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邕宁乡土历史 培养农村学生人文素养

2014-03-17曾爱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爱家乡乡土人文

曾爱兰

市场经济既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世风日下、人情淡漠,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面临危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文化界、教育界发生了一场关于“科学、人文与当代中国教育”的大讨论。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历史学的功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和诣社会注入人文精神。本文以我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为突破口,分析我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乡土历史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 在阐明乡土历史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乡土历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即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渗透邕宁乡土历史,课外开展乡土历史的实践探究,在校园中营造邕宁传统历史文化氛围,以提高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乡土历史教材有培养人文情感的有利条件

1.乡土教材所具有的亲切感更能密切教材、学生和实践的联系

教育工作的生命在于,源于学生,贴近学生实际。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化古迹,大部分因地域的距离遥远而阻碍着学生身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书上的文字远没有实际的事物那样直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邕宁有可供学生参观、考察的旧址旧貌,有易于查找的邕宁历史发展的见证人,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等,这些都利于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以本地区为实践探究的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能弥补教科书在这方面的不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定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尽量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确实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形成“历史就在我身边”、“榜样就在我身边”的理念,学生将会以在身边的人、事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努力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博等精神。这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有说服力的历史教材。作为邕宁人对邕宁历史和人文一无所知,就等于把带有亲切感的乡土历史教材丢弃了。

2.乡土历史教育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爱国先要爱家乡,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受社会、学校、家庭和他们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历史课外阅读量极少,仅有的一点“历史知识”大多也是道听途说,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戏说,知识面狭窄,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历史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3)爱集体、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情感认识和实践行动不一致。

随着我校农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增多,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无法通过家庭教育来获得提高,因此,通过学校对农村寄宿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邕宁乡土历史是对当地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邕宁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但知之甚少。引导学生探究本地区历史,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具体、更丰富,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学生通过对本地区发展史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邕宁联系得更紧密,他们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增强。

二、乡土历史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突出价值

(一)理论价值

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理念是科学和人文并重,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使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程的历史性在于突出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独到的历史教育功能。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学生结合邕宁乡土历史的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国家以及家乡的命运,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实践价值

1.提高人文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以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既尊重学生个性,又发展学生特长。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但农村学生因为受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因素的局限,他们的人文精神素养缺失。“读史使人明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能塑造自身的品格和人文精神,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的人文素养水平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提升一个人或者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就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而它的目标就是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最终使社会全面和谐进步。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发展,人们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 21世纪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其中,人文素养是人才的根本素质。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地方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把学生已感知的乡土史知识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去探究乡土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几年来,我校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邕宁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当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亲密接触后,便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功效。

三、乡土历史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1.在校园中营造邕宁传统历史文化氛围

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组织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将人文素养培养和乡土史教育紧密相连,营造校园人文环境,让师生感受人文气息。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近年来我校在历史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邕宁历史每周一读,每月一乡土历史主题版报,每学期一历史讲座,每人每学期一份学习乡土历史体会。加强乡土史普及,介绍邕宁历史名人名言名事,在校园的每一个宣传园地都能让师生感受到邕宁的历史。我们在增强人文素养的实效上下工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我校历史学科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充满勃勃生机。我们历史教师在传承邕宁传统文化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邕宁八音走进学校”和师生一起向老艺人了解、学习八音;开展“邕宁山歌”历史讲座和学生共学共唱邕宁嘹罗山歌等等。我们探讨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利用乡土史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为学校进行教学常规管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为历史科制定农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2.课堂上加强邕宁乡土历史教育

以往农村学校的历史教育主要关注考试,对试题的钻研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几乎成了历史课的主要任务。长期忽视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我校学生对邕宁历史一无所知,其爱家乡情感和责任感的教育更是缺乏。在课堂教学中,我查阅邕宁的相关文献,适时补充本土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在了解人类起源时补充顶狮山新时器时代遗址等;在学习国家的产生这一内容时增加邕宁建置沿革的历史;在谈到改革开放成就中介绍城乡建设情况,介绍邕宁古遗址遗迹等。知古鉴今,促进对家乡现状的思考,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邕宁联系得更紧密。

3.课外开展乡土史的实践探究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积极开展活动,能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学校的校史教育,不仅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系统中,坚持德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结合起来。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人教版教材每一课、每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中都注意结合邕宁历史安排一定的探究性问题。如:教学《人类的起源》(七年级上册)中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姓氏的来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年级上册)一课中了解“向你身边的党员了解邕宁党组织的早期活动”;讲到战争时期,要求学生调查“你身边的英雄”;讲《改革开放》(八年级下册)时组织开展“变化中的邕宁”摄影展。2008年以来,在探究邕宁历史活动中我校师生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追溯校史我爱我校;探寻邕宁英雄足迹,弘扬前辈精神;清明扫汉林墓,走访调查汉林墓汉林街的来源,进行感恩教育;实地考察邕宁五圣宫等古居古宅的历史,欣赏邕宁古建筑的特色;考察邕宁顶狮山新时器时代遗址,追根朔源;参观文物馆和走访专家等。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物质文明,但同时我们更需要人文素养带来的精神文明。历史教学中只有落实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认同邕宁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自觉弘扬传承邕宁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报效邕宁、建设家乡的情感,我们的邕宁才能真正得到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彩云.试论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J].江西教育科研,1997(5).

[2]赵子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J].求是,2005(21).

[3]陈方南.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7(1).

[4]冯铁山,田云伏.和谐情感场的营造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民族教育,2006(4).

[5]高秋菊.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2008(10).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爱家乡乡土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部级优课)
我爱家乡
我爱家乡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我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