抽象一点,而主题则更加具象化,是对理念的进一步解读。理念是“定调子”的问题,主题是“搭架子”的问题。主题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树立办学旗帜,确立发展方向,还可以明确教育主张,规定发展内容。

现在流行的发展主题有很多,比如爱的教育、快乐教育、生命教育、智慧教育,幸福教育、和谐教育,等等。那么,主题怎么选择呢?主题的来源较为广泛复杂,如果按照主体、内容、手段三要素划分法,就可以提炼出很多主题。既可以从学生发展角度提炼,也可以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提炼;既可以从德育、课程、教学、管理的角度提炼,也可以从学校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提炼;既可以从教育环境设置的角度提炼,也可以从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的角度提炼。

举个例子,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第一小学旁边有一个“树本善堂”,是当年南洋归来的乡亲捐资修建的祠堂,该校从这中间抽取了“善”和“本”两个元素,将学校发展主题确立为“树本教育”,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一句话:“一心向善,日行一善;一生向善,行一世善。”该校最有价值的做法是围绕“树什么样的本”又做了一个高度概括,形成了《树本教育座右铭》,将“树本教育”具体化了,而且自成一体。

关于发展主题的提炼,我们要秉承“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信条:凡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只要有助于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均可选来作为学校发展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并提炼相关的主题,进而凝练为办学理念。

三、构建体系模型

所谓体系,是指由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由此推言,学校教育体系是指学校中的各个关键性教育要素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系建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梳理和确定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这不仅与我们眼界有关,也跟我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密切相关的。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霍尔的“三维管理知识结构”理论,学校管理要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管理职能、工作职能和人,其中管理职能包括愿景、规划、组织、人事、指挥、评价、创新等;工作职能包括德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校制度、学校文化、教育国际化、家校关系等;人就是指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这些人的组合。将以上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才能整体构建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新的学校教育体系。

整体建构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模型。建立教育模型时,要注意几个策略要点:首先,要将学校视为一个系统来做分析;其次,要认识到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包含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再次,要建立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描绘并呈现结构化框架。

给大家举个例子,成都武侯实验学校曾做过“智慧型学校”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把德育置于核心地位,并且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之中,基于这个图又衍生出了两个特色—智慧少年评选活动和智慧银行。“智慧少年”是学生的最高荣誉,“智慧银行”就是数字化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把学生各方面的进步都变成数据不断输入进去,有视频,有文字,还有作业和各种考试卷,等学生毕业时拷一张盘就能随身带走。这个方式改变了很零散的学校评价方式,采取“一站式管理方式”,把学生的进步变成了有机整体,无论你要找什么内容都可以在系统中查到。

不仅学校的整体发展可以采用整体建构体系的方式,具体的工作领域也可以这样做。例如,课程体系建设,就需花心思细致研究。这既可以从课程实施形式或课程功能出发,也可以从课程的学习方式出发,还可以从课程的管理体制出发,来界定分析课程概念。目前学校的课程门类有很多,既有分科学科课程,也有校内的社团课程和走出校门的实践课程,还有环境课程(文化课程、隐蔽课程)。

以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的“卓越教育”课程体系为例。该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卓越人生”,同时,围绕“卓越人生”及其三大特征,发展出了“身心健康、自信豁达、善于学习”等“卓越人”的八大特征,又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发了以培养“卓越人”为目标的多维特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让人一目了然,不会出现今天你开个活动课,明天我开个艺术课这种情况,而是所有课程都围绕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

当然,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需做很多具体的工作。首先就是制定一些必要的文件,比如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课程纲要、授课计划、教学或活动方案,这些文件的制定工作要随着体系建构同时进行。其次,课程建设要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它不是孤立的一座大楼,而是一个通盘考虑的结果。

四、创新教育载体

我们借用“载体”一词,主要用来描述和指明学校发展的操作平台和实施手段等。载体可以是课程体系的建构或学校文化的规划,也可以是具体的活动项目或整个的制度框架设计,还可以是实施系统和运作模式。

谈到这里,不能不讲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校长更要明白,你要做的是造就好学校的文化而非成绩。陶西平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很有意思,他到学校总会看三个地方:第一,看学校的大厅,一般来讲,这里展示了学校的荣誉和办学理念,这是“雅”的一面;第二,看厕所,这虽属“俗”的一面,但最能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第三,进课堂,听老师在教室里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里反映学校教育气氛和育人环境。因此,学校文化是融入每个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它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意识到的,而是随时随地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问题,我们通常将之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传统积淀,例如百年老校的经验;二是同质复制,例如集团化办学的尝试;三是错位移植,例如企业的文化借鉴;四是文化创新,进行内涵提炼,整体建构。

大连市金州新区格林小学是所新学校,建校时间很短,家长一直对学校不太认同。校长下决心从改造学校文化入手,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我们就此提出构建“格林文化”的思路,即充分挖掘格林童话本身的文化价值,借用格林童话的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思路确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建议从最原始的做法开始—读格林童话,学生、老师、家长一起读,看能不能从中抽取一些教育元素为我所用,于是有人提出能不能重新为班级命名,比如“小红帽班”“小百灵班”,因为这些角色身上有一些很特殊的品质,正是班级文化所需要的东西。最后,整个学校文化、课程体系当然也可以从格林童话中抽取元素来适当改造。学校老师共同创作了一首《格林文化赋》,记录了格林文化由来及建设的全过程。文字是很有震撼力的,这首赋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表达,比那些口号、标语的内涵来得更加广博和厚重。

五、发展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校长们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是学校办学过程的特殊性或学校个性的体现,是学校教育优势的展示。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与特色有关的几个概念,也就是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特色建设分别指什么?办学特色指学校工作内容(活动、领域),特色学校说的是学校类型,特色发展是指学校的发展方式,而特色建设是指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策略。

要想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就要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这个原则,创造适当的条件。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特色必须是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外在的不能代替你定特色。特色是怎样搞出来的呢?第一,看历史;第二,看客观环境;第三,看主观条件。”因此,特色好就好在有精妙之处,这种精妙之处不仅是机制上的,也不仅仅是创新载体,而是通过这个影响到学校的价值观变化。

那么,特色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路径。一个是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即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先有一个整体特色构想,再分布体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另一个是自下而上,以点突破,点面结合,即以学校自身优势为基础,从点上突破再逐渐扩展到学校整体,最后提炼、概括出办学理念,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办学特色的模式可以很丰富,比如特色育人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学科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特色学校文化,等等。特色也有层级之分,最普遍的就是特色活动,比如阳光大课间活动;特色项目相对比较持久、稳定,以一些具体的活动为支撑;特色教育则是在某个领域形成的特色,比如体验式德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最高一个层级就是整体层级,比如一讲到“雅”,我首先会想到成都实验小学,一讲到“六年影响一生”就会想到重庆谢家湾小学,这就是学校的整体特色,给人一种完整、系统、深刻的形象。

以上是我对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关键性要素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实践所设计的一个操作性框架,希望能够给学校的具体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苗 培

关于发展主题的提炼,我们要秉承“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信条:凡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只要有助于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均可选来作为学校发展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并提炼相关的主题,进而凝练为办学理念。

三、构建体系模型

所谓体系,是指由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由此推言,学校教育体系是指学校中的各个关键性教育要素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系建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梳理和确定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这不仅与我们眼界有关,也跟我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密切相关的。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霍尔的“三维管理知识结构”理论,学校管理要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管理职能、工作职能和人,其中管理职能包括愿景、规划、组织、人事、指挥、评价、创新等;工作职能包括德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校制度、学校文化、教育国际化、家校关系等;人就是指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这些人的组合。将以上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才能整体构建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新的学校教育体系。

整体建构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模型。建立教育模型时,要注意几个策略要点:首先,要将学校视为一个系统来做分析;其次,要认识到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包含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再次,要建立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描绘并呈现结构化框架。

给大家举个例子,成都武侯实验学校曾做过“智慧型学校”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把德育置于核心地位,并且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之中,基于这个图又衍生出了两个特色—智慧少年评选活动和智慧银行。“智慧少年”是学生的最高荣誉,“智慧银行”就是数字化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把学生各方面的进步都变成数据不断输入进去,有视频,有文字,还有作业和各种考试卷,等学生毕业时拷一张盘就能随身带走。这个方式改变了很零散的学校评价方式,采取“一站式管理方式”,把学生的进步变成了有机整体,无论你要找什么内容都可以在系统中查到。

不仅学校的整体发展可以采用整体建构体系的方式,具体的工作领域也可以这样做。例如,课程体系建设,就需花心思细致研究。这既可以从课程实施形式或课程功能出发,也可以从课程的学习方式出发,还可以从课程的管理体制出发,来界定分析课程概念。目前学校的课程门类有很多,既有分科学科课程,也有校内的社团课程和走出校门的实践课程,还有环境课程(文化课程、隐蔽课程)。

以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的“卓越教育”课程体系为例。该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卓越人生”,同时,围绕“卓越人生”及其三大特征,发展出了“身心健康、自信豁达、善于学习”等“卓越人”的八大特征,又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发了以培养“卓越人”为目标的多维特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让人一目了然,不会出现今天你开个活动课,明天我开个艺术课这种情况,而是所有课程都围绕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

当然,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需做很多具体的工作。首先就是制定一些必要的文件,比如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课程纲要、授课计划、教学或活动方案,这些文件的制定工作要随着体系建构同时进行。其次,课程建设要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它不是孤立的一座大楼,而是一个通盘考虑的结果。

四、创新教育载体

我们借用“载体”一词,主要用来描述和指明学校发展的操作平台和实施手段等。载体可以是课程体系的建构或学校文化的规划,也可以是具体的活动项目或整个的制度框架设计,还可以是实施系统和运作模式。

谈到这里,不能不讲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校长更要明白,你要做的是造就好学校的文化而非成绩。陶西平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很有意思,他到学校总会看三个地方:第一,看学校的大厅,一般来讲,这里展示了学校的荣誉和办学理念,这是“雅”的一面;第二,看厕所,这虽属“俗”的一面,但最能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第三,进课堂,听老师在教室里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里反映学校教育气氛和育人环境。因此,学校文化是融入每个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它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意识到的,而是随时随地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问题,我们通常将之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传统积淀,例如百年老校的经验;二是同质复制,例如集团化办学的尝试;三是错位移植,例如企业的文化借鉴;四是文化创新,进行内涵提炼,整体建构。

大连市金州新区格林小学是所新学校,建校时间很短,家长一直对学校不太认同。校长下决心从改造学校文化入手,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我们就此提出构建“格林文化”的思路,即充分挖掘格林童话本身的文化价值,借用格林童话的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思路确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建议从最原始的做法开始—读格林童话,学生、老师、家长一起读,看能不能从中抽取一些教育元素为我所用,于是有人提出能不能重新为班级命名,比如“小红帽班”“小百灵班”,因为这些角色身上有一些很特殊的品质,正是班级文化所需要的东西。最后,整个学校文化、课程体系当然也可以从格林童话中抽取元素来适当改造。学校老师共同创作了一首《格林文化赋》,记录了格林文化由来及建设的全过程。文字是很有震撼力的,这首赋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表达,比那些口号、标语的内涵来得更加广博和厚重。

五、发展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校长们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是学校办学过程的特殊性或学校个性的体现,是学校教育优势的展示。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与特色有关的几个概念,也就是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特色建设分别指什么?办学特色指学校工作内容(活动、领域),特色学校说的是学校类型,特色发展是指学校的发展方式,而特色建设是指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策略。

要想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就要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这个原则,创造适当的条件。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特色必须是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外在的不能代替你定特色。特色是怎样搞出来的呢?第一,看历史;第二,看客观环境;第三,看主观条件。”因此,特色好就好在有精妙之处,这种精妙之处不仅是机制上的,也不仅仅是创新载体,而是通过这个影响到学校的价值观变化。

那么,特色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路径。一个是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即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先有一个整体特色构想,再分布体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另一个是自下而上,以点突破,点面结合,即以学校自身优势为基础,从点上突破再逐渐扩展到学校整体,最后提炼、概括出办学理念,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办学特色的模式可以很丰富,比如特色育人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学科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特色学校文化,等等。特色也有层级之分,最普遍的就是特色活动,比如阳光大课间活动;特色项目相对比较持久、稳定,以一些具体的活动为支撑;特色教育则是在某个领域形成的特色,比如体验式德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最高一个层级就是整体层级,比如一讲到“雅”,我首先会想到成都实验小学,一讲到“六年影响一生”就会想到重庆谢家湾小学,这就是学校的整体特色,给人一种完整、系统、深刻的形象。

以上是我对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关键性要素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实践所设计的一个操作性框架,希望能够给学校的具体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苗 培

关于发展主题的提炼,我们要秉承“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信条:凡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只要有助于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均可选来作为学校发展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并提炼相关的主题,进而凝练为办学理念。

三、构建体系模型

所谓体系,是指由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由此推言,学校教育体系是指学校中的各个关键性教育要素有序组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系建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梳理和确定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这不仅与我们眼界有关,也跟我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密切相关的。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霍尔的“三维管理知识结构”理论,学校管理要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管理职能、工作职能和人,其中管理职能包括愿景、规划、组织、人事、指挥、评价、创新等;工作职能包括德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校制度、学校文化、教育国际化、家校关系等;人就是指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这些人的组合。将以上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才能整体构建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新的学校教育体系。

整体建构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模型。建立教育模型时,要注意几个策略要点:首先,要将学校视为一个系统来做分析;其次,要认识到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包含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再次,要建立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描绘并呈现结构化框架。

给大家举个例子,成都武侯实验学校曾做过“智慧型学校”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把德育置于核心地位,并且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之中,基于这个图又衍生出了两个特色—智慧少年评选活动和智慧银行。“智慧少年”是学生的最高荣誉,“智慧银行”就是数字化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把学生各方面的进步都变成数据不断输入进去,有视频,有文字,还有作业和各种考试卷,等学生毕业时拷一张盘就能随身带走。这个方式改变了很零散的学校评价方式,采取“一站式管理方式”,把学生的进步变成了有机整体,无论你要找什么内容都可以在系统中查到。

不仅学校的整体发展可以采用整体建构体系的方式,具体的工作领域也可以这样做。例如,课程体系建设,就需花心思细致研究。这既可以从课程实施形式或课程功能出发,也可以从课程的学习方式出发,还可以从课程的管理体制出发,来界定分析课程概念。目前学校的课程门类有很多,既有分科学科课程,也有校内的社团课程和走出校门的实践课程,还有环境课程(文化课程、隐蔽课程)。

以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的“卓越教育”课程体系为例。该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卓越人生”,同时,围绕“卓越人生”及其三大特征,发展出了“身心健康、自信豁达、善于学习”等“卓越人”的八大特征,又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发了以培养“卓越人”为目标的多维特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让人一目了然,不会出现今天你开个活动课,明天我开个艺术课这种情况,而是所有课程都围绕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

当然,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需做很多具体的工作。首先就是制定一些必要的文件,比如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课程纲要、授课计划、教学或活动方案,这些文件的制定工作要随着体系建构同时进行。其次,课程建设要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它不是孤立的一座大楼,而是一个通盘考虑的结果。

四、创新教育载体

我们借用“载体”一词,主要用来描述和指明学校发展的操作平台和实施手段等。载体可以是课程体系的建构或学校文化的规划,也可以是具体的活动项目或整个的制度框架设计,还可以是实施系统和运作模式。

谈到这里,不能不讲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校长更要明白,你要做的是造就好学校的文化而非成绩。陶西平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很有意思,他到学校总会看三个地方:第一,看学校的大厅,一般来讲,这里展示了学校的荣誉和办学理念,这是“雅”的一面;第二,看厕所,这虽属“俗”的一面,但最能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第三,进课堂,听老师在教室里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这里反映学校教育气氛和育人环境。因此,学校文化是融入每个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它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意识到的,而是随时随地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问题,我们通常将之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传统积淀,例如百年老校的经验;二是同质复制,例如集团化办学的尝试;三是错位移植,例如企业的文化借鉴;四是文化创新,进行内涵提炼,整体建构。

大连市金州新区格林小学是所新学校,建校时间很短,家长一直对学校不太认同。校长下决心从改造学校文化入手,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我们就此提出构建“格林文化”的思路,即充分挖掘格林童话本身的文化价值,借用格林童话的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思路确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建议从最原始的做法开始—读格林童话,学生、老师、家长一起读,看能不能从中抽取一些教育元素为我所用,于是有人提出能不能重新为班级命名,比如“小红帽班”“小百灵班”,因为这些角色身上有一些很特殊的品质,正是班级文化所需要的东西。最后,整个学校文化、课程体系当然也可以从格林童话中抽取元素来适当改造。学校老师共同创作了一首《格林文化赋》,记录了格林文化由来及建设的全过程。文字是很有震撼力的,这首赋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的表达,比那些口号、标语的内涵来得更加广博和厚重。

五、发展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是校长们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是学校办学过程的特殊性或学校个性的体现,是学校教育优势的展示。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与特色有关的几个概念,也就是办学特色、特色学校、特色发展、特色建设分别指什么?办学特色指学校工作内容(活动、领域),特色学校说的是学校类型,特色发展是指学校的发展方式,而特色建设是指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策略。

要想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就要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这个原则,创造适当的条件。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特色必须是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外在的不能代替你定特色。特色是怎样搞出来的呢?第一,看历史;第二,看客观环境;第三,看主观条件。”因此,特色好就好在有精妙之处,这种精妙之处不仅是机制上的,也不仅仅是创新载体,而是通过这个影响到学校的价值观变化。

那么,特色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路径。一个是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即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先有一个整体特色构想,再分布体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另一个是自下而上,以点突破,点面结合,即以学校自身优势为基础,从点上突破再逐渐扩展到学校整体,最后提炼、概括出办学理念,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办学特色的模式可以很丰富,比如特色育人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学科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特色学校文化,等等。特色也有层级之分,最普遍的就是特色活动,比如阳光大课间活动;特色项目相对比较持久、稳定,以一些具体的活动为支撑;特色教育则是在某个领域形成的特色,比如体验式德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最高一个层级就是整体层级,比如一讲到“雅”,我首先会想到成都实验小学,一讲到“六年影响一生”就会想到重庆谢家湾小学,这就是学校的整体特色,给人一种完整、系统、深刻的形象。

以上是我对学校内涵发展的几个关键性要素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实践所设计的一个操作性框架,希望能够给学校的具体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苗 培

猜你喜欢

办学课程体系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用心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