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图藏《柑园小识》抄本初探

2014-03-17芦笛

长江学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抄本钱塘冬虫夏草

芦笛

(伦敦大学学院 历史系,伦敦 WCIE 6BT)

南图藏《柑园小识》抄本初探

芦笛

(伦敦大学学院 历史系,伦敦 WCIE 6BT)

清人朱枫所撰《柑园小识》是一部具有较高的本草学和博物学价值的笔记,屡为《本草纲目拾遗》所引,但其全貌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南京图书馆藏有一份《柑园小识》的清抄本,由卷上和卷下组成,前有自序。本文对朱枫的生平、著作以及这份抄本的内容和价值加以介绍。

柑园小识 朱枫 博物 春虫夏草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专为李时珍《本草纲目》补遗而作,是清代本草要籍之一。该书引用资料极多,附记书名达五百多种,其中有些不见录于今日医书目录。书中多次提及朱排山及其《柑园小识》,如“瑶池沙”(按,该条文中误引作“《柑园杂识》”)、“桃花盐”、“瀚海石”、“金果榄”、“野马豆”、“夏草冬虫”、“千年健”、“雪荷花”、“玫瑰花”、“茶菊”、“飞松子”、“藏枣”、“西国米”、“麒麟菜”、“洋鸭”、“狮子油”、“山羊血”、“带鱼”、“白皮子”、“吐铁”、“石蜐”、“对虾”等条,其中有些条目完全引自后者,如“桃花盐”、“藏枣”、“洋鸭”条等,可见《柑园小识》在本草或博物研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此书极为罕见,也很少被其它古籍提及或引用。笔者仅在南京图书馆查得该书的一份抄本,意揣其很可能一直以抄本形式流传,未曾刊刻,故而流传不广、鲜为人知。现对朱枫的生平、著述以及该抄本之内容加以介绍。

一、朱枫生平及其著作

朱枫,字近漪,号排山,钱塘人,除《柑园小识》外,还著有《古今待问录》四卷《录余》一卷《补遗》一卷、《雍州金石记》十卷《余》一卷、《秦汉瓦图记》四卷《补遗》一卷、《排山小集》八卷《后集》六卷《续集》十二卷、《印徵》二卷等。他是清前期有名的金石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所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之“金石学家”类即录有“朱枫(近漪,钱塘)”。

关于朱枫的生年,其《排山小集》序称:“弢甫与余亦皆以乙亥生,为翁之老友也。”倪模《古今钱略》卷28亦称朱枫“生于康熙乙亥”,即公元1695年。其《秦汉瓦图记》之《补遗》篇有“丁亥春日朱枫近漪题,时年七十有三”句,可知在公元1767年,朱枫已经73岁,也是与“生于康熙乙亥”的记载相吻合的。朱枫的卒年不详,但据其《印徵》自序中落款,可知乾隆辛丑(公元1781年)尚在世,时87岁。乾隆《杭州府志》卷94《人物·文苑二》有其小传,系引自童钰(1719—1782)的《二树遗集》:

朱枫,字近漪,号排山,仁和人。性高洁,不妄与人交,独与桑调元、丁敬相契,工诗文。中岁游陕西、河南,搜访金石文字,穷崖荒店,徘徊竟日。古文奇字,应口成诵,证明史书,多前人所未及。又得秦、汉古瓦及古泉刀,列为图,辨正其同异。岁晚诗益澄清澹,与山人童钰唱酬靡间。

这则文字亦见于清丁丙《武林坊巷志》卷一“甘泽坊巷”篇,其中又称:

甘泽坊巷,东为保佑桥,西出后市街,南为多福弄。市肆有柑子园。国朝朱省庵、朱枫、朱棆……居此。

童钰称朱枫是“仁和”人,不确。狭义上说,仁和与钱塘均为古县名,二县紧邻,均在今浙江杭州,古时辖境常有变化;广义上说,钱塘也常用以泛指杭州。《柑园小识》卷上正文前有一段自序:

南宋建行都于杭,有柑子园,志称在后市街。余家在后市街南,宅之西遍种柑六、七株,既为兹土之宜,林茂而实繁,日婆娑,其间吟啸之余,偶有所得,随笔记之,事无专属,辞无诠次,题曰:《柑园小识》。余愧不才,亦识其小者云尔。

序中透露了朱枫的住所,即杭州后市街南。根据序言,书名中的“柑园”即指朱枫家附近的柑子园。朱枫在其《排山小集》之《青岑山人小传》中称其仲弟朱棆为“钱塘诸生”,而朱棆也在其《青岑遗稿》之《夜坐有感寄排山大兄》诗中的“碧洗柑园阁下桐”句自注云:“吾家所居,即古‘柑子园’,向有桐二树,与大兄手植”,可知朱枫当是钱塘人。朱枫《排山小集》卷2的《题西庐三老图》诗序云:“(表兄止庵)暮年丧子,悲不自胜,欲弃家长往。枫于弟棆方于宅西新筑小屋,遂招之。”而《柑园小识》序中所称“宅之西遍种柑六、七株”,应该就种在这间小屋附近。他被误认为是仁和人,跟他著述时不题籍贯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清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五笔》之“朱枫刊书无县望”条云:

钱塘朱近漪□□枫,性喜搜访前代金石文字,著为考辨,往往补古人所未备。其为诗,淡雅自然,不事修饰。……声木谨案:据《青岑遗稿》所云,□□实为钱塘县人,而卷端无籍贯,只刊“朱枫近漪著”五字,是撰述中又开一例矣。朱枫尝苦读,但并不醉心仕途,母亲也教他读书不要以科举为目的;尤其是其母于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逝世后,他从此再未科举。桑调元《弢甫集》卷10《朱节母詹太君传》中称,“枫尝夜读,孺人辄喜,谓学原非为科名也”,其母卒后,他“其丧本生,又未尝以降服减哀,不治举业。”他的儿子朱家濂是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进士(第三甲)。据乾隆《西安府志》卷26《职官志》载,他曾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出任醴泉县令,后又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任咸宁县令。据光绪《阌乡县志》卷3《职官》载,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朱家濂又赴任阌乡(今河南灵宝)县令。之后,据光绪《新修祥符县志》卷3《职官表》载,朱家濂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任祥符(河南开封)县令;另据光绪《光州志》卷2《秩官志》载,朱家濂又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任光州(今河南潢川)知州,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由一名查姓知州继任。关于其离任的原因,据《清实录》之《高宗实录》载,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乙酉(公元1780年8月8日),乾隆下谕,朱家濂因查办光山县邪教案不力而遭革职。

朱家濂中进士、前往醴泉县赴任时,朱枫也随子而行。他在《秦汉瓦图记》序中称:“岁辛未,大儿家濂任醴泉,余亦继至。”又其《雍州金石录》序云:“余于辛未入秦,迟留十载。”据二序(均作于乾隆己卯[公元1759年]秋)可知,朱枫与其子在公元1751年就动身前往醴泉县了;另据二序落款,可知朱枫在咸宁时的住所名为“滴水草堂”。不过,朱枫在醴泉和咸宁期间,曾分别回乡一次。在为其弟朱棆的《青岑遗稿》所作的序中,他说:“儿子(家濂)仕於秦,余亦就养西去。……余于丙子、庚辰两归故里。”乾隆丙子为公元1756年,乾隆庚辰为公元1760年。之后,朱家濂离开陕西,转赴河南任职,朱枫也一并相随,其在开封的住处名为“潭上草堂”。其《古金待问录》序云:“余就养雍豫间几二十年,……乾隆己丑春日,朱枫近漪氏书于汴州之潭上草堂。”从乾隆辛未(公元1751年)到秦乾隆己丑(公元1769年),前后确实将近20年。朱家濂遭革职后,应该是和朱枫一起返回了钱塘老家。前文提到的朱枫《印徵》自序落款为“乾隆辛丑仲春,排山朱枫书时年八十有七”,其中已无前期自序落款中出现的陕西或河南地名,暗示其在公元1781年时已身在家乡。

二、南图馆藏《柑园小识》抄本简介

关于朱枫《柑园小识》一书之著录,清丁丙《八千卷楼书目》卷八“地理类杂记之属”云:“《柑园小识》二卷,国朝朱枫撰,抄本”;清光绪《杭州府志》卷89《艺文》之“子部·杂家类”云:“《柑园小识》一卷,钱塘朱枫撰”;清吴庆坻《杭州艺文志》云:“《柑园小识》一卷,国朝钱塘朱枫撰。”南京图书馆藏《柑园小识》抄本,一册,分卷上和卷下,题“排山人著”。《八千卷楼书目》称其为“二卷”,应是把卷上和卷下看作两卷;而光绪《杭州府志》和《杭州艺文志》称其为“一卷”,则又当是把卷上和卷下当作一卷的上、下两个部分。南京图书馆馆藏信息称其为“二卷”,是合理的。“排山人”,即朱枫。

这份线装抄本保存完好,长29.2厘米,宽18厘米,封面和封底为深蓝色。书口有页码数,卷上和卷下均止于“十四”;由于书口连接着前后两页,故而卷上和卷下均为28页,二者合计56页。其文字版面高19.5厘米,宽12厘米,每页8行,每行21字。整个抄本含3种不同字体,由此可将其分为3个部分:(1)卷上第1至第23页、(2)卷上第24页、(3)卷上第25至第28页和卷下第1至第28页。这表明此抄本当系由3人抄就,其中第1和2部分字迹清秀工整,第3部分字迹亦工整,但书法略拙。抄本扉页右侧自上而下钤有篆字朱印3方:第1方印高3.6厘米,宽3.4厘米,文字为“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藏书”;第2方印高2厘米,宽2厘米,文字为“何元锡印”;第3方印高2.5厘米,宽2.4厘米,文字为“梦华馆藏书印”。其中“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得名于1919年,前身为创办于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建国后与国立南京图书馆合并;第2和第3方印均为何元锡之印。何元锡(1766—1829),字梦华,浙江钱塘人,著名藏书家,有“梦华馆”等藏书楼。光绪《杭州府志》卷146《人物·文苑三》引《定香亭笔谈》称其“嗜古成癖,雅意金石”。由这3方藏书印可知,这份抄本最初为何元锡所有,后入藏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保存至今。这份抄本还含有6处校勘,其中卷上有5处,分别为:“布政”后增“司”字(第2页第5行)、“潇”改为“满”、“恥”改为“沁”(第6页第3行)、“為”改为“窮”(第9页第8行)、“绪”改为“諸”(第16页第1行);卷下有1处,为:“”改为“翠”(第40页第3行)。这些增、改的字的字体也与所在页的抄本字体一致,即卷下1处的字体也与卷上5处的字体不同,表明校勘也是由不同抄录者所为,而非另有他人。

《柑园小识》的性质是笔记,除了前文所录自序外,卷上和卷下分别收录36和45则笔记,每则均无标题。现为每则笔记拟一标题,介绍如下:

卷上:1.峨眉山、2.宝月山、3.梯子岭、4.钱王古井、5.半月山、6.片云石、7.五老峰、8.金沙滩、9.沈石田《竹堂寺图》、10.项圣谟画雪景、11.徐文长自题墨菊、12.陈老莲手书长卷、13.陈老莲自题画扇、14.恽南田《桃花山鸟图》、15.文石自题山水小幅、16.吴五亭题宋徽宗《鸜鹆图》诗二首、17.马登瀛梦中听女郎吟诗、18.朱震喜吟咏、19.沈德潜咏蚕豆诗、20.田林晚年好作诗歌、21.访求萧诗(字素中)之诗集遗稿、22.吕博仁诗、23.陈郎善歌、24.书生吟诗后眼中流血、25.王公麓请人绘图以进康熙、26.大学士朱轼、27.杭州俚语“勿儿”、28.分龙雨、29.西藏山中掘地得佛像、30.张序仁家有玉船、31.程氏家藏铜瓶、32.养女郎卖作妾媵者谓之“养瘦马”、33.武康来客遗新伐竹数竿、34.杭城三爪青蛙、35.西湖小虾、36.钓滩。

卷下:1.梧桐柳、2.地蠟、3.喇嘛制嘛呢子、4.喇嘛进瑶池水、5.雪虾蟆、6.藏枣、7.藏杏、8.西国米、9.龟脚、10.土蛈、11.石木梯、12.跳鱼、13.白蟹、14.鱟、15.带鱼、16.江瑶柱、17.海虴、18.箬鱼、19.蚶、20.黄蛤、21.荔支蛏、22.石花菜、23.寄生螺、24.洋鸭、25.海虾、26.当归花、27.飞松、28.苔菜、29.瀚海石、30.浮石、31.山羊血、32.狮子油、33.春虫夏草、34.雪莲、35.桃花盐、36.金苦榄、37.千年健、38.生栗治中指肿烂、39.保真丸、40.擦腰保真丸、41.瘰癧方、42、玉红膏、43.乌鬚方、44.茶菊、45.张来粥。

该书卷上部分条目较杂,涉及地理、书画、诗文、收藏、俚语、人物、异闻、物产等;卷下部分则主要为博物记闻。纵览全书,可见是书确实如自序所说“事无专属”。当然,这也是古人笔记类著作的特点之一。由《柑园小识》自序可知,此书是朱枫在杭州后市街的家中写成的。然而,序中未提此书之撰写年月,正文中提及时间的条目也很少,其中最晚的是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前文已提及,朱枫的仲弟朱棆在《夜坐有感寄排山大兄》诗中自注云:“吾家所居,即古‘柑子园’,向有桐二树,与大兄手植”,未提及柑子树,而朱枫在《柑园小识》自序中称:“余家在后市街南,宅之西遍种柑六、七株”,因此这些柑树很可能是朱枫返回故里后栽种的。那么此书会不会是朱枫在两次回乡期间所撰呢?自序中称这些柑树“既为兹土之宜,林茂而实繁,日婆娑”,这恐怕不是一两年内所能长成的;而他自己“吟啸之余,偶有所得,随笔记之”,似也不是短期居家期间所能有的心境。且从《柑园小识》条目中所涉之西北地名,如嘉峪关、安西、西藏、峨眉山、宝月山等来看,笔者推测此书应为朱枫自外地彻底归乡(公元1780年以后)后,根据自己的游历和见闻所撰,是其晚年作品。

三、《柑园小识》的价值

《柑园小识》的价值主要在博物方面,《本草纲目拾遗》对该书的引用也体现了这一点。朱枫虽是杭州人,但曾“中岁游陕西、河南”,于“搜访金石文字”之外一定闻见颇多。从书中内容来看,朱枫并非寻章摘句、抄掇旧籍之徒;其所记条目之中,有不少都与他自身有关,或者源于他自己的见闻和研究,例如在卷上第21条中,朱枫提及自己曾访求萧诗的诗集遗稿;在卷上第23条中,他在描写“冶丽善歌”的陈郎之余,还提及自己的诗歌创作;在卷上第28条中,他还根据当时浙江之天气变化考察了《续博物志》中所记之“分龙雨”现象。关于博物方面的价值,现以“春虫夏草”为例,加以考察。其抄本原文为:

春虫夏草,生打箭炉,春生土中,如蚕,夏则头上生苗。形长寸许,色微黄,较蚕差小,如三眠状,有口眼,足十有二,宛如蚕形,苗不过三四叶。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以番红花同藏则不蛀。或云:与雄鸭同煮食,宜老人。

在《本草纲目拾遗》卷5“草部下”之“夏草冬虫”条中,这则记载被引作:

冬虫夏草,生打箭炉,冬生土中,如蚕,夏则头上生苗形。长寸许,色微黄,较蚕差小,如三眠状,有口眼,足十有二,宛如蚕形,苗不过三四叶。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以番红花同藏则不蛀。或云:与雄鸭同煮食,宜老人。

《柑园小识》的这条记载是较早的关于冬虫夏草的汉文文献之一。然而《本草纲目拾遗》在引用时,把《柑园小识》中的“春虫夏草”引作“冬虫夏草”,同时也把原书的“春生”引作了“冬生”,其余文字全同。由于两处皆作“春”字,因此不大可能是经过校勘的《柑园小识》抄本的误抄。据笔者所知,在所有关于冬虫夏草的古代汉文文献中,仅《柑园小识》使用“春虫夏草”这一称呼,表明朱枫的记载并未参考他书。事实上,冬虫夏草或夏草冬虫只是概称;据1936年的《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所记,四川汉源、康定、泸定等地的虫草就产于春季。打箭炉,即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如今依然是冬虫夏草的主要产地之一。尽管朱枫把冬虫夏草看做一种植物,但是他对其形态描述得十分细致。冬虫夏草的虫体确实微黄,形态像三眠(即第三次蜕皮)时期的蚕,长度也大致相同。文中所谓的“苗”,其实是虫体上长出来的真菌子实体;真菌子实体也确实是从虫体“头上”长出来的。对于“苗不过三四叶”的描述,是由于冬虫夏草的真菌子实体顶部偶尔会出现分叉现象;另一种解释是通常情况下一个虫体上只长出一个真菌子实体,但有时也会出现两个或三个子实体。朱枫称虫体的“足十有二”,并不准确。事实上,冬虫夏草的虫体为蝙蝠蛾幼虫,共有8对腹足,其中4对最为明显。不过除了中间4对明显的腹足,其余腹足并不是特别明显;加之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可能的人为损坏,要辨别出这8对腹足并不十分容易。关于冬虫夏草的“益肾之功”,则亦有所本,如《千万舍利》已明确记载其有提高性欲的功效。关于用番红花防止冬虫夏草遭虫蛀,以及冬虫夏草与鸭一起煮食的记载,在汉文文献中则最早出自《柑园小识》。

四、小结

朱枫(1695—?),字近漪,号排山,钱塘人,是清代有名的金石学家。他曾从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0年间随子客居陕西和河南,访求金石文字、古瓦刀币,期间曾于公元1756年和公元1760年两归故里。在其数种著作中,有一种题名《柑园小识》的笔记被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多次引用,但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南京图书馆藏有一份《柑园小识》的清抄本,分卷上和卷下两个部分,分别收录36和45则笔记,其中卷上部分正文前有朱枫自序。该书卷上涉及地理、书画、诗文、收藏、俚语、人物、异闻、物产等,卷下则主要为博物记闻。《柑园小识》的价值也正是在于博物方面。根据该书自序,《柑园小识》是朱枫在杭州后市街南的家中写成的。全书未透露成书年代,但根据朱枫的客旅情况、书中涉及的西北地名和闻见之广,以及自序中的部分信息,笔者推测其为朱枫晚年回到家乡后的作品,时间在1780年以后。

APreliminaryExplorationoftheManuscriptofGanyuanXiaozhi(柑园小识)PreservedinNanjingLibrary

LuDi
(DepartmentofHistory,UniversityCollegeLondon,LondonWCIE6BT,UK)

TheliteraryjournalGanyuanXiaozhi(柑园小识),writtenbytheQingauthorZhuFeng,hasspecialsignificance toherbalismandnaturalhistory.ItisfrequentlyquotedbyBencaoGangmuShiyi(本草纲目拾遗),butitswholecontenthas longbeenobscuretothepublic.TheQingmanuscriptofGanyuanXiaozhi(柑园小识)preservedinNanjingLibraryconsists oftwovolumesandapreface.ThispaperintroducesZhuFeng’slifeandworks,aswellasthecontentandvalueofthemanuscript.

GanyuanXiaozhi(柑园小识);ZhuFeng;Manuscript;NaturalHistory;ChunchongXiacao

责任编辑:邓福禄

芦笛(1986—),男,江苏南京人,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博士候选人,主要从事跨国医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抄本钱塘冬虫夏草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钱塘区:上线“碳富码”助力绿色低碳生活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神奇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怎么吃才不浪费
白居易写诗
南有钱塘观潮 北有呼玛开江 民族争艳 玉石增辉
GRASSLAND PAINS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
《姑妇曲》校补四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