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伞”状模型构建与社会人文发展支撑体系研究*

2014-03-14石云龙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增长极体育产业辽宁省

石云龙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辽宁作为国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老工业基地,体育事业也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艰难发展道路。同样辽宁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也走过了一条发展曲折、坎坷之路。截止到目前,辽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体育彩票销售总额仅次于全国体育彩票销量第一的广东省,多项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承办,体育人才培养与交流突出,体育建筑业发展迅猛,体育制造与销售业覆盖全省的可喜局面。尽管辽宁体育产业在部分产业上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但辽宁体育产业在今后如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民群众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如何发展,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相协调与促进,是否有更快捷、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支撑条件,是当前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建构符合辽宁体育产业特点,适合快速发展需要的理论模型,以及支撑构建模型的社会人文条件论析,都将为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支撑。

1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伞”状模型构建

1.1 辽宁省内城市及城市集群支撑了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

1.1.1 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且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标相吻合

图1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城市支撑体系

根据《辽宁省体育产业调查报告》统计显示,辽宁体育产业规模总量中的沈阳、大连体育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比重的48.4%;沈阳、大连和鞍山三市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9%;盘锦、抚顺、锦州等城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比重的15%。由此可见,辽宁体育产业产值总量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及其周边城市。在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上,除辽阳、阜新、铁岭、盘锦、丹东等五城市外的九个城市均超过全省平均增速[1],其中葫芦岛和朝阳两市增长最快。

衡量经济发展规模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指标包含了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就辽宁省内各市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各市国民生产总值相比,辽宁省内各城市经济总量与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呈正相关,即沈阳和大连、鞍山等经济发达城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就越大,朝阳、阜新、铁岭等经济欠发达城市,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就越小,总体呈现两者的联动关系(见表1、2)。

表1 辽宁省14个市体育产业增加值所比重统计

表2 2001-2008年辽宁省各市GDP年平均统计

1.1.2 辽宁体育产业核心增长极区域与区域产业结构覆盖的形成

根据辽宁省内14个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看,也已形成北有沈阳、南有大连,东西有锦州、盘锦、鞍山、本溪等6个增长极城市,其中沈阳和大连是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2](见图2)。围绕着这6个增长极城市,又各自形成已增长极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群。在城市圈群中,体育产业结构略有不同,侧重发展点不同,涉及的体育培训、竞技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批发零售贸易经营业基本覆盖辽宁全境。

图2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格局

辽宁体育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在地理空间上予以空间思维,我们可以想象到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散开的、无形的,与城市节点相连的城市网罩在辽宁区域内,几个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且壮大的突出城市如沈阳、大连、鞍山等城市或城市集团形成“突脊”带动周边城市以及支撑着辽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见图3)。

图3 体育产业发展部分中心城市的拉动与辐射作

1.2 “伞”的形状与结构预示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状况

“伞”作为一个生活用品,在本文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道具与理论模型。

一把撑开的伞,在生活中起到了遮阳避雨的作用。伞棍与伞尖预示着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来自于省内14个市体育产业的合力共同支撑,也同时从侧面暗示着存在一个或多个的城市增长极;伞骨及伞骨曲线象征着增长极城市产生的辐射或淋下效应;伞面则象征着辽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辽宁省其它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联结、融合、相动的社会条件、人文基础以及经济理论支撑等等(见表3)。

表3 伞结构的现实意义与外延经济学象征对照

1.3 “伞”状模型的确立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的发展,在空间发展上,还是要依托两核(沈阳、大连)、四极(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群的作用来推动辽宁体育产业的整体快速向上发展,同时还要发挥中心城市即增长极的作用,带动其周边城市的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辐射、淋下效应,来进一步完成第二波次乃至第三波次的覆盖,进而完成一个城市间不对称的、可协调发展的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历程[2](见图4)。

按照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和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的能力提出的评估标准,以及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制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标准,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之后进入到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的社会实践。一般学校要求毕业实习时间在4周以上,学分4~5分,远高于一般的专业课程。

图4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伞状模型与中心城市地缘覆盖区域

2 支撑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伞”状模型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与社会人文条件体系

2.1 区域经济学非均衡协调发展与增长极发展理论的支撑

辽宁体育产业在经历近30年的发展,总体上形成以沈阳、大连两城中心以及与其它省内城市形成的体育产业城市集群,表现出了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突出代表性,而这些特点与差距符合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要求。考虑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现实社会要求,本着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原则,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伞”状快速发展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认为“通过自身迅速的增长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扩散作用并带动临近地区的共同发展”[3]也为辽宁省体育产业的“伞”状快速发展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撑。现在,中心增长极城市的沈阳、大连、鞍山和锦州等体育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现已明显产生对其周边城市的扩散与淋下效应,这对辽宁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的积极推动作用。

2.2 辽宁体育文化事业的支持

2.2.1 体育设施建设城市中心化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伞状模型的基本平台

自辽宁省提出申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之后,以总投资35亿多元的辽宁体育训练中心、沈阳奥体匹克体育中心和大连体育中心为重点体育场馆建设全面启动[4]。另外,随着近几年辽宁省每年都能把60%的彩票公积金反哺育各项体育事业,为全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5]。

2.2.2 城乡群众体育亮点为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伞状模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改革开放前,由于辽宁拥有众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而在群众体育方面凝结了独一无二的企业体育文化。改革开放后,辽宁又在全国率先创建足球城、田径之乡、篮球城、乒乓球城等体育名城[5],这些都为辽宁省获得各级体育先进区县、乡镇打下了坚实基础[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辽宁人正向大众化、户外化、装备化等高消费项目发展,彰显了辽宁群众体育具有明显的城市与乡村特征,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辽宁体育产业的确拥有广阔市场发展空间。

2.2.3 竞技体育文化繁荣是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伞状模型的推进剂

截止2009年底,辽宁人共有280次打破世界记录,在奥运会、体育单项世界杯、体育单项世界锦标赛上共取得金牌605枚、银牌221枚、铜牌186枚。以上辽宁取得的成绩与全国各省取得的成绩相比在各个时期都是名列前茅的。

在漫长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端体育赛事承办及体育名人文化,正是有这些体育文化的存在,其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在经济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现已显现,同时也证明了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推进作用不可替代。

2.3 经济发展条件变化为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伞状模型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近5年来,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一路攀升,平均每年增幅13.12%,这使得辽宁的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7]。根据2002-2008年各年度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2008年增加了3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1-2008年增加了2翻。按照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40% ~50%为小康、30% ~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这一方式计算,我省农村老百姓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小康社会,我省城镇居民早在2001年就已进入富裕社会了[8](见表4)。随着辽宁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辽宁人的健康与健身的理念正深入到每个家庭中间,各种体育消费已走入寻常百姓人家,形成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这为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与有效消费资本。

表4 2001年-2007年辽宁经济主要数据统计

2.4 辽宁省社会发展的机遇为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伞状模型提供了发展方向与空间

根据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需要,辽宁省发布了《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1999-2010年)》[9],并成立了辽宁省体育产业协会[10]。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经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11]。这些规划与战略的出台,都为辽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空间总体布局及产业发展的重点来看,基本上与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思路相吻合,政府的战略发展层面设计也为构建“伞状”模型理论提供了政策支撑(见图6)。

图6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空间总体布局与“两核四极发展”对比

3 结论

3.1 辽宁经济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决定了以沈阳、大连、鞍山、锦州等中心城市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提高的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3.2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伞”状模型确立符合现在辽宁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将辽宁体育产业发展归结到统一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协调发展,为建立辽宁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一盘棋格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模型。

3.3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如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体育场馆设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休闲体育等都为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伞”状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事实支撑。

3.4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伞”状模型的确立将避免产生城市间体育产业发展的不良与恶性竞争,为辽宁城市间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调节、协调、推动的历史作用,从而实现辽宁体育产业整体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1]辽宁体育局.辽宁体育产业调查研究报告[R].2003-12-01

[2]石云龙.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36 -39

[3]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1-184,279 -280,103 -104

[4]姚国繁.细数辽宁体育链条支撑点[N].辽沈晚报,2009-01-15(B12)

[5]姚国繁.群众体育也是“辽老大”[N].辽沈晚报,2009-01-15(B12)

[6]邹师.我国体育强省大众体育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R].2003-12-10

[7]辽宁省人民政府.《十二运,我们准备好了》[R].2008-12-10

[8]辽宁日报.恩格尔系数为60年幸福作证[N].辽宁日报,2009-07-24(A6)

[9]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1999-2010年)》[R].1999-01

[10]东北新闻网.辽宁省体育产业协会成立.[EB/OL].http://sports.sohu.com

[11]新华社.《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原则通过[N].辽沈晚报,2009-07-02(A18)

猜你喜欢

增长极体育产业辽宁省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中国对俄主题新区在哈尔滨“发芽”
体育产业之篮球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