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冠词与零用冠词系统探索
——兼及冠词系统(核心部分)重构

2014-03-13张德禄孙治国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冠词引申义语义

张德禄 孙治国

(1.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2.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青岛 266012)

零冠词与零用冠词系统探索
——兼及冠词系统(核心部分)重构

张德禄1孙治国2

(1.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2.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青岛 266012)

英语冠词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难题,特别是现在对零冠词和零用冠词还没有系统的区分。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理论为基础,用三个参数建立了冠词(核心部分)系统及其次级系统的入列条件;系统地区分了零冠词和零用冠词;描写了英语冠词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以及所属三个次级系统间的关系;对各子系统、次级系统、再次级系统进行了更加精密的分析,最终建立了冠词系统的核心部分。

零冠词;零用冠词;英语冠词系统;入列条件

1.0 引言

冠词属于限定词系统,对名词词组(noun group,下简称NG)起限定约束作用。根据夸克等人(Quirk et al.,1972:128)的研究,冠词包括定冠词(definite article)、不定冠词(indefinite article)和零(或零用)冠词①(zero or(no)article)。其后,Quirk et al.(1985)却不再沿用zero or(no)article的说法,而只用zero article,同时指出“零冠词的用法……是‘冻结'了的习语中的部分(zero article usage……are‘frozen'as part of idiomatic usage)”(Quirk et al.,1985:277)。他们还谈到“在可数复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不出现不定冠词,而是要用零冠词”(Quirk et al.,1985:274)。言下之意,零冠词用法是习语中的“冻结”部分,“冻结”的“部分”因习语化而几乎不可解释;可以解释的零冠词仅仅在“不定代词不出现”时使用。可见,两种情形的“零冠词”迥然不同,混为一谈不妥当。Crystal(2000:391)却有不同的理解,“零形冠词②是指一个名词前没有定冠词或不定冠词”。

对“零冠词或零用冠词”的不同理解反应出对冠词系统总体的认识还不很清晰,制约着对英语冠词系统的认识、使用和学习。比如,“例外却太多。有时,冠词的使用仅仅是个习惯用法问题,很难用几项语法条文加以概括”(章振邦,1995:108);“特别是一些成语,加不加冠词以及加哪个冠词,只是一个用法问题,很难讲道理,这就得作为整体来记”(张道真,2002:73)。薄冰(1998:53)认为冠词“是名词的一种标志,它不能离开名词而单独存在”,包括“定冠词、不定冠词、零冠词”。无论是不可知论,还是忽视“零(或零用)冠词”的区别都可阻碍对冠词的认识和使用。但目前国内鲜见对此的质疑(周保国,2007);国外进一步的研究也为数不多。Chesterman(1991)和Master(1997)等人进一步把零冠词③分为两种:“零冠词(zero article)出现在不可数名词和复数名词前……;零用冠词(null article)出现在单数可数名词和专有名词前。”(杨梅,2009)其中“单数可数名词和专有名词”应该进一步区分和梳理。

国外对冠词的研究主要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进行。基于句法的冠词研究(Robertson,2000;Prevost&White,2000;Heim,2003;Hawkins,2003;Hawkins et al.,2006)“还结合了形态(Lardiere,2005)、语音(Goad&White,2004)、语用(Snape,2005)”因素(戴炜栋、韦理,2008)。在基于语义的冠词研究中,Bickerton(1981)较早地结合了“语篇中名词短语予以功能的制约”(杨梅,2009),提出了语义和语篇普遍性假设。Huebner(1979,1983)进一步提出“语义轮理论”(Semantic Wheel Theory),该研究影响了Parrish(1987)、Master(1987)、Tarone&Parrish (1988)等(Liu&Gleason,2002)④。而 Ionin等人(2003,2004,2008)把名词短语语义上的实指性作为研究的重点,提出“冠词选用参数”(Article Choice Parameter),以及英语冠词二语习得的“波动假说”(Fluctuation Hypothesis)。在此后的实证研究中,Zdorenko&Paradis(2008)证实了该假说,戴炜栋、韦理(2008)的研究却不支持。

同样,对英语二语习得中定冠词的过度使用问题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矛盾。周保国(2007)提到“已有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同样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同一问题所作的研究得出近乎相互矛盾的结果”,进而质疑,“实证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对冠词语义参数设定这一假设提供了支持。但是,他们⑤对英语冠词语义的探讨只限于两种可见的冠词形式,而不考虑零冠词或零形式,这一种做法值得商榷。”

与此同时,朱叶秋(2003)认为大学生的英语冠词掌握情况“与英语水平没有相关性”,并发现“不定冠词的用法掌握的相对较好,定冠词次之,零冠词最差”。对此,朱叶秋、文秋芳(2008a)又发现漏用the/a(n)和滥用 the的现象十分突出。滥用包括“该用零冠词用了the”,以及“该用零冠词用了a (n)”。朱叶秋、文秋芳(2008b)概括出零冠词使用的五种相关因素,但操作起来并不经济;朱叶秋、文秋芳(2008c)又转而对英语水平和口语中冠词的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此外,黄小萍(2010)还探讨了英语冠词的省略和成因。

由此可见,对英语冠词而言实证研究为数不少,也不很奏效;对于冠词的认识“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周保国,2007),问题多集中在零(或零用)冠词上。搞清零冠词,系统区分零冠词和零用冠词,完善对英语冠词系统的认识,是当务之急。

2.0 冠词系统的入列条件分析

雅克布逊提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都不可能孤立地去研究(刘润清,2002:90)。Halliday (1973:47)提出了语言系统及其入列条件(entry condition)概念,通过入列条件,明确系统中组成部分的关系,从而建立系统,“体现深层的纵聚合关系”(朱永生、严世清,2001:3)。语言系统的入列条件由参数构成。换言之,入列条件参数描写了语言系统的特征,即“深层的纵聚合关系”。并且,参数的数目也直接影响了语言系统描述的精密度(delicacy)。

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系统选择的结果,而选择是发生在满足入列条件的系统中,所以要搞清冠词系统的入列条件,就得搞清楚三个核心问题:冠词作用的主要对象、冠词作用的主要层面、冠词作用的具体差异。

2.1 冠词作用的主要对象

系统的边界不可以无限扩张(朱永生、严世清,2001:4),语言系统的边界取决于语言事实。英语冠词主要对名词起限定作用,位于NG之前。“把名词区分为不同子类,在语义和语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Quirk et al.1972:128)。Quirk等(1972:128)把名词划分为可数名词(Count Noun,CN)和物质名词(Mass Noun,MN)。Quirk et al.(1985:246)对名词又增加了说明,“我们的术语‘不可数名词'相当于其他语法中的‘物质'名词或者‘不可数'名词”;两者无实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我们用Number(下简称[N])表示数量,即表现“语法因由”(grammatical reasons)。CN数量分为两种情形:N=1和N>1;MN中用ØN表示无数量⑥。

2.2 冠词作用的主要层面

语义是起“约束”作用的层面,表现语义因由“semantic reasons”。系统特征的排他性差异,即语义系统中的具体语义差别,由语法特征体现。意义是对冠词选择起约束作用的主要方面。综合前人基于语义的冠词研究(Bickerton,1981;Huebner,1983;Ionin et al.,2003,2004,2008),可以按照两个维度来区别主要语义层面冠词的作用,即是否实指[±Specific](下简称[±S])、是否定指[±Definite](下简称[±D])。

实指[+S],即事实指称,是名实间表层上的直接关联,为表面义;非实指[-S],非事实指称,是名实间非直接的关联,为引申义。在[+S]的条件下,[±D]起作用;在[-S]条件下,[±D]均不起作用,标记为[DNull]。

2.3 冠词作用的具体差异

根据Crystal(2000:26),“有冠词系统的语言通常部分按语义标准部分按语法标准”,参数[±S]、[±D]为冠词核心系统“语义标准”的主要部分;而冠词参数[N]代表名词分类及特征所体现的“语法标准”。这与 Quirk et al.(1972)的出发点并无相悖。

按照就简原则,可以用[N]、[S]、[D]三个变量来描述冠词系统(核心部分)的入列条件,系统区分零冠词和零用冠词,并解释冠词系统的体现特征:限定、非限定及泛化;具体、抽象及引申等含义。

表1 冠词系统入列条件三参数的关系

由冠词系统入列条件三个基本参数构成的组合并非是完全对应的关系,而是体现了冠词与名词关系中一些更具体的特征:

表2 冠词系统入列条件与冠词及其含义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排列组合的形成还需要通过语义筛选、拥有语言事实的支撑。表2中⑪、⑫项,含义不合逻辑,相应的语言事实也不存在;同组⑩项,存在相应语言事实,属类指,但其语法化机制不同,将另文讨论。冠词核心部分为表2中①至⑨项,包括零冠词与零用冠词。

3.0 区分零冠词与零用冠词

建立了冠词系统(核心部分)的入列条件,系统区分零冠词与零用冠词便有据可依、简便易行了。

3.1 零冠词

零冠词(表2中⑤、⑥)的入列条件是实指而不定指[+S-D],同时满足名词数量[N≠1],其入列条件可解释为:首先,在实指[+S]条件下,其意义为实指义⑦;其次,不定指[-D]排斥使用定冠词(the);再次,[N≠1]的参数使可数名词(CN)[N>1]、物质名词(MN)[ØN]开启。两者都排斥使用不定冠词(a/an)。由此,英语冠词中的两种可见形式,定冠词(the)与不定冠词(a/an)都被系统排除了。

还可发现,不定冠词(如表2④)在入列条件参数上,其意义与零冠词相同,都是实指不定指[+S -D],与零冠词的区别仅限于[N]一个参数项目的对立性。而对立关系形成了[N]参数项上的排他性。因此从系统的角度,可将不定冠词和零冠词视为冠词系统中的“实指·不定指(次级)系统”(sub -sys[+S-D]),其子系统内部的区别参数为[N]。

“实指·不定指(次级)系统”实际上是实现类指功能的主要手段。因为在实指[+S]的基础上,不定指[-D]成了类指的主要决定参数。虽类指关闭定指,但在入列条件检测中,却也存在[-S+D]×[N=1]the(表2⑩)“入列”为类指的(语用)现象,伴随此过程还存在一个相逆过程,即[+S-D]×[N=1]a/an的几近定指状态(表2④-α项)⑧。

3.2 零用冠词

测定零用冠词的方法同上。表2中⑦、⑧、⑨项的概念特征为非实指[-S],非事实指称与被指称之间无直接的名实对应关系。甚至可以认为非实指并非用来指称,而是凭借名词的所指,通过冠词的约束作用(即零用冠词对名词的约束作用),在概念意义范畴中实现了引申义。

这里还需要说明及修正[-D]参数。按照三个参数的排列组合,零用冠词应该得到的参数标准应为表3所示(参见表2相应部分)。

表3 零用冠词系统入列条件自然排列组合关系

但通过逻辑推导检测可见,在非实指[-S]条件下引申义的实现过程中,定指与不定指皆无作用,即[-S]在实现引申义时,实际关闭了[±D]选项。这也反证了表2中⑪、⑫项不存在的原因。因此,表3修正为表4:

表4 零用冠词系统入列条件修正后排列组合关系

对于[N]仍可提出疑问。既然非现实指称的引申义关闭了[±D],为什么不同时关闭[N]呢?其原因是语义场中冠词的排他性主要是通过语义参数[±S]对语义参数[±D]的选择与制约实现的,而实现过程是单向的,即[±S]项目处于优先地位,并控制选择[±D]项目。而参数[N]的主要功能是使得冠词系统的下级系统存在排他性差异,进而在精密度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见5.0)。换言之,语义参数表征的“指称”与“限定”语义功能,是冠词系统的首要入列条件。而语法参数[N],在下级系统内部,具有体现名词分类特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辅助求证冠词子系统间的关联性。

基于以上认识,零用冠词在约束名词时,也构成了一个子系统,可称之为“非实指/引申义(次级)系统”(sub-sys[-S][DNull])。由于把握了零用冠词的功能与引申义的产生,所以可认为,零用冠词是英语构成成语(习语)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零用冠词的特征,相当数目习语中的“冻结部分”(Quirk et al.,1985:277)变得可以明确把握了。比如go to school引申为“去上学(学习),而非去学校这个地方”;go to the school是实指、特指,可以用来表达“家长去学校开家长会”,或者“日本地震了,去作为避难所的学校”;甚至还存在go to a school,某君大学毕业,“去了一个学校工作”。类似的情形在英文中不胜枚举。

3.3 零冠词与零用冠词的异同

零冠词为实指[+S],即实现指称与被指称之间的表层对应关系;零用冠词为非实指[-S],并非用来指称,通过零用冠词的约束作用(相应冠词的逆向变体),在概念意义范畴中实现了引申义。

4.0 英语冠词系统核心部分及冠词间关系

在厘清了零用冠词和零冠词基本特征之后,英语冠词系统(至少是核心部分)才有可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4.1 英语冠词系统(核心部分)

传统上对冠词的认识从系统的角度看是不完善的,因为没有彻底区分零冠词和零用冠词,同时在入列条件参数的设置层级程序上也理不清。在如此条件下,实证研究就很难奏效了(周保国,2007)。

3.1 证明了零冠词与不定冠词构成冠词的“实指·不定指(次级)系统”;3.2证明了零用冠词构成冠词的“非实指/引申义(次级)系统”,以及冠词“实指·定指(次级)系统”,即表2中①、②、③项的定冠词⑨的入列条件的语义及语法参数为[+S+D]×[N](N=1、N>1、ØN),这使对冠词系统的认识成为可能。按入列条件层级关系,以上三个冠词(次级)系统构成了英语冠词系统的第一系统(Primary Article System,下简称PAS)和第二系统(Secondary Article System,下简称SAS)⑩,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冠词系统核心部分简图

冠词系统的入列条件,从左到右依次为[S]、[D]、[N];从右端即“底端”还可发现更加精密的系统(见5.0)。现在可以确定,冠词系统包含零冠词和零用冠词,且两个系统区别明显。

4.2 冠词间的关系

冠词PAS与SAS是完全对应的,充分体现在两个语义参数[S]和[D]上。PAS与SAS的主要区别参数是[±S];但,如前所述,由于[-S]在引申义实现过程中,关闭了[D]选项,所以PAS和SAS在[D]参数项的进一步区别在于开启[openD:±D]还是关闭[closeD:DNull]。同时,通过我们建立的冠词系统,可以看出,在PAS中,“实指·定指(次)系统”与“实指·不定指(次)系统”的排他性就体现为入列条件参数项目[+D]和[-D]。

在此基础上,参数[N]在对冠词系统的精密度的认识上起了很大作用,也体现了冠词间的关系。甚至随着精密度的提高,还有必要考虑其他的参数,比如涉及到语音的部分。

5.0 冠词系统(核心部分)精密度分析

从精密度上看,系统“其极限的一端是结构和类范畴中的基本等级,其极限的另一端是对该等级不能再做进一步区分的语法关系”(胡壮麟等,2005: 35),图1所示冠词系统右端——“底端”,并非“不能再做进一步区分”。依据参数[N](图3依据参数[V]⑪)对精密度还可做进一步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实指·定指(次)系统”,即“定冠词(再次)系统”(除表2中属类指⑩项)(见图2)。

图2 “定冠词(再次级)系统”精密度右端⑬极限状态

(2)“实指·不定指(次)系统”,包含“不定冠词(再次)系统”(见图3)和“零冠词(再次)系统”(见图4)。

(3)“非实指/引申义(次)系统”,即“零用冠词(再次)系统”(见图5)。

图3 “不定冠词(再次)系统”精密度右端极限状态⑫

图4 “零冠词(再次级)系统”精密度右端极限状态

图5 “零用冠词(再次级)系统”精密度右端极限状态

通过对冠词系统中最精密系统的分析得到的冠词系统与Chesterman(1991)和Master(1997)对于零冠词的描写相符,但系统功能研究更倾向于认可零用冠词(再次)系统的存在,而这一点已通过精密度分析得到证实。而零用冠词“出现在单数可数名词和专有名词前”是被系统排除的,因为“单数可数名词”与“专有名词”不能进入同一个系统中,形成一个(次)系统。根据图5对冠词系统中最精密系统的分析,零用冠词出现在单数可数名词、复数可数名词、物质名词之前,构成零用冠词(再次)系统。

6.0 结语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入列条件及相关的系统理论,结合前人基于语义的冠词研究(Bickerton,1981;Huebner,1983;Ionin et al.,2003,2004,2008),提取语义层面的两个入列条件参数[±S]和[±D];根据Crystal(2000:26)“部分按语法标准区分”的论断,从名词的角度,提取了一个“语法”入列条件参数[N](N=1、N>1、ØN),来区分NG的特征,用于对系统精密度的分析,不仅系统区分了“零冠词和零用冠词”(zero or(no)article)(Quirk et al.,1972),同时也更清晰准确地描写了冠词系统及系统内部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冠词系统核心部分(见表6)。同时,还把此研究与Chesterman (1991)和Master(1997)等人对零冠词的双分法研究相对比,指出其认识的薄弱环节,发现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建立的冠词系统更加有效和具有解释力。

冠词PAS和SAS的提出符合冠词入列条件的参数层级关系,并且,还可进一步区分次级系统。通过对冠词最精密系统的分析发现,在末端还存在可区分的系统特征。PAS表达实指义,包括“实指·定指(次级)系统”和“实指·不定指(次级)系统”; SAS即“非实指/引申义(次级)系统”,由“零用冠词(再次)系统”实现其引申义功能。

冠词系统(核心部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在类指综合分析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未出现在图6中。[-S+D][N=1]the(表2⑩)“入列”成为类指;[+S-D][N=1]a/an在类指的同时,还“出列”为几近定指的状态(表2中④α项)。根据建立的冠词系统入列条件参数表现,此过程存在一定的相逆关联。

图6 英语的冠词系统(核心部分)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推进对英语冠词的系统化认识,在冠词习得实证研究中起到某种清本溯源的作用。至少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冠词可以解决二语习得中冠词部分的若干问题,特别是有助于减轻或者去除因“死记硬背”相关习语、固定用法而给学习者带来的负担。

注释:

①作者译注。下同。

②沈家煊译,同‘零冠词’。

③与Quirk et al.(1972)所提出的“zero or(no)article”对应;其中null article对应“no article”。

④转引自杨梅(2009)。

⑤周保国指Ionin等人。

⑥物质名词,语用中也存在如a beer等的用法,属冠词系统的外围部分,将另文分析。

⑦与引申义相对应。

⑧实则,零冠词中也可以剥离类似的近乎实指的用法。如Tom brought along a cup of coffee and a cup of tea,and asked me,“Tea or Coffee?”等等。

⑨同前,除⑩项类指暂不讨论。

⑩冠词第一、第二系统可以视为冠词的两个子系统。故系统中下分层级依次称为“次系统”、“再次系统”等等。

⑪ V:Vowel。用以描写NG音首的特征。其特征用[+V]表示元音;[-V]表示辅音。

⑫图2右端三项,当考虑NG音首[±Vowel]时,仍可以再做区分。但冠词书写已无区别,只发音区别标记为[ði]/[ðə]。

⑬英文中确也存在MN前省略量词,使用不定冠词的语言事实。如表达 a bottle of beer,确实在有些语境中可用 a beer。在上述精密度分析中暂不涉及。

[1]Bickerton,D.Roots of Language[M].Ann Arbor:Karoma Press,1981.

[2]Chesterman,A.On Definiteness:A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to English and Finnish[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Crystal,D.现代语言学词典[Z].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Goad,H.&L.White.Ultimate attainment of L2 inflection:Effects of Ll prosodic structure[A].In S.Foster-Cohen,M.Ota,M.A.S.Smith&A.Sorace(eds.).EUROSLA Yearbook4[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119-145.

[5]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6]Hawkins,R.“Representational deficit”theories of(adult) SLA:Evidence,counter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R].Paper presented at the EUROSLA 13,Edinburgh,2003.

[7]Hawkins R,S.Al-Eid,I.Almahboob,P.Athanasopoulos,R.Chaengchenkit,J.Hu,et al.2006.Accounting for English article interpretation by L2 speakers[A].In S.Foster-Cohen et al.(eds.).EUROSLA Yearbook6[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6.7-25.

[8]Heim,I.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article choice:A brief introduction[R].Paper presented at the CUNY Sentence Processing Conference,MIT,2003.

[9]Huebner,T.Order-of-acquisition vs.dynamic paradigm:a comparison ofmethods in interlanguage research[J].TESOLQuarterly,1979,13:21-28.

[10]Huebner,T.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M].Ann Arbor:Karoma Press,1983.

[11]Ionin,T.,H.Ko&K.Wexler.Specificity as a grammatical notion:evidence from L2 English article use[R].Paper presented at theWCCFL 22,Somerville,MA,2003.

[12]Ionin,T.,H.Ko&K.Wexler.Article semantics in L2-acquisition:the role of specificity[J].Language Acquisition,2004,12:3-69.

[13]Ionin,T.,M.L.Zubizarreta&S.B.Maldonado.Sources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J].Lingua,2008,118:554-576.

[14]Lardiere.D.On morphological competence[A].In L.Dekydtspotter et al.(eds.).Proceedings of the7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C].Somerville:Cascadilla Press,2005,178-192.

[15]Liu,D.&J.L.Gleason.Acquisition of the article the by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1-26.

[16]Master,P.Generic“the”in scientific American[J].ESP Journal,1987,6:165-186.

[17]Master,P.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acquisition,function,and pedagogy[J].System,1997,25:215-232.

[18]Parrish,B.A new look atmethodologies in the study of article acquisition for learners of ESL[J].Language Learning,1987,37:361-383.

[19]Prevost,P.&L.White.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103-113.

[20]Quirk 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2.

[21]Quirk et al.AComprehensive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22]Robertson,D.Vari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135-172.

[23]Snape,N.The use of articles in L2 English by Japanese and Spanish learners[J].Essex Graduate Student Paper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5,7:1-23.

[24]Tarone,E.&B.Parrish.Task-related 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The case of articles[J].Language Learning,1988,38:21-44.

[25]Zdorenko,T.&J.Paradis.The acquisition of article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English:fluctuation,transfer or bot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8,24:227-250.

[26]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7]戴炜栋,韦理.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语义特征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136-142,

[28]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9]黄小萍.英语冠词省略的现状及其成因[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22-28.

[30]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1]杨梅.英语冠词二语习得研究:历史与现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0):38-44.

[32]张道真.英语用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2.

[3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4]周保国.第二语言习得中英语定冠词过度使用研究[J].现代外语,2007,(4):387-394.

[35]朱叶秋.大学生英语冠词掌握情况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206-209.

[36]朱叶秋,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口语中冠词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8a,(3):60-63.

[37]朱叶秋,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口语中零冠词使用正确性的预测因素研究[J].现代外语,2008b,(4):399-405.

[38]朱叶秋,文秋芳.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中冠词的使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c,(6):37-41.

[39]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Zero Article and No/Null Article System 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Basic)English Article System

ZHANG De-lu1,SUN Zhi-guo2
(1.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Qingdao Radio&TV University,Qingdao 266012,China)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is a difficult task for SLA learners,especially,when zero article and no(null)article are not differentiated in a systematic way.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ic the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differentiates systematically zero article from no(null)article by taking three parameters as the entry condition for the(basic)article system and its sub-systems,and describes the Primary Article System and the Secondary Article System,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ir sub-systems.Itexplores the delicacy of these systems and finally constructs the(basic)article system.

zero article;no/null article;English article system;entry condition

H03

A

1002-2643(2014)03-0025-08

2013-04-20

张德禄(1955-),男,汉族,山东禹城人,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语篇分析、外语教学。

孙治国(197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法、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冠词引申义语义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语言与语义
冠词讲与练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