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缓考学生心理状况评估分析报告

2014-03-14庄明科刘海骅王浩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评估心理健康大学生

庄明科+刘海骅+王浩

摘 要:本报告对北京大学2012年度~2013年度缓考学生心理状况评估进行分析,发现缓考学生中普遍存在生理及心理问题,其中理科院系占多数,大二学生为缓考的主要人群,大一学生入学以后第二学期容易出现学业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针对缓考学生存在的问题,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缓考 评估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按北京大学教务部缓考相关规定,学生因病或其他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各种考试时,应在考试前向所在院系教务办公室提出书面缓考申请,并填写缓考申请表,经院系批准后提交开课院系教务办公室。可申请缓考的条件包括具有生理和心理上不适合考试的症状,前者需由校医院开具诊断证明,后者需由学生心理咨询教育与咨询中心开具缓考建议书。对因心理问题提出缓考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每学期期末的时候,缓考评估成为学生心理咨询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对2012年度~ 2013年度缓考心理状况评估申请进行统计分析,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比较:一方面是针对该学期内部的横向比较,了解缓考情况的特点,另一方面是针对两个学期的纵向比较,有助于看到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以及上下学期的一些特殊性。

基本情况汇总

1.第一学期的缓考心理状况评估分析。第一学期共有23人因心理情况而缓考,缓考科目总数为53科,理科院系16人、文科院系3人、经济类及元培学院4人。其中,就具体院系而言,物理学院最多,有8人,其次是信科6人。年级分布方面,大二学生最多,有17人次,占73.9%。大一与大三分别有3人,占13.0%。在填写绩点栏的16人中,绩点最高值为3.53,最低值为1.87,平均绩点为2.70。

在缓考评估的申请自我陈述中,有一栏为学生近期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估,在缓考评估的学生中,睡眠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占总缓考人数的87%。缓考的学生中有很大的比例是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睡眠问题,而睡眠问题又会引发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本学期中有过往心理疾病史的案例有2个,主要表现在抑郁,并都有服药经历。

2.第二学期的缓考心理状况评估分析。第二学期共有33人申请缓考,缓考科目总数为80科,理科院系为24人,文科院系4人,经济类及元培学院5人。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信科和物理,分别是7人次和8人次。另外,本学期表现比较明显的是院系类别总数增加3个,达到13个。其中心理学系为4人次,成为排在第三位的院系。年级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二与大一,大一13人次,占39.3%;大二10人次,占30.3%;大三8人,占24.2%;大四2人,占6.1%。在填写绩点的21人中,本学期的绩点最高值为3.85,最低值为1.01,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平均绩点为2.81。

第二学期睡眠问题发生率为100%。除失眠外,还有另一个极端为嗜睡,也反映出除了压力过大导致的神经衰弱,也有在畏难情绪下的抵触和逃避。

分析与讨论

1.学期和年级人数分布情况。从缓考人数上看,第二学期要多于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为33人,缓考科目总数为80科,第一学期为23人,缓考科目总数为53科。

就缓考的年级分布而言,大二学生在两个学期里均占主体。其背后的原因如下:一般各个专业的大二是课程负担最大的时候,而且该学年的学习成绩影响到出国或保研,学生也非常重视,因此可能面临学业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此外,从大二开始,不少学生选择修双学位,或者在社团内担任重要职务,是各种学习和社交活动最活跃的阶段,因此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如果不足,将会导致学习和生活的无序性,引发学业与心理问题。

在两学期的对比中,凸显的现象是大一新生由第一学期的3人次上升为第二学期的10人次,增加的比例较大。大一新生人数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院系考虑到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在第一学期安排的课业一般不重,而第二学期的课业开始加重。同时,学生的大学生活更趋多元化,对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另外,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各个院系都比较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新生入学指导,所以在第一学期因适应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并不突出,而在第二学期随着课内外活动的增加而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一缓考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保送生,因为缺少高三一年集中训练的机会,在入学时学业适应较为困难。另外,也有1名大二学生表示自己是国防生,学校包分配,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平时的学习任务养成了拖拉的习惯,造成跟不上课程进度的结果。

2.院系分布情况。从院系分布上来看,理科院系在两学期里均占较大比重,其中上学期为69.6%,下学期为72.7%,这可能是因为理科院系考试复习量大,若平时没有完成足够的学习任务,采用临时抱佛脚的策略很难在短时间内补上来,因此理科院系学生的学业情况需要得到重视。

另外,就具体院系情况分布而言,在两个学期内,物理与信科的人数都是最多的。究其原因,除了物理和信科的人数基数较大以外,也可能与该院系的课程负担情况、学生辅导状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情况有关。就缓考原因而言,在信科的14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提到对考试的焦虑以及对挂科甚至是被劝退的恐惧,其中2位提到感情受挫,2位提到是因为不良的身体健康状况影响。信科的1位大二学生提到,缓考的科目中记忆点很多,有许多定义和定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进行背诵,但因个人感情问题导致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因处理不慎影响到了期末复习的准备。对物理学院进行相同的分析发现了与信科学院相类似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考试的焦虑、对挂科的恐惧。一部分学生表示本学期因个人感情、家庭变故等原因,导致未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落后于教学进度且没有及时补上,从而导致严重焦虑现象。考虑到感情挫折和家庭变故等压力事件在文理科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概率应该是相似的,以上的情况可以从侧面看出理科院系的学习负担之重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理科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

3.心理和生理异常表现分析。通过对缓考评估表格中学生的自我陈述的总结和分析,申请缓考的学生生理异常表现主要是焦虑引起的睡眠障碍、饮食障碍和作息不规律。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睡眠时间少、质量差,此外还有少量嗜睡情况的出现,但提到长期睡眠障碍的仅有少数。因此,认为学生的睡眠障碍是由于考试焦虑引起的短期应激性症状;饮食障碍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示食欲不振,进食少;一部分学生更出现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情况。

心理异常表现主要有精神焦虑,心慌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浑身乏力,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对未来失去希望等。

4.缓考原因分析。申请缓考的学生一般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完美主义者。这类学生成绩优异,追求完美,因为担心成绩不够优秀,希望通过缓考来避免绩点的降低。这类学生往往异常焦虑,并对考试失败的后果非常恐惧。他们往往已经认真备考了,通常也都能过,但他们觉得准备还不够充分,也不满足于通过的一般分数,希望尽可能考高分。这类学生难以接纳自身的不完美。

逃避挂科者。因为平时忙于学生工作或其他事务,没有认真学习功课,如果参加考试,挂科可能性较大的学生。这类学生有现实感,清楚自己的实力,也不追求很高的分数,但他们认为挂科不可接受,想通过缓考的手段避免挂科。这类学生难以面对学业上的挫折与失败,对挂科有灾难化的不合理信念。

考试焦虑者。有部分学生确实有考试焦虑的特点,从小到大每逢考试就焦虑发作,其焦虑程度甚至严重到影响备考和参加考试,有的还可能表现出强迫症状。这类学生往往是焦虑型人格,有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原因。

急性应激障碍者。有的学生在考试期间突然遇到家人去世、失恋等打击,引起抑郁发作等急性应激障碍的出现,难以继续参加考试。

心理障碍者。具有一些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网络成瘾等。

基于缓考评估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总体来说,学生申请缓考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有关,学生本身基础差,或者平时养成了逃课、不做作业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忙于社团工作而疏忽学业,导致无法跟上课程进度,通过自学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补上,因此学生采取申请缓考的应对措施以避免成绩不理想、甚至是挂科的严重后果。据统计,在两个学期申请缓考的56人中,此类人群占66.1%。另一种是由于在临近复习阶段,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和处理一些意外状况,如感情变故、家庭变故、身体出现状况等,导致心理和生理状况的下降,使之无法应对高强度的复习和考试,因而申请缓考。此类人群占总人数的33.9%。

在56名申请缓考的学生中,有5人提到遇到感情挫折;有2人提到遭遇家庭变故;有1人提到因为被通知不能保研,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对未来失去希望;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加大对问题学生的排查工作力度。

在56名申请缓考的学生中,将近一半曾有过挂科的经历,并提到害怕再挂科会面临被劝退或者是失去奖学金的风险。有5人提到担心成绩不理想甚至是挂科将影响转系、双学位申请、保研、出国申请等安排,因此缓考也成为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对于此类人群,学校可以完善各个学院的导师和课程咨询服务,引导学生向学院里相关的教师就自己的学业状况进行咨询,从而获得对现实情况更清楚的认识,在有经验的师长的指导下寻找到学业困境的出路。

提到因管理社团而疏忽学业的有4人,有一位物理学院的学生表明自己急于求成,报了太多专业课而没有足够精力去完成课程,缓考的学生中存在因为选课过多而无法兼顾学业的情况。因此,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认知,防止学生对自己能力和学业成果期望过高,导致遭受挫折。

对策

1.构建完善的心理预防系统,加强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工作。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生活环境的变故等,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而完善的校园心理排查危机干预机制,能够直接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帮助学生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阴影。因此,建立起完善的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充分调动学生班级干部、学生心理委员等基层力量对学生开展细致周全的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完善各学院的导师制度与学生学业咨询与服务,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在申请缓考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长期的学业困难,对于这些学生除了缓考之外,还要进一步的干预和辅导。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度,或者建立类似于国外的学生学习中心(Student Learning Center)是对学习障碍学生提供支持的一项重要措施。另外,学校需要重视留学生、港澳台学生、保送生、国防生等特殊类型学生的学业适应问题,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咨询和帮助。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之所以申请缓考,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时间管理、学习方法或是网络成瘾方面存在障碍。但是这些学生往往求助意识又比较弱,不会提前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只有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或是在新生入学辅导中加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时间管理能力,才是从根本上帮助问题学生的良策。

4.促进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促进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化。高校考试目前存在记忆成分所占比重大,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一次或两次考试决定成绩的特点。这样的考核不仅容易在期中、期末考试集中的时段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建议增加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通过平时成绩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实现考核方式从以成绩为中心的结果导向向鼓励学生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导向进行转化。北京大学小班教学的改革就是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未来研究展望

缓考能够暂时让学生脱离对考试的焦虑,但缓考并不是不考,而是缓到下一学期考,这样的话学生需要重新学习缓考课程的知识,还可能直接影响到下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安排。因此,下一步需要针对缓考群体进行跟踪调查,探究缓考给学生带来的实际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改进缓考这一项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生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4.

[2]吕忆送,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8):186-188.

[3]黄德智.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评估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