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史·地理志》顺宁府条订误及其他

2014-03-11朱春悦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宁县宣德

朱春悦

《元史·地理志》顺宁府条订误及其他

朱春悦

读《元史·地理志》卷五八顺宁府条,结合与之相关的文字史料,发现其沿革中“元初宣宁府”为“宣德府”之误;并对窝阔台合罕至中统四年此地的建置沿革做以梳理。

《元史·地理志》 宣宁府 宣德府 建置沿革

宣德州作为蒙古南下攻金的首当其冲之地,蒙、金双方皆留有史料记录相关战事。《元史·地理志》卷五八顺宁府条,详细记载了此地沿革,内容如下:

顺宁府,唐为武州,辽为德州,金为宣德州。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为山西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为宣德府,隶上都路,仍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领三县二州a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第1350页。 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曾作《元代经略东北考》一文,对上都路作考证:“顺宁府始称宣德府,领三县二州,与云州同在长城之内。”但未论及“始”,究竟是蒙古接管宣德时,还是中统建元之始,陈捷、陈清泉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6页。此外,李治安《元中书省直辖“腹里”政区考略》一文,考顺宁府 “原名宣德府,窝阔台七年改山西东路。中统四年,复为宣德府,又划属上都路”,所言即是,但未见李先生做任何考证与说明。《元史论丛》第10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对此,前人已经厘清了诸多问题b钱大昕认为“山东路之名,不见《纪》、《传》,疑未可信”(《廿二史考异》,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汪辉祖认为在中统四年改为宣德府之前,亦降为州,改顺宁府在顺帝至元四年(《元史本证》卷八,姚景安点校本,中华书局,1984年,第69页)。李治安将“仍”字改为“后”字(李治安、薛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页)。施和金按《新元史》将改顺宁府的时间仍然定在后至元三年(《新旧〈元史·地理志〉补校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页)。温海清《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一书,考顺宁府条,认为宣德废路改府至少在中统元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0页。,但也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元初为宣宁府”,实则为“宣德府”之误c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第1350页。 日本学者箭内亘博士曾作《元代经略东北考》一文,对上都路作考证:“顺宁府始称宣德府,领三县二州,与云州同在长城之内。”但未论及“始”,究竟是蒙古接管宣德时,还是中统建元之始,陈捷、陈清泉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6页。此外,李治安《元中书省直辖“腹里”政区考略》一文,考顺宁府 “原名宣德府,窝阔台七年改山西东路。中统四年,复为宣德府,又划属上都路”,所言即是,但未见李先生做任何考证与说明。《元史论丛》第10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对比相关史料,便可发现,宣德建置远比《地理志》复杂,如蒙古国时期,宣德废路后不仅沿用金旧称谓宣德州,亦出现宣德府。如何解释史料记载的混乱,并梳理元太宗至中统四年此地的建置沿革,是本文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一、 “宣宁府”当为“宣德府”

(一) 金末至明初从未有宣宁府建置

1.史料所记载的宣宁县建置

翻阅史料可知,历经金末、元、明洪武初期,宣宁a箭内亘博士《元代经略东北考》一文中,考证了此地的确切位置,可备参考,见此文第66页。《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65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四一《地理二》:宣德卫,元宣宁县,属大同路。洪武中,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卫,后废。可见宣宁县废除时间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前。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973页。一直作为大同府/路b金代大同的建置是大同府,元代是大同路,明代再改为大同府,分别见脱脱:《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564页;《元史》卷五八《地理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第1375页。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四二《义乌楼氏家乘序》,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下设县,从未见宣宁府的建置。查《金史·地理志》卷二四宣宁县条:

(大同府宣宁县)辽德州昭圣军宣德县,大定八年更名。有官山、弥陁山、石绿山,产碾玉砂。镇一,窟龙城c箭内亘博士《元代经略东北考》一文中,考证了此地的确切位置,可备参考,见此文第66页。《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65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四一《地理二》:宣德卫,元宣宁县,属大同路。洪武中,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卫,后废。可见宣宁县废除时间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前。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973页。。

此卷记载宣德州沿革:

宣德州,下,刺史。辽改晋武州为归化州雄武军,大定七年更为宣化州,八年复更为宣德。户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七。县二:宣德、宣平d《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67—568页。。

由上可知,辽代宣宁县曾更名宣德县,金代两地分别属大同府与西京路。明初,宣宁县更名宣德卫e箭内亘博士《元代经略东北考》一文中,考证了此地的确切位置,可备参考,见此文第66页。《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65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四一《地理二》:宣德卫,元宣宁县,属大同路。洪武中,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卫,后废。可见宣宁县废除时间在洪武二十六年之前。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973页。。可见,宣宁在辽、明两代曾更名宣德,但整个元代并无此现象。元代宣宁属大同路下设县。《元史·地理一》大同路条:

大同路,上,唐为北恒州,又为云州,又改云中郡。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巡警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县五、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f《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第1375页。。

《元史》中记载了在宣宁县发生的事件: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戊寅,遣使阅实宣宁县饥民,周给之”g《元史》卷十四《世祖本纪十一》,第293页。。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大同路宣宁县民家产犊而死,颇类麒麟,车载以献,左右曰:‘古所谓瑞物也。’”h《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第543页。《世祖本纪》与《仁宗本纪》分别依据元官方《世祖实录》、《仁宗实录》纂修而成,因此,《本纪》中记载的发生于宣宁县事件内容权威而可信。明初刘基记录宣宁县沿革:

周、春秋属北地战国,赵武灵王以其地属云中。……辽于此置德州,后罢为宣德县,又改为宣宁县,金、元并因之,本朝未立i刘基《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十一《赵分野》,宣宁县条,明刻本。。

可见,宣宁县跨越三个王朝,均在大同府/路的管辖下,从未有宣宁府的建置。

2.文集中的宣宁县

文集中的宣宁县能反映元代社会的具体时代特征。宣宁县曾葬名臣阿术,还是通往和林的交通要道,也是承载元代地方儒学教育的场所之一。

兀良合台子阿术至元二十四年(1287)西征路上病死,葬大同宣宁县:

廿三年,奉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明年,凯旋。继西征,至哈剌霍州,以疾薨,享年五十有四。讣闻,上震悼久之,诏谕有司,曰:阿术平昔多负勤劳,其灵车南还,给驲骑六十匹,所过供帐设奠。葬大同宣宁县。a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庙碑铭》,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送鄯阳刘县令之官宣宁二首》,四部丛刊景元本。赵汸《东山存稿》卷六《邵庵先生虞公行状》(四库本),记载袁桷与虞集的交情:“时前代故家子孙仕于朝者不数人,公与四明袁公伯长最厚,尽交友之义。”柳贯敬重袁桷,两人在金华丽泽书院相识,后同供职京师,柳贯曾作《祭袁侍讲文》寄友情(《待制集》卷二○)。柳贯与虞集的交游唱和,不胜枚举,《待制集》卷一《袁伯长侍讲虞伯生马伯庸二待制同赴北都却还夜宿联句归以示予次韵效体发三贤一笑》。 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四二《义乌楼氏家乘序》。阿术曾参与平大理、降交趾、征伐李璮、平南宋、讨伐西北诸王叛乱等诸多战事,世祖朝立下赫赫战功。他死后葬宣宁县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析。

柳贯作《送刘宣宁序》,记述了宣宁县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元廷对此地的统治:大同及所辖州县承担了向和林运输粮食的沉重劳役:

昔刘君将令鄯阳,仙井虞先生序以赞其行,盖未成而遭太宜人忧。于是服除,吏部再调君宣宁。宣宁为县,隶大同府。……今所统县有云中,犹用汉旧郡名,明其西云内州非郡故地。特不知宣宁何自始县?岂辽氏有国,升府为西京,在其时欤?……予闻朝廷岁日辇粟实和林、明安诸仓,至八十万斛,而屯戍将士才免饥色。……大同一府总其凡,而所部州县莅其役。……予虽不识刘君,而乐为君诵之,以虞序为足信然。b柳贯《柳待制文集》卷十六《送刘宣宁序》,四部丛刊景元本。《元史》卷五八《地理一》,大同路条,第1375页: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元代大同为路置,此文云(元末)“大同府”,待考。柳贯为不曾相识的刘宣宁做序,因好友虞集倡议,响应者还有袁桷c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庙碑铭》,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送鄯阳刘县令之官宣宁二首》,四部丛刊景元本。赵汸《东山存稿》卷六《邵庵先生虞公行状》(四库本),记载袁桷与虞集的交情:“时前代故家子孙仕于朝者不数人,公与四明袁公伯长最厚,尽交友之义。”柳贯敬重袁桷,两人在金华丽泽书院相识,后同供职京师,柳贯曾作《祭袁侍讲文》寄友情(《待制集》卷二○)。柳贯与虞集的交游唱和,不胜枚举,《待制集》卷一《袁伯长侍讲虞伯生马伯庸二待制同赴北都却还夜宿联句归以示予次韵效体发三贤一笑》。 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四二《义乌楼氏家乘序》。,并留下送别诗。

《定襄金石考》中存有定襄安横里人牛英赞其祖母贾氏守节的一则碑刻,书丹者是大同路宣宁县儒学教谕史文郁d[民国]牛诚修辑《定襄金石考》卷四《大元故进士牛安甫妻贾氏贞节志碑》,此碑还记载了牛氏家族在元朝的仕途情况。日本学者饭山知保作《蒙元支配与晋北地区地方精英层的变动——以山西忻州定襄县的事例为中心》(《元史论丛》第10辑)提及此家族相关情况,可备参考。。碑立于顺帝元统三年(1335),可知宣宁县是时属大同路。

名士宋濂非常重视家谱,他于洪武丁巳年为东阳楼氏作家谱序言一则e王恽《秋涧集》卷五十《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庙碑铭》,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送鄯阳刘县令之官宣宁二首》,四部丛刊景元本。赵汸《东山存稿》卷六《邵庵先生虞公行状》(四库本),记载袁桷与虞集的交情:“时前代故家子孙仕于朝者不数人,公与四明袁公伯长最厚,尽交友之义。”柳贯敬重袁桷,两人在金华丽泽书院相识,后同供职京师,柳贯曾作《祭袁侍讲文》寄友情(《待制集》卷二○)。柳贯与虞集的交游唱和,不胜枚举,《待制集》卷一《袁伯长侍讲虞伯生马伯庸二待制同赴北都却还夜宿联句归以示予次韵效体发三贤一笑》。 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四二《义乌楼氏家乘序》。,记载楼琏洪武壬子(洪武五年,1372年)试吏部中选,授将仕佐郎大同府宣宁县主簿。可见到了洪武初年,仍有大同府宣宁县的建置。

总之,从金末,历经整个蒙元,至明初,宣宁县属大同府/路从未改变,这也就证明蒙元时期并无宣宁府的建置。与此同时,早在蒙古灭金时期,就有宣德府的建置。

(二) 元初宣德府建置

元太宗四年(壬辰年,1232年),宣德府的建置就已经存在。这一点,可以从姚燧所作《医隐阎君阡表》中找到证据,姚燧记载了蒙金之交陈州西华的名医阎瑀事迹:

生而明颖孝谨,长由其外舅申琏与张子和同侍疾英邸,故尽得其术,业医事亲,加以潜覃究诵先秦、两汉方书八年,诣到积中,故施验于外者疾辄已。……壬辰,逾河而北,侨居宣德府。以所取医直,衣食寒士申岳、陈邃、孙周、郭通,至则馆其庐,去则赆之。a姚燧《牧庵集》卷二七《医隐阎君阡表》,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语出《甘水仙源录》,并参阅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注》,《王国维遗书》本。 萧毑《勤斋集》卷三《威宁张氏新阡表》。

医术高超的医隐阎瑀,行医济世,接济寒士,并拒绝入仕。崔立之变后,因战乱北徙宣德府。证明壬辰年宣德的建置为宣德府。

宣德府在元初的建置还在《黑鞑事略》中有记载,谈及蒙古人军马将军将帅时言:“阿海:契丹人,元在德兴府;秃花,即阿海之弟,元在宣德府。”b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中华书局,1985版,第16页。此书亦提及宣德州:乙未、丙申年间,在燕京、宣德州:“见有历书,亦印成册,问之,乃是移剌楚材自算、自印造、自颁行,鞑主亦不知之也”。从燕京的称谓可以判断,这是遵循金代旧有称谓。因此,宣德州亦属金旧称。耶律秃花事迹,见《元史》本传及《元史·刘黑马传》。蒙古攻金,威宁防城千户刘伯林,壬申岁(1212)以城降成吉思汗,属宣德府元帅耶律秃花c姚燧《牧庵集》卷二七《医隐阎君阡表》,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语出《甘水仙源录》,并参阅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注》,《王国维遗书》本。 萧毑《勤斋集》卷三《威宁张氏新阡表》。。周清澍先生考证,“元初威宁隶宣德府与刘伯林是耶律秃花属部有关”d周清澍《元桓州耶律家族史事汇证与契丹人的南迁》,《元蒙史札》,中华书局,2007年,第437页。,这也更加确定《元史·地理志》的“威宁元初隶宣德府”。可见,蒙古灭金时期,宣德称宣德府。

降蒙后刘伯林曾屯天成,后经略威宁十余年,与民休息。可知威宁与天成同在其势力范围内。与之同降成吉思汗的张子玮,壬寅年(1242),总管万户奏之充总管天成、怀安、宣平、威宁奥鲁事e姚燧《牧庵集》卷二七《医隐阎君阡表》,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语出《甘水仙源录》,并参阅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注》,《王国维遗书》本。 萧毑《勤斋集》卷三《威宁张氏新阡表》。。《元史·地理志》载,天成、怀安,元初隶宣德府。说明两地归属宣德府亦在蒙古灭金时期f《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二十四,明刻本):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元初亦指金亡前后。。

②合金支架:代表为微创医疗(Firebird支架)、美敦力公司(Endeavor Resolute支架)、雅培公司(XIENCE XPedition支架),其说明书明确指出植入后可立即进行磁共振检查。但是建议空间磁场梯度不大于720Gauss/cm;最大全身平均比吸收率为2.0W/Kg或更低,扫描可持续15 min。

由上可知,宣宁府的建置从金末历经整个蒙元时期,从未存在过。而元初的宣德府建置,为“宣宁府”实则“宣德府”之误,提供了证据。

二、 蒙古国时期至中统四年的宣德建置沿革考

(一) 蒙古国时期的宣德建置

1.元太宗时期

蒙元史料《史集》、《圣武亲征录》以及《元朝秘史》对蒙金交战要地宣德的记载不同。从学界的讨论看,蒙古首次攻伐金地宣德在1212年,但并未占据该地,因此宣德州一说更为合适a《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点校本,2009年,第253页):蒙古人攻下了一座大城——宣德州,毁掉了这座城。《圣武亲征录》:“壬申七年,破宣德府。”案金时称宣德州,至元中统四年改府,此追称之辞。王国维点校本,北平隆福寺街,文殿阁书庄印行,第131页《元朝秘史》(第340页):帖兀纳豁亦纳成吉思合罕 豁纫只乞塔惕亦儿坚突儿秣騼剌罢抚州宜阿抽忽捏坚那的后皇帝 羊年金国百姓行上马了州名行取着野狐答巴 阿儿 答巴周 宣德府宜…… 乞塔敦 扯里兀惕 捏客耶 客延 啜勒客 阿屼剌领 依着 越着 府名 行…… 金 的 军每 追袭咱 么道 川 山不帖帖列 捏客周 阿亦石 宣德府因 豁失兀纳 古儿抽。塞满 追袭着 来也 府名 的 嘴 行 到着。(汉文对应:在后羊儿年,成吉思征金国。先取了抚州,经过野狐岭,又取了宣德府。……金家见了,果然尽出军马追袭,直到宣德府山嘴行)。《元史》卷一《太祖本纪》:“八年秋七月,克宣德府,遂攻德兴府。”第16页。学界对宣德府/州的问题经过了长久的讨论,如汪辉祖、王国维、小林高四郎、札奇斯钦等学者。札奇斯钦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371页)概述此问题的学术史,考证宣德府应为宣德州。洪业、杨联升的《〈蒙古秘史〉源流考》(第505页)中,认为“原文两见宣德府,当系宣德州,然此例不易处理”。此外,巴雅尔《关于〈蒙古秘史〉的三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从蒙古文字学的角度考证为宣德州。王旭《兰轩集》卷十六《故宣差水军总管宋公神道碑》,四库本。 元好问《遗山集》,卷二○《资善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夹古公神道碑铭》,缪荃孙《畿辅金石通志》收录此碑,记作《金武宁军节度使夹古土剌墓神道碑》:“此碑虽系元初所立,而土剌实未官于元,故列次于元,而以金之国号冠于题衔之首以示区别。”可以解释元好问的“金人笔调”。。东平人王旭b鲜于枢是王旭的好友,王旭为其所作《送鲜于伯机之官浙西》一文。记载降成吉思汗的清州会川县人宋德甫事迹,透露了太宗元年(1229),宣德沿用金称宣德州:

我太祖皇帝得之大喜,即颁金虎符以授之,俾统其众。继而征河西有功,又特赐衣、粮、人口及宣德州地宅一所以赏之,仍自黄河以北水军皆隶焉c《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点校本,2009年,第253页):蒙古人攻下了一座大城——宣德州,毁掉了这座城。《圣武亲征录》:“壬申七年,破宣德府。”案金时称宣德州,至元中统四年改府,此追称之辞。王国维点校本,北平隆福寺街,文殿阁书庄印行,第131页《元朝秘史》(第340页):帖兀纳豁亦纳成吉思合罕 豁纫只乞塔惕亦儿坚突儿秣騼剌罢抚州宜阿抽忽捏坚那的后皇帝 羊年金国百姓行上马了州名行取着野狐答巴 阿儿 答巴周 宣德府宜…… 乞塔敦 扯里兀惕 捏客耶 客延 啜勒客 阿屼剌领 依着 越着 府名 行…… 金 的 军每 追袭咱 么道 川 山不帖帖列 捏客周 阿亦石 宣德府因 豁失兀纳 古儿抽。塞满 追袭着 来也 府名 的 嘴 行 到着。(汉文对应:在后羊儿年,成吉思征金国。先取了抚州,经过野狐岭,又取了宣德府。……金家见了,果然尽出军马追袭,直到宣德府山嘴行)。《元史》卷一《太祖本纪》:“八年秋七月,克宣德府,遂攻德兴府。”第16页。学界对宣德府/州的问题经过了长久的讨论,如汪辉祖、王国维、小林高四郎、札奇斯钦等学者。札奇斯钦在《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371页)概述此问题的学术史,考证宣德府应为宣德州。洪业、杨联升的《〈蒙古秘史〉源流考》(第505页)中,认为“原文两见宣德府,当系宣德州,然此例不易处理”。此外,巴雅尔《关于〈蒙古秘史〉的三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从蒙古文字学的角度考证为宣德州。王旭《兰轩集》卷十六《故宣差水军总管宋公神道碑》,四库本。 元好问《遗山集》,卷二○《资善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夹古公神道碑铭》,缪荃孙《畿辅金石通志》收录此碑,记作《金武宁军节度使夹古土剌墓神道碑》:“此碑虽系元初所立,而土剌实未官于元,故列次于元,而以金之国号冠于题衔之首以示区别。”可以解释元好问的“金人笔调”。。

值得注意的是,金亡后遗民多以金旧称记事,如刘祁记载金末哀帝妃子李氏:

末帝宝符李氏,国亡,从太后、皇后北迁。至宣德州,居摩诃院。李氏自入院,止寝处佛殿中d刘祁《归潜志》卷五,中华书局点校本,2007年,第50页。。

无独有偶,元好问也有此举。金亡后,他记载金末名将夹古土剌时,称其葬于宣德州e。

耶律楚材力请试儒生,《元史·选举志》载:“九年秋八月,下诏令断事官术忽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f《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第2017页。可见,宣德称山西东路,即宣德路。此事在《元

史·耶律楚材传》中的记载:“丁酉,乃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a《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61页。此事亦见苏天爵《题咸淳四年进士题名》:“国家初定中原,岁次丁酉,诏遣断事官术虎乃、宣差山西东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刘中遍诣诸路,收金遗士,程试所学,以复其家。”《滋溪文稿》卷二九,陈高华、孟繁清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第491页。 札奇斯钦先生《说〈元史〉中的达鲁花赤》一文中,对《元史》中的达鲁花赤考证。见《蒙古史论丛》,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0,第465—632页。e 韩儒林先生在《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见《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1页)中提及,耶律楚材设立的课税所是把金朝各路转运司的机构恢复起来。此外,温海清在《画境中州》一书中亦有所考证。同样事件,同在宣德一地,却有两种称谓,《永乐大典》中亦有是年宣德州情况的记载:

(太宗)丁酉九年……不得应付公事了毕。若得铺马,不得称瘦倒换。若到前路站赤,即便交替。及不得倒换长行车具,取要绳索。无事不得入城,若有多索酒食活羊、马匹、草料之人,仰达鲁花赤管民官差人一同前去,断事官折证治罪施行。仰宣德州达鲁花赤管民官收附遍行诸b《永乐大典·站赤》卷一九四一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9页。。

宣德州达鲁花赤在元太宗时代,级别较低,权限较小c《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61页。此事亦见苏天爵《题咸淳四年进士题名》:“国家初定中原,岁次丁酉,诏遣断事官术虎乃、宣差山西东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刘中遍诣诸路,收金遗士,程试所学,以复其家。”《滋溪文稿》卷二九,陈高华、孟繁清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第491页。 札奇斯钦先生《说〈元史〉中的达鲁花赤》一文中,对《元史》中的达鲁花赤考证。见《蒙古史论丛》,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0,第465—632页。e 韩儒林先生在《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见《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1页)中提及,耶律楚材设立的课税所是把金朝各路转运司的机构恢复起来。此外,温海清在《画境中州》一书中亦有所考证。。但所管理内容十分庞杂,除了州民事事务外,驿站的铺马、草料使用,过驿官员的食宿、行为规范等都是其职责。到了太宗十年(1238),因戊戌选试多为时人记载,使得宣德建置为“山西东路”,不甚明了d参阅王恽《秋涧集》卷五八《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并序:“ 岁戊戌,诏试儒人,先生就试,魁西京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李庭《寓庵集》卷七《元故三白渠副使郭公墓碣铭》:“戊戌岁,天朝开选举,公试西京,复中第三,抡魁多士。监试官术虎乃辟公为山西东路考试官。”(刘迎胜师在组会中多次提及术忽即术忽难(Juhanan),从术安、约翰演化而来,是聂斯脱里教徒约翰其名,经过叙利亚语的再包装,成为术忽难。此外,汪古部驸马阔里吉思、西夏祖孙三代的马里忽思、马可忽思、迈里古思(Markus)都是基督教名。姚大力《元朝科举制度的行废及其社会背景》(见《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页)一文中,言术忽波斯语Juhud(源自阿拉伯语Yahūdī,意言犹太人)的音译,John作为景教徒的教名,唐代已传入我国。并指出许有壬《上都孔子庙碑》中作木忽,木为术之误。。

总之,蒙古在灭金初期,为增加财赋,耶律楚材沿用金旧制度转运司路制e《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第3461页。此事亦见苏天爵《题咸淳四年进士题名》:“国家初定中原,岁次丁酉,诏遣断事官术虎乃、宣差山西东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刘中遍诣诸路,收金遗士,程试所学,以复其家。”《滋溪文稿》卷二九,陈高华、孟繁清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第491页。 札奇斯钦先生《说〈元史〉中的达鲁花赤》一文中,对《元史》中的达鲁花赤考证。见《蒙古史论丛》,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0,第465—632页。e 韩儒林先生在《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见《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1页)中提及,耶律楚材设立的课税所是把金朝各路转运司的机构恢复起来。此外,温海清在《画境中州》一书中亦有所考证。,设置宣德路课税所,后此地再置山西东路。但太宗时期的宣德一地,还保有金旧有称谓的习惯,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此时有宣德州与山西东路并存的现象。也就是说,山西东路等于宣德州,两称并用。

2.元定宗、宪宗时的宣德建置

窝阔台合罕后的贵由、蒙哥时期史料记载,宣德废路,以府、州称。宣德州是蒙金时期连接大都与漠北的必经之地。丘处机北赴西域,走的就是宣德、野狐岭一线。中统以前,这条路是正站,“凡使臣、官员乘驿,均取此道”f《永乐大典·站赤》,参阅陈得芝先生《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蒙元史研究丛稿》,中华书局,2005年,第5页。。定宗二年(1247),张德辉得忽必烈令旨北上奔赴牙帐,作《岭北纪行》,记录当时漠北地理、沿途情形,其中就经过了宣德地:

岁丁未夏六月初吉,赴召北上。发自镇阳,信宿过中山……经榆林、雷家店及于怀来县……西过鸡鸣山……北过一邸曰定防。水经石梯子,至宣德州a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杨晓春点校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4页。《元史》卷一八八《王英传》,记载江西行省平章李世安事迹,第4308页。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卷),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44页。。

可见,定宗二年(1247)宣德称州。南人吴澄作《李公墓志铭》,记载西夏名臣李惟忠降成吉思汗事,提及其孙李世安:

龙门川在金、元又称沽河。元中统初置望云站驿,在龙门川周边有赤城站、独石站。《明史》载:龙门川在云州堡东北五里的龙门山下,云州堡即元代云州,属上都路d《明史》卷四○《地理志一》,第905页。。查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卷,龙门川在赤城堡e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杨晓春点校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4页。《元史》卷一八八《王英传》,记载江西行省平章李世安事迹,第4308页。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卷),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44页。。而元代云州设赤城县,故龙门川属云州f[清]孟思谊《乾隆赤城县志》卷一《沿革》,乾隆十三年刊本。。案《元史·地理志》,云州中统初年为望云县。而金元时期宣德属地中并无望云县。两者在中统间同属上都路,从未见隶属关系。

从吴澄的身份与所处年代判断,南人吴澄至元二十三年(1286)后首至京师,因李世安延祐间官江西行省平章与之熟识。两人同卒于至顺二年(1331),吴澄晚世安三个月,为之作墓志铭g虞集《道园类稿》卷五○《临川先生吴公行状》,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六),第十三页。李世安卒年见吴澄《李公墓志铭》。。因此,南人吴澄笔下的宣德府,是按他所处时代的追称,并非蒙古国时期的称谓。

总之,从窝阔台合罕到中统初年,宣德州经历路、州建置更迭。可以推测,蒙古国初期宣德一地为理财采用路制的同时,一直沿用金旧称宣德州,这反映了蒙金地方建置的继承性。

(二) 中统初年的宣德州、府建置更迭考

中统初年的宣德建置变更,是与当时复杂的军事形势分不开的,是时先有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在北部的战事,再有李璮益都起兵,及时传递最新军情就显得尤其重要,往返于漠北与大都之间的驿站建设就提上日程。由此,作为连接漠北、大都的必经之地的宣德经历了州、府再到州、府的建置变化。

中统元年(1260)五月,因与漠北阿里不哥战事,世祖立望云站,取直道,作为军事专用驿站,《永乐大典》详细记载了设置情形:

中统元年五月奉圣旨,于望云立一站。又于榆林望云之间酌中处立一站。五月二十一日。……缙云至望云,速取径道,立海青站者。……赴宣德州置缙山、静边、望云三驿。拨榆林站肥马五十匹与缙山,雷家站马四十四匹与静边,宣德州站马四十匹与望云。就令各站头目马主。……其榆林、雷家店、宣德州三站增补马各二十五匹a《永乐大典·站赤条》卷一九四一六,第十二页。 王恽《秋涧集》卷八四《弹博州总管杨庭训之不任状》,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永乐大典·站赤》,第十一页。。世祖忽必烈因战事紧迫而设径直道望云驿,从通向蒙古地的正站宣德州、榆林等处分割马匹诸物。宣德为望云站的设立,提供了补给和支撑,这不仅节约了设立驿站时间,更为忽必烈争取军事上的主动准备了条件。

中统二年(1261)冬十月,为战事“括西京两路官民”,有壮马皆从军,令宣德州杨庭训统之b《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75页。。此人在王恽《弹博州总管杨庭训》一文中提及:“今体察到前博州路总管杨庭训,本官爰自宣州次官升充河间路总管同知,再考授博州路总管。”c《永乐大典·站赤条》卷一九四一六,第十二页。 王恽《秋涧集》卷八四《弹博州总管杨庭训之不任状》,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永乐大典·站赤》,第十一页。宣州即宣德州。王恽中统二年北上开平觐见忽必烈,走的也是鸡鸣山、宣德州、野狐岭正站:“(三月)辛未午刻,入宣德州。”d《秋涧集》卷八○《中堂事记》。可见,中统二年(1262)宣德仍称州。

一年后,宣德称府:是年四月,世祖忽必烈下令只许持有海青牌者走望云道,其余人员一律由“大站”(即野狐领一线)乘驿。是月圣旨道:

今后但有骑坐铺马使臣人等,仰照依已降圣旨,不得于望云取直道上经行……止令经由抚州、宣德府正站。若有军情急速公事海青使臣,径直望云雕窝路上经行e《永乐大典·站赤条》卷一九四一六,第十二页。 王恽《秋涧集》卷八四《弹博州总管杨庭训之不任状》,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永乐大典·站赤》,第十一页。。同在中统三年(1262),宣德府割出一州四县,分别为怀安、天成、威宁、高原以及昌州f《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第1352页。,这就间接证明此年宣德由府降为州,时间直到中统四年(1263)四月g《永乐大典·站赤》孛老站条:“宣平一站,并于宣德州见设马站内标拨正马二十匹,并合该户计。”。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证明:

首先,元代地方行政有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其中府可以统州县,但州不可以统州,即平级不相统属。宣德割出一州四县,说明其建置为宣德府。其中高原隶属宣德的时间在中统初年。《明一统志》载:本金柔远县,于此置抚州,元中统初改高原县,属宣德府,后为隆兴路h《明一统志》卷五。。《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元中统初立高原县,三年以郡为内辅地升为隆兴路,本朝未立i见此书卷二四,隆兴路条。。结合《元史》可知,高原中统二年隶宣德。前已考证,威宁、天成、怀安在蒙古灭金时已经归属宣德府。昌州为金置,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从宣德

划入隶隆兴府。

其次,中统三年(1262)抚州升隆兴府,此地是忽必烈的汤沐邑a见张养浩《晋宁张氏先茔碑铭》。《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第3835页):“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归制为之一新。”《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0页):“岁乙卯,(忽必烈)自至大理,驻桓、抚间,复立抚州。” 《永乐大典·站赤》,第12页。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3页。。是年十二月,建行宫于隆兴府b《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89页。,可见隆兴府之于世祖的重要性。抚州与宣德州金代同属西京路,从地理位置看,宣德府与之毗邻,又是重要驿站,割地于隆兴府以而降为州。

作为蒙古国时期的驿道正站,中统三年(1262)改望云道为驿路正站,包括宣德站在内的孛老道变成“专一搬运段匹、杂造、皮货等物”的运输道路c见张养浩《晋宁张氏先茔碑铭》。《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第3835页):“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归制为之一新。”《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0页):“岁乙卯,(忽必烈)自至大理,驻桓、抚间,复立抚州。” 《永乐大典·站赤》,第12页。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3页。,此路上的驿站大为减少,只有包括宣德在内的几处地方保存下来。

中统四年(1263)四月,元廷下令置宣德至开平驿d《永乐大典·站赤》载,中统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谕中书省节该来奏开平站路断绝,有碍使臣客旅行程,乞安置事。朝廷差霍木海负责安置。结合《世祖本纪》,宣德至开平置驿,应在元接到此消息之后进行。。此站设置并非偶然,四个月后,宣德由州升府e见张养浩《晋宁张氏先茔碑铭》。《元史》卷一六三《赵炳传》(第3835页):“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归制为之一新。”《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第60页):“岁乙卯,(忽必烈)自至大理,驻桓、抚间,复立抚州。” 《永乐大典·站赤》,第12页。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第93页。,同样由于宣德邻近忽必烈藩府地开平府,开平府被忽必烈作为联系北部蒙古的中心,于此年五月升为上都,这是忽必烈两都之制的重要步骤f元代两都之制,学界早有研究,见陈高华、叶新民先生《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陈得芝先生《中国通史·元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周良宵、顾菊英先生《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所以“升宣德州为宣德府,隶上都”。作为元上都南部的重要属府与屏障,宣德是每年春夏元朝皇帝幸上都,返回大都所走纳钵西路g语出周伯琦《近光集》卷三《扈从诗后序》,记载顺帝自上都而还:“东界则宣德府境,上都属郡也。……过野狐岭……前至得胜口,宣德宣平县境也。”参阅陈得芝先生《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叶新民先生《元上都的驿站》(《蒙古史研究》第3辑,第80页)亦有考证。的必经之地。元人王沂对宣德评价为“列圣时巡,驰道所从出,车传旁午,民庐阜蕃,犹汉三辅”h王沂《伊滨集》卷二二,《知宣德府王公遗爱碑》,四库本。。为学界经常提及的周伯琦《近光集》中,描绘了至正年间路经宣德的情形,可见它的使用情况。

由此,中统初年宣德府、州建置的更迭,是与元初整个政权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分不开的,它是元初政治举措的一条重要线索。

总之,历经金末、元、明初,从未有过宣宁府建置,元太宗时期(元初)就有宣德府建置,“宣宁府”为“宣德府”之误。元太宗到世祖中统四年,宣德一地历经路、州、府更迭,反映了蒙古占领此地统治政策的变化过程,是蒙元政权的风向标,同时也应将金末遗老与元代新臣两种不同话语体系的人对此地称谓的感情色彩包含在内。

从更加宽阔的视角看宣德一地便可发现,古代交通驿站的使用能跨越朝代,具有继承性、延续性与稳定性,道路的开发利用不会因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大的改变,这是古代道路文化绵延的表现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各族民众所创造的共同财富。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Emending the Shunning Fu in the chapter Dilizhi of Yuanshiand other Questions

Zhu chunyue, Institute ofasian Studies,nanjing University

compared w ith historical sources, there isa m istake in the contentabout the SuperiorPrefecture Shunning (Shunning Fu) in Dilizhi,volume 58 of the Yuanshi. Withtin thePassage, SuperiorPrefecture Xuanning (Xuanning Fu) isan errorand it should be SuperiorPrefecture Xuande (Xuande Fu) instead. Thisarticle w illalso sort out theadm inistration of Xuande from Ögödei Qaγan’sPeriod to the fourth year ofzhongtong of Qubilai’s reign.

Yuanshi Dilizhi; Xuanning Fu; Xuande Fu; Xuande Fu; SuperiorPrefecture

猜你喜欢

宁县宣德
甘肃宁县:果园防冻出新招 农民增收有利器
一件奇怪的事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甘肃省宁县良平镇的两座古戏台考述——兼说县卷本《戏曲志》的资料价值
宣德炉探究
清宫藏瓷中为何少见宣德蟋蟀罐?
炉中岁月长
宁县人大常委会开通“宁县人大”微信公众平台
绿满家园花满城——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