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语篇分析视阈下“反复”修辞的功能建构
——一项基于小型语料库的分析

2014-03-13李锡纯纪玉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辞格布什语料库

李锡纯,纪玉华

(1.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2.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批评语篇分析视阈下“反复”修辞的功能建构
——一项基于小型语料库的分析

李锡纯1,2,纪玉华2

(1.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2.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反复是语篇建构过程中常见的修辞手段,目前对反复修辞的功能探讨多集中在其语篇、文体和语用功能。本文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出发,尝试提出反复具有社会认知功能的假设,并建立奥巴马和布什竞选期间演讲的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语料库中单词、短语、小句反复的统计及对比分析对该假设予以验证。研究发现反复修辞具有聚焦社会现实和建立最佳语境关联的认知功能,同时具有服务思想意识、建构理想人际关系、协调行动的社会功能。

反复;认知功能;社会功能

反复,意指在语篇中为表达需要而重复使用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传统研究认为,反复修辞具有语篇、文体和语用功能。在语篇建构维度上,反复是上下话语的衔接手段;在文体维度上,反复可强调文章主旨,强化语气和情感;在语用维度上,反复有证实、澄清、修补、强调和说服的施为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建立在后现代结构主义语言观基础之上的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以及思想意识(ideology)/权势(power)与语言的双向关系。在批评话语分析观照下,语言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社会符号,它的产生、传播和运用无不具有社会性的烙印和鲜明的思想意识色彩,修辞手段的运用亦如此。在修辞学领域,修辞在社会现实文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重新认识,促成了修辞学的批评转向—— 修辞不仅蕴藏在人类的一切交往之中,而且组织和规范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因此修辞分析可以阐明人类关系的动机(Burke,1969)。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念和批评修辞学的发现,本文提出反复辞格具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假设,并建立了奥巴马和布什竞选期间演讲的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语料库中单词、短语、小句反复的统计及对比分析对上述假设予以验证。

1.0 “反复”的定义和分类

在“反复”的界定依据方面,朱永生、郑立信(2001)认为,反复(repetition)指为表达需要而重复使用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又称重复、叠言或叠用。Bazzanella(2011)认为,反复是同一形式元素的重现(指示转换除外),这里的形式元素包括音素、短语、话轮甚至是整个语篇。Halliday&Hasan(1976)将变异性反复(variant repetition)列入反复的范畴,在语篇中重复使用一个词项,或者重复使用这个词项的同义词都可视为反复,也就是说,可视为反复的两个词项的指代对象必须相同,形式可以不同。在反复的分类方面,陈望道(1954)和冯翠华(1983)将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大类。Hoey(1991)和Christiansen (2011)着重研究词汇反复,将其划分为简单词汇重复、复杂词汇重复、简单释义和复杂释义。Zeiger (1978)将反复分为10类:ploce(同词异义反复),germination(连续反复),anaphora(首语反复),conversion(尾语反复),symploce(首尾词语反复),anadiplosis(异句首尾反复),epidip losis(同句首尾反复),regression(倒序反复),paregmenon(同源词语反复),echo(回声反复)。Quinn(1982)将反复分为八类:anaphora(首语反复),epistrophe(尾语反复),symploce(首尾词语反复),epanalepsis(同句首尾词语反复),polyptoton(同根词反复),antanaclasis (同词异义反复),isocolon(同一语法结构的反复),repetition(一般间隔的反复)。Quinn(1982)与前两者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他将语法结构的重复也纳入了反复的范畴。姚剑鹏 (2010)着重研究口语中的反复,将其划分为自我反复(self-repetition)和他人反复(other-repetition)。

囿于篇幅所限,也为统计方便起见,本文采用朱永生、郑立信(2001)的界定方式,以形式一致作为反复的界定依据,将反复划分为词汇反复和短语/小句反复并分别进行统计。前文所述的界定方式研究的都是同一语篇中的重现现象,本研究将统计范围从同一语篇扩展到语料库中的多语篇,即统计一个单词、短语或小句在整个语料库中的重现情况。

2.0 “反复”的功能

传统意义上对反复辞格的功能探讨多集中在其语篇、文体和语用功能,具体如下:

2.1 “反复”的语篇功能

从语篇角度来看,词汇反复是语篇的衔接手段,也就是词汇衔接。Halliday&Hasan(1976)统计得出,在各类语篇体裁的衔接手段中,词汇衔接占48%。Hoey(1991)指出,研究衔接手段主要在于研究词汇,而研究书面语篇的衔接主要在于研究语篇中的词汇模式。赵永青(2000)认为,语义相关联的词在语篇中的同现将语篇组织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使得语篇更具衔接力,语义更连贯。

2.2 “反复”的文体功能

樊国光(2000)认为,反复辞格能产生速度、节奏、音响、色彩、气氛等不同效应,引起读者视觉、听觉等器官的综合感应,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鞠玉梅(1999)探讨了反复辞格在不同风格的文章中的文体效应——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修辞表达激烈的情感、创造优美的意境、增添文章的文采,引起读者的感情上的共鸣;在科技作品中,词汇重复使表意科学、严谨、准确;在广告文本中,词汇重复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给消费者留下清晰鲜明的印象。

2.3 “反复”的语用功能

李悦娥(2000)描述了交际过程中谈话双方在理解、表达及交互阶段中反复语的语用规律和语用特征,认为反复具有协调、合作、礼貌、澄清、证实、检验、重新启动等话语策略作用。黎昌抱(2005)认为,对于说话者来说,反复可以保障会话顺利进行、预示话题改变、标明不同语篇、发挥说话人的调节作用、引起对方注意并促进记忆分享。对于听话者来说,反复可澄清说话人的话语或接应说话人的话语。Tyler(1994)将反复视为一种元语篇标识语(meta-discourse marker),指示听者如何理解新信息。McCarthy(1998)认为,反复发出重要的互动信号,保证双方交流顺畅进行。Norrick (1987)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口语中的反复是面对面交际的紧迫感所致,它的功能包括确保准确理解、留住话语权、使交流更为恰当、填补暂停空隙、保障篇章连贯、控制言语交流等。Hieke(1981)指出,反复具有拖延和修补两大功能,它是说话者对言内错误进行自我修补的行为,具有强调、说服等施为(illocutionary)作用。

2.4 “反复”的认知、社会功能假设

批评语篇分析旨在揭示语篇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思想意识 (ideology)和语篇之间的双向影响。在批评语篇分析的视角下,语言形式的选择与人的思想意识有关,语言形式的选择可体现权力关系。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建构语篇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那么选择反复修辞来建构语言形式是否也体现说话者的思想意识是否在社会结构的塑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反复辞格具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假设并在下面的语料库分析中予以验证。这里的“认知”指心理意义上的认知(cognition),指的是大脑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行为和能力,研究的是思维的运作。

3.0 统计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反复辞格的认知和社会功能,本文建立了美国总统竞选演讲的语料库,收集了奥巴马和布什在初次和二次竞选期间的演讲,其中奥巴马的演讲共计30926词,布什的演讲共计31577词。本文分别考察两位总统演讲文本中的词汇、短语、小句反复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作者使用WordSmith分别统计出两位总统演讲中每个词的同现次数并计算出每千词中该词汇的同现频率,之后统计出其中同现频率差异较大的实词。囿于篇幅所限,文中仅呈现词汇反复的部分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同时,本研究采用人工方法统计出演讲中的短语和小句重复,并统计出次数,如表3、表4所示。

表1 词汇反复奥巴马VS.布什

表3 奥巴马演讲中的短语和小句反复

表4 布什演讲中的短语和小句反复

4.0 统计结果讨论

4.1 反复辞格的认知功能

“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周围事物注意、感知、记忆、产生表象、形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获取知识的信息处理过程”(陈汝东,2001:11)。在修辞过程中,无论是修辞建构还是修辞理解都需要认知的参与,同时修辞的互动作用在动态的知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反复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也具有认知性,它通过不断强化某一观点和某一论断对听众或读者起到说服的作用,从而影响听众的认知并建构动态的社会现实,本文将从认知聚焦和认知语境两个方面探讨反复的认知功能。

一个话语片段中的主题词语不断地被重复,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聚焦”,它的作用是使谈话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马广惠,2004;Margulis,2013)。反复辞格的认知功能首先体现在反复辞格的“聚焦”功能上,通过对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重复达到凸显主旨的效果。

在竞选理念方面,如表1所示,奥巴马总统演讲中反复使用change(107)、everybody(52)、hope(48)、black(47)、white(36),而这些词汇在布什的演讲中出现的较少,同现频率依次为 change (35)、everybody(9)、hope(12)、black(0)、white (1)。由此可以看出,奥巴马的演讲突出“改变”与“希望”,同时black和white的多次出现表明他并不刻意规避自己的种族身份,对“黑人”、“白人”等具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词汇并无避忌,使本来颇具争议的种族身份成为自己的竞选优势。奥巴马在演讲中多次使用“everybody”,表明在国家建设中个体的力量不可低估,人们需要团结,需要凝聚力量。上述信条在短语和小句反复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如表3中,奥巴马的演讲中与“改变”相关的短语和小句重复高达52次,例如,“change is...”(改变就是…),“That's what change is...”(这就是改变),“It can change.”(这可以改变),“what change looks like”(这就是改变),“I prom ise you change will come.”(我保证会带来改变),“Change is the first bill I signed into law.”(改变是我签署的第一个议案)。奥巴马变换不同的形式,把“变化”这一理念传达给听众,给广大选民憧憬和期待。他通过反复修辞建构了一个社会现实——变化已经发生,未来将会有更多改变。同时,统计显示,奥巴马的演讲中与“团结”相关的短语和小句重复达到13次,例如“one nation”(同一国家),“We cannot walk alone”(我们不能孤军奋战),“one peop le”(同一民族)。也就是说,通过短语和小句反复,他传达了togetherness(团结)的理念,鼓舞人心。综上,奥巴马在演讲中凸显的竞选理念是:改变、希望、平等、团结。

在布什的演讲中,如表2所示,security出现84次,freedom出现45次,而在奥巴马的演讲中security仅出现7次,freedom仅出现6次,这说明布什的竞选理念是安全和自由。这样的理念也体现在短语和小句重复中,统计显示,布什演讲中关于“安全”的短语和小句重复共计25次,包括“at stake”(处于危险之中),“protect the American peop le”(保护美国人民),“security of your fam ily”(家庭安全),“safety of our citizen”(国民安全)。值得一提的是,从表4中可以看出布什的另一理念——坚定,例如“Your tactics change,but not your principles.”(策略可以改变,但是原则永不改变),“On good days and on bad days,when the polls are up and when the polls are down,I am determ ined.”(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民意调查是上升还是下降,我从不动摇)。由此可见,布什竭力将自己塑造成为坚持原则和信念坚定的人。因此,布什的演讲运用反复修辞凸显的竞选理念是安全、自由、坚定。

两位总统还运用反复修辞的凸显功能强调自己的施政重点,在奥巴马的演讲中重复较多的词语是energy(33)、teacher(31)、deficit(29)、industry (23),而相同的词汇在布什的演讲出出现较少,分别为energy(5)、teacher(2)、deficit(0)、industry (0)。由此可见,奥巴马的施政重点是发展能源、教育、工业,缩减赤字。在布什的演讲中重复较多的词汇是 business(98)、terrorist(71)、war(71)、Iraq (60)、terror(45),相较而言,这些词汇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同现次数较少,分别为business(25)、terrorist (4)、war(18)、Iraq(8)、terror(0)。很明显,布什的施政重点是商业、反恐、伊战。这一点在表4中体现尤为明显,关于“反恐”和“伊战”的短语、小句重复共计数十次,例如“If you harbor a terrorist,you are equally as guilty as a terrorist.”(如果你包庇恐怖分子,你就和恐怖分子一样罪恶)等。作为一个“战时总统”,反恐不仅是布什执政的重中之重,也是其争取竞选连任的中心议题和拉抬支持率的根基所在,着力于宣扬安全与自由容易获得民众内心的认同与支持。在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政府赤字创纪录,留下累计4900亿美元的赤字给继任者,然而在布什的竞选演讲中,“deficit”的出现次数为零,可见他避免谈及对自己竞选不利的话题。从词汇、短语及小句同现的统计分析来看,反复辞格的“聚焦”功能可凸显演讲的核心理念,强化听众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突出对演讲者有利的概念,巧妙地规避不利因素,促使演讲目的达成。

反复辞格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建构认知语境,提供最佳语境关联,辅助读者的认知。从认知修辞学角度来看,当人们在听到一个“假定事实”时,总是把它放到“背景”中进行理解,这里“背景”主要指“心理构建”,或者说是“已建知识系统”(吴雪颖,2009)。从认知关联的角度来看,话语的理解需要认知语境,以准确析出话语信息,因此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也会受到基于关联的认知原则的制约,说话者使用的话语应该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这样能够避免对方在处理话语时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从而实现最大关联。因此,反复辞格的运用实质上是调动“已建知识系统”以及寻找和确定最佳关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话者对听者的语境资源做出了必要的判断和估测,听者不断地从已知语境中获取信息并理解话语。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story(故事)一词同现33次,在其中他多次提及了自己的故事以及身边平凡人的感人故事。例如在2008年3月18日在费城的演讲中,奥巴马提到一位名叫Ashley Baia的女孩的遭遇以及她寄予奥巴马的希望及支持。奥巴马将平凡人的故事用于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贴近平民生活,建构了听众所熟悉的认知语境,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布什演讲中,“September the 11 th”(9月11日)重复了32次。9·11事件是听众熟知的事件,而对该事件的反复提及方便听众从认知语境中调取信息,与演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布什反复提及竞选对手的论断,例如克里所说的“I actually didvote for the$87 billion before I voted against it.”(在我投票反对给反恐战争拨款870亿美元之前确实曾经投票支持过)。这句话的反复为听众提供了上下文,方便他们了解克里曾说过的话语,从上下文语境中及时析出话语信息。在这里,布什建构了不完全的语境,并未介绍克里这句话的原意,也未还原当时的事实真相,而仅仅抓住这句话表意含糊的缺点,将克里塑造成为不值得信任的“墙头草”并对之大加攻击。两位总统熟练地运用了反复辞格建构认知语境的功能,为听众建构语境,方便听众及时析出信息,更好地理解演讲者传达的理念。同时,布什总统也通过构建不完全的语境,凸显竞争对手的不足,借以达到自己的演说目的。

4.2 反复的社会功能

从语言社会化的角度探讨反复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反复在语篇中应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认识,同时帮助我们理解反复在不同文化、群体、语式以及不同活动中的作用(Moore,2011)。反复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反复辞格可体现思想意识和权力关系。如表4所示,在布什的演讲中多次提及反恐和伊战。比如,通过“at stake”(处于危险之中)的重复,演讲者试图塑造美国人民安全岌岌可危的状态,“protect the American people”(保护美国人民)将伊拉克的战争塑造为保护美国人民安全的正义之战,“(The job of a President is)to confront problems,not pass them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and future Presidents.”(总统的职责在于直面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留给下任总统或子孙后代),该句的重复试图传达这样的信息——对伊战争是布什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承担的体现。“(Taliban)Young girls couldn't go to school.”(在塔利班统治之下,女孩子不能上学)和“Spread freedom”(传播自由)的重复,说明在塔利班霸权统治下的人们没有自由和民主,以及美国对伊战争是自由民主之战。“We will strike the terrorists abroad so we do not have to face them here at home.”(我们在国外打击恐怖分子,这样我们便不必在本土与他们作战),“I will never turn over America's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to leaders of other countries”(不会将威胁到美国安全的问题交由其他国家决定),“if you harbor a terrorist,you're equally as guilty as the terrorist”(如果你包庇恐怖分子,你就和恐怖分子一样罪恶),这些句子的不断反复为布什不顾其他国家的反对声浪发动对伊战争找到了有力的注脚,并且试图让人们相信,对恐怖分子的放纵跟恐怖分子没有差别。“We've fought the terrorists across the Earth— not for pride,not for power,but because the lives of our citizens are at stake.”(我们在全世界打击恐怖主义—不是为了威风,不是为了权力,仅仅因为我们的人民处于危险之中),“(or)the world will drift toward tragedy”(否则世界将走向悲剧),这两句的重复粉饰了对伊战争,掩盖了其背后的权力操控,而把战争定位为维护本国人民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将对伊战争美化为正义、民主、自由之战,是保障国民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弱化了这场战争遭受的指责和背后的权力事实。

反复辞格的社会功能还体现在,反复修辞可以建构人际关系。修辞是“人类运用符号相互交际的独特能力”(Foss,et al.,1991:14)。修辞中的“同一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将修辞看做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建构在人们共同感情、思想、行为上的合作(鞠玉梅,2011)。如表1所示,奥巴马的演讲中we一词共出现708次,相较而言,布什的演讲中该词同现频率不大,共367次。该词的反复使作为总统的奥巴马成为了听众中的一员,与大众团结为一个整体,拉近了总统与听众的距离,也使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建立更为亲近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获得选民的支持。如表3所示,在奥巴马的演讲中“Yes we can.”反复出现了10次,“It was a creed written into the founding documents that declared the destiny of a nation.Yes we can.It was whispered by slaves and abolitionists as they blazed a trail toward freedom through the darkest of nights.Yes we can.It was sung by immigrants as they struck out from distant shores and pioneers who pushed westward against an unforgiving wilderness.Yes we can.”(它是写进开国宪章的信条,宣示了这个国家的命运。是的,我们能!它在奴隶和废奴主义者中口耳相传,照亮了他们艰辛的自由之路。是的,我们能!它由来自遥远大陆的移民传唱,它由征服西部无情蛮荒的开拓者传唱。是的,我们能!)。原语多次重复,语气层层叠进,这里we的多次出现,让听众感觉自己跟总统同舟共济,鼓舞了大家致力于改变的信心,给当时正值经济萧条的美国带来了希望。同时,奥巴马在新罕布什尔州败给希拉里之后做了此番演讲,在落败之后仍然希望不止,给演讲凭添了一层感染人的力量。

修辞中的“同一”也可以通过对立认同来实现,也就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相同的敌人,共同的敌人可以增强凝聚力(鞠玉梅,2011)。在布什的演讲中运用了这样的人际策略,如表2所示,opponent在布什的演讲中出现了80次,但是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仅仅出现了1次,说明前者突出的是党派之间政策和理念的差异,而后者并没有刻意在党派差别上做文章,而是更多地宣传团结理念。布什多次提及对立的党派及其竞选理念,和听众建立了“共同的敌人”,以此种方式拉近跟听众之间的距离。同样,这样的策略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也有少量应用,比如“(their philosophy)You are on your own”(他们的理念会让大家孤军奋战),激起大家对对立党派的反感和对团结的向往。

此外,如表4所示,布什多次提及夫人劳拉,“Warm,compassionate,great First Lady”(一个温暖、热情、美好的第一夫人)在演讲中出现了4次。布什的二次竞选遭遇民意调查极速下跌,而第一夫人劳拉的支持率居高不下,是布什的两倍还要多,此时布什通过反复提及第一夫人塑造亲民形象。综上,在实际语境中考察反复辞格可以明显看出,反复辞格在建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反复的社会功能还体现在他可以协调社会行动,引发社会合作。修辞是一种“协调社会行为的交际活动”(Hauser,1991:2)。“修辞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因为社会是个大集体,人们需要通过话语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进行社会互动与合作”(鞠玉梅,2011:22)。竞选演讲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获得选民的支持,这一点在两位总统的演讲中都有直观的体现。“Fired up?”(激动吗?)和“Ready to go?”(准备好了吗?)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容易获得选民的行动支持。在布什的演讲中,“I'm asking for your vote”(我请大家投我一票)和“if you want a safer A-merica,a stronger America and a better America,put me and Dick back in office.”(如果大家想看到一个更安全、更强大和更美好的美国,让我和迪克连任吧!)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演说动机。

5.0 结论

本文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出发,提出反复辞格具有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假设,并通过两位美国总统竞选演讲的语料分析对该假设予以验证。结果表明,反复辞格的认知功能体现在反复辞格的“聚焦”功能上,也就是通过重复强调某种理念和凸显某个社会事实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反复辞格的认知功能还体现在,它可以提供语境最佳关联,从而辅助读者的认知。在社会功能方面,反复辞格可以服务于人的思想意识,建构理想的人际关系并协调社会行动,引发合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词汇或小句的重现次数考量演讲者对于某一理念、事实或观点的凸显,但是通过我们对词频的分析也发现了部分个例,例如,在本研究所建立的小型语料库中,bailout(救市)在奥巴马总统的演讲里仅出现了1次,但是救市政策是其执政重点,也是其在特殊时期上任的执政特色,该词也一度位列2008年度美国十大热门词汇的首位,可见同现次数仅是对语篇重点凸显的考量标准之一,并非绝对。另外,本文建立的语料库规模较小,也较为单一,对反复辞格的功能探讨难免有失偏颇,只为引玉之砖。

[1]Bazzanella,C.Redundancy,repetition,and intensity in discourse[J].Language Sciences,2011,(2):243-254.

[2]Burke,K.ARhetoric of Motiv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3]Christiansen,T.Cohesion:A Discourse Perspective[M].Bern:Peter Lang,2011.

[4]Foss,K.S.,K.A.Foss&R.Trapp.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M].Lake County:Waveland Press,1991.

[5]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6]Hauser,G.A.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Theory[M].Lake County:Waveland Press,1991.

[7]Hieke,A.E.Audio-lectal practice and fluency acquisition[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1,(3):189-194.

[8]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9]Margulis,H.Repetition and emotive communication inmusic versus speech[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4):167-170.

[10]McCarthy,M.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1]Moore,L.Language socialization and repetition[A].In A.Duranti,E.Ochs& B.Schieffelin(eds.).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Socialization[C].Oxford:Blackwell,2011.209-226.

[12]Norrick,N.Functions of repetition in conversation[J].Text,1987,(3):245-264.

[13]Quinn,A.Figures of Speech[M].Salt Lake City:Gibbs M.Smith Inc,1982.

[14]Tyler,A.The role of repetition in perceptions of discourse coherenc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6):671-688.

[15]Zeiger,A.Encyclopedia of English[M].New York:Arco.Publishing Company,1978.

[16]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1.

[1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4.

[18]樊国光.试论汉英两种语言的修辞比较——反复及其修辞效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25-28.

[19]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0]鞠玉梅.英汉篇章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教学,1999,(1):55-65.

[21]鞠玉梅.社会认知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2]黎昌抱.英语反复修辞探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3]李悦娥.话语中的重复结构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5-7.

[24]马广惠.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分析——基于口语语料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1-3.

[25]吴雪颖.认知修辞学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功能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9,(3):17-20.

[26]姚剑鹏.自然言语自我重复研究[J].外国语文,2010,(5):53-57.

[27]赵永青.词汇同现在语篇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21-23.

[28]朱永生,郑立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Functions of Repetition as a Rhetorical Device Viewed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analysis

LIXi-chun1,2,JIYu-hua2
(1.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44,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Repetition as a rhetorical device is frequently seen in discourse formation.Existing studies of repetition mainly focus on its textual,stylistic and pragmatic functions.Inspired b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is study tentatively brings forward the assumption that repetition assumes cognitive and social functions and further tests the assumption by calculating and contrastively analyzing the word,phrase and clause repetition in Obama's and Bush's campaign speeches.The study finds that repetition functions cognitively to foreground social reality and establish optimal relevance of contextand at the same time it functions socially tomaintain ideology,construct ide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coordinate social actions.

repetition;cognitive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H05

A

1002-2643(2014)03-0040-06

2013-06-12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英文演讲之批评话语分析”(项目编号:08BYY072)的阶段性成果。

李锡纯(1982-),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批评语言学。

纪玉华(195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批评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辞格布什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引领美国结束冷战的前总统H.W.布什去世,享年94岁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
布什召开任内最后记者会
为什么是布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