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初”和“君子曰”书诸侯谥号笔法

2014-03-15王利明

参花(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郑庄公庄公谥号

◎王利明

《左传》“初”和“君子曰”书诸侯谥号笔法

◎王利明

《春秋》书诸侯谥号体例为葬后举谥,《左传》大都依条而加以阐释。除了解经外,《左传》作者在驾驭庞大史料的同时,为了避免让读者产生迷惑难以辨明,以初、君子曰等书新君谥号笔法,厘清诸侯世袭衍变,又在交代事件的同时,或交代国君被立或即位之因。

左传 初 君子曰 诸侯谥号 笔法

《左传》是阐释《春秋》的著作,其所载谥号在因循《春秋》笔法的同时,亦有自己独立的载谥书法。在《左传》所载男性谥号中,采用“初”、“君子曰”的手法来书谥号。

“春秋笔法”是一种笔法,左丘明对此作了精辟的解释,《左传》成公十四年,其文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所谓“微而显”指文辞简约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志而晦”指载录史实而意蕴深隐,即“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文微”[1],“说到底,春秋笔法是要旨在于尚简用晦,以达劝诫,其含义有二,直书其事,寓褒贬于客观冷静叙事之中;皮里阳秋,叙事隐晦曲折而义见文外。”[2]《左传》因袭春秋笔法,采用了“微”、“晦”的笔法来载谥号。“初”、“君子曰”是其书谥号的主要笔法。

《左传》中的“初”是对往事的追述,是对即将发生的事件作背景交代,因此其中出现有谥号者直接书谥号。

其一,以“初”交代嫡庶之争的原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隐元年)

郑庄公和共叔段都是武姜亲生之子,仅仅因为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了其母武姜,而共叔段是顺产,于是武姜偏爱共叔段而厌恶庄公。当郑庄公继承君位后,对之的厌恶转变为欲以共叔段取而代之,屡屡对庄公提出非分要求,甚至要里应外合来颠覆庄公之位,“初”便是对“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原因的交待。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桓二年)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隐六年)但是入春秋前后晋国却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嫡庶之争,连杀五君而逐一君,最后曲沃代晋才复归和平。其原因便是晋穆侯以两次战役的成败给其二子起名,这违背了命名的礼制,“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桓二年)以回顾往事的方式,交待了晋宗室和曲沃数十年来嫡庶之争的渊源。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桓十一年)

郑庄公卒后,郑国发生嫡庶之争。“初”交待了其中的来龙去脉,郑庄公虽然使祭仲立昭公,但雍氏有宠于宋庄公,于是借助宋庄公之力,诱骗祭仲并将其拘禁,且以死相逼,迫使嫡子昭公奔卫,庶子厉公立。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桓十六年)

“初”交待的是卫惠公(公子晋)出奔齐国的原因,卫宣公先把大子急子托付给右公子,后据急子妻宣姜为己有,生公子寿和公子朔,嘱托给左公子。后来宣姜欲废大子而立己子,便伙同宣公设计谋杀了急子,误杀公子寿,引起左、右二公子的怨恨。宣公卒后,左、右二公子驱逐阴谋即位的公子晋而另立他人。

其二,以“初”回顾弑君之因。

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桓十七年)

交待高渠弥弑郑昭公之因,郑庄公以高渠弥军功欲立为卿,时为大子的昭公厌恶其为人,屡次劝谏无果,等昭公即位,高渠弥害怕昭公对己不利,便先下手弑杀昭公。

初,襄公立,无常。(庄八年)

齐襄公为君无准则、反复无常,大臣鲍叔牙认为这样会引起祸乱,结果齐襄公的言而无信引起戍边大臣的不满,利用公子无知发动叛乱,致使襄公被弑。

其三,以“初”回顾各种灵异事件的发生。如:

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尔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宣三年)

追忆郑穆公名字的由来,穆公之母燕姞梦兰,文公送兰而御、指兰而誓、生子名兰的神异事件。结果恰如梦中一般,郑穆公因兰而生,因兰而即位,刈兰而卒。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僖十五年)

穆姬出嫁秦穆公时,晋献公给秦国作了占筮,卦象显示不吉利,“为嬴败姬”。晋惠公背信弃义被秦国俘获,似乎与穆姬出嫁时的卦象相吻合,感慨道“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属卦象的应验。

“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灵王肘加焉,……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昭十三年)

回顾楚灵王和楚平王继承君位的是冥冥天意所为,楚共王无嫡长子,有五个宠爱的庶子,为了确定将来的继承人,楚共王决定听从天意。于是将玉璧埋于祖庙的庭院之中,让五个儿子依次拜祭,结果楚灵王的胳膊压在玉璧上,楚平王压于璧纽,预示着二人将来都要作楚君,事实也恰好印证。

其四,以“初”来剖析事件发生的根源,如:

初,楚武王克权,使鬬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庄十八年)

楚武王安排阎敖任那处尹,为其以后叛乱埋下伏笔。楚文王即位之后,联合巴人攻打申,结果让巴人受到惊吓,于是攻打楚国国都。在战斗中阎敖逃跑,楚文王杀了他,又导致阎敖家族叛乱,联合巴人一起攻打楚国都城,为楚文王自杀作铺垫。

初,蔡文侯欲事晋,曰:“先君与于贱土之盟,晋不可弃,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襄二十年)

蔡文侯受不了楚国的奴役,决定归依晋国,但未果而卒。其卒后,“楚人使蔡无常”,以至于因未满足楚国要求,导致大臣身死。回顾先君之言,来证明其决定的正确和蔡文侯能深刻认识到楚国的贪欲无度。

初,献公使与宁喜言,宁喜曰:“必子鲜在。不然,必败。”故公使子鲜。(襄二十六年)

宁喜洞察子鲜才干,认为卫献公复国必须得到子鲜的支持。事实恰如此,通过子鲜的努力,卫献公终于再次作了卫国的国君。

除了借追溯往事来书谥号外,《左传》亦借君子之口臧否是非书谥号。

《左传》“君子曰”包含“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是以知”四种评论形式,作者都是直书诸侯谥号加以批评, 在解释《春秋》的同时, 也阐明惩恶扬善的旨意。“夫论者, 所以辩疑惑, 释凝滞。若贤愚共了, 固无俟商榷。丘明‘君子曰’者, 其义实在于斯。”[3]

其一,彰显孝亲。《左传》多次提到“父慈子孝”是父子关系的理想道德模式,“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隐三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文十八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昭二十六年)可见,当时颇为崇孝德。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隐元年)在“郑伯克段于鄢”后,郑庄公把其母武姜囚禁于城颖,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稍后觉得自己这样对待母亲有悖亲情孝道而后悔。正当庄公碍于自己的誓言,骑虎难下之时。颖考叔闻之,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公”,使得“公赐之食”,然后由己及人地勾起庄公心中的一片亲情,遂献计使庄公母子和好如初。

其二,知人之明,即具有能洞穿人的品行才能的慧眼。《左传》载有两次,一次为识人而泽惠后人,一为殃及自身: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隐三年)

宋宣公是春秋的宋国国君,在其临终前没有把君位传给嫡子与夷(殇公),而是让贤弟宋穆公继承。等到穆公病危时,认为先君以举贤为公,若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冯(庄公),便是不贤,于是力排众议,驱逐冯到郑国,立子夷为君。《左传》在称赞宋宣公知人之明的同时,也褒扬了宋穆公贤让之德。

君子谓“(郑)昭公知所恶矣”。(桓十七年)

郑昭公“知所恶”,即《正义》曰:“昭公知其恶而不能行其诛,致使渠弥含憎惧死以徼幸,故昭公不免于弑。戒人君使彊于断也。”[4]在周郑繻葛之战中,高渠弥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被郑庄公任命为执政卿。郑昭公厌恶其人品,坚决阻止。等昭公即位后,高渠弥害怕昭公对自己下手,便弑杀昭公。是以血的教训告诫所有为君者,如果对恶其人,要早点除掉,不要优柔寡断。

其三,臧否为政。国君治理国政优劣与否,“君子曰”对治政善者饱含赞赏之辞: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隐十年)

奉周王之命,鲁国会同齐国和郑国讨伐宋国,郑庄公连续攻打下两座城池,没有占为己有反而都“归于我”。这种勤于王室而不贪求攻取土地之举,君子认为是治政的根本。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 (隐十一年)

许国没有履行向周天子纳贡的职责,郑庄公联合诸侯讨伐,服罪后便加以宽恕。君子认为郑庄公揣度德行而处事,衡量力量而做事,看准了时机而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安定社稷的治国之礼了。

其四,恶不可长。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隐六年)

郑庄公欲与陈国结好,这是“善不可失”;陈侯蔑视而拒绝,便是“长恶不悛”。作为一国之君,要友善邻邦,国家才能的安定。惹恼了小霸的郑国,迟早会给陈国带来灾难,到那时就难以挽救了。

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庄十年)

息妫途经蔡国时,被蔡哀侯非礼,此其一恶;怂恿楚王灭息,掳息妫,此其二恶。结果非礼导致息君请楚国出兵而羞辱蔡哀侯,怂恿导致出兵入蔡,种种惨剧皆因蔡哀侯一人所引起。君子引《尚书》告诫世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积恶成大,必咎由自取。

注释:

①本文所引《左传》均来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下文不再赘注。

[1]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19

[2]李春艳、陈才训.“春秋笔法”与唐代小说叙事谋略探微[J].湖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3]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81页.

[4]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郑庄公庄公谥号
我谈郑庄公
秘诀胜齐国
谥号
从《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看郑庄公人物形象的流变
郑庄公形象讨论
漫话谥号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
掘地见母
说“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