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年小说

2014-03-10王祥夫

山西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老乡方便面底层

王祥夫

陈年不怎么爱说话,别人说话她习惯在一旁静静地听,这是个安静的女人,其小说也比较安静,不是洪波涌起,而是静水深流。读她的小说有这个印象,而且,陈年是那种技巧派作家,当然,任何作家都不可能不在其作品里流露她的真性情,但陈年小说中的性情埋藏得比较深,你读她的小说,首先让你感到触动的不是性情,而是技巧,也就是说,陈年写小说比较讲究,从语言到结构,怎么说,说什么,说到什么时候停一下,再从什么地方接着说,陈年心中都有数。读她的第一篇小说这种印象就比较深,也就是说,她的节奏感比较好,不是说到哪就算哪的那一路作家,行文知道行止。

陈年的小说大多都是平起式,平平而起,若叙家常一般地慢慢展开,所以,往往能把人拉进去,拉到她的故事里边去,她写小说,几乎都不把小说当个故事写,而是让生活场景慢慢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比较轻也比较松,这恰像弹古琴,一是下手要轻,让声音轻轻传来,像是从几千里地之外,或是像是从梦里,这样的感觉就特别容易入,让你都不可以反抗;二是松,指法要松,松是不紧张,所以可以让后来的该紧张则紧张,不像有些小说,一开始就很紧,到了该紧的时候却使不上劲了。比如这个题目为《老乡》的小说,是从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视角展开,这个视角就是电话员,而且是煤矿的那种电话员,这个工作能够让她接触许多的人,于是,好了,那个四川老乡出现了。这个从四川某地来此下井挖煤的男人真是太直率了,连到哪里去找那种女人都会跟电话员的“我”来说。故事从打电话接电话开始,打电话接电话贯彻了这个小说的始终。这当然是过去式的,现在这种电话员或这种喊人来接电话的事像是已经不存在了,而情感却是现在式的。故事由此风生水起,波澜叠叠地无限展开去,自有一种有根基的好看,这根基便是生活的真来真去。四川人,没有文化,找小姐是一节,让性格凸显了一下,给他的女孩相亲又是一节,让他的性格又凸显了一下,因他的女孩才十五六岁,这让电话员的我都感到吃惊,这么小就要相亲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四川老乡生活的不易和窘迫。那女孩儿呢,毕竟是现在的女孩儿了,她的反抗就是她一个人挺然地去了北京,开始她的打工生涯。那个四川老乡,后来在一场事故中受了伤,命虽保住,人却日渐不安,生活让他无法安静下来,他说再不行就去抢,但到了小说的结尾,我们又见不到这个四川老乡了,淡出了。这篇小说是陈年的惯用手法,散文化了的,松,轻,平,却有辛酸与不尽的麻烦从那一声一声用力不大的弹奏中传出。形成了与其它某些小说不同的美感。

我知道陈年是从苦里过来的女性,或者可以说是从苦里过来的女性作家。生活的七滋八味她都知道。所以她笔下关于底层生活的写生功夫就比较好。如她的另一个小短篇《方便面》,是跳着写,写家里的房子出租,她去收房租,一来两往认识了那个年轻的女主人公,中间忽然隔了一段,当然于此之前写到了那大男孩一样的男人,那大男孩一样的男人急切地租房是为了结婚,后来这大男孩忽然不见了,是,死于一场煤矿的事故,而当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再见到那个年轻的女主人公时,这年轻的女主人公已经变成了煤矿工人们喜闻乐吃的“方便面”。但这篇小说因为字数问题,虽灵动却显得有些空,没有前一篇那样饱满,但读来依然让人伤怀。陈年作为一个作家,对底层的生活是十分稔熟的。《方便面》这篇小说在写作上十分轻松,像是随手拈来,却让人听到一声声叹息。

陈年的小说,如果一一排列起来,亦可以说是一种关于当下底层人生活的素描,就质地讲,不是那么厚,但也不薄,有故事在里边,但又不纯然是故事。这是理解陈年小说的最好通道,从陈年的小说里,我们听到的叹息多于欢笑,而咬牙切齿的愤怒亦好像不太有,虽然生活处处有让人不能满意或愤怒的地方,但作者也像是会时时把情绪调整一下顺过来。作家与作品,本是一体,我们在陈年这里更加明晰地看到作家与作品合二为一的整体形象。陈年通过她的小说把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向世人展示着,但从不或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许是一个作家对待生活的最好态度。源于此,我们不妨把陈年说成是一位“现场提供者”,一个作家,能做到如此已属不易。

我想,再过半个世纪或百年,众多的“现场提供者”和众多“现场”提供的种种生活场面才会显示出它弥足珍贵的一面。所以,有待于陈年的小说像陈年老酒一样陈下来,陈五十年或一百年,或更久,也许会更有意义,这完全让人说不准,我们期待着。

猜你喜欢

老乡方便面底层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老乡系列》之八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一碗方便面
苏区老乡
方便面真方便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