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语用”练习 提高“语用”能力

2014-03-12

语文天地 2014年3期
关键词:云雾庐山言语

孙 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一要求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把教授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细读文本,寻找“语用”的突破口,关注学生的表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我觉得“语用”练习的设计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语用”练习与文本解读的和谐统一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过多的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概括文本内容,弄清文本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生动、传神而富有个性的语言以及文章字里行间所透露的主旨思想等等。内容和形式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觉得“矫枉”也不必“过正”,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可以兼顾平衡,和谐统一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即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一味地分析内容,也不能过量地、纯粹地指向语用,这二者对学生身心成长和将来发展担负着不同的、却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应厚此薄彼,偏袒一方。“语用”练习应该建立在解读文本之上,融合在解读文本之中,而不是游离在解读文本之外。

二、挖掘文本独一无二的言语形式,设计“语用”练习

不同文本的言语形式时常具有相同的特点,同一篇文本的言语形式也有很多不同的特点,除了要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教材的单元设想,学生的学情以及课后习题,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设计适当的“语用”练习,我们还应该注重挖掘文本独一无二的言语形式。

以三年级为例,学习《庐山的云雾》,此项练习则可以不作考虑,而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它又变成了……”这些变化快的词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语用”练习:(1)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____,转眼间就变成了____;明明是____,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____。(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____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_____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____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此项练习既能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也能体会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赶海》一文通过追浪花、抓海星、捉螃蟹和捏大虾四个具体事例,体现赶海的乐趣。文章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文章的末尾再一次引用歌词,首尾呼应的写法,使全文浑然一体。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趣。显然,这不可能全部作为设计“语用”练习的内容。课后习题4“读一读,体会句子中所表达的情趣。”重点让学生体会感叹词“嘿、哎、咦、哦”表达作者或喜出望外、或疑惑不解、或惊奇万分、或恍然大悟的心情,也为体现赶海的乐趣平添了几分色彩。感叹词在学生的口语表达中比较常见“嚯,好厉害哟!”“哇,太棒了!”可是在习作中,学生能够有意识运用的几乎没有,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分层次设计“语用”练习:

(1)阅读短文片段,填上合适的感叹词。

()那边一个小姑娘,正蹑手蹑脚地走向花丛,原来是一只蝴蝶落在花瓣间,只见她双手猛地一捂,()蝴蝶被抓住了,小姑娘慢慢地张开双手,()蝴蝶突然从指缝间飞走了,()都怪她太大意了。

(2)选择感叹词,即嘿、哎、咦、哦、哟、嗬、嚯、呀、哇、哈、啊写一件童年趣事。(课后习题5)

三、把握语文规律,提高“语用”能力

如果我们关注文本的体裁,就很容易发现每一种体裁都有相对固定的言语形式。写人类文本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这是正面描写,有时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包括人物烘托、环境烘托和场面烘托,这叫侧面描写;比如写花的状物类文本通常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说明类文本多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基本说明方法;说理文多按照提出观点、举事例说明观点和总结观点的结构方式。学习《石榴》一课,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颜色、形态和味道等方面写其它的水果,学习《荷花》一课,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颜色、形态和香味等方面写其它的花儿;到了高年级,学习《夹竹桃》一课,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出花的内在品质。

研读教材,聚焦“语用”,关注表达,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只有我们分层次、阶梯式、渐进性地对学生进行句段篇的训练,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才能真正提高“语用”能力。

猜你喜欢

云雾庐山言语
云雾
拨云雾 识压强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云雾是山做的梦
云雾缭绕宜昌城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李白 庐山谣》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