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间里放洋葱能防流感吗?

2014-03-03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阮光锋

饮食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流言流感病毒霉菌

◎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 阮光锋

房间里放洋葱能防流感吗?

◎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 阮光锋

马年春季,多地相继出现H7N9流感病例,让人们对流感的担忧又多了一些。最近,网上有说法称,放置一颗沒有剥皮的洋葱在房间里可以吸收并杀死流感病毒,称在一次大流感中有一家人将洋葱放在房间里而全家人幸免,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洋葱表面有流感病毒,就认为洋葱可以吸收流感病毒;把洋葱的两头切掉,插在叉子上,然后把叉子放在花瓶里,晚上放在病患身旁,第二天洋葱变黑了就是吸收杀死流感病毒的表现。这些流言可信吗?

洋葱真的能预防流感吗?

洋葱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蔬菜,的确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洋葱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洋葱中的含硫化合物具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作用。除了硫化物以外,一些抗真菌蛋白和多肽类物质也从洋葱中分离出来了。洋葱的提取物对一些霉菌、真菌等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另外,洋葱中的某些槲皮素氧化物对幽门螺杆菌和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

由于有杀菌抑菌作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又将洋葱提取精油作为药物使用,用来治疗和控制传染病。但是,临床上并没有预防、治疗流感的研究。另外,流感病毒是一种病毒,并不是真菌和细菌,现在也并没有洋葱能杀死病毒的相关证据。

洋葱变黑是因为吸收了病毒?

流言中提到,如果把洋葱两头切掉放到第二天会变黑,就是吸收杀死流感病毒。这个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对于不了解食品化学反应的人们来说也非常有杀伤力。其实,洋葱两头切掉放着会变黑,并不是因为流感病毒或者病菌,而是一种最常见的食品化学反应——酶促褐变。

果蔬薯类中天生存在一类“酚氧化酶”,同时也富含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这两样东西如果碰到一起,再加上氧气,就会发生“酶促褐变”反应,结果是从无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的物质,而且随着氧化,颜色从红变褐,从褐变黑。这就是“酶促褐变”。很多食材都会发生“酶促褐变”,凡是蔬菜水果和薯类加工品,几乎不可避免都要面临这个“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我们买的梨、苹果等水果碰一下之后就变褐,土豆、山药等切开之后很快变褐,都是“酶促褐变”造成的。虽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但看起来总是让人别扭。这个麻烦困扰着许多人,毕竟变色会让食用者的感受变糟。

食物并不会主动吸收病毒

其实,食物并不会主动吸收病毒或者细菌。相反,食物并不希望细菌侵袭,因为细菌侵袭大都会加快食物腐败。有些食物因为富含营养物质,会比较有利于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变质,如馒头发霉,就是因为能量物质丰富、水分丰富,利于霉菌生长,才会发霉。当然这也有个前提是:所放的环境里有霉菌。如果你将馒头放在无菌环境里,馒头也是不可能发霉的。

流言中在洋葱表面观察到了流感病毒,只能说明这个房间里存在流感病毒,并不是它吸收了病毒。洋葱表面是否会有流感病毒,还是要看它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流感病毒,如果没有,根本就不会看到流感病毒。

所以,别相信房间里放个洋葱能防流感,预防H7N9还是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少吃活禽,吃禽肉要尽量烹调熟透。如果你放个没剥皮的洋葱在房间里只能让它干枯变质,而放个剥了皮的洋葱在房间里,气味可能并不好,还可能让你泪流不止。

责任编辑/邹佳璇

猜你喜欢

流言流感病毒霉菌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NL R表达对比分析
流感病毒为何肆虐冬春
新研究有助于开发流感广谱疫苗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流言
用理智的剑,斩断流言
为何要如此重视H7N9型禽流感
早期霉变纸币霉菌分离与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