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浒水(Oxus)流域考*

2014-03-11斯特朗格著韩中义马吉德译注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浑河西域译者

(英)斯特朗格著 韩中义 马吉德译注

乌浒水(Oxus)流域考*

(英)斯特朗格著 韩中义 马吉德译注

过去的乌浒水a乌浒水,即乌古思河,《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称妫水。《隋书·西域传》作乌浒水。《大唐西域记》作缚刍水。《酉阳杂俎》、《新唐书·西域传》作乌浒河。《元史·郭宝玉传》、《西使记》作暗木河。《元朝秘史》作阿梅河。《西游录》卷下作阿母没辇(即amū Moren,是蒙古人对乌浒水的称呼)。《西域行程记》记载:“至一河边,河名阿木,有小舟七八个。东岸有城池,名迭里迷(忒耳迷)。”译者。 《大唐西域记》载赤鄂衍那国,“东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伽蓝五所,僧徒甚少”。《册府元龟》卷九七一作支汗那。译者。是操波斯语与突厥语、伊兰(Irān)地区与土兰(Tūrān)地区之间的边界;越过这条河北边的地区被阿拉伯人称作麻洼兰纳赫儿(Mā-warā-n-Nahr),即河外地区(此河可以理解为乌浒水),或者称作亥塔儿(Нaytal)bНay☒al应是《册府元龟》(卷九九九)的挹达、《新唐书·西域传》挹怛的对音,因阿拉伯文、波斯文中Н有时候不发音、或发轻音,但出现在词汇中必须要书写,因此该词的实际读音应为ay☒al,或I☒al,即为《魏书》、《周书》之嚈哒,这和拜占庭文献中的夷费塔(Ephthalites),即西方历史上的“白匈奴”音近。有关嚈哒的内容,可参考余太山先生著的《嚈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 年)和冯承钧先生之《西域地名》Ephthalites条。译者。地区。公元5世纪,亥塔儿人是萨珊王朝的劲敌,这个民族应为拜占庭文献中记载的夷费塔(Ephthalites),通常被称作白匈奴。但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将亥塔儿之名宽泛地指乌浒水以北的所有土兰诸族和地域,如穆喀达思就是这么使用的。

这些地方一般划为5个地区:最重要的就是粟特(Sughd)地区,即古代的索格底亚那(Soghdiana),其有两座首府:不花剌(Bukhārā)城和撒马儿罕(Samar☒and)城;粟特地区的西边是花剌子模(Khwārizm)地区,现在通常被称作希瓦(Khivah),以及包括乌浒水三角洲;粟特地区的东南则是赤鄂衍那c乌浒水,即乌古思河,《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称妫水。《隋书·西域传》作乌浒水。《大唐西域记》作缚刍水。《酉阳杂俎》、《新唐书·西域传》作乌浒河。《元史·郭宝玉传》、《西使记》作暗木河。《元朝秘史》作阿梅河。《西游录》卷下作阿母没辇(即amū Moren,是蒙古人对乌浒水的称呼)。《西域行程记》记载:“至一河边,河名阿木,有小舟七八个。东岸有城池,名迭里迷(忒耳迷)。”译者。 《大唐西域记》载赤鄂衍那国,“东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伽蓝五所,僧徒甚少”。《册府元龟》卷九七一作支汗那。译者。(S☒aghāniyān)地区,和忽塔儿(Khuttal)地区和乌浒水上游的各大区,八答哈伤(Badakhashān)地区虽也在这一范围内,但在乌浒水的左岸或南岸,除了吐火罗思田外,差不多被这条河的大拐弯所包裹;最后的两个地区为:药杀水(Jaxartes)流域上游的拔汗那(Farghānah)地区与赭时(Shāsh,现在的Tāshkand)地区[433],后一个地区还包括了西北的诸区,以及直到药杀水流入到咸海沼泽的地带。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将乌浒水与药杀水分别称作质浑(Jayhūn)河与细浑(Sayhūn)河,据传说这两条河像第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一样,是天堂中的两条河。这两条河的名称来源尚不十分清楚,但阿拉伯人所称之名显然借自犹太人,因质浑河与细浑河在《旧约·创世纪》(2:11,13)中提到了,即为吉浑(Gihon)河与皮笋(pison)河,是这两条河

之名的讹音aIst(Istakh rī).,第286、287、295页。I.Н(Ibn Нaw kal).,第335、347、348页。Muk(Mu☒addasī).,第261—268页。只浑(Jayhān)河和细浑(Sayhān)河之名稍有变化,如前文所提(第131页)派剌木思(pyramus)河与萨鲁思(Sarus)河,这两条河位于思里思雅(cilicia)边陲,靠近希腊领土。至于这些河流名城的来源不清楚,似乎是外来词,其含义不明确,质浑河与细浑河是对偶词,许多其他外来词也是这种情况,如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凯因(cain)与阿必儿(abel)阿拉伯人称为喀必儿(Kābīl)与哈必儿(Нābīl);扫儿(Saul)与高剌忒(Goliath)对应为套鲁忒(☒ālūt)与贾鲁忒(Jālūt);高戈(Gog)与麻高戈(Magog)对应为雅主折(Yājūj)与麦主折(Majūj),见裕尔(Н.Yule)撰写,收入伍德(J.Wood)编的《乌浒水(The Oxus)》(第22页,1872年)。原书页码。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是哈儿拿卜(Kharnāb)河。其发源于喀萨(Qasa)山之西,在八答哈伤和法儿噶儿(Pārghar)之间流入只浑河。这条哈儿拿卜河水量要比只浑河大,但每个人都用只浑河的名称来称呼后一条河,原因就是只浑河的河道里程要长。”哈儿拿卜(Kharnāb)河和牙儿牙卜(Jaryāb)河应是同一条河流,只是由于笔误造成了这种混乱。所以《世界境域志》中米诺斯基注释第208页称更合适的写法应是哈儿拿卜·穆尔加布(Kharnāb-Murghāb)河,但对笔误未加评论。Translated byMinorsky. London, Luzac, 1970.译者注。。

中世纪后期,约在蒙古西征之时,质浑河与细浑河之名通常被废弃不用了;此后乌浒水通常被称作阿姆牙(amūyah)河,或阿姆·答里牙(amū Daryā),细浑河称作锡儿·答里牙(Sīr Daryā),此河将在下章叙述。阿姆牙(amūyah)或阿姆(amū)一词的来源也不十分清楚。哈菲兹·阿卜鲁的记载仅解释说这个名称是取自靠呼罗珊一边乌浒水岸边的城市和地区名称,最初写作阿姆(amul,即察哈儿·朱夷,见上文第403页)。实际上与这种名称解释可能恰好相反,准确的解释应是以阿姆牙(amūyah)或阿姆(amū)大河(波斯语) 之名来命名阿姆城,由于这条河名称使用普遍,于是就代替了更早(阿拉伯人称呼)的质浑河之名。再进一步考察,按阿拉伯人的习惯,河流之名通常多取自沿岸大城市的名称;因此乌浒水,或阿姆·答里牙通常也称作巴里黑(Balkh)河,但巴里黑城距离此河南岸有一定的距离。希腊人已知晓乌浒水是条大河,并将此河名称记载为瓦合矢·阿卜(Wakhsh-āb)水b我国一般学者认为《史记·大宛列传》与《汉书·西域传》的妫水是指乌浒水,但从梵文文献、希腊文献来看,较早时期妫水是指乌浒水的主要支流瓦合矢·阿卜水,并以这条支流来称呼整个乌浒水,但后来我国文献、阿拉伯波斯文献没有以此支流称呼该大河。译者。,即瓦合矢(Wakhsh)河,这条河是乌浒水上游的支流,[434]cIst(Istakh rī).,第286、287、295页。I.Н(Ibn Нaw kal).,第335、347、348页。Muk(Mu☒addasī).,第261—268页。只浑(Jayhān)河和细浑(Sayhān)河之名稍有变化,如前文所提(第131页)派剌木思(pyramus)河与萨鲁思(Sarus)河,这两条河位于思里思雅(cilicia)边陲,靠近希腊领土。至于这些河流名城的来源不清楚,似乎是外来词,其含义不明确,质浑河与细浑河是对偶词,许多其他外来词也是这种情况,如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凯因(cain)与阿必儿(abel)阿拉伯人称为喀必儿(Kābīl)与哈必儿(Нābīl);扫儿(Saul)与高剌忒(Goliath)对应为套鲁忒(☒ālūt)与贾鲁忒(Jālūt);高戈(Gog)与麻高戈(Magog)对应为雅主折(Yājūj)与麦主折(Majūj),见裕尔(Н.Yule)撰写,收入伍德(J.Wood)编的《乌浒水(The Oxus)》(第22页,1872年)。原书页码。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是哈儿拿卜(Kharnāb)河。其发源于喀萨(Qasa)山之西,在八答哈伤和法儿噶儿(Pārghar)之间流入只浑河。这条哈儿拿卜河水量要比只浑河大,但每个人都用只浑河的名称来称呼后一条河,原因就是只浑河的河道里程要长。”哈儿拿卜(Kharnāb)河和牙儿牙卜(Jaryāb)河应是同一条河流,只是由于笔误造成了这种混乱。所以《世界境域志》中米诺斯基注释第208页称更合适的写法应是哈儿拿卜·穆尔加布(Kharnāb-Murghāb)河,但对笔误未加评论。Translated byMinorsky. London, Luzac, 1970.译者注。但阿拉伯人没有用瓦合矢河之名来称呼这条河(乌浒水)的干流。

伊本·鲁斯塔和其他早期阿拉伯地理学家准确地记载称,乌浒水的源头位于帕密儿(pam ir,或Fām ir)d帕密儿,《往五天竺国传》作播蜜;《旧唐书·高仙芝传》作播密川。译者。高原上,并在小吐蕃(at-Tubbat)地区的一座湖泊。伊斯塔赫里的记载被后来绝大部分著述者所传抄,他提到了乌浒水上游很多支流中的四条河名。这些支流中的每条河虽不易勘定,但以下的几条河还是较清楚的:乌浒水上游的干流为纳赫儿·牙儿牙卜(Nahr Jaryāb)河eIst(Istakh rī).,第286、287、295页。I.Н(Ibn Нaw kal).,第335、347、348页。Muk(Mu☒addasī).,第261—268页。只浑(Jayhān)河和细浑(Sayhān)河之名稍有变化,如前文所提(第131页)派剌木思(pyramus)河与萨鲁思(Sarus)河,这两条河位于思里思雅(cilicia)边陲,靠近希腊领土。至于这些河流名城的来源不清楚,似乎是外来词,其含义不明确,质浑河与细浑河是对偶词,许多其他外来词也是这种情况,如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凯因(cain)与阿必儿(abel)阿拉伯人称为喀必儿(Kābīl)与哈必儿(Нābīl);扫儿(Saul)与高剌忒(Goliath)对应为套鲁忒(☒ālūt)与贾鲁忒(Jālūt);高戈(Gog)与麻高戈(Magog)对应为雅主折(Yājūj)与麦主折(Majūj),见裕尔(Н.Yule)撰写,收入伍德(J.Wood)编的《乌浒水(The Oxus)》(第22页,1872年)。原书页码。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是哈儿拿卜(Kharnāb)河。其发源于喀萨(Qasa)山之西,在八答哈伤和法儿噶儿(Pārghar)之间流入只浑河。这条哈儿拿卜河水量要比只浑河大,但每个人都用只浑河的名称来称呼后一条河,原因就是只浑河的河道里程要长。”哈儿拿卜(Kharnāb)河和牙儿牙卜(Jaryāb)河应是同一条河流,只是由于笔误造成了这种混乱。所以《世界境域志》中米诺斯基注释第208页称更合适的写法应是哈儿拿卜·穆尔加布(Kharnāb-Murghāb)河,但对笔误未加评论。Translated byMinorsky. London, Luzac, 1970.译者注。,今天称作喷赤(panj)河,其从东流经称作瓦罕(Wakhkhān)的地区,然后到达八答哈伤地区,牙儿牙卜(Jaryāb)河也称作洼哈卜(Wakhkhāb)河。这条从东边高原流来的乌浒水干流,在八答哈伤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拐弯,然后北流,再向西,在未流入附近的忽懔城前南流,就在这一过程中拐弯的河道的3/4里程内,从该河右岸接纳了很多支流。第一条支流就是安底贾剌(andījārāgh)河,

附近有同名的(安底贾剌)城市,位于此支流与乌浒水汇合处。这条支流显然应是今天的巴尔堂(Bartang)河a巴尔堂河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其上游称作穆尔加布(Murghāb,这条河与与木鹿专区的河流同名),经过萨勒(Sare)湖后从北边接纳了库达拉(Kudara)河,并形成了巴尔堂河,经过132公里汇入到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喷赤河。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没有提到名称,引者)从卜坦漫(Buttamān)山背后行进60法儿萨。该河发源于从北到南的山区,然后到达门可(Munk)城和忽儿卜(Нulbuk)城。而后到达法儿噶儿(Pārghar),并流入到只浑河。”这条应是库拉布(Kulāb)河,即小苏尔哈布(Kchī Surkhāb)河,该河由阿可·速河和红河(Kizil-S☒ū)组成(米诺斯基注释第208页)。现在这条河也称红河(Kizil-S☒ū)。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叫做瓦合矢(Vakhshāb)河发源于瓦合矢山区,在瓦合矢城附近流入到只浑河。”洼哈卜或瓦合矢河,今天音译为瓦赫什(Vakhsh)河 ,仅拼写不同而已。这条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南坡,上游在吉尔吉斯坦境内,称作克孜勒苏河(Kyzylsu、Kizil-S☒ū即红水河),也称作苏尔哈布(Surkhāb、Surkhob)河,西流262公里,从南岸依次接纳了穆克苏河(Muksu)和奥比辛高(Obihingou)河,形成了瓦赫什河。是阿姆河的第二条大支流,下游长524公里,总长786公里。一般来说汇入奥比辛高支流以南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峡谷中,最后的150公里河谷变宽,两岸才有农田。译者。;第二条支流是与发源于忽塔儿地区的纳赫儿·法儿噶儿(Nahr Fārghar,也拼写为Farghār、Farghān或Farghi)河汇合而成,这条支流应是今天的万吉(Wanj)河b万吉(Wanj)河,现在一般拼写为万池(Vanch),是喷赤河的北岸支流。译者。;再往下的支流就是阿合沙洼(akhshawā,或akhsh)河,流量差不多与乌浒水的干流一样大,此河岸边就是忽塔儿地区的首府忽儿卜(Нulbuk)城c巴尔堂河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其上游称作穆尔加布(Murghāb,这条河与与木鹿专区的河流同名),经过萨勒(Sare)湖后从北边接纳了库达拉(Kudara)河,并形成了巴尔堂河,经过132公里汇入到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喷赤河。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没有提到名称,引者)从卜坦漫(Buttamān)山背后行进60法儿萨。该河发源于从北到南的山区,然后到达门可(Munk)城和忽儿卜(Нulbuk)城。而后到达法儿噶儿(Pārghar),并流入到只浑河。”这条应是库拉布(Kulāb)河,即小苏尔哈布(Kchī Surkhāb)河,该河由阿可·速河和红河(Kizil-S☒ū)组成(米诺斯基注释第208页)。现在这条河也称红河(Kizil-S☒ū)。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叫做瓦合矢(Vakhshāb)河发源于瓦合矢山区,在瓦合矢城附近流入到只浑河。”洼哈卜或瓦合矢河,今天音译为瓦赫什(Vakhsh)河 ,仅拼写不同而已。这条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南坡,上游在吉尔吉斯坦境内,称作克孜勒苏河(Kyzylsu、Kizil-S☒ū即红水河),也称作苏尔哈布(Surkhāb、Surkhob)河,西流262公里,从南岸依次接纳了穆克苏河(Muksu)和奥比辛高(Obihingou)河,形成了瓦赫什河。是阿姆河的第二条大支流,下游长524公里,总长786公里。一般来说汇入奥比辛高支流以南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峡谷中,最后的150公里河谷变宽,两岸才有农田。译者。。这条(乌浒水)河支流源头之一就是纳赫儿·八儿班(Nahr Balbān,或Barbān)河,这些源头汇合形成了今天用突厥语称作阿可·速(a☒-S☒ū)的河流。因此,这就是伊斯塔赫里提到的乌浒水上游四条支流,他还说这几条河流在阿儿汗(arhan)渡口或通道以北汇合于干流中。

也是在这个渡口之北,但在乌浒水的左岸有八答哈伤(Badakhashān)河,现在称作古儿察(Gukchah)河,也称作纳赫儿·底儿干(Nahr Dirghām)河,其流入了乌浒水。阿儿汗渡口向南,乌浒水从右岸接纳了一条大支流,即洼哈卜或瓦合矢河,如前所说希腊人将这条支流叫做乌浒水;就是这条河将东边的忽塔儿地区与瓦合矢(Wakhsh)d瓦合矢地区,《大唐西域记》作镬沙国,其“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六七里”。译者。地区和西边的苦八兹养(☒ubādhiyān)地区与赤鄂衍那地区划分开了。洼哈卜河现在[435]称作苏尔哈布(Surkhāb)河,即红河(Kizil-S☒ū)e巴尔堂河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其上游称作穆尔加布(Murghāb,这条河与与木鹿专区的河流同名),经过萨勒(Sare)湖后从北边接纳了库达拉(Kudara)河,并形成了巴尔堂河,经过132公里汇入到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喷赤河。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没有提到名称,引者)从卜坦漫(Buttamān)山背后行进60法儿萨。该河发源于从北到南的山区,然后到达门可(Munk)城和忽儿卜(Нulbuk)城。而后到达法儿噶儿(Pārghar),并流入到只浑河。”这条应是库拉布(Kulāb)河,即小苏尔哈布(Kchī Surkhāb)河,该河由阿可·速河和红河(Kizil-S☒ū)组成(米诺斯基注释第208页)。现在这条河也称红河(Kizil-S☒ū)。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叫做瓦合矢(Vakhshāb)河发源于瓦合矢山区,在瓦合矢城附近流入到只浑河。”洼哈卜或瓦合矢河,今天音译为瓦赫什(Vakhsh)河 ,仅拼写不同而已。这条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南坡,上游在吉尔吉斯坦境内,称作克孜勒苏河(Kyzylsu、Kizil-S☒ū即红水河),也称作苏尔哈布(Surkhāb、Surkhob)河,西流262公里,从南岸依次接纳了穆克苏河(Muksu)和奥比辛高(Obihingou)河,形成了瓦赫什河。是阿姆河的第二条大支流,下游长524公里,总长786公里。一般来说汇入奥比辛高支流以南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峡谷中,最后的150公里河谷变宽,两岸才有农田。译者。。乌浒水流经了八答哈伤地区三边的大拐弯后,最终向西流,在这里从河的左岸或南岸接纳了发源于吐火罗思田,并流经台亦干(☒āyi☒ān)城与昆都兹(☒unduz)城的两条河。伊本·鲁斯塔分别称这两条河为纳赫儿·忽塔剌(Nahr Khuttalāb)河与纳赫儿·洼忒剌(Nahr Watrāb)河,有关内容见前一章节(见第428页)。苦八兹养地区与赤鄂衍那地区的两条河(后一条河流经了忒耳迷城,伊本·鲁斯塔称作纳赫儿·匝密儿Nahrzām il河)从北边或右岸汇入了乌浒水,它们的源头在卜坦(Buttam)山区,就是从这个山区向北将乌浒水水系与粟特地区的匝剌夫珊(Zarafshān)水系分开了。这些河流是乌浒水最后的大支流,由于巴里黑城之西,乌浒水再没有接纳其他支流,而且河道向西与西北

流经沙漠,直达咸海南边的三角洲aI.R(Ibn Rustah).,第92、93页。I.K.,第33页。I.F(abu-l-Fidā).,第324页。Ist.,第277、296页。I.Н.,第348页。Muk.,第303页。I.S(Ibn Serapion).,第25a、44b叶面。Yak(Yā☒ūt).,第2卷第171页;第3卷第469页。加兹温尼的著述中将牙儿牙卜(Jaryāb)写成了贾儿八卜(Jarbāb,第1卷第177页)和贾儿延(Jaryān,第2卷第353页),两者均是音点笔误。 八答哈伤城,《元朝秘史》作巴惕客薛城。译者。 青金石又称天青石,是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蓝色、蓝紫色或蓝绿色的准宝石,主要由天蓝石和方解石组成。我国文献称“金精”、“兰赤”、“金螭”、“金碧”、“点黛”或“璧琉璃”,波斯语、阿拉伯语称作剌兹瓦儿(Lāzward,或Lāzūrd)。青金石主要产地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多用于雕刻工艺品,也用作颜料与辟邪物件。张星烺先生将青金石指认为琉璃(《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1409页注1、第1413页注1),似误。译者。。

八答哈伤地区b八答哈伤地区,《大唐西域记》作钵铎创那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据山崖上,周六七里。山川迤逦,沙石弥漫。土宜菽麦,多蒲萄、胡桃、梨、柰等果。气序寒烈,人性刚猛,俗无礼法,不知学艺。其貌鄙陋,多衣毡毼”。《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2页称:“八答哈伤是非常惬意的地区,为商人光顾之地。这里有金、银、石榴石、‘鸽血’红宝石等矿。”按:今译作巴达赫尚,是阿富汗东北的一个省,省会为法扎巴德城。译者。位于吐火罗思田地区的东边,如前所说其三边被乌浒水上游的大拐弯所环绕。伊斯塔赫里记载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还称这里流经很多河流以及数不清的葡萄园。这个地区的首府为同名的八答哈伤(Badakhashān)城cI.R(Ibn Rustah).,第92、93页。I.K.,第33页。I.F(abu-l-Fidā).,第324页。Ist.,第277、296页。I.Н.,第348页。Muk.,第303页。I.S(Ibn Serapion).,第25a、44b叶面。Yak(Yā☒ūt).,第2卷第171页;第3卷第469页。加兹温尼的著述中将牙儿牙卜(Jaryāb)写成了贾儿八卜(Jarbāb,第1卷第177页)和贾儿延(Jaryān,第2卷第353页),两者均是音点笔误。 八答哈伤城,《元朝秘史》作巴惕客薛城。译者。 青金石又称天青石,是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蓝色、蓝紫色或蓝绿色的准宝石,主要由天蓝石和方解石组成。我国文献称“金精”、“兰赤”、“金螭”、“金碧”、“点黛”或“璧琉璃”,波斯语、阿拉伯语称作剌兹瓦儿(Lāzward,或Lāzūrd)。青金石主要产地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多用于雕刻工艺品,也用作颜料与辟邪物件。张星烺先生将青金石指认为琉璃(《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1409页注1、第1413页注1),似误。译者。,如前所述,八答哈伤(或古儿察)河被阿拉伯称作底儿干(☒irghām)河。至于八答哈伤城所在的位置,流传下来的道里志文献中未提供相关的信息;但鉴于这一地区绝大部分地方难以到达的特点,这座城市很可能应在今天此地区首府法扎巴德(Fayzābād)城所在地的河谷里。

八答哈伤地区很早以来就以产宝石,尤其产“鸽血”红宝石d《马可波罗行纪》第46章139页称:“此州(巴答哈伤)出产巴剌思红宝石(rabis balais),此宝石甚美,而价甚贵。采之于若干山岩中,掘大隧以采之,与采银矿之法同。”译者。,以及发现于剌兹瓦儿(Lāzward)矿中的青金石eI.R(Ibn Rustah).,第92、93页。I.K.,第33页。I.F(abu-l-Fidā).,第324页。Ist.,第277、296页。I.Н.,第348页。Muk.,第303页。I.S(Ibn Serapion).,第25a、44b叶面。Yak(Yā☒ūt).,第2卷第171页;第3卷第469页。加兹温尼的著述中将牙儿牙卜(Jaryāb)写成了贾儿八卜(Jarbāb,第1卷第177页)和贾儿延(Jaryān,第2卷第353页),两者均是音点笔误。 八答哈伤城,《元朝秘史》作巴惕客薛城。译者。 青金石又称天青石,是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蓝色、蓝紫色或蓝绿色的准宝石,主要由天蓝石和方解石组成。我国文献称“金精”、“兰赤”、“金螭”、“金碧”、“点黛”或“璧琉璃”,波斯语、阿拉伯语称作剌兹瓦儿(Lāzward,或Lāzūrd)。青金石主要产地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多用于雕刻工艺品,也用作颜料与辟邪物件。张星烺先生将青金石指认为琉璃(《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1409页注1、第1413页注1),似误。译者。而闻名f剌兹瓦儿(Lāzward,或Lāzūrd)是一种矿石或矿物的名称,该词源于“蓝色”一词。。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穆喀达思称宝石矿在一个渡口处,这个渡口是诃论·剌失底妻子祖拜答(Zubaydah)修建的,并以她的名字命名。除了红宝石、“鸽血”红宝石与青金石外,八答哈伤地区的纯色水晶,以及牛黄石g牛黄石,在阿拉伯、波斯早期文献中提到的一种石头,但对它的特性没有做记载。据说是宝石中最名贵的一种,用它可以防止身体遭到侵害;拉齐(Muhammad b.zakariya Razi)说牛黄石:“像也门产的明矾,很脆,掉到地上就会裂成碎片,对这种神奇效果,我感到惊叹不已。”曼达威(abu 'ali ibn Mandawayh)说: “其色绿中带白”。哈木匝与纳思儿(Нamzahandnasr)说:“是一种石头,颜色有白、黄、绿等。可以研成细粉。产自起儿曼等地。”也有些文献记载是神奇的解毒药,因此在阿拉伯药典中常作为解毒药物,实际上是不能解毒的,因1565年著名法国医生皮埃尔(ambroiseParé)进行科学实验表明没有任何解毒效果。我国的有些文献著述将牛黄石比定为牛黄,显然有商榷之处。译者。也很有名。这里也发现有石棉,阿拉伯人称作灯芯石(Н☒ajar-al-Fatīlah),[436]石棉不能作他用,但可作灯芯。穆喀达思还说这种石棉纤维可以织成餐桌布,当油渍滴上时,将餐桌布在炉子上烘烤一下,餐布就会净洁如初。他又说,同样石棉灯芯一旦粘上油渍,在火中放上一个小时就会变新,但灯芯不会有损耗。穆喀达思还提到了萤光石,在黑暗的房间里可以点亮其附近的所有东西,可能是磷光性氟石。

加兹温尼重述了这些细节的大部分内容,并提到了在八答哈伤地区所发现的宝石中

的“鸽血”红宝石,“像红宝石一样的石头”,并说在他那个时代人们认为石棉石是由鸟类羽毛石化形成的。“鸽血”红宝石 (Balkhash)矿主要在延坎(Yam kān)城a延坎城,《大唐西域记》作淫薄健国,其“周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山岭连属,川田隘狭”。译者。 喀兰地区。《大唐西域记》作屈浪拿国,其“周二千余里”。“俗无法度,人性鄙暴,多不营福,少信佛法。” “有山岩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伽蓝既少,僧徒亦寡。”《新唐书·西域传》作俱兰,“或曰俱罗弩,曰屈浪拿,与吐火罗接。环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鲁河。出金精,琢石取之”。译者。 博罗,即《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之勃律,有关内容可参考杨铭著的《唐代中西交通——勃律道考》,刊于《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84页。《马可波罗行纪》第49章151页称:“此地名曰博洛尔(Beler,即博罗,引者)。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风俗野蛮,仅以猎兽为生,衣兽皮,诚恶种也” 。译者。附近;这附近还有银矿,阿布·勒·费达则提到了吉儿木(Jirm)城,阿里·亚兹底用这座城名来称呼八答哈伤河。帖木儿在伊斯兰历8世纪(14世纪)末侵入了八答哈伤地区,当时的首府在记施木(Kishm)城b记施木,《大唐西域记》作讫栗瑟摩国,其“东西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五六里”。《马可波罗行纪》第45章137页讫瑟摩(casem),“其他具有城垣之城村尽在山中。有一河流尚大,流经此城”。 “此讫瑟摩城管理一州,亦名讫瑟摩,居民自有其语言”。译者。,这里是八答哈伤地区国王驻跸之地;这一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称作喀劳干(Kalāūkān)城,但文献没有记载这一地区的各城,从而也无法确定这些城市所在位置。

八答哈伤地区的东面,在乌浒水上游就是瓦罕地区,伊本·豪喀尔记载从这里有一条通到(小)吐蕃的麝香之路。这个地区是异教徒的土地,他们将附近地区叫做萨吉拿(as-Sa☒īnah)和喀兰(Karrān,或Karrām)c延坎城,《大唐西域记》作淫薄健国,其“周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山岭连属,川田隘狭”。译者。 喀兰地区。《大唐西域记》作屈浪拿国,其“周二千余里”。“俗无法度,人性鄙暴,多不营福,少信佛法。” “有山岩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伽蓝既少,僧徒亦寡。”《新唐书·西域传》作俱兰,“或曰俱罗弩,曰屈浪拿,与吐火罗接。环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鲁河。出金精,琢石取之”。译者。 博罗,即《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之勃律,有关内容可参考杨铭著的《唐代中西交通——勃律道考》,刊于《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84页。《马可波罗行纪》第49章151页称:“此地名曰博洛尔(Beler,即博罗,引者)。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风俗野蛮,仅以猎兽为生,衣兽皮,诚恶种也” 。译者。,经过了这些地区再向喀失密(Kashmīr)d喀失密,《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作罽宾;《魏书》卷一〇二作罽宾国;《大唐西域记》卷三座迦湿弥罗国;慧超著的《往五天竺国传》作迦叶弥罗国;《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作箇失密,或曰迦叶弥罗,即现代的克什米尔。《马可波罗行纪》第49章150页也提到了克什米尔,并称其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译者。方向就是博罗(Bulūr)e延坎城,《大唐西域记》作淫薄健国,其“周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山岭连属,川田隘狭”。译者。 喀兰地区。《大唐西域记》作屈浪拿国,其“周二千余里”。“俗无法度,人性鄙暴,多不营福,少信佛法。” “有山岩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伽蓝既少,僧徒亦寡。”《新唐书·西域传》作俱兰,“或曰俱罗弩,曰屈浪拿,与吐火罗接。环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鲁河。出金精,琢石取之”。译者。 博罗,即《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之勃律,有关内容可参考杨铭著的《唐代中西交通——勃律道考》,刊于《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84页。《马可波罗行纪》第49章151页称:“此地名曰博洛尔(Beler,即博罗,引者)。居民居住高山之上,信奉偶像,风俗野蛮,仅以猎兽为生,衣兽皮,诚恶种也” 。译者。地区,“这里由于下雪或降雨,有三个月不见到太阳” 。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瓦罕地区f《马可波罗行纪》第49章150页提到了瓦罕地区,并称“居民信奉摩诃末,自有其语言。善战斗”。的银矿很有名,还在河床中发现有黄金。从中亚来的奴隶贩子商队将掳掠来的奴隶通过这个地区运到呼罗珊,供应给西边的穆斯林市场gIst.,第278、279、297页。I.Н.,第327、349页。Muk.,第303页。Kaz(☒azvīnī).,第2卷第203、225、328页。a.F(abu-l-Fidā).,第427页。a.Y(‘alī Yazdī). ,第1卷第179页。。

如前所说,乌浒水最大的支流就是瓦合沙卜河,在乌浒水右岸的北边汇入了这条大河,[437]在瓦合沙卜河与乌浒水之间犄角处的大山区就是忽塔儿地区h忽塔儿,《大唐西域记》作珂咄罗,其“东西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新唐书·地理志》、《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均作骨咄。译者。,这一地区名称也粗略地指呼罗珊东边与北边的所有异教徒地区i这个地区的名称很容易产生混淆,有区别不大的忽塔儿(Khuttal)、忽忒兰(Khutlān)和忽塔兰(Khuttalān)。但加兹温尼记载(第2卷第352页)忽塔兰就是一个突厥人的城市名,位于山之间的一条峡谷中,但确切位置没有记载。阿里·亚兹底在记载帖木儿的武功活动时,一般称之为忽忒兰(第1卷第464页,及其他地方)。忽塔儿这个名称实际上和挹怛(Нay☒al)是同一个词,阿拉伯人所称的这个名称在萨珊波斯王朝与拜占庭时代被称作夷费塔(Ephthalites),或白匈奴。。忽塔儿地区也包括了位于北部的瓦

合矢(Wakhsh)地区,这里是瓦合沙卜河的发源地。伊斯塔赫里记载这一地区土地异常肥沃,以产良马和驮蓄而著名,很多河流的两岸有众多的大城市,附近种植粮食的土地和果园产量很高。

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忽塔儿地区的首府为忽儿卜(Нulbuk)城,这里是算端驻跸之地(可能就是现代库利亚布Khulāb城所在地附近),但门可(Munk)城和哈剌洼儿(Нalāward)城规模比忽儿卜城要大。其他大城市为安底贾剌(andījārāgh,或andājārāgh)城和法儿干(Farghān),或法儿噶儿(Fārghar)城,分别位于同名河的岸边;还有坦利牙(Tam liyāt)城和剌洼刊(Lāwakand)城,后一座城市在石桥南(现代的库尔干·秋别Kurgān Tappah城附近)的瓦合沙卜河岸边。穆喀达思记载首府忽儿卜城的中央有座聚礼清真寺,城靠近阿合沙洼(akhshawā)河岸边,并从该河获得水源。安底贾剌城靠近乌浒水岸边,这里有一条同名的河流入乌浒水,这座城市的位置可能应在今天的喀剌·瓦马儿(Kal`ah Wamar)所在地。门可城是这个地区的最大城市,位于忽儿卜城之北,在坦利牙城之东;哈剌洼儿城位于瓦合沙卜河岸边,穆喀达思记载这是座比首府忽儿卜城还要优美的城市。坦利牙城介于门可城和瓦合沙卜河的石桥之间,其可能应是现在的八儿朱万(Baljuwān)城。阿里·亚兹底在叙述帖木儿的武功活动时已提到了八儿朱万城aa Ist.,第276、277、279、296、297页。I.Н.,第326、327、348、349页。Muk.,第290、291页。Yak.,第2卷第402页。a.Y.,第1卷第83页。 察干你养(即赤鄂衍那),《大唐西域记》作赤鄂衍那,其“东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察干你养是独立的地区。这里有大片的土地,但该地的农民很懒,是居民很贫穷的地方;然而此地有很多愉悦的礼仪。人民善战、勇敢。这个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饮水可促消化。这里产不少的马匹、毛布、帕拉斯(palās)地毯和大量的藏红花。”译者。。

横跨在瓦合沙卜河上的著名石桥(☒an☒arah-al-Нijārah)至今存在。伊本·鲁斯塔、伊斯塔赫里[438]和其他很多后来的著述者在记载从坦利牙城到苦八兹养地区的洼矢吉儿(Wāshjird)城的道路时,就记载了这座横跨在瓦合沙卜河上的桥梁。此桥北边是伊本·鲁斯塔所称的八剌·喀密兹(Bilād-al-Kamīdh)地区,过了这个地区就是瓦合沙卜河的发源地剌失忒(Rasht)地区。伊斯塔赫里记载石桥横跨在瓦合矢河上的一条深峡谷,这里河水流量大、水流湍急,据说此地比任何已知的其他河水流经地要狭窄很多。加兹温尼和其他著述者作了类似的记载,阿里·亚兹底也提到这座桥,用波斯语写作普儿·三斤(Pūl-i-Sangīn),用突厥语写作塔石·苦普儿(Tāsh Kūpruk)。现代的旅行者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地方bI.R.,第92页。Ist.,第297页。I.Н.,第348页。Kaz.,第2卷第353页。a.Y. ,第1卷第83、452页。见裕尔(Н.Yule)撰写,收入伍德(J.Wood)编的《乌浒水(The Oxus)》(第82页); 梅耶夫(Mayef)著:见《地理杂志(G eographical Magazine)》(第337页,1875年;第328页,1876年)。现在,石桥仅长10步,靠着两块突出的岩石上。苏尔哈布河从桥下流过,两岸是陡峭高耸的悬崖,河水在不到30步的流过,于是河水在狭窄山谷中咆哮而下。。

瓦合矢河的西边,靠近乌浒水南岸就是阿拉伯人所称的赤鄂衍那地区,波斯人则称作察干你养(Chaghāniyān)ca Ist.,第276、277、279、296、297页。I.Н.,第326、327、348、349页。Muk.,第290、291页。Yak.,第2卷第402页。a.Y.,第1卷第83页。 察干你养(即赤鄂衍那),《大唐西域记》作赤鄂衍那,其“东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察干你养是独立的地区。这里有大片的土地,但该地的农民很懒,是居民很贫穷的地方;然而此地有很多愉悦的礼仪。人民善战、勇敢。这个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饮水可促消化。这里产不少的马匹、毛布、帕拉斯(palās)地毯和大量的藏红花。”译者。地区。这个地区东边之地专称苦八兹养地区,与地区同名的

察干你养(即赤鄂衍那S☒aghāniyān)城a《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察干你养城是位于山脚下的一座大城。该城是同名地区的首府,流淌着河水,气候舒适,人民贫困。”译者。 舒满城,《大唐西域记》作愉漫国,其“东西四五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六七里” 。《新唐书·地理志》作数瞒城。《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舒满城是做坚固的城市,位于一座山的脚下。城的周边修建有一道城墙,其城堡在一座山的顶上,其内有一眼大泉。这里大量产藏红花。”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为察干河(Chaghān-Rūdh,即赤鄂衍那河,引者),发源于察干你养地区,在忒耳迷城附近流入只浑河(原文如此)。”这条河今天称作苏尔汉河(Surkhandarya),全长175公里,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其流域称作苏尔汉州,是该国的重要的农业区所在地。译者。,位于瓦合矢河西边,并在汇入乌浒水的第一条支流(即苦八兹养河)岸边。伊本·豪喀尔记载苦八兹养(☒ubādhiyān,或☒uwādhiyān)b苦八兹养,《大唐西域记》作鞠和衍那国,其“东西二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新唐书·地理志》作久越得健;《酉阳杂俎》卷十作俱德健。译者。城规模比忒耳迷城要小,这座城也称作法兹(Fazz)城。这里产作颜料的红茜草很有名,并出口到印度。流经此(苦八兹养)城的苦八兹养河是条大河,穆喀达思记载这一地区有几座重要的城市,其中的一座城市为奥匝吉(awzaj或Uzaj),可能应是现代的阿伊瓦吉(aywaj)城,位于忒耳迷城之北的乌浒水北岸,此河(苦八兹养)左岸的卢八·密剌(Rubā☒ Mīlah)哨所之南。亚库特说这个地区的水果非常著名。

苦八兹养河的上游,石桥之西就是洼矢吉儿城,伊斯塔赫里记载这座城的规模差不多和忒耳迷城一样大;在[439]这座城南一段距离有舒满(Shūmān,或ash-Shūmān)城c《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察干你养城是位于山脚下的一座大城。该城是同名地区的首府,流淌着河水,气候舒适,人民贫困。”译者。 舒满城,《大唐西域记》作愉漫国,其“东西四五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六七里” 。《新唐书·地理志》作数瞒城。《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舒满城是做坚固的城市,位于一座山的脚下。城的周边修建有一道城墙,其城堡在一座山的顶上,其内有一眼大泉。这里大量产藏红花。”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为察干河(Chaghān-Rūdh,即赤鄂衍那河,引者),发源于察干你养地区,在忒耳迷城附近流入只浑河(原文如此)。”这条河今天称作苏尔汉河(Surkhandarya),全长175公里,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其流域称作苏尔汉州,是该国的重要的农业区所在地。译者。的大城堡。舒满城周边的地区大量种植着供出口的藏红花。穆喀达思记载舒满城极其繁华,修建得也很好;亚库特说这里的居民曾起来反抗他们的算端,在他那个时代这里是防御突厥人的前线边关。阿里·亚兹底记载帖木儿争战活动时常提到喜萨儿·舒满(Н☒is☒ār Shūmān),通常简称喜萨儿(Н☒is☒ār,或Н☒is☒ārak),而且至今还称作喜萨儿(Н☒is☒ār,即城堡,译者)dIst.,第298页。I.Н.,第350页。Muk.,第284、289、290页。Yak.,第2卷第88页;第3卷第337页;第4卷第196页。a.Y.,第1卷第49、52、450、452、464页。。

赤鄂衍那城可能应是今天的萨儿·阿思亚(Sar-i-asyā)城,位于赤鄂衍那河e《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察干你养城是位于山脚下的一座大城。该城是同名地区的首府,流淌着河水,气候舒适,人民贫困。”译者。 舒满城,《大唐西域记》作愉漫国,其“东西四五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六七里” 。《新唐书·地理志》作数瞒城。《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舒满城是做坚固的城市,位于一座山的脚下。城的周边修建有一道城墙,其城堡在一座山的顶上,其内有一眼大泉。这里大量产藏红花。”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71页称:“另一条河为察干河(Chaghān-Rūdh,即赤鄂衍那河,引者),发源于察干你养地区,在忒耳迷城附近流入只浑河(原文如此)。”这条河今天称作苏尔汉河(Surkhandarya),全长175公里,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其流域称作苏尔汉州,是该国的重要的农业区所在地。译者。的上游,这条河也称作纳赫儿·匝密儿(Nahrzām il)河。伊斯塔赫里记载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这座城的规模比忒耳迷城要大一些,但后一座城更富庶和繁华一些。一座大城堡(Kuhandiz)守护的赤鄂衍那城横跨于同名河的两岸。穆喀达思将这座城与巴勒斯坦的剌木剌(Ram lah,即今拉马拉)城相媲美,此城的市场里有座聚礼清真寺。城市附近的野禽很多,该地区有6000个村庄,周边的整个地区烤制物美价廉的面包。八三(Bāsand)小城f《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八三城是有很多人口的小城,位于通往不花剌和撒马儿罕的道路上。这是个坚固的地方;居民善战。”译者。有座很大的广场和很多的花园,其距离赤鄂衍那城有两站之地,在这条(匝密儿)河的上游山区。在匝密儿河的下游,介于赤鄂衍那城与忒耳迷城的中途有答儿赞吉(Dārzanjī)城g《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答儿赞吉(Dārzangī,即Dārzanjī,引者)城是座有护城河的小城,隶属于察干你养地区。这里产绑腿(pāy-tāba)、各种毛织挂毯、毛织地毯。”译者。,伊本·豪喀尔记载这里有个大卫所。这里可纺织上乘的毛织品,市场里

还有座聚礼大清真寺。此城再往南,即在匝密儿河附近就是萨儿满吉(S☒armanjī),或萨末健(S☒armanjān)城,其同样也有座大卫所。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这里的施舍饼很有名,一天的施舍就值一迪纳(即10先令),这是总督阿卜·哈三(abu-l-Н☒ansan)布施的,他是哈三·麻合(Н☒ansan Māh)之子。

但赤鄂衍那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忒耳迷(Tirm idh,或at-Tirm idh)城a忒耳迷城,《大唐西域记》作呾蜜国,其“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西长,南北狭。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 。《新唐书·西域传》大食条作怛满,或怛没。《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作忒耳迷。《圣武亲征录》作迭儿密城。《西域番国志》作迭里迷,其“在撒马儿罕之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城临阿木河之东岸,依水崖而立。河水稍宽,非舟楫难渡通,稍略据险要。城之内外居民数百家兹畜蕃息,河水多鱼。旧城相去十余里,河东土地隶撒马儿罕所辖” 。《明史·西域传》迭里迷条云其“在撒马儿罕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有新旧二城,相去十余里,其酋居新城,城内外居民,仅数百家,畜牧蕃息。城在阿术(阿木)河东,多鱼”。《明史》内容多录自《西域番国志》。《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忒耳迷城是位于只浑河的繁华的城市。其城堡就在该河岸边。这座城市是连接忽塔兰(Khuttalān,即Khuttal)地区与察干你养地区枢纽。这里产很好的肥皂、青席和扇子。”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哈逊吉儿(Нāshum jird,即Нāshim jird,引者)是附近有很多牛羊的城市。”译者。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二云:“昔我太祖皇帝出师问罪西域,辛巳岁(1221年)驻跸铁门关。”《大明一统志》卷八八《外夷》撒马儿罕条载:“铁门峡,在渴石西悬崖绝壁,高数十仞,经路崎岖,深二三里,夷人守此,名铁门关。”译者。,其位于从巴里黑城通往乌浒水(道路)北岸渡口,并在匝密儿河与乌浒水汇合之地。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此城由一座大城堡守护着,[440]城堡里居住着总督,内城周围是外城区,内城有一道城墙,外城也有一道城墙。一座土坯修建的聚礼清真寺位于市场中央,但市场的建筑是用砖修建的,主街也是用同样的材料铺设而成的。忒耳迷城是从北边输入到呼罗珊货物的集散地。这座城市有三座城门,穆喀达思记载这座城很坚固。伊斯兰历617年(1220年),蒙古西征军队向南进入呼罗珊之时,毁掉了此城。此后又修建了一座新城,伊斯兰历8世纪(14世纪)伊本·白图泰访问了这座城市,并记载新城规模和旧城一样大,其位于废墟北边的2英里之地,周边很快修建起了很多果园,园中生长着优质的葡萄和柏树。

乌浒水的右岸,忒耳迷城稍南就是拿委答(Nawīdah)城,这里是从巴里黑城起程的道路,跨过乌浒水直达撒马儿罕城所经之地。拿委答城有座聚礼清真寺,位于居民区内,此城被看成是赤鄂衍那地区乌浒水岸边的最后一座城市。忒耳迷城西北一站之地,在去往粟特地区的吉矢(Kish)城与那黑沙不(Nakhshab)城的道路上有哈辛吉儿(Нāshim jird)城b,这里在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是座重镇;道路从此地向北往2站之地,经过著名的铁门关c忒耳迷城,《大唐西域记》作呾蜜国,其“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西长,南北狭。伽蓝十余所,僧徒千余人” 。《新唐书·西域传》大食条作怛满,或怛没。《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作忒耳迷。《圣武亲征录》作迭儿密城。《西域番国志》作迭里迷,其“在撒马儿罕之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城临阿木河之东岸,依水崖而立。河水稍宽,非舟楫难渡通,稍略据险要。城之内外居民数百家兹畜蕃息,河水多鱼。旧城相去十余里,河东土地隶撒马儿罕所辖” 。《明史·西域传》迭里迷条云其“在撒马儿罕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有新旧二城,相去十余里,其酋居新城,城内外居民,仅数百家,畜牧蕃息。城在阿术(阿木)河东,多鱼”。《明史》内容多录自《西域番国志》。《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忒耳迷城是位于只浑河的繁华的城市。其城堡就在该河岸边。这座城市是连接忽塔兰(Khuttalān,即Khuttal)地区与察干你养地区枢纽。这里产很好的肥皂、青席和扇子。”译者。 《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114页称:“哈逊吉儿(Нāshum jird,即Нāshim jird,引者)是附近有很多牛羊的城市。”译者。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二云:“昔我太祖皇帝出师问罪西域,辛巳岁(1221年)驻跸铁门关。”《大明一统志》卷八八《外夷》撒马儿罕条载:“铁门峡,在渴石西悬崖绝壁,高数十仞,经路崎岖,深二三里,夷人守此,名铁门关。”译者。。

中国旅行家玄奘(Нwen Thsang)记载了山中的(铁门)关,他在公元629年到印度求法取经d有关玄奘(Нwen Thsang)《大唐西域记》的翻译,见裕尔(Н.Yule)著述,收入伍德(J.Wood)编的《乌浒水(The Oxus)》(第87页)。中国的取经者说在他那个时代此关“既设门扉,又以铁锢,多有铁铃,悬诸户扇”。而后来的所有文献对该门失载,显然在伊斯塔赫里之前铁门被搬走了。。阿拉伯地理学家也谈到了这里的一座城市,雅忽比将它称作铁门城(Madīnah Bāb-al-Н☒adīd),他也记载了这座城的波斯语名称答儿·阿汗宁(Darahanīn)。伊本·豪

喀尔、穆喀达思、伊斯塔赫里等人的道里志中均将此名记载为八卜·哈底(Bāb-al-Н☒adīd)a八卜·哈底(Bāb-al-Н☒adīd),阿拉伯语意为“铁门”。译者。《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53页称:“费拉卜(Firab,即Firabr引者)是只浑河岸边的城市。河道管理员(mīr-i rūdh)就居住在该城。这个地方在沙漠里。”Travels into Bokhara (V2,p5.)称:在此处的乌古斯河(乌浒水)“两岸很荒芜,长满芦苇”。alexander Burnes, London1839。译者。,但未详述。帖木儿时代,以波斯语称作答儿班·阿汗宁(Darbandahanīn)的铁门关很有名,阿里·亚兹底以突厥语苦合鲁噶(☒uhlughah)之名也提到了,[441]但没有细述。西班牙使臣克拉维约(clavijo)出使帖木儿的宫廷途中,在公元1405年8月曾路过这个著名的关隘。他称这个峡谷险关看起来“好像人工切削的一般,而两边耸立着高山,该关道路顺畅,但很幽深。其中央有一个村庄,背后耸立着一座高山。这一关称作铁门关,这座山脉的其他所有地方都没有关隘,因此该关成为撒马儿罕地区印度方向的防卫关口。凡从印度方向来的商人必经此关,故这个铁门关给帖木儿带来了大量的财税收入”bYkb(Ya’kūbī).,第33页。Ist.,第298、337页。I.Н.,第349、350、400、401页。Muk.,第283、284、291、292、342页。I.B.,第3卷第56页。a.Y. ,第1卷第49、59页;第2卷第593页。克拉维约(clavijo)著,《克拉维约东使记(Embassy)》,第122页。《地理杂志(Geographical Magazine)》(第336页,1875年),见梅耶夫(Mayef)对铁门关的记述。。

乌浒水在赤鄂衍那地区向南经过了沙漠地区,两岸再没有汇入重要的支流,最后到达咸海南岸的三角洲,这里就是花剌子模地区,此地区在下一章叙述。流经沙漠地区的乌浒水左右两岸有几座城市(一般是成对的),这些城市是从呼罗珊起程的诸道,越过这条河到突厥之地要经过的地方,呼罗珊一边的绝大多数城市已在前一章作了叙述。这段乌浒水河道的北岸就是喀里夫(Kālif,或Kaylif)城(至今存在),中世纪,其外城区分布于朝向呼罗珊一边的河岸,城周边有卢八·兹·吉夫儿卫所(Rubā☒ Dhi-l-Kifl );因此在那时喀里夫城被看作是横跨乌浒水两岸的城市,穆喀达思将这座城和报达城与瓦夕的城作比附。乌浒水北岸的卫所,以亚历山大大帝之名称作卢八·兹·喀儿因(Rubā☒ Dhi-l-☒arnayn)。亚库特说喀里夫城有座很漂亮的城堡,距离巴里黑城有18里格,位于从此(巴里黑)城通往粟特地区那黑沙不城的道路上。穆思套菲提到了喀里夫城附近的一座大山,周长有18里格,全为黑土,其山顶上有水流和优美的草场,他还说喀里夫城在伊斯兰历8世纪(14世纪)是一座又大又坚固的城市。

这座(喀里夫)城往南,已叙述过的匝木(Zamm)城[442](见第404页)(过了乌浒水)对面就是阿合思萨(akhsīsak)城,这里有一条通往那黑沙不城的道路。伊本·豪喀尔记载阿合思萨城是一座小城,城里的居民经过乌浒水到匝木城作聚礼,由于这座(阿合思萨)城没有聚礼清真寺。周边被沙漠包围的土地极其肥沃,还有牧放牛羊的肥美草场。乌浒水再往下的右岸,在阿姆或阿姆牙城对面是费拉卜儿(Firabr)城,其位于通往不花剌城的道路上,这座城的周边土地肥沃,还有很多人口稠密的村庄c八卜·哈底(Bāb-al-Н☒adīd),阿拉伯语意为“铁门”。译者。《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53页称:“费拉卜(Firab,即Firabr引者)是只浑河岸边的城市。河道管理员(mīr-i rūdh)就居住在该城。这个地方在沙漠里。”Travels into Bokhara (V2,p5.)称:在此处的乌古斯河(乌浒水)“两岸很荒芜,长满芦苇”。alexander Burnes, London1839。译者。。穆喀达思记载费拉卜儿城距离乌浒水北岸有1里格,并说该城由一个建有卫所的城堡守卫着。此城的聚礼清真寺位于通向不花剌城方向的城门处,城门外还有座小礼拜寺(Mus☒allā),和一家供旅行者居住的客栈,以及一处施舍点。这里产的葡萄很有名。费拉卜儿也称作喀里牙·阿里(☒ariyat `alī),或卢八·塔西儿·伊本·(Rubā☒ ☒āhir ibn `alī,即阿里派人的村庄或卫

所)aIst.,第298、314页。I.Н.,第349、350、363页。Kud.,第203页。Muk.,第291页。Yak.,第3卷第862页;第4卷第229页。Mst(Mustaw fī).,第189页。 Ist.,第303、304页。I.Н.,第353、354页。Kud.,第203页。Muk.,第291页。Kaz.,第2卷第180页。 I.B (Ibn Ba☒ū☒ah).,第3卷第5页。Yak.,第1卷第191页。。

乌浒水流经了费拉卜儿城和阿姆牙城后,再经过了大约140英里的沙漠河道,到达了塔西里牙(☒āhirīyah)城,这里是乌浒水三角洲耕地的起点。从这里开始,这条大河流向了咸海,同时从河道分出了近300英里长的很多灌溉运河,灌溉着中世纪富庶的花剌子模地区。自阿拉伯人第一次征服以来,三角洲地段的乌浒水河道经常发生改道,在伊斯兰历7世纪(13世纪)蒙古西征时期,很多大坝决堤,结果造成了下游河道的变化,有关此内容在后文述及。但根据早期阿拉伯地理学家的记载,还是能大致重新勾勒出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花剌子模地区的轮廓,从而可以证明在那个时期乌浒水只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道,并流入到了咸海的南岸沼泽,阿拉伯人称这个海为花剌子模海(Buh☒ayrah Khwārizm)b《世界境域志(Hudūdal-`Ālam)》第53页称:“还有一座海就是花剌子模海,其位于花剌子模(城)西北方向42法儿萨。其周边的地区是古思所在地。海的周长(gird-bar-gird)为300法儿萨。”译者。。

咸海较浅,长满了芦苇,显然[443]不能通航;此海从东北岸接纳了药杀水,但乌浒水通过水路无法与它的姊妹河交通。靠近咸海东岸,介于药杀水河口与乌浒水河口之间的地方在伊斯兰历4世纪(10世纪)或稍晚称作古思·突厥蛮(Ghuzz Turkoman)沙漠,这一名称常指东波斯的木鹿(Marv)沙漠。对于早期的阿拉伯地理学家来说,药杀水与乌浒水的神奇就在于冬季会封冻,因此负重的驮蓄商队就可以通过冰面越过这两条河,他们报道说因河面有坚硬的冰层,冬季厚度达到5拃多,并保持2—5个月。加兹温尼进一步解释了有关花剌子模人在冬季只得用铁撬凿开一个洞,到冰层下面汲取河水,再通过这些洞给他们的牲畜饮水以及从洞中汲水运回家里,储存在大缸中等方面的内容。伊斯塔赫里提到了咸海岸边一座叫贾八儿·贾合剌噶兹(Jabal Jaghrāghaz)的山,此山下的水常年结着冰。

咸海,特别是其南岸和乌浒水流入的哈里建(Khalījān)湾附近有著名的渔场,但海岸附近没有村庄,甚至连居住的房舍都没有。如前所述,乌浒水流入三角洲的地方,从此河的左右两岸分出了大小运河,而且很多运河可以通航;运河水最后均用于灌溉三角洲的土地。花剌子模地区的绝大多数大城市修建在运河的两岸,而不是修建在乌浒水河岸,因乌浒水的河床常发生变迁,险情不断。乌浒水的下游河段全程可以通航,伊本·白图泰说在夏季这条河从忒耳迷城南下用10天时间就可以将小麦和大麦等货物运输到花剌子模地区的市场去出售。但在冬季封冻期,此河通航却有危险,或不能通航,亚库特说伊斯兰历616年10(Shawwal)月(1219年11月),他从木鹿到朱里章(Jurjānīyah)城时,有段行程是乘船航行在质浑河上的,[444] 亚库特和他的同行者在寒冷的冬季遭遇了河流突然封冻,几近冻死,同时由于河岸边又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他们几乎无法靠岸登陆,他自己失掉了坐骑,也差点丧命cIst.,第298、314页。I.Н.,第349、350、363页。Kud.,第203页。Muk.,第291页。Yak.,第3卷第862页;第4卷第229页。Mst(Mustaw fī).,第189页。 Ist.,第303、304页。I.Н.,第353、354页。Kud.,第203页。Muk.,第291页。Kaz.,第2卷第180页。 I.B (Ibn Ba☒ū☒ah).,第3卷第5页。Yak.,第1卷第191页。。[445]

(本文作者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

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

* 本文得到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西北边疆与伊利汗国历史地理研究”资助,课题批准号为12JJD790013。

猜你喜欢

浑河西域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浑河断桥:车满路水徜徉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浑河各河段水质随季节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冰河雪韵看浑河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