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论“太仓诗派”》的几点意见

2014-03-11赵会娟

关键词:诗派叶先生太仓

赵会娟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 珠海 519087)

近日检索期刊论文,查到中国人民大学叶君远先生发表在《河北学刊》2010年第三期的一篇讨论文章《论“太仓诗派”》,敝人对叶先生的名字非常熟悉,知道他是研究吴伟业的知名学者,出版过《吴梅村年谱》增订本(与冯其庸合作)、《吴伟业评传》、《吴伟业与娄东诗派》等有关吴伟业的学术著作,刚好敝人最近也在阅读太仓十子的别集,对这篇论文的内容非常有兴趣。拜读之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在这里提出来。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叶先生指教。

首先,叶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更为重要的是,他亲手选编了《太仓十子诗选》,并作序加以揄扬。此书刊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子’之称和‘娄东诗派’从此得以确立,并很快名扬天下,为世人所认可。”[1]这里的“他”是指吴伟业,关于《太仓十子诗选》的编刻问题,叶先生认为是由吴伟业亲手选编的,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这部诗歌选集版首即署名为吴伟业编,另外其正文前程邑所作之序也是这样认为的:“抑娄江诗才推梅村吴先生为领袖,十子晨夕奉教,故能各臻胜境,斯编亦其手定者。”[2]但是,名列十子的王抃所自撰的《王巢松年谱》内却是这样记载的:“十子诗已刻成,全是伊人为政。”[3]796伊人即是十子中的顾湄,《太仓十子诗选》到底是吴伟业亲手编选的,还是由顾湄编选,而借重吴伟业的盛名而刊刻的呢?据敝人看来,应该是当事人王抃的说法更为可靠。也就是说,这部诗歌选集虽然署名吴伟业选编,但实际做具体编选工作的却是顾湄。

其次,叶先生对于太仓十子作品存世的情况是这样说的:“太仓诗人中有专集流传下来者并不多,多数诗人留存至今的仅为见于《太仓十子诗选》中的作品,人各一卷,最多的不过一百零一首诗,少的只有七十几首,而且绝大多数为律绝,很少古体。不过,窥一斑而知全豹,由远非全部创作的这些作品,还是可以看出十子等人的诗风与吴梅村是多么相似。”[1]根据敝人有限的阅读经验,觉得叶先生的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实际情况是,十子中除了王曜升只在《太仓十子诗选》中保存有诗作外,其他九人都有专集留存于世,现作简单介绍,若有相同版本存于不同地方,只列举一个藏地。

1.周肇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东冈集》93首诗之外,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东冈诗钞一卷补遗一卷文钞一卷》一书,其中的《东冈诗钞》一卷的篇目与《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东冈集》基本相同。另外,社科院文学所也藏有旧钞本《东冈文稿》一册。

2.王揆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芝廛集》79首诗之外,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现藏有抄本《芝廛集》十卷,上海图书馆藏有《芝廛集》四卷。

3.许旭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秋水集》90首诗之外,南京图书馆藏有《秋水集》清刻本,存一、二、五、六四卷,沈阳范时崇选,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五为五言绝句,卷六为七言绝句。另据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许旭著有《秋水集》十卷,其中五、七律各三卷,康熙二十八年(1689)自刻,未几卒;殁后康熙间续刻后四卷,五七古、五七绝各一卷,邓之诚原藏。而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则称,有沈阳范时崇选《秋水集》六卷,康熙四十九年刻,中科院文研所藏。

4.黄与坚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忍菴集》94首诗之外,还有以下别集版本留存于世:一为国家图书馆藏清钞本《愿学斋文集》四十卷。二为清刻本《忍菴集文稿》,藏于日本内阁图书馆。三为《忍菴集文稿》不分卷,雍正五年娄东谢浦泰抄本,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四为《忍菴集文稿》,清刻本,共二册,为初印不全本,虽标目为二十六卷,但实际只有十三卷,藏于苏州大学图书馆。从这个版本沈珩序可知黄与坚文集共为五十卷。

5.王撰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三余集》93首诗之外,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太仓王异公文集》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王异公诗稿》不分卷稿本,国家图书馆藏清钞本《随庵诗稿》一卷,清康熙王氏三余堂刻本《揖山集》十卷,及清康熙刻本《揖山集一卷、據青集一卷、逸園文槁一卷》。

6.王昊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硕园集》81首诗之外,还有上海图书馆藏《硕园编年诗选》二卷,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钞本《硕园诗稿三十五卷词稿一卷》及王良谷编清乾隆十二年刻本《硕园诗稿》。

7.王抃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健菴集》94首诗之外,还有中科院藏清钞本《巢松集》六卷。陈瑚顺治十六年编刻的《从游集》中收录有王抃诗歌六十首左右,大概有一半与《健菴集》不同。

8.顾湄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水乡集》101首诗之外,还有台北中央图书馆藏咸丰五年麻城潘道根钞本《违竽集》二卷。陈瑚顺治十六年编刻的《从游集》中收录有顾湄诗歌四十余首,与《水乡集》多有不同。

9.王摅除了《太仓十子诗选》内所收的《步檐集》100首诗之外,还有国家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七年刻本《芦中集》十卷。陈瑚顺治十六年编刻的《从游集》中收录有王摅诗歌七十首左右,与《步檐集》多有不同。

从以上介绍可知,太仓十子留存于世的作品远远超过《太仓十子诗选》所录的十卷诗,除了王曜升之外,他们人各有集,并且不仅只有律绝,古体诗也不少。如南京图书馆藏许旭的《秋水集》卷一为五古,卷二为七古,《巢松集》、《芦中集》、《硕园诗稿》、《揖山集》也是诸诗体皆备,而非叶先生所说的“太仓诗人中有专集流传下来者并不多,多数诗人留存至今的仅为见于《太仓十子诗选》中的作品,人各一卷,最多的不过一百零一首诗,少的只有七十几首,而且绝大多数为律绝,很少古体。”[1]

叶先生对于明清易代对于十子的影响是这样描述的:“当清兵南下、攻灭弘光朝、取得对大半中国统治权的时候,十子中最小的顾湄和王摅也已经十几岁了,其余诸子,多数年龄在二十以上。他们耳闻目睹了清兵屠杀、凌辱江南人民的暴行,亲身感受了清朝灌园对百姓残酷的压榨。改朝换代带给他们的印象和痛苦是相当深刻的。并且由于家世的原因,其精神上的痛苦远比一般人来得更强烈。”[1]我不太认同叶先生的这个看法。王揆、王撰、王抃、王摅四兄弟的父亲王时敏,在明清易代之际采取的措施非常周全。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下剃发令,江南很多地方群起反抗,人民惨遭屠戮之时,王时敏的大家族居然安然无恙。“五月初,留都失守,江南大乱,夫人在二十九都红侨、崐乡金鸡湖两处避跡,余俱到过。城中有变,如衙蠹欧张、南郭两大事,南郭先生若非吾父救,万无生理,后两案戎首俱正法。吾家固大人平日禁挞童仆,专好施与,不取里中一钱,士民皆受戴,由是毫不为动。六月中,新朝下剃发之令,张、孟两将军镇守吾娄,乡城隔绝,邻邑俱遭屠戮之惨,独吾家骨肉安全,堂构无恙。若非祖宗积德,吾父一生谦厚,亦何以得此?”[3]794由此可见,改朝换代之后王氏家族毫发无损,这让王氏兄弟倍感侥幸,而不是痛苦。并且就在当年九月,为了保住家业,王时敏就让自己的儿子应清吏所主小试去了,“至九月中,即平定,文宗按临毗陵,系台中陈讳昌言者,吊考各邑著姓,不便高尚。余与三兄勉强偕行,两岸不见炊烟,但见白骨而已。此番本无意为文,反俱列优等。乡试移期在腊月。鼎革后,大人将田产整顿一番,余遣往崐乡,且吾母之意,亦不欲余赴省,故惟三兄独行。三兄闱作为宣城令俞公所赏识,几遇而不售,殊可惜也。”[3]794“不便高尚”四字说透了当时高门大族在易代之际明哲保身的真实心态。在王抃的眼里,三兄的仕途可能比两岸的白骨更让他挂心。著名的遗民诗人阎尔梅曾作《太仓过王文肃旧第》两绝句,对王时敏父子在明清易代之时的表现予以讽刺:“娄江桥畔采芙蓉,俯仰金华旧鼎钟。怪道主人常避客,应惭无泪哭神宗。”“子夜歌残玉树尘,江南花月变金鳞。孤帆直挂沧州去,不吊乌衣巷里人。”[4]阎尔梅觉得王氏作为江南大姓,在明清鼎革之际,为保一姓之富贵处心积虑,实在是太不光彩。所以,对于王氏四兄弟,敝人得出的结论与叶先生恰恰是相反的。正是因为家世的原因,才使王氏躲过明清易代的浩劫,他们所感受到的痛苦相对于很多在战乱中经历骨肉丧乱的平民来说,实在是太轻微了。

最后,叶先生对于十子在明清易代后的仕途是这样总结的:“十子的政治前途也变得暗淡,他们中除了周肇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五十七岁时才被授以青浦县教谕这个一个小官之外,没有一个人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前做过官。”[1]十子仕途不是太畅达是事实,但若说除了周肇没有一个人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前做过官则未必。《王巢松年谱》记载:“忍菴成进士后,以诖误淹抑乡园。”[3]791而其他文献则记载黄与坚中进士后做过知县,如《清史列传·文苑传》载:黄与坚“顺治十六年进士,授知县。”[5]5743徐世昌的《晚晴簃诗汇》亦有类似记载:“黄与坚,字庭表,号忍庵,太仓人。顺治己亥进士,官知县。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历官赞善。有《忍庵集》”[6](卷四十二)。王抃的记载比较含糊,黄与坚在诖误前有没有任职没说清楚,而成书较晚的文献如《清史列传》等都说黄与坚做过知县。如果黄与坚做过知县,这次任知县的时间也很短,敝人孤陋寡闻,尚未发现有关黄与坚此次为官较为详细的文献记载,望学界同仁赐教。

对于叶先生的《论“太仓诗派”》,敝人暂提出以上几点补充意见,请叶先生及学界同仁斧正。敝人觉得,叶先生的文章之所以有些方面描述得不太全面,和参考的文献不够全面有直接关系。叶先生参考的主要是《太仓十子诗选》和国家图书馆藏黄与坚的《愿学斋文集》,其他人的别集则未见叶先生提及。其实十子的别集还是比较容易检阅到的。王摅的《芦中集》十卷早在1981年就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过康熙三十七年善学斋刻本,王昊的《硕园诗稿》被收录入《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第9辑第16册,王抃的《巢松集》被收录入《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第8辑第22册,王撰的《揖山集》存于国家图书馆。其他几个人的别集收藏于地方的图书馆,到实地查阅文献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如果要查阅的是善本,有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一定能看到文献。这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

对于叶先生的《论“太仓诗派”》,敝人暂提出以上一些补充意见,请叶先生及学界同仁斧正。言辞之间若有不当之处,也请叶先生海涵。

参考文献:

[1] 叶君远.论太仓诗派[J].河北学刊,2010(3):94-97.

[2] 吴伟业.太仓十子诗选[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8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3] 王抃.王巢松年谱[M].丛书集成续编:第3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4] 阎尔梅.白耷山人诗集十卷文集二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诗派叶先生太仓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
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