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宾否定羡余句的生成理据①

2014-03-11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意群单句动宾

(1.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2.仙桃实验小学,湖北 仙桃 433100)

羡余否定,也称“冗余否定”[注]杨洪建.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的类别与成因[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10(6):125-128.,是指某些含有否定成分的结构形式,其真值条件和语义内容并不具有真正的否定性质[注]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13.。换句话说,羡余否定是指有些词语的否定形式跟肯定形式是一个意思。在一定的句子中,受整体语义的裹挟与制约,否定词或某些词语的否定性意义被忽略、被消解,这就出现了否定羡余成分。动宾否定羡余句的产生与形成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动宾结构与否定羡余

否定羡余与句法结构有关。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否定羡余格式。如“一会儿……”与“不一会儿……”语义相同,“难免……”与“难免不……”往往是一个意思,“差点儿……”与“差点儿没……”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还有“非……不可”与“非……”,“除非……才”与“除非……不”等,都包含否定羡余成分。对于这些格式,学界已有专题研究[注]参见: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13-242;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214-223.。

否定羡余还出现在一些动宾结构作谓语的句子中。在这类句子中,带宾动词具有否定意义,谓词性宾语中又有否定词,因而造成了多余否定,可称之为动宾否定羡余句。如带宾动词“拒绝、切忌、阻止、禁止、防止、劝阻、避免、小心、当心、留神、注意、后悔、责怪、怪、埋怨、抱怨”等,这些动词虽不是否定词,但它们多是从消极、防御等方面说的,词义中含有否定意味,或者说词义中隐含否定义素。在组合上,这些动词属于兼宾动词[注]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0.,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又可以带谓词性宾语。当这个动词后边是谓词性宾语,且这个谓词性宾语中另有一个否定词时,就会造成否定羡余。例如“当心别摔跤”(与“当心摔跤”意思同)。从句义看,作宾语的谓词性短语中的否定词是多余的。这种多余成分,正误难辨,人们看法也不太一致。有的是病句,把话说反了;有的可视为否定羡余现象,并不影响表达;有的似乎介于二者之间,很难做出明确的正误断定。

从句子结构上看,这种含有否定义素的动词带谓词性宾语的句子是单句。汉语中,还有一种与之平行的复句结构的同义句。例如:(以下例句采自北大语言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

(1)你们这些小姐老是埋怨我,不该要你们尽讲些悲惨的故事。(《十日谈》)

(2)他是在暗暗埋怨自己,不该没有穿上人家给的那双又脏又臭的布袜子。(雪克《战斗的青春》)

(3)尹亦寻和章妩埋怨尹小跳不该和尹小帆唇枪舌剑。(铁凝《大浴女》)

(4)在罗德利哥的信里,他又埋怨伊阿古不该撺掇他在我值夜的时候向我寻事。(《奥瑟罗》)

(5)过了一会儿,她又埋怨自己不该这样痴心。(《傲慢与偏见》)

以上句子中,例(1)(2)是复句,例(3)(4)(5)是单句。单复句可以相互转换,既可将复句变成单句,也可将单句变成复句。作为复句,例(1)(2)没有否定羡余成分;而用单句表达,如例(3)(4)(5),动词“埋怨”之后的否定性词语“不该”就是多余成分。这是由这一类动词隐含否定意味的否定辖域所决定的。动词的否定意味截止于宾语——宾语动词的否定意味统摄整个动宾结构。用单句表达,动词的否定意味与谓词性宾语中的否定词意义重合叠加,否定成分多余;用复句表达,原谓词性宾语另成分句,形成两个含有否定意味的独立分句,意义上互相补充,否定成分不再显得多余。

这里所谓同义句,是指同样的词语序列,同样的表达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子结构。这就是说,这不同的句子结构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试比较:

A1你们老是埋怨我,不该要你们尽讲些悲惨的故事。(复句,无否定羡余成分)

A2你们老是埋怨我不该要你们尽讲些悲惨的故事。(单句,宾语部分有否定羡余成分)

B1她埋怨自己,不该这样痴心。(复句,无否定羡余成分)

B2她埋怨自己不该这样痴心。(单句,宾语部分有否定羡余成分)

其实,这种结构差异只存在于书面上,如果就听觉语言说,这种差别并不存在!

语言事实中,确有一些羡余否定是由于正反两种表述叠合归并形成的。如“责备、小心”等动词,开始时,它们是不带谓词性宾语的,后来跟在后边的谓词性宾语,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愿望的附加说明,它可作为一个解说性的后置分句。加上逗号,羡余否定就消失了。由此看来,这一类羡余否定的形式,主要是由于说话时语速加快,从而导致了停顿的消失和表述的归并[注]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14.。因此,这就造成了这样一批动宾否定羡余句的出现。再如:

(6)(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个打法。(《中华上下五千年》)

(7)人群中有几个人埋怨我不该放司机走,多少也要让他赔偿点损失。(《人民日报》,1995年10月)

(8)我开始埋怨她不该对政治那么积极,开始感到她不在我身边,事实上没有尽到妻子的职责。(戴厚英 《人啊人》)

(9)他埋怨这个愚蠢的老头(他这样称呼罗斯托夫),因为这个老头把他耽搁了,要他相信,城里所必需的公文还没有送到,他也埋怨自己不该留下来。(《战争与和平》)

二、句中停顿与否定淡化

朗读学中有一个意群的概念。意群是由语义疏密度大小不同而形成的一个个意义板块。在一定的语流中,词与词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这就叫“意群”[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增订四版):103.。一个意群可以是一句,半句,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词,意群也是调节气息而停顿的合适之处[注]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165.。在说话与朗读中出现的语法停顿,大体都是出现在一个意群的后面,形成一个个意群停顿。就一个句子来说,句中停顿往往就是意群停顿,如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定中之间、状中之间出现的停顿[注]邢福义.普通话培训测试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3.。如“她埋怨自己不该这样痴心”这个句子,按意群划分,可以分成几个意义片段,停顿就在每一个意群之后:

她——埋怨自己——不该这样痴心

由于第二个意群之后是一个谓词性短语,句中停顿使前后两个意群之间的结构脱节,客观上造成了句子结构的裂变,谓词性宾语转换成独立的分句。书面上这种停顿是隐性的,所以显示的句法结构仍是单句:带谓词性宾语的否定羡余句。例如:

(1) 如今,赵发所却要从城里返回家乡,重新侍弄土地,包括妻子在内的许多亲朋至友都觉得不可思议,竭力劝阻他不要冒这个风险。(《半月谈》,1997年,第15期,第48页)

(2)尚女士的儿子正在上初中,她为了劝阻儿子不要上网,用尽了一切办法,结果母子几近反目成仇。

以上两例,都是隐含否定义素的“劝阻”带谓词性宾语,且宾语中另有一个否定词。这两个句子都被人们判为病句,下边是有关的批评意见:

例(1),“劝阻”具有否定的意义,“不要”同样具有否定的意义,既曰“劝阻”,再加“不要”,便成了否定之否定,于是意思适得其反。修改办法:或删去“阻”字,改作“竭力劝他不要冒这个风险”;或删去“不要”,改作“竭力劝阻他冒这个风险”[注]何鉴华,胡哲,杨光.从“日均”说到“劝阻”[J].咬文嚼字,1998(1):41-42.。

例(2),从逻辑上看,“劝阻儿子不要上网”等于说“要儿子上网”,这显然是不符合尚女士的原意的。可改为“劝儿子不要上网”,或“劝阻儿子上网”[注]宇文现.报刊逻辑与语言病例评析1100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

应该说,仅从视觉上看,这种分析与评判无疑是合理的。不过,如果从有声语言的实际考虑,这些修改是对的,但不修改不一定不对。

句法结构的分析有时会具有两可性。就例(1)来说,如果将“劝阻”之后看成是谓词性宾语,“劝阻”的是“他不要冒这个风险”,这的确是把话说反了;如果将“劝阻”之后看成是名词性宾语呢,这句子就不必改动了。也就是说,在动词“劝阻”后边的名词之后加上停顿(逗号),句义基本不变,否定羡余成分也随之消失。如:

(1′)竭力劝阻他,不要冒这个风险。

同样,例(2)也可以将这个口语中的意群停顿标示出来:

(2′)尚女士的儿子正在上初中,她为了劝阻儿子,(让他)不要上网,用尽了一切办法,结果母子几近反目成仇。(括号中是语流中的隐含成分,行文中可以不出现)

这就是说,对于这类含有否定羡余的动宾谓语句,朗读时如根据句义适当停顿,有些句子还是合理的。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在CCL语料库中搜到包含“劝阻他不”几个字节的句子有9例,其中录自口语的几个句子更能说明问题:(口语中间有停顿:“劝阻他,不……”)

(3)一次,堂吉诃德和假想的骑士作战,实际是他的邻居想阻止他发疯,就冒充骑士:堂吉诃德,我是什么骑士,我们来决斗吧。实际上就想劝阻他,因为堂吉诃德谁也不会打,谁也打不过,劝阻他不要发疯了,回家去吧。(《百家讲坛》张世君)

(4)很多人劝阻他不杀都劝不住。连晁盖下了将令都制止不住他。 (《百家讲坛》周思源)

一般来说,在单复句的转换中,用单句表达,否定义素动词带的是谓词性宾语;用复句表达,否定义素动词带的是名词性宾语。不过也有用复句表达仍是谓词性宾语的。例如:

(5)我是多么后悔没有劝阻拉吉达跟别人一样驾着滑雪板去寻找驯鹿啊,那样他就不会打瞌睡,我也不会失去我和他在碱场得到的孩子。(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20页)

下边是对例(5)的批评:

例(5)的原文说,拉吉达意外去世后,“我”(他的妻子)深深自责。可惜的是,“劝阻”一词把话说反了。小说的有关情节是:当男人们分头去寻找驯鹿时,拉吉达说他骑的马和驯鹿长期生活在一起,熟悉它们身上的气味,便于找到它们。所以他独自一人骑着马出发(其他男人是驾着滑雪板去寻找驯鹿的)。由于饥寒交迫再加疲惫不堪,他在马背上睡着了。直到第二天傍晚,那匹马才驮着它的主人返回营地。他趴在马上一动不动,“是在睡梦中被活活冻死的”。显然,“劝阻”这个关键词被误用了。“劝阻”是以理相劝,阻止某人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原句说,当时“我”“没有劝阻拉吉达跟别人一样驾着滑雪板去寻找驯鹿”,按一般理解,这一句似乎是说,拉吉达是跟别人一样驾着滑雪板去寻找驯鹿的。而事实正好相反,拉吉达是独自骑马去寻找驯鹿的,结果遇难。把“劝阻”改成“劝说”就准确了。劝说,表示“劝人去做某种事情”。“我”后悔的是,自己当时没有劝说丈夫拉吉达也像其他男人一样驾着滑雪板去寻找驯鹿,“那样他就不会打瞌睡”,也就不至于冻死了[注]陈关春,盛祖杰.不是“劝阻”是“劝说”[J].咬文嚼字,2013(3):8-9.。

其实例(5)也可以进行结构转换——句中添加逗号(也可不加逗号,口语用停顿)。划线部分原句是个单句,现转换为复句。如:

(5′)我是多么后悔没有劝阻拉吉达,跟别人一样驾着滑雪板去寻找驯鹿啊,那样他就不会打瞌睡,我也不会失去我和他在碱场得到的孩子。

对这种动宾否定羡余句来说,能够进行结构转换的主要原因是谓词性宾语的陈述性功能。不是所有的停顿都可以改变句子结构。这些谓词性宾语,尽管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但它们不同于名词性宾语,也不同于谓词宾语的指称性用法。朱德熙先生说,这一类宾语可用“怎么样”来提问,它没有“事物化”,仍然是“对于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陈述”[注]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4.。在这种动宾否定羡余句中,句中停顿不仅激活了谓词性宾语的叙述性功能,还使之脱离了动词的牵制,成为独立的分句,从而淡化与消解了多余否定成分的否定意义。这正是这种动宾否定羡余句生成的结构基础。

三、强化否定与否定羡余

一般来说,语句中的羡余成分具有语义强化的作用。“或是为了强调,或是为了使语义更明确,或是为了补足词语中已失去的某个成分的意义”,这才使用羡余成分[注]陈高春.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612.。否定羡余成分也是为了强调,“纯粹的羡余否定词是没有的,它们都有一定的作用,最常见的是加强否定语气。”[注]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223.

这些带宾动词虽然有否定意味,但其否定是隐含的,说话人唯恐其信息走失,于是在造句时会有意识地在动词之后的谓词性宾语中另加一个否定词,以凸显其否定性语义。例如:

(1)他想:说服山木或者还是小事,更要紧的倒是怎样防止学生们不上日本教官的,与伪报纸的宣传的当。怎样才不教学生们上当呢?(老舍《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2)接下来切忌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就是说不要买同一家基金公司的多只基金,……。(宋璇《买基金要有平常心》,《国际金融报》,2007年6月25 日,第8版)

仔细体会句义,例(1)“防止学生不上日本教官的,与伪报纸的宣传的当”,句中“不”是多余的,应该是“防止学生上日本教官的当”。例(2)无疑也是多用否定词,把话说反了。如果按羡余理解,例(1)“不(上当)”,例(2)的“不要”,在听觉上确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例(1)也可用句中停顿来化解否定羡余。例(2)违规的幅度会更大些(可直接将“切忌”改作“切记”),不过用羡余理解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上文说,动宾否定羡余句的合理性在于,口语中可采用意群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将单句转换成复句,这也就淡化了多余否定成分的否定意义。但是,这种转换仍存在结构上的限制——如果这种动宾谓语句不是处在独立的谓语位置,事实上就没有可能进行结构分化。例如:

(3)尽管如此,曹操还是总结经验,奖励那些给自己提意见的人,感谢那些劝阻他不要打这一仗的人。(易中天《品三国》)

(4)别的同学都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用功,我怎么能劝阻孩子别那么刻苦呢?

例(1)“劝阻他不要打这一仗”这一片段是处于定语的位置,这个句子无法通过意群停顿将“不要打这一仗”这一谓词性短语分化成独立的分句。例(2)“劝阻”就是“不让”的意思。“不让孩子们别刻苦”就是“让孩子刻苦”,句中有个“怎么能”表示疑问语气,又反过来“不让孩子刻苦”了。这个句子表达得含糊不清,仔细分析是把话说反了。应该删去“阻”字,或删去“别”字[注]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重订本):476.。例(2)也不能用句中停顿来解释其合理性。

(2′)我怎么能劝阻孩子,别那么刻苦呢?

这是因为句中有一个统摄全句的反问语气,在“怎么……呢”这个反问格式的统领下,句中停顿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比起前面可以转换结构的句子来说,这种不能转换成复句的句子,其规范度无疑会低得多。但为什么仍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呢?我们认为,还是强化否定在造句中在起作用!

从我们搜集的材料看,也不是所有隐含否定义素的动词(这个整体还需要统计)都可以通过句中停顿进行单复句的结构转换。同类动词也会存在种种差别,例如“禁止、阻止、拒绝、切忌、防止”这些动词组成的动宾结构,就很难包含否定羡余成分,这可能与这些动词的否定性意义太显露有关,否定性意义很明显,也就不必另加羡余成分了。

动宾否定羡余句,不像那些具有固定格式的否定羡余现象可以整体把握,作为对错难辨的中间状态,它的争议会更大。如何对待这种否定羡余现象呢?我们的建议是,刚柔相济:一方面尽量杜绝防范违规现象;另一方面,充分考察千变万化的语用现实。语言无疑应该朝着科学化、理据化的方向发展。走向科学化,就必须消灭语言文字运用中一切错误的东西;走向理据化,就必然让最大范围的语法组合形式恢复真实性和逻辑性。这才是语言文字的最具积极意义的规范化[注]王艾录.语言的熵:内部形式的主观误解和客观畸变[J].汉语学习,2011(4):13-19.。

猜你喜欢

意群单句动宾
基于HSK 作文语料库的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
英语中的停顿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英语中“意群”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五期参考答案
动宾结构中动词虚化的认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