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翁黄庭坚诗人与彭水的不解之缘

2014-03-08朱艺黄荣莉陈琰枫卢进

城市地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彭水绿阴山镇

文+朱艺 图+黄荣莉 陈琰枫 卢进

涪翁黄庭坚诗人与彭水的不解之缘

Huang Tingjian His Days in Pengshui

文+朱艺 图+黄荣莉 陈琰枫 卢进

黄庭坚,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号山谷道人。曾担任过“校书郎”、“国史馆编修”等职,后因卷入新旧党人政治纠纷,遭政敌弹劾,而被贬为涪州别驾,遣置于黔州(今彭水)。

这位“涪翁”、“黔中老农”、“摩围阁老人”,如布衣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湖光山色中放诗,伴着朝晖夕阴题字书信,自此与彭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这块乌江河畔的圣地也无处不印刻着黄庭坚的足迹。

英文导读: Huang Tingjian was a famous poe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e was ever demoted to Pengshui and did lots of meaningful things for the people. So we miss him so much.

一代文豪化身布衣

宋绍圣初年(1094年),是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朝廷新旧党派之争如火如荼,黄庭坚也无法独善其身。在编撰《神宗实录》时被人以“修实录不实”的欲加之罪所弹劾,于是他只好带着一份惆怅的心情,来到了人生的又一个驿站——彭水。

黄庭坚寓居在开元寺怡思堂,被贬之后,朝廷不再给他发放俸禄,他只好向主持圣与和尚要来两块空地,并跟农户募得两个园圃,跟他们一起劳作,开园种菜,得以自给自足,每日晨钟暮鼓,粗茶淡饭,从此自号“涪翁”。他在《答南京君瑞连勾书》中写道:“买地畦菜,已为黔中老农矣。”渐渐安之若素,过起了修身养性的小日子。本页图:位于绿阴轩附近的摩崖题刻群,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式风格的书法题刻仍然清晰可见。

今天的开元寺,只余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寺庙损坏的莲花台、石柱等废石夹杂在乱草堆里。门头还在,零星的碑文尚存。而长长的石阶正对着郁山镇人民政府,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人们一步一叩首虔诚朝拜的情景。黄庭坚当年大概也在这条长道上无数次深思与踱步过,祈祷过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顺遂吧。

离开元寺不远处,刻有“丹泉井”字样的石碑还完好地立在那里,它曾是黄庭坚炼丹用的井泉,也是他与民同乐、亲如一家的极好见证。虽然石碑尚存,但那口井已经不复存在。当年,黄庭坚除了躬耕,业余生活之一便是一边跟主持圣与和尚研习经文、参禅、弘扬佛法,一边炼丹修身。闲时辅以书法,生活充实而高雅。

摩围山下诗言怀

徜徉于天地,黄庭坚的一腔豪情安放于山水之间。夜下,乌江小酌,沉醉在清风明月里,浸润在摩围山的倒影中,他吟道“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摩围山色让他流连忘返,再写竹枝歌,亦是去思谣。黄庭坚修建了一处地方供自己赋诗写字所用,因此,乌江之滨便多了一道美丽风景——摩围阁。他亲手培育竹子,使得周围葱葱郁郁翠竹环绕,已然“开轩艺竹,水滨林下,万事忘矣。”听说黔江画眉能像杜鹃一样啼叫,他也兴致勃勃在摩围阁里饲养了一只,但是这只画眉虽不时模拟各种鸟鸣,却偏偏不学杜鹃叫,他还认真向当地居民请教,旁人告诉他这个画眉是“羊公鹤之苗裔”,所以才不作杜鹃语,他豁然开朗。

所有的民俗风情、小兴趣都牵动着诗人的神经,他在《摩围阁跋自作〈草〉书》一文中自称“摩围阁老人”,且曾感叹“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围山腰胡孙愁。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即使身处江湖之远,也丝毫不放松对政事的关注,渴望着天下归一与太平。如今的摩围山已是栋栋楼阁林立,每栋建筑都别具风格,仿佛有着摩围阁脱俗雅致的影子,也算圆了诗人的盛世和平梦。

绿阴轩的诗人才情

某日,黄庭坚游走到乌江南渡沱东岸,面对四面青山绿水,他突发奇想:何不建造一个亭台,供人驻足赏景或作诗所用?因此,一个以文会友如同文人集聚地的雕花门棂、四出飞檐式建筑诞生了。碰巧在那个炎炎夏季,悬崖边的榕树子满枝头,他的夫人又携带儿子小牛前往涪州,一家团聚,黄庭坚心情甚佳,所有郁结一扫而空,当即取用杜牧《叹花》诗篇里“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的“绿阴”二字,给此轩题名为“绿阴轩”,同时泼墨挥洒于轩楣。而后的文人雅士每每到此游赏,便倍受感染,诗兴大发,所以今人能够有幸看到诸多关于绿阴轩的诗篇,都应该是黄庭坚的功劳。在他的引领下诗人们的胸臆所发,或为凭吊、或为瞻仰、或为憧憬。

后来绿阴轩成为乡试的考棚,莘莘学子都想沾沾黄庭坚的才情,以求金榜题名。再到后来还演变成彭水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而存在过。

左右页图:今山谷公园黄庭坚雕像飘逸脱俗,以供人们观瞻。黄庭坚曾经给绿阴轩的优美题字,今犹在,与摩崖石刻群相守相望,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忆。

左右页图:沿绿阴轩向下走,那一带曾作为红军渡口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黄庭坚寓居过的开元寺只剩门头和断壁残垣。位于郁山中心校内的山谷亭和丹泉阁以及山谷公园,是人们对山谷的纪念。

绿阴轩旁的古榕树今天还在那里,它是绿阴轩的镇宝树,与县委大院毗邻而望。风起时分,树叶窸窣作响,似在对世人倾诉黄庭坚的衷肠。正是在这样依山傍水、绿树成荫、人来人往的融融情景中,黄庭坚作出那首名扬天下的《竹枝词》,一句“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将绿阴轩里吟诗作赋、把酒言欢的场景生动地展示在了世人的眼前。

沿古榕树下石阶,摩崖石刻群蔚为可观。“危然大块”、“岩迎碧水”、“山静日长”、“山水清音”等题刻依然清晰可见。在上个世纪30年代,此处曾作为渡口,也曾作为车库使用,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红军渡”三个醒目大红字与摩崖题刻交相呼应,给人正能量之感。也许,当年黄庭坚修建绿阴轩时,并没有想到日后这个地方会带给后人如此多的启示与福祉。

开教育之路,泽被后世

与诗文、书法相伴而来的,自然少不了办学。除了在开元寺研习经法,在摩围阁展卷书字,在绿阴轩广开文路,黄庭坚还在万卷堂亲自讲学,传授学问,鼓励读书,这在山谷公园进园左右门柱处有最佳见证,其刻有川东道台锡佩所赐的对联:“从渝州按步而来,喜闻岩邑弦歌,真不愧位列三贤,堂开万卷;是山谷读书所在,留得墨池模范,又何难诗雄四海,文冠一时。”同时黄庭坚在《与秦世章书》有云:“小儿稍能诵读……他日令就黔州应举为乡人矣。”他把对彭水的热爱之情也寄予在对儿子的教育培养上,殷切地希望儿子小牛应试科考,今后在彭水为官,造福百姓。

万卷堂可谓古代彭水学校的雏形,开启了教育的先河。黄庭坚离开后,当地人为纪念他,因丹泉井而命名了丹泉书院,并使其发展成为彭水自治县三大书院之一。它是彭水民众集资兴办的最早学校之一,历经劫难,反复修整才幸存于世。查县志可知,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县令曹栋重建和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知县杨于高募捐扩建。丹泉书院秉承黄庭坚的遗风,选聘名人执教,治学严谨,育人成绩卓卓。史料记载,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起的三十几年内,培养的近200名学子中,有1位京考恩科第一名,2位二甲进士,4位省考中举,23位州考秀才,16位补为廪生。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废除科举制度后,丹泉书院被改建成为丹泉小学堂。到民国初年,改称彭水自治县第二小学校。1937—1942年,又在此地兴办黔彭联立初级中学。而1943年,黔江、彭水两县分设中学后,复设为郁山镇中心国民小学。解放后改称郁山镇中心小学校,为彭水培育了大批优秀少年儿童,跃升成为彭水自治县重点小学校。如今在郁山镇中心校内,还可见到两个翻新的亭子山谷亭和丹泉阁,与丹泉井石碑隔街守望。

山谷道人来过,奉献过,彭水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将他永远铭记,特地在插旗山下修建了一座三贤祠。2005年,文物工作者在郁山镇境内发现了一座黄庭坚的衣冠冢,轰动一时。这座衣冠冢位于郁山镇中井村玉屏山麓,坟墓仅为乱石堆砌,前面立有一块石碑,正中书“宋史官黄文节公之墓”九个楷书大字。这也许是黄庭坚这位借溪山之趣言社稷之忧的伟大诗人、书法家,留在彭水的最后一抹光影。

猜你喜欢

彭水绿阴山镇
多彩双溪 润泽童年
仁化红山镇白毛茶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绿阴深处
彭水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彭水县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王汝青
彭水县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实践探索
彭水县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实践探索
绿阴满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