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2014-03-13高俊英等

价值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推进生态文明思考

高俊英等

摘要: 我国现阶段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努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强制度建设,完善GDP考核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018-03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理论界的关注热点之一。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国策提出以后,生态文明再次成了全国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焦点。

1.1 什么是生态文明 要想真正的推进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 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形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泉源就是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智慧。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是形成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国际渊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人类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弊端的警醒。一些关注环保的人士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伤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伤害人类自身的事实,提出人和自然是共存共荣的问题。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示了人类共同保护坏境的新篇章。也是在这一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均衡发展的概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的政府都开始把生态保护列到施政内容中。联合国世界环境组织在1987年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一篇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首先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论表述,这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而真正的拉开人类自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是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因为首次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在不断的进入我们中国,尤其是生态社会主义,这些都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这些都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2 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的中国,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取得伟大成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出现了资源全面短缺、环境污染持续严重、生态环境恶化。201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足10%,但能源消耗总量占世界比重的20%,粗钢占44%,水泥占57%。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积累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那些发达国家在很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但是他们集中的出现在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多年里,表现出了以下特点: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等。其实资源危机的冷风曾多次悄悄掠过中国疆土,而国人几乎无动于衷。许多人仍以“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自傲,然而,如今我国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严峻,现状令人忧心。

2.1 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片面追求GDP,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并在这个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致使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并且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今年我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国雾霾平均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一高值,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网友的恶搞和自嘲,既是无奈,更是窒息之下的不满。有人调侃说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我国的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但是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还非常严重。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再就是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过量过大,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饮用水。近6000万城镇人口饮用水源水质不合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根据权威检测,太湖流域92%的面积都污染了,辽河流域85%的面积污染了,海河流域76%的面积污染了,淮河流域68%的面积污染了,都是地下水超标,像最发达的太湖地区,这个地下水全部是四类、五类,清一色地不能引用了。”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人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一些地方长期被污染的地下水却一直被当地的老百姓食用,导致中国癌症村在逐年增加。endprint

2.2 生态系统退化 目前,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急速的退化,导致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产生,比如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地质灾害频发、湿地湖泊萎缩、海洋自然岸线减少等。每年我国会损失占全国造林面积三分之一的林地,大约2500多万亩,并且绝大多数的草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石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海洋自然岸线不足42%。资源超采造成土地沉陷和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濒危物种达354种,接近濒危状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

2.3 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全球气候变暖,这已经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导致气候变暖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60多亿吨,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是森林破坏释放二氧化碳,毁林已经成为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1]气候变暖将会导致以下严重后果:一是对动植物的影响,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二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否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2.4 矿产资源不丰且浪费严重 矿产资源方面,有8种矿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除了煤炭资源外,天然气和石油的探明率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铁、铝、铜、硫、磷等矿种还以贫矿居多。我国人民的人均量位于世界的第80位,有45种矿产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煤炭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7%。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从主要产品单位耗能量看,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每万美元GDP消耗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4.4倍;我国每新增1美元GDP的平均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至5倍、日本的13倍,甚至是印度的1.64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地矿资源的巨大浪费。从2003年开始我国消耗的约50%铁矿石和氧化铝、约60%的铜、约34%的原油依靠进口,国家有关镍、锰、铬等19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勘察表明,到2020年可以或基本能满足我国经济需要的只有5种,其他的都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现阶段,我国的很多矿产资源消耗都是世界第一,比如煤炭、钢铁和铜,石油、电力消费也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对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的需求也很巨大。比起矿产资源不足更严重的就是对矿产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我国的资源重复利用率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一些领导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资源的保护,造成的资源损失触目惊心,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紧张形势。[2]

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已难以承载传统的发展方式,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另外从长远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代际公平,实现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升的文明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生态文明抓紧抓好。

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对策

面对严重污染的环境,我们到底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答案是我们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那么到底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呢?十八大对此作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坚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要想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必须让人们从心理上真正的意识到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一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人类必须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才会造福人类,反之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大自然肆意索取、掠夺,大自然就会加倍地报复人类。恩格斯曾经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二是培育节约文化,引导合理消费,形成文明生活方式。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通过点点滴滴的熏陶和积累,让全民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和习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倡导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

3.2 切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整体把握和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3]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在禁止开发区建立以环境和经济安全为主导的保护开发模式,禁止开发区属于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域等。在限制开发区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养育开发模式,由于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较大范围内生态安全的区域,开发时就要解决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矛盾。在重点开发区建立以土地集约为前提的集约式开发模式,在优化开发区要走以城镇化为主导的立体提升开发模式。[4]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endprint

3.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产方式转型 长期以来,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追求GDP快速增长的传统工业文明理念,是导致环境危机的根源。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时期,实践证明,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转变陈旧的发展理念,俗话说观念一变天地宽。各行业都要转变发展方式,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过度和污染排放问题。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抑制那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过快增长,促进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重点技术创新,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有效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有效控制用水总量,合理可持续开发矿产资源,严格管制土地用途,严守耕地红线。三是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最小化、无害化排除废物;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生产区域或生产群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废物排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在此基础上,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低碳发展和无公害发展。[5]

3.4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的严峻,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也要修复。一是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二是要加大水利建设的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扎实推进城乡绿化。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三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5 加强制度建设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前提和保障 十八大报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必须重视法治,要善于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我国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单纯将GDP的增长作为单一的评测指标。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和提拔制度,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建立和完善体现原材料、能源、水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排放强度、能准确衡量扣除自然资源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发展成就的国民经济绿色GDP核算体系。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强化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各级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二是完善重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根据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确定有偿使用和补偿。另外还要加快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三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要改变立法理念和机制相对滞后、法定权责失衡、执法力度不足的状况,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最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彻底纠正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要大力推进环境事务的公众参与制度,依法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疏通百姓维权渠道。2007年贵阳开始设立环保法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另外还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生态、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用实际行动建设美丽中国,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孙广勇.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N].重庆日报,2008.2.1.

[2]杨兴林.现实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3(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8.

[4]张效德.关于建立与全国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四种区域开发模式的建议[C].《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9.

[5]马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3月2日在省部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班讲话.

[6]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推进生态文明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试论推进黔南州森林资源普查工作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