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手送管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2014-03-05

军事护理 2014年17期
关键词:管法单手儿科

(解放军第97医院 儿科,江苏 徐州221004)

外周浅静脉留置套管因减少了患者接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利于治疗和护理,在儿科输液中已得到普遍应用。如何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及工作效率,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重点[1-2]。我科于2012年9月开展浅静脉穿刺置管单手送管法,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862例,其中男465例、女397例,年龄0~6岁。纳入标准:患儿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家属愿意配合;排除标准:病重、病危患儿。疾病构成:上呼吸道感染86例(高热惊厥62例),喉支气管炎117例,毛细支气管炎51例,支气管肺炎195例,癫痫5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37例,病毒性脑炎124例,腹泻病(轻度脱水)73例,新生儿黄疽1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2例,男237例、女195例,平均年龄(2.9±0.63)岁;观察组430例,男228例、女202例,平均年龄(2.8±0.7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穿刺材料均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24G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者由2名(A、B)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职静脉输液护士担任。

1.2.1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单手送管法,由A护士于单日实施,B护士于双日实施。操作方法:取出留置针,旋紧肝素帽,连接输液器头皮针,排尽空气,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松动时避免上下拉动,以免损伤导管,使套管在上,针翼在下;取下针尖保护套,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拇指在上、示指在下,捏住导管座和针翼部分,以30°~45°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与静脉平行再进2mm;左手固定穿刺部位不动,继续绷紧皮肤,右手拇指、示指指腹置于Y型柄处,固定好Y型软管座,右手中指放在针芯柄处,用中指的力量退出少许针芯(约0.5cm),拇指和示指持Y型柄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用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Y型软管座,右手将针芯全部取出,即边退针芯边置入导管;最后用敷贴固定,标明留置时间[3]。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双手送管法,由A护士于双日实施,B护士于单日实施。基本操作同观察组,但穿刺见回血后,右手固定针芯柄,左手持Y型柄将导管送入血管内,右手退出针芯。

1.3 评价指标 (1)一次穿刺成功率:以静脉置管后输液通畅、局部无肿胀为穿刺成功,反之为失败;(2)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期间要求留置针无渗漏、穿刺部位皮肤无红肿;(3)患儿亲属满意度:自行设计《患儿亲属满意度调查表》,设置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由科室另外2名护士请患儿家属针对此次穿刺操作进行满意度调查;(4)穿刺者满意度:每日收集穿刺者的反馈意见,以自我是否满意此穿刺方法为选择项;(5)穿刺时需助手配合率:即操作过程中除穿刺者外需助手配合的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效果比较 从表1可见,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穿刺效果比较

2.2 两组穿刺者反馈情况 从表2可见,观察组穿刺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需助手配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穿刺者反馈情况[n(%)]

3 讨论

静脉输液已成为儿科患者治疗、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留置针由于具有对血管刺激小、便于输液时肢体活动、减少长期输液穿刺次数、降低患者的痛苦和恐惧等优点,已在儿科广泛应用。但儿科护理由于工作量大、技术要求较高及患儿群体的特殊性等特点,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4-5]。大多数患儿不能用言语表达情感,其家属作为患儿的代言人,直接影响着医患和谐程度及治疗效果。患儿亲属除了希望患儿早日康复外,更希望护士有过硬的技术。文献[6]报道,对静脉输液等有创治疗存在较大的恐惧和忧虑是患儿家长的重要心理问题之一。小儿静脉管径细,部位局限,加上患儿烦躁、哭闹、合作依从性差及来自患儿家长的压力等,影响了穿刺成功率。调查[7]结果表明,有近半家长对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表示难以接受,有80%以上的家长对静脉穿刺两次不成功表现为难以接受,这成为引起护患纠纷的主要隐患。

目前临床普遍采用双手送管法进行留置针穿刺置管,常需两人合作完成,由助手协助固定穿刺部位,操作者在穿刺见回血后松开固定皮肤的左手来完成送管动作。因协助者无法感知穿刺者在穿刺过程中的进针力度、角度及方法,且换手过程影响皮肤的松紧度及血管活动度,造成血管位置改变,容易导致针头刺破血管,造成送管困难或失败。我们尝试采用单手送管法,操作者左手保持姿势不变,始终固定穿刺部位和皮肤,只需右手单手送管,使固定部位皮肤的松紧度、血管位置均不变,操作连续,无脱节现象,且操作者双手的协调配合度高,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送管易成功。结果显示,观察组单手送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大提高了患儿亲属的满意度;另一方面,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使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增强,穿刺者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同时,单手送管技术可由穿刺者单独完成,无需配合(穿刺时需助手配合率远低于双手送管法),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护士可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患儿,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更好地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此外,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增加,减少了因穿刺失败造成的浪费,降低了医疗成本。

综上所述,在行小儿留置针穿刺置管时采用单手送管技术,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儿亲属满意度,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适宜在儿科推广应用。

[1]王彦利.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管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学,2011,16(27):258-259.

[2]潘燕萍,伊琦.三种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在老年患者应用中的体会[J].健康必读,2011,8(8):186-186.

[3]曹红莲,夏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送管方法的改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B):34-34.

[4]傅金秀.影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100-101.

[5]袁国芳.探讨避免儿科护患纠纷的方法和沟通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10):73-74.

[6]彭燕丽,麦雪霞,黎娟.儿科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3):381-382.

[7]刘松霞.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29-230.

猜你喜欢

管法单手儿科
MPN法检验大肠菌群的实验分析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案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单手采药器
圆梦儿科大联合
能解放双手的雨伞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Seldinger置管法腹腔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于微根管法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直径分布、空间变异与取样数量估计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