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

2014-03-03黄成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内囊丘脑基底节

黄成富

(云南省永胜县人民医院,云南丽江674200)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

黄成富

(云南省永胜县人民医院,云南丽江674200)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与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单发病灶30例,病灶尺寸0.5×1.1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椭圆影,CT值在19-26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多发病灶20例,病灶尺寸0.5-1.0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影,CT值在21-27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混合病灶10例,呈圆形与梭形,CT值在20-25HU之间,占位效应不清晰。病灶分布如下:35例患者位于基底节,15例位于顶叶、颞叶、额叶,6例位于丘脑,4例位于脑干。结论 CT影像是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诊断方式,不仅能够缩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时间,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很高的诊断率,成为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首选选择。但是受到患者发病时间的和病灶大小的影响,因此如果医院条件允许的话,患者还可以使用MRI辅助检查,以尽早治疗。

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特点

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是腔隙性脑梗塞[1],多发于老年群体,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医疗设备与技术不断更新,CT技术发展尤为迅速,被应用到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中,能够发现位于患者额叶、脑干以及基底节区域的直径较小(<20mm)[2]的病灶,保证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提高了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 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与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通过CT影像完成对患者颅脑的扫描,其中32例男,28例女,患者年龄段是48-88岁,平均年龄是63.4岁。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均伴有高血压,其中1例患者合并肺心病,2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走路不稳、恶心、巴彬氏征、头晕、肢体肌力减弱以及肢体麻木[3]等。

1.2 方 法

我院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过程中,使用的是飞利浦Brillince16排CT,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头颅扫描是从颅底听眶上线线至颅顶,层厚6mm[4],随后对CT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对患者的脑干、基底节、内囊以及丘脑等的情况进行观察。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头颅在平扫中呈现阴性,则医护人员需要安排患者在1-2d内进行复查,以找出病因。

2 结果

对我院临床科室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单发病灶35例,病灶尺寸0.5×1.1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椭圆影,CT值在19-26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多发病灶25例,病灶尺寸0.5-1.0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影,CT值在21-27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如下:35例患者位于基底节,15例位于顶叶、颞叶、额叶,6例位于丘脑,4例位于脑干。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最早是在1965年Eisher[5]提出,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一般情况下,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变区域较小,且病变区域的组织出现缺氧、缺血、代谢紊乱的现象,且酶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组织中Na+的浓度急剧增加,导致患者出现细胞毒性水肿。CT影像资料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位置的密度正常部位相比较低,且患者进行CT影像检查时的病程不等,患者在CT影像中的病灶不明显,因此对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检出率不一致,但CT在腔隙性脑梗塞病发在24h以上的患者的诊断中应用,病灶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诊断率,能够缩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时间。而MRI则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能够清晰的反映患者的脑白质与灰质,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脑中存在的间质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中更具有优势,但是花费较高,因此在临床中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腔隙性脑梗塞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普遍认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的直接原因,有的文献报道中指出,由高血压导致的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占腔隙性脑梗塞总数的47-78%。其中动脉硬化也是较为普遍的病因,糖尿病患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脑血栓、血管狭窄以及脑动脉炎等,从而大大增加糖尿病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率。还有极少部分的患者是由多发性硬化、脑囊虫、小脓肿以及胶质瘤等引发的[6]。隋邦森等的文献报道指出,CT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阳性率在49-92%之间。而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变血管多位于患者脑深处,血管直径在100-400μm,在患者尾状核、丘脑、壳核、放射冠、内囊以及脑桥基底部等位置较为多见。通常情况下,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范围在2-12mm之间,如果患者的坏死组织或者是软化组织出现移除或者是被吞噬现象时,就会在此处逐渐形成一个囊腔,而CT影像中就会显示为脑脊液样密度。

腔隙性脑梗塞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到脑梗塞总数的25%左右,而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患者的病灶位置。一般,腔隙性脑梗塞根据临床症状分成21种综合征,以下几种较为多发∶①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位于膝部、内囊前肢以及桥脑基底部等位置,患者容易出现手笨拙综合征或者是构音障碍;②如果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病灶位于对侧内囊位置,患者会出现失调或者是偏瘫的症状;③如果患者的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以及脑干等位置,患者容易出现纯运动性卒中;④如果患者的病灶位于对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位置,患者容易出现纯感觉性卒中[7]。

腔隙性脑梗塞多位于大脑深部细且长的供血区域,少数位于冠状放射脑室管膜下区,从解剖看发生于豆纹动脉、丘脑穿支动脉,基底动脉旁中央支等穿通支。CT影像多表现位于基底节区、内囊区、丘脑区、脑干区等位置。病灶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多发,病灶多表现呈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直径在100-400μm不等,无占位效应。如病灶小于5mm,CT则不易发现,应作MRI进一步检查诊断才有价值。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 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与特点进行分析。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单发病灶35例,病灶分布如下:35例患者位于基底节,15例位于顶叶、颞叶、额叶,6例位于丘脑,4例位于脑干。

综上所述,CT影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较为普遍的诊断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诊断率,而且能够较快的为患者提供诊断依据,且检查费用经济,CT是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首选选择。但是腔隙性脑梗塞因受发病时间和病灶大小的影响,患者临床症状典型,而CT影响表现阴性时,应于发病后2-3天复查、或者可以使用MRI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资料支持。

[1] 黄宜琨.CT诊断脑梗塞的进展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2009,02 (03):213-216.

[2] 张舒岩,黄艳智,杨立彬,张舒石.婴幼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14(27):3907-3907.

[3] 刘晓东,姚孝平,谢文霞,吴晓红,周美红.新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比较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01(02):241-242.

[4] 李爱银,李亚林,庞涛,于洪存,王新怡.SWAN序列检测点状短T_2信号在老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05(09):613-617.

[5] 张宏卫.MRI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1(21):55-56.

[6] 张慧,闫咏梅.糖尿病性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及CT特点的对比观察[J].陕西中医,2008,01(02):174-176.

[7] 卢冬梅,杨天舒.腔隙性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08,08(16):29-30.

黄成富,1961年生,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影像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内囊丘脑基底节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健康成人丘脑体积的磁共振研究*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