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榴的本草考证

2014-03-09刘海蒋淼杜丹李蓉陈玲

中药与临床 2014年1期
关键词:李时珍本草石榴

刘海,蒋淼,杜丹,李蓉,陈玲

·本草文献·

石榴的本草考证

刘海1,蒋淼1,杜丹1,李蓉1,陈玲2

石榴具有别名庞多繁杂,品种混乱,功效淆杂的情况,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对石榴的名称、品种,性能功效等进行初步的本草考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本溯源的作用,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石榴;本草考证;名称;品种;性能功效

石榴(Punica granatum L.)是石榴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或乔木植物,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相传在汉时自西域传到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东汉·张衡《南都赋》,被称为“若榴”。由于历史的沿革,石榴的异名多种多样,有不下三十种之多。药用石榴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北朝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药家用酸者”“入药惟根、壳而已”“子为服食者所忌”。根据一些地区性的《部颁标准》和古代本草、医籍的记载,酸石榴全身皆可入药。目前2010年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石榴药用部位为石榴皮(Pericaipium Granati),是石榴的干燥果皮。秋季果实成熟后收集,晒干。其主要功效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涩精、止带。用于久泻、久利,便血、崩漏,遗精、带下等证。现代研究表明石榴皮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降糖、抗腹泻及抗菌[1]等作用。

1 石榴的名称考证

1.1 学名考证

石榴的学名,在学术上并不存在特别大的争议。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志》等相关文献记载,均为石榴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或乔木植物Punica granatum L.。

1.2 同物异名

1.2.1 石榴的别名 打开书页,发现石榴的异名有数十种之多,其最常见的是“安石榴”。此外还有“海榴”,“海石榴”,“西榴”,“丹若”,“冉若”,“沃丹”,“若榴”,“天浆”,“村客”,“三十八”,“三尸醉”,“石醋醋”,“涂(荼)林”,“金罂(樱)”,“金庞(厐)”,“山力叶”等。

我国对于石榴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张衡《南都赋》,其中称石榴为“若榴”。《广雅》中写作“楉榴”。“石榴”一名最早见于三国魏•曹植的《弃妻诗》中:“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详情见下表:

表1 石榴异名表(不完全统计)

?

1.2.2 石榴的释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安石榴释名”载:“李时珍曰:‘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按《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礓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只是一本志怪小说,它的记载不一定真实,不过石榴原产安国和石国倒确有其事,乃至现在那一片区域仍然有着大片的原始石榴林。所以,产于安国和石国的“瘤”或者需要安放大石的“瘤”或许就是安石榴之名的来源。海榴、海石榴、西榴等异名,是按照石榴的来源来起名的,这类名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丹若、冉若、沃丹、若榴等异名,是富有诗意的美丽名字,多出自古籍或诗词。丹是红色的意思,正所谓“五月榴花红似火”、“五月榴花开欲燃”,石榴花火红色的最多,故名“丹若、沃丹”。若木,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三大神木之一,生于西方的荒野,是日之所入处。此树叶青花赤,光辉照地。古人认为石榴树像神树一样,故石榴异名中带“若”字的很多。张载的《安石榴赋》言石榴“似西极之若木,譬东谷之扶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頳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也有学者与李时珍看法相同,认为若木与扶桑乃是对同一神树的不同称谓,东极的扶桑与西极的若木都是一株供太阳栖息的神树,只是扶桑是日之所出处,若木是日之所入处罢了。

此外,石榴还有一些有趣的异名,如“三十八”、“天浆”、“村客”、“三尸醉” 等。“三十八”是一种很奇特的石榴品种,产于河阴。唐代的《郭橐驼种树书》中有“河阴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粒子”。这种石榴如今已不见报到,可能已随着栽培技术的失传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这是石榴王国的悲哀和遗憾,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一些优良的品种至今仍然还存在着,不至于让我们产生无计可施的无奈。如《滇南闻见录》所记载的籽粒绿色的石榴,极有可能就是现在云南蒙自产的“甜绿籽石榴”。“天浆”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曰“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这个名字据说是阿拉伯人取的,唐代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沿着海陆丝绸之路来往的各国商人穿梭如织,据段成式说:“大食勿斯离(即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埃及)进贡之石榴,大者重达五六斤。”间接地说明这种石榴是从阿拉伯等地传来的。 “村客”是宋代词人姚宽对石榴的戏称,在他的《西溪丛语》中说“昔张敏叔有十客图,忘其名。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安石榴为村客”,将石榴花列为花中三十客之一。“三尸醉”大概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石榴异名了,此名来源于道教。李时珍曰“《道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故范成大诗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

再者,石榴还有另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别名“石醋醋”。出自唐·谷神子还古撰《博异志》中的一则故事,其中言“醋醋即石榴也。”此外醋醋还不时被摄入文人的笔端,如:“牙齿不入甜时样,醋醋何妨荐酒卮。”“绯衣阿醋,忽改做道家装束。看满额鹅黄,天然雅淡,决胜猩红鸭绿”等等。

另外,由于各地的方言衍生出一些石榴的别名。例如,在西藏,石榴叫做“森珠(西藏语)”。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因“镠”字和“榴”字是谐音,犯了国讳,所以他将“石榴”改为“金罂”以避讳,而“罂”在浙江方言口语中读(白读)作“哀”,所以又有了“金杏”,“金乃”的称呼。在江浙一带,这种称呼一直延续至今。另《绍兴府志》载:石榴,越人呼为“金庞”,避钱镠讳也。在维吾尔语中,石榴被称为“阿娜尔”。“阿娜”是母亲之意,在那儿的很多姑娘取名为“阿娜尔汗(石榴姑娘)”或“阿娜尔古丽(石榴花)”,这寄托着每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美好祝愿,因为在古代的传统意识里,多子多福、家族繁盛是每一位大家长的美好愿望,所以作为一位合格的母亲,要有极强的生育能力来承载家族繁衍兴旺的重任,就好像一胞多籽的石榴,这样日子才会幸福完满,地位才会不可撼动。

1.3 同名异物

1.3.1 山石榴 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曰:“……又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或寄京下,甚美。”李时珍曰:“实有甜、酸、苦三种。”《抱朴子》言∶“苦者出积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那么,这两者“山石榴”究竟是不是同一种呢?《本草图经》所说的“山石榴”外形与石榴相似而十分小,虽未说其“味苦”,但言“蜜渍以当果”可推测其味应不甜,故猜测有可能为一种。此外,《本草纲目》载金罂(樱)子、小蘗、杜鹃花三物同名,皆叫山石榴。古本草中,随处可见。据《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中华大辞典》收载,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ea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杜鹃为杜鹃科杜鹃属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今《中药大辞典》收载的山石榴为茜草科山黄皮属植物山石榴Randia spinosa(Thunb.) Poir.[Xeromphis spinosa(Thunb.) Keay]的果实,及根叶。小蘗为小蘗科小蘗属植物华西小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和茎、枝。

1.3.2 海石榴 海石榴,一说为山茶的别名。因山茶最初产于东南沿海,色红似石榴花而得名。如今人陈俊愉、程绪珂《中国花经》“中国花卉发展大事记”有:“隋炀帝有咏海榴诗。中晚唐时海榴始改称山茶。晚唐诗人罗隐隐居浙南大罗山,手植山茶,保存至今”;一说为石榴的另一品种,因其来自海外新罗国而得名。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说海石榴为“石榴之高一、二尺即结实者,功用与寻常石榴同。”宋代《全芳备祖》亦云“石榴,一名海榴”。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俞香顺在《海榴辨》[2]中给了我们答案:海榴是石榴与山茶所共有的称呼,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厘定,不能进行武断的对等。今人编选的林林总总的花木诗选中,莫不将海榴归入石榴之下。俞香顺阅读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咏石榴、海榴之作,从物候特点、产地以及石榴的宗教原形意义、诗中的情感性质等方面出发,分别剖析了作为石榴的海石榴和作为山茶的海石榴。

1.3.3 柰 张揖《广雅》载:“楉榴,柰也。”《埤苍》:“石榴,柰属也。”认为石榴与柰属一类(种)植物。而《古今图书集成》“石榴部纪事”:“祭仪秋尝果,以梨、枣、柰、安石榴。”由此又可以看出石榴与柰并非同一种植物。《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 石榴部引《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浮图前柰林、蒲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柰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直牛。’”甜榴与蒲萄显然不能对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柰林”即是石榴。此外,《中国农学遗产》十八·石榴章所引的《洛阳伽蓝记》将“柰林”作“荼林”,并在其后注:“‘荼林’各本作‘柰林’,此依《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改。下同。案‘荼林’果名。即‘涂林’。‘荼’、‘涂’同音。此译音字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又云:‘《邺中记》云: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盂碗,其味不酸。’可证作‘柰林’误。下文云‘实重七斤’。又云‘白马甜榴’。正合。”笔者查阅《太平御览》与《洛阳伽蓝记》的电子版发现,《太平御览》作“柰林”,与《中国农学遗产》所述并不同。而《洛阳伽蓝记》作“荼林”,同《中国农学遗产》而异于《古今图书集成》。大概是与《中国农学遗产》中所述《太平御览》的版本差异之故。而“柰林”是“荼林”之误一说,笔者认为还有待考证。李时珍《本草纲目》“茉莉释名”:“……簪柰花,即今末利花也。”那么“柰”也可能是茉莉。李时珍又曰:“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所以“柰”也可能与林檎一样,是蔷薇科的植物。

2 石榴的品种考证

在中国古代,人们每每因石榴的来源,石榴果实的的滋味、石榴花的颜色、花瓣的多少、花期的长短以及花朵、果实的其他特征将石榴分为不同的种类,囊括地域性、特征性为一体。每一类大概都不是单一的物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也可能造成物种的交叉,再加上古人对石榴植物特征的描述并不是十分详细,给物种的考证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

对石榴品种描述的较为详细的是明·王象晋的《群芳谱》果谱卷三:石榴一名若榴,一名丹若,一名金厐,一名天浆。本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故名安石榴,今在处有之。树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孙枝甚多。种极易息。或以子种。或折其条盘土中便生。叶绿,狭而长,梗红。五月开花,有大红,粉红,黄、白四色。实有甜、酸、苦三种。单叶者旋开花旋结实,花托即榴。不结者托尖小。千叶者不结实。甜者甘。温涩无毒。可食。润燥制三尸虫。理乳石毒。但性滞恋膈。多食生痰。损肺。黑齿。服食家忌之。酸者酸,温涩无毒。兼收敛之气。只堪入药。陈久更良。止泻痢,崩中带下。榴实圆如球,顶有尖瓣。大者如杯。皮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如人齿,白者似水晶,淡红者似水红宝石,红者如朱砂。淡红、洁白者味甘。红者味酸。秋后经霜,则实自裂。有富阳榴,实大如碗;海榴,来自海外,树仅二尺,栽盆中,结实亦大,直垂至盆,堪作美观;黄榴,色微黄带白,花比常榴差大。结实甚多,最易传种;河阴榴,名‘三十八’,中间止有三十八子;四季榴,四时开花,秋结实,实方绽,旋复开花;火石榴,其花如火,树甚小,栽之盆,颇可玩;饼子榴,花大,不结实;番花榴,出山东,花大于饼子,移之别省,终不若在彼大而华丽,盖地气异也。”

其中所记载的石榴的别名就不下五种,对石榴树的植物形态和生长特征的描述与北宋·苏颂《本草图经》内容一致。所述石榴非高大乔木,枝柯附干,而丛生,这与石榴灌木特征是相符的。并说其极易栽培成活,以其枝干扦插于土中便可生长,这也符合石榴的生长特性。并按石榴的花色,将石榴分为四种。纵观大多数古今大多数的文献记载,都没有超出四色花的范围,只有《花镜》言:“石榴有并蒂花者,又有红花白缘、白花红缘者,亦异品也。”不知这红花白缘的石榴花与《中国植物志》所记载的玛瑙石榴cv.legrellei Vanhoutte(花重瓣,有红色或黄白色条纹)是否有联系?是否是其中一种?另石榴花有单叶者,有百叶(《本草图经》、《闽产录异》等)者,还有千叶者,这应是按照石榴的花朵特征来分类,可能就是今天的单瓣花和重瓣花,那么“百叶榴”和“千叶榴”是否是对重瓣花石榴的不同称谓而已呢?按照苏颂的《本草图经》:“其花百叶者,主心热吐血及衄血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榴花主治载:“苏颂曰:千叶者治心热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立效。亦傅金疮出血。”看来李时珍认为苏颂所说的百叶石榴就是千叶石榴。明·高濂《草花谱》载有“榴花八种”:“燕中有千瓣白、千瓣粉红、千瓣黄、大红者。比他处不同,中心花瓣如起楼台,谓之重台石榴,花头颇大,而色更红深。余曾得四种,俱带回杭,至今芳郁,有四色单瓣。”就按照花色、花瓣的不同将石榴分为八种。而诸书对于石榴风味的说法,历来都不超过“甜、酸、苦”三种。

2.1 安石榴

由“安石榴”一名的由来可知,它概括了几乎所有石榴的共性,没有特殊性,故多用于为一般石榴的统称。大多数石榴皆可冠以此名。现存本草著作中有关石榴的图文记录最早见于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该书对石榴的记载颇为详细:“安石榴,旧不注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陆玑《与弟云书》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今处处有之。一名丹若。《广雅》谓之若榴。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花有黄、赤二色,实亦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多食其实,则损人肺。东行根并壳入杀虫及染须发口齿等药。其花百叶者,主心热吐血及衄血等。干之作末,吹鼻中立瘥。又治寸白虫,取醋石榴根,切一升,东南引者良,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著少米作稀粥,空腹食之,即虫下。又有一种山石榴,形颇相类而绝小,不作房,生青、齐间,甚多,不入药,但蜜渍以当果,或寄京下,甚美。”石榴的植物形态首次被记载于此书中,有关石榴品种《本草图经》第一次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提到的石榴有几类:“花有黄、赤二色,实亦有甘、酢二种……又一种山石榴”,该书提出以花的颜色不同来作品种区分:一种是黄花,一种为红花,《中国植物志》记载黄石榴cv. flavescens Sweet(花黄色)为石榴科石榴Punica granatum L.变种之一,由此可以判定《本草图经》所说“花有黄、赤”二者确实为石榴的两个不同品种。此外,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单叶者结实。千叶者不结实,或结亦无子也。实有甜、酸、苦三种。”补充了白花石榴一类,并记载了石榴花有“单叶”与“千叶”者,应为今天所说的重瓣花石榴与单瓣花石榴,但具体品种并不能确定。而且李阐明了除甘、酸二味外,石榴尚有苦味者。《抱朴子》言∶“苦者出积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由前面的叙述推测,这两次提到的“山石榴”可能为同一种,那么,以上诸家的叙述都是保持一致的。

2.2 甘石榴

至于石榴果实味道有所不同,历代本草多有记载。石榴果实有“甘、酢”二种始见于《本草经集注》,历代本草皆有此说,并认为“酢者入药”,但也有本草记载了甘石榴、甜石榴、水晶榴入药者,此三者是否为一种?与“酢石榴”是否为不同品种?

最早记载以“甜石榴”入药的文献是唐•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曰∶“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理乳石毒”,但这与《本草经集注》所说的“甜石榴”是否为一种并不能肯定。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甘石榴:“主治咽喉燥渴(《别录》)。能理乳石毒(段成式)。制三尸虫(时珍)。”这说明李时珍认为段成式所说“甜石榴”与《本草经集注》中的“甜石榴”实为一种,且《本草经集注》中“甜石榴”是作药用的,用于治疗“咽喉燥渴”,其后段成式提出了“理乳石毒”的功效,而自己又认为可“制三尸虫”。需说明的是,石榴制三尸虫的记载,在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已有,《本草衍义》言:“安石榴,有酸、淡两种。旋开单叶花,旋结实,实中子红,孙枝(一说“丝膜”)甚多,秋后经雨(一说“霜”),则自坼裂。道家谓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则醉。河阴县最多。又有一种,子白莹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谓之水晶石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部分引用《本草衍义》内容时唯独少了“道家谓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则醉”两句,且将其放到了“时珍曰”部分,其原因无从考证。但可以说明的是,《本草衍义》中提到两种石榴,因其“实中子”颜色不同而有别:实中子红的为一种可制三尸虫,实中子白的为另一种称水晶石榴。李时珍将《本草衍义》中子红石榴制三尸虫的功效引于“甘石榴”条下,与《本草经集注》中“甜石榴”及《酉阳杂俎》中“甜石榴”并为一种。

如果此说无误,那么《滇南本草》中则出现了矛盾之说。明代兰茂编撰《滇南本草》记载有:“丛本卷中——甜石榴,味酸、涩。治筋骨疼痛、四肢无力、化虫止痢、或咽喉疼痛肿胀、齿床出血、退胆虫蛊毒,神效。亦洗膀胱。务本卷一下——石榴,味甘、酸、涩,性微温,无毒。子白而大者,名水晶榴,味甘美。压丹毒,杀三尸虫,治咽喉燥渴。多食伤肺、伤牙而生痰。酸者止痢,一治遗精。如服别药,不可食之。” 其一,《滇南本草》中的“甜石榴”功效应用完全不同于《酉阳杂俎》,也不同于《本草纲目》中“甘石榴”的记载,甚至不同于此前历代本草中石榴功效的记载;其二,“水晶石榴”出现了可以治疗三尸虫的功效,这与《本草衍义》中的子红石榴治疗三尸虫的说法是矛盾的,再看其他功效“压丹毒,治咽喉燥渴”以及“多食伤肺、伤牙而生痰”这些都同于《本草纲目》中“甘石榴”的记载。分析原因,可能是兰茂将药用的“甘石榴”与非药用的“水晶石榴”一并记载于“石榴”条下,以致出现了功效的混淆。而兰茂所说的“甜石榴”与《酉阳杂俎》中“甜石榴”并不同,亦不同于《本草经集注》中“甜石榴”,实为另一新种。

2.3 其他

除了以上所叙述的石榴品种之外,论单种《酉阳杂俎》还言有“皮薄如纸”的南诏石榴,以及清·孙默《历下志游》所载“大如中碗”“子实服三十六之数”的“罡榴”等。

3 石榴的性能功效考证

3.1 性能

据诸本草医籍的记载,石榴性味甘、酸,温、涩,无毒。

3.2 功效主治

梁·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石榴载于该书果菜米谷有名无实·果部药物·下品·安石榴条:“味酸、甘,损人,不可多食。其酸实壳:主治下痢,止漏精。其东行根:主治蛔虫、寸白。石榴以花赤可爱,故人多植之,尤为外国所重。入药唯根、壳而已,其味有甜、酢,药家用酢者。其子为服食者所忌也。”石榴被收录入“有名无实”部分,可见是在前代本草中时有过记录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安石榴条下也注明《别录》下品,因此有关石榴最早的本草药用情况,应是魏晋及以前的医药家记录,南朝梁·陶弘景总结载入《本草经集注》中《别录》部分的。

从《本草经集注》的记载可看出:

(1)按照三品分类法,该药被记载于果部药物·下品,并明确说“损人,不可多食……其子为服食者所忌也”,可知作为药用的石榴必然有别于现在作为食用水果的石榴。对于石榴损人,诸家认为具体表现在其子损人肺、齿,汁酸,性滞,恋膈成痰。故为服食者所忌,当防。究其原因李时珍曰是由于石榴“榴受少阳之气,而荣于四月,盛于五月,实于盛夏,熟于深秋。丹花赤实,其味甘酸,其气温涩,具木火之象”的缘故。后又说石榴“其味有甜、酢,药家用酢者”,可见其药用“酢石榴”与“甜石榴”可能并非一种。

(2)作药用的部分是“酢石榴”的壳与根,其果实未被收入药,并为服食所忌,此后本草记载大多同于此,但部分本草有不同。《本草图经》云:“其花百叶者,主心热吐血及衄血,干之作末,吹鼻中立瘥”,陈藏器《本草拾遗》言:“子止渴。花、叶干之为末,和铁丹服之,一年变毛发色黑如漆”,《滇南本草》说:“采叶,煎洗痘风疮及一切风癞最良。”

(3)石榴壳用于“主治下痢,止漏精”,石榴根“主治蛔虫”,这与《中华本草》记载中药石榴的主要功效应用是一致的。此外,《本草纲目》记载:“甘石榴,主治咽喉燥渴《别录》”,《新修本草》也言:“味甘、酸,无毒。主咽燥渴”,其他均与《本草经集注》记载无异,由此可推测石榴功效应还有“治咽喉燥渴”,只是未见于《本草经集注》,且不能肯定是“甜(甘)石榴”还是“酢石榴”的功效。再者《本草蒙筌》还云石榴“治筋骨风住痛,及脚膝不能行步,宜煎。疗赤白痢,涩肠。并眼目时流冷泪,堪洗。尤染皓发。仍理虫牙。”《纲目》也载:“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涩肠,取汁点目止泪下(甄权)。煎服下蚘虫(陈藏器)。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李时珍)。”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总结石榴主要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涩精止带,生津止渴,祛风止痛以及驱虫等功效。主要用于泻痢,崩中,带下,出血,咽喉燥渴,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等证。

4 小结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考证,发现石榴的名称繁杂,但都有一定的命名规律可循,每个名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对其进行有序的梳理,可以增进对石榴的研究了解。《本草经集注》首次将石榴收载到本草中,是对此前石榴药用情况的总结,后世关于石榴药用的相关理论研究皆围绕《本草经集注》而展开。纵观历代本草,石榴的药性理论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是功效却在不断完善。

[1] 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 来海中, 马依努尔·拜克力,等.石榴皮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36(6):737.

[2] 俞香顺.海榴辨[J].文学遗产,2004,2:142

(责任编辑:王家葵)

Herbalogical study of Punica granatum L.

LIU Hai, JIANG Miao, DU Dan, Li Rong// (Pharmacy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611137, China)

Punica granatum L. record has the problem of littery varieties, complex aliases and confuse effcacies. Names, varieties, properties and effcacies of Punica granatum L. are preliminarily textual researched through ancient literatures retrieval. which can trace to its sourc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provide the releva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s.

Punica granatum L.; Herbalogical study; name; varieties;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effcacies

R 281.3

A

1674-926X(2014)01-013-06

1.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2.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11级中药学基地班

刘海(1989-),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药基础理论研究Tel:18030639836 Email:787178414@qq.com

蒋淼(1982-),女,讲师,主要从事中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Tel:028-61800231 Email: jiangmiaocc@163.com

2013-09-11

猜你喜欢

李时珍本草石榴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解码李时珍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