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艺术的时代定位与文化内涵
——以方明的诵读创作为例

2014-03-0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方明创作时代

■ 刘 卓

诵读艺术的时代定位与文化内涵
——以方明的诵读创作为例

■ 刘 卓

当前,数字媒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多渠道传播形态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标志性特征,使得以往诵读现场的共时性和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的定时性都被打破。作为“口耳之学”的诵读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科技不但为诵读提供了多元化的渲染手段,借助光、影、音效来增强诵读的感染力,同时也提供了开放的传播平台,使专业和业余的诵读者都可分享自己的诵读创作,这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欣喜。网络的快捷和便利使诵读作品总量大大提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其整体水平有所降低,停留在自发的、即兴水准的诵读作品很多,经得住考验和推敲的佳作越来越少,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格调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诵读艺术的时代定位与文化内涵显得格外重要。

一、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底蕴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着人类的发展。诵读艺术能够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其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诵读艺术水准的高下,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在于吐字发声和表达技巧,更在于创作者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够通过诵读技巧将这种文化的气质和风采展现出来。

在新媒体时代,诵读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传诵中华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因此,诵读者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底蕴,才能有效地发挥传播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诵读是对文字作品的传播。在对文字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需要恰当确切地运用情、声、气的结合,将作品中的内容和精神实质通过动听的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给听众,使其在了解作品的同时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得到美的享受。因此,诵读者要吸收民族性的精华,古为今用,注意选择体现传统文化之美、宣扬传统文化的佳作。从理解文字作品的角度看,需要考虑到如何益于听众的理解和把握、如何突出作品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吸引听众,进而启发听众,将文字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局性构思,进而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表达做好准备。

以我国著名的朗诵艺术家方明的诵读作品《岳阳楼记》为例,方明特别注意整体把握,表达创作中不仅注意语言的音韵美,还十分注意语言的逻辑美。在起篇第一段的表达中,方明与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诵读时注意运用了吟诵中的平仄关系,例如“庆历(仄声)四年(平声)~春(平声)~,滕子京(平声)~谪守(仄声)巴陵(平声)~郡(仄声)”,表达时他把平声拉长,令仄声短促,使得简短的背景介绍也变得起伏跌荡,味道醇厚。对应每句话中的具体形象,他都会运用想象的手法结合具体感受把握住语言的意境。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湖”字对比前面的表达,音高变低,音长加长,音强减弱,音色转润,使得湖景立现眼前、活灵活现。此外,他通过说理的逻辑把文章分段,并就此逻辑链条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朗诵中追求形象性的同时,更给人以理性的启迪,表达的意境中有景、有情,更有思考的凝重。针对三、四两个自然段的对比,方明用大幅度起落开合的表达将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配合时而低沉时而澎湃的内在情感的涌动,给人以波澜壮阔、腾挪跌宕的语感冲击。

方明的表达之所以如此具有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方明自幼喜爱读书,对于古文的理解更是深入透彻,早在主持《阅读与欣赏》节目期间就专门学习了古文的韵脚和平仄的运用,精心钻研了很多古文的写作背景及其精神实质。他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内蕴有机地融合到作品诵读创作之中。全篇平仄起伏处理得字字入耳,重音也颇有考究,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不”字的重音处理使得表达态度十分鲜明,切中题旨,铺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深入人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突出“先”与“后”的对比,字字千钧的力度感透现出了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方明以深厚的语言功底把语言的轻重缓急、虚实强弱、长短高低这些元素都贴切地运用到了诵读创作之中,进而汉语错落有致的美感也就跟着表现了出来。所谓“错落”,就是表达要有变化,所谓“有致”,就是表达要有规则、合乎情理。方明的语言表达是运动变化的,同时又是符合逻辑规范的,因而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汉语的韵律美,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听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二、以传播经典体现时代精神

经典作品是一代代炎黄子孙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根基。无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现当代经典、红色经典,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四大名著到现代文学史上的篇篇力作,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到“为了免除下一辈的苦难,我愿把这牢底坐穿”,远至孔子的“天下大同”理想,近至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都贯穿着不朽的民族之魂的力量,折射出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可以照亮东方文化的精神世界。诵读是时代的艺术,有声语言既要体现文字作品的主旨,也要体现诵读环境下的时代精神。当下致力于实现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诵读不但要传播古代经典作品,同时也应该紧密联系当下的时代背景,传播新人、新事、新思想和新风尚,围绕“中国梦”的主题传播经典,体现时代精神。经典诵读不仅带我们走近了唐宋名篇,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向全世界传播了《论语》《道德经》和《孝经》等中华经典,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全球。

文字作品是历史的、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背景和写作背景,诵读者需在了解掌握历史背景与写作背景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诵读背景,联系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进行创作。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人们的实践活动,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对诵读风格和特点的形成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不仅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诵读者的相同之处,还体现在不同时期同一诵读者的不同之处。

回首方明50余年的播音创作历程:从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开始,历经文革、改革开放、新世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他的诵读,继承了齐越、夏青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之长,结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在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创新和发展,充分展现出了汉语之美。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他的诵读艺术作品与先贤智者对话,从而感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铁人王进喜的顽强与执着,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不畏辛劳,张子祥的无私奉献,孔繁森的敬业爱民……方明以他极富魅力的声音在听众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又一个时代形象,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时代精神。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转播到今天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演出,作为建国60年广播电视系统最具影响力的六十人之一,方明一直在通过诵读经典传播中国文化精神。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经年累月的发展和积累而来的既奔腾激越又委婉细腻,既洒脱飘逸又沉郁顿挫的诵读语言表达样态。他一直在用声音记录着历史,以传播经典奏响着每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以真诚质朴体现艺术境界

道家有云:返朴归真。可见,朴与真乃是本源。同样,真诚与质朴也是艺术创作的高境界。诵读要达到这一境界,创作者就必须追问内心,流露真实情感,摒除过度修饰和矫揉造作。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上,中国传媒大学2010级播音本科班的刘杨同学诵读的《父母之河》从全国95所高校的430个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最高奖项“齐越奖”,正是得益于其对“返璞归真”精神的把握。当前,在诵读中借助强烈的声光电以及服饰、道具、视频等元素的配合,很容易渲染舞台气氛,刺激视觉观感和增强舞台感染力,但却容易喧宾夺主,使诵读者热衷于角色扮演,从而消弱了对语言功力本身的锤炼,分散了对表达内容本身的关注,这是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不良倾向。

诵读艺术创作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一样,对于技术、技巧的掌握是通往更高水准的必由之路,熟而生巧,至巧而拙,大巧不工,终达化境。而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对技巧的执着之中,有口无心,难以更进一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过于强调技术、技巧而忽略了与内容本身的融合。高水平的诵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它不是一个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它涉及到文字、视觉、思维、情感、气息、声音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结和融合,在联结融合中强调技巧。但是,诵读并不主张“技巧至上”,反对任何纯粹的形式主义表达。形式必须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一定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过于强调形式必然弄巧成拙,只有将内容和形式完美恰切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会实现诵读的真正价值,到达诵读艺术的高境界。

以方明近年的诵读作品《对衰老的回答》为例。方明在其古稀之年,将这首深沉厚重、充满人生况味的哲理诗处理得举重若轻。表达中既有促膝交谈的亲切,也有直抒胸臆的畅快。真诚中可体味感悟,朴素中可蕴育哲理。这种真实、质朴的风格使任何添加灯光、配乐等辅助元素的做法都显得画蛇添足。这种功力自然与方明的多年创作经验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也是浸淫诵读艺术一生才能达到的境界。“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苏轼所描述的从形式手法的丰赡华美回归到思想内容的自然流露的文学心境历程,也正是我们所应该最终追求的诵读境界。

在新媒体时代,把握诵读定位与文化内涵,对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语言文字承载的诵读创作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底蕴,以传播经典体现时代精神,以真诚质朴体现艺术境界,从而承载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家不断回望历史,感悟文化,远离浅薄,走向厚重,远离潦草,走向精致。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 立】

猜你喜欢

方明创作时代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in two-dimensional turbulent Rayleigh–B´enard convection
左右为难
《一墙之隔》创作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