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地“禁宫”

2014-03-11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土司王宫遗址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考古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湘西永顺县城以东19.5公里的灵溪河畔,坐落着彭氏土司的“王城”遗址——老司城。据清代《永顺县志》记载,1135年至1727年,这里是永顺彭氏土司的统治中心。

老司城本名福石城。“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代贡生彭施铎《竹枝词》中描述的老司城盛况。1728年,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大势所趋,永顺土司彭肇槐主动献土、带领子孙离去,老司城从此被废弃。

老司城遗址处在地势险峻的大山上,被群山环绕,下临灵溪河。老司城遗址城区总面积25万多平方米,中心城区有5万平方米,城内贮藏、取暖、排水设施一应俱全。自1995年以来,历经四次考古发掘,逐渐厘清了遗址城区内城墙、城门、宫殿区、衙署区、街巷、土司墓区、宗教区、苑墅区等各功能区的分布情况。

残损的城墙和建筑废墟,可供遥想昔日的土司城原貌。

在城区北部是依山而建的宫殿区,呈椭圆形,主要有台级、墙基、保坎、墙体、散水、排水沟等遗迹。宫殿正门是大西门,此外西北、西南、东南角各有一门,门道则由卵石砌成的路面、红石条砌成的台级组成。宫殿西北部还保存着较完整的古城墙,最高处达6米。城墙由岩块、大卵石垒砌而成,墙体厚1米左右,非常坚固。

在宫殿区南侧是衙署区,其东、南、西墙保存较为完好,残墙高一二米。衙署区西门基址至今仍残存于地面之上, 以条石作石阶, 下通正街。在老司城内尚有其名的正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左街、右街、鱼肚街等街道中,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路面全由红褐色卵石铺就,拼凑出各具民族特色的图案。在衙署区地面上,还保留有保坎、墙基、凉热洞、土王祠、摆手楼等建筑。

老司城东南部的紫金山有明代永顺土司的家族墓地,现已发现的墓葬有三十多座。整个陵园的地表由墓葬封土、拜台、“八字”山墙、花带缠腰过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遗迹组成,这一发现有利于复原明代土司陵园整体面貌。

宗教区位于老司城南部,有祖师殿、观音阁、五谷祠、关帝庙、将军山寺、八部大神庙等寺庙。其中,祖师殿保存完整,是土司王祭祖拜神的地方。该殿始建于五代,重修于明代,全木质结构,殿宇斗拱、梁架结构等颇具民族特色。

位于司城南面的翼南牌坊,是明朝嘉靖皇帝表彰第26代土司彭翼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竖立的,上刻“子孙永享”四字。1554年,他年仅18岁时受朝廷征调,率领三千土兵奔赴东南抗倭,立下战功,获“盖东南战功第一”称号。

在灵溪河两岸的崖壁上, 有诸多记录日常生活片段的石刻题铭,如“余思垒暇时常侍老母同眷属游景, 因酣起以记之”、“弘治己未岁仲夏, 余游同世冉西坡游此, 得鱼甚多, 其日从者千余, 俱乐醉而归, 思垒记”等,抚今追昔,可以想象土司昔日的生活情景。

在老司城遗址周围,土家村寨散落其间,土家族人世代流传的唱梯玛神歌、讲土语、跳茅古斯与摆手舞等习俗,依旧在这里传承。永顺县还是国家民委确立的中国土家族采样县。

永顺老司城遗址有历史遗迹、土家族风情、自然风物,所辐射范围是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其观赏性、真实性、完整性,在中国现存司城遗址中非常罕见。

湖北咸丰唐崖土司遗址

唐崖土司遗址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土司城遗址。随着考古发掘,更多的遗迹逐渐重见天日。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进行了扩建,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废止,历经元、明、清三朝,相延18代,是土司王覃氏的世袭“皇城”。

土司城前临唐崖河,后靠玄武山,地势险要,风光独具。整座城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分上、中、下3街,皆以石铺道,自城东始,从城中部穿城而出。四周城墙以石砌墙脚,上为土墙,城墙基宽1米左右,残墙高1米左右。

在土司城东北角高坡上,并列有明代土王夫妻陵墓。整座墓为全石仿木结构,饰有各种几何图案、花卉、鸟兽浮雕,显示了当时的石雕工艺水平。唐崖土司的历代土司王,都没有在墓碑上留下姓名,这座土司墓亦如此,而其妻田氏的陵墓则立了石碑和牌坊,石碑上书写着“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田氏夫人派人向汉人学习养猪、种桑蚕等故事,当地人世代相传。

唐崖土司曾是咸丰三大土司之首,覃鼎是其中不乏文治武功者之一。明朝天启年间,他奉命征讨川南的樊龙、樊虎、奢崇明、奢社辉等叛乱土司,大获全胜后,明熹宗赐建一座功德牌坊,亲笔题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字,以示嘉奖。至今,高6.8米、通宽8.04米的石牌坊依旧巍然矗立,全石仿木结构,正面刻“荆南雄镇”,反面刻“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樵耕读”、“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融汉文化与土家文化于一体。

在唐崖河畔有桓侯庙(张飞庙),一个罩马亭下,有一对工艺精湛的石人石马,左右并立。马以整块石凿成,配以鞍、镫、辔、衔,两侧各立身穿铠甲的武士。相传是田氏夫人为纪念丈夫覃鼎的战功而建。

湖北鹤峰容美土司城遗址

在《桃花扇·本末》里,孔尚任曾赞誉容美土司城“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既赞美了容美土司所在地如世外桃源,又道出了此地的险阻。

容美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鹤峰县容美镇东10余公里处的平山寨上,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容美土司先后设立了中府、爵府、东府、南府、西府、北府等治所,中心治所多次迁移,因而历史遗迹分布比较分散。目前这里保存有屏山爵府、中府、南府、万人洞、万全洞、晴田洞等遗址。

明清交替之际,第十三代容美土司是田舜年。他归顺清朝,受到康熙帝召见,开西南土司之先河。他将儿子田旻如送往京师国子监学习,提倡学习汉文化,通诗文,编纂《田氏一家言》,著述有《白鹿堂诗集》、《容阳世述录》等。

屏山爵府遗址在容美土司遗址中最具代表性。屏山地形狭长,四周险峻,曾有8代司主在屏山营建了规模宏大的爵府等建筑群落,遗迹遍及整个屏山。目前尚存万全洞、寨洞等洞府建筑,司署、街道、大堂、中堂、“山高水长”摩崖石刻等建筑遗迹,以及与土司军政活动有关的箭牌、阅台、天牢、地牢等遗址。

容美土司遗址上有万全洞、万人洞、晴田洞三大洞府遗址,皆是土司的战争防御设施。

万全洞在一道悬崖上,洞高60多米,宽40米,洞长50米,田舜年修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其险要,取名万全洞。现洞内残存有部分墙基,两边洞壁上还能见到残存的柱洞。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土归流”时,末代土司田旻如自缢于此,结束了容美土司的统治。

万人洞洞口高25米,宽20米,呈椭圆形,是田舜年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年营建的“磐石重城”,是保留最完整的土司遗址。晴田洞位于太平乡大寨山西侧峭壁上,因田舜年曾于洞外壁题写了“晴田峒”而传名。洞外壁还有他撰写的“晴田峒记”和“捷音者叙”摩岩石刻,记述了营修此洞及大败永顺、散毛诸土司于晴田峒外的经过。

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土司将洞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这些洞府拥有行政、祭祀、藏兵、藏粮、藏书等多种功能,承载了深刻的人文痕迹。

清代诗人、戏剧家顾彩曾受田舜年之邀游屏山,他慨叹:“蜀道难其难,未必如屏山。”

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出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 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名列其中。

海龙囤土司遗址位于遵义市老城(播州宣慰司司治所在地)西北约15公里的龙岩山巅,规模约5平方公里,因其险绝,《明史·播州宣慰司传》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播州,是中国西南部古地名,大致以今贵州遵义为中心。唐朝中后期,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的家族政权。从实行羁縻制度的唐朝末期开始,历经宋、元、明各朝,杨氏在播州的统治共传二十九世,历时725年,其中土司制度在播州延续300多年。

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为抗击蒙古大军,朝廷调集人力、财力,与第15世土司杨文营建军事堡垒,时称“龙岩新城”,即海龙囤的前身。明朝万历年间,第29世土司杨应龙对其重修加固。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王朝调动24万兵力,发动“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战争,经过114天激战,杨应龙兵败自尽。战火之后的海龙囤被废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海龙囤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四周被群山环绕,只有东西两边各有狭窄小径供上下行走。

1999年,贵州文物部门组建考察队,进行考古发掘,海龙囤重新引得世人关注。这次考古大致确定囤内“老王宫”、“新王宫”、金银库、兵营、瞭望哨、采石场等遗迹,并在此基础上对“老王宫”、“新王宫”两处建筑群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初步认定“老王宫”为宋代建筑群,“新王宫”为明代建筑群。

2012年,第二次考古有了更多新发现。这次考古发现了一圈环绕“新王宫”的城墙,确定了“新王宫”的整体格局;发现了一处采石场遗迹和一批窑址,找到了建筑所用的砖瓦和石材来源;同时出土瓷器、玉器等各类文物2000多件。

海龙囤尚存的一圈环囤城墙呈“9”字形,所围合的面积达1.59平方公里,为其核心区。囤前有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囤后有万安关、西关和后关,以及两两围合形成瓮城格局的土城、月城。

囤内的核心遗迹是依山取势的“老王宫”与“新王宫”,分别坐落于囤顶中部和西北部,彼此相距约200米,面积各有2万平方米左右。虽然屋宇不存在,但地表留存有部分石砌基础、踏道、柱础、砖屑、瓦砾等遗物。

已发掘的“新王宫”是一组四周立有城墙,以中央踏道为中轴线的建筑群,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其内建筑鳞次栉比,自东北向西南随地势逐级向上抬升。加工整齐的砌筑台阶和墙基的大石,大者重达3吨。这里出土了砖、瓦、瓦当、脊兽等建筑构件,以及瓷器、钱币、铠甲片等上万件遗物。根据出土的一些印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铭款的青花瓷器可以推测,可推断“新王宫”的营造不晚于明朝宣德年间。

海龙囤的石结构关隘、城墙大多保存下来,成为我国目前已知最宏伟的土司城堡,是宋、元、明时期山地石头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建筑遗存中可以看到古代西南地区精湛的建筑工艺。

四大土司遗址处于群山逶迤的武陵山和大娄山地域,各依地就势而建,特色鲜明。同时,从考古发掘获得的建筑群布局、形制、工法等若干信息中,不难看到,它们既是往日边地族群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仰慕、追随、认同中原文化的产物。

(本文根据《土司会议论文集》、《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调查简报》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土司王宫遗址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读史长智商: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Fort Besieged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