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比较研究

2014-03-01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部属认同度观测点

赵 军

(三峡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2)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自2006年改革正式启动以来,经过七年的改革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经全面覆盖部属高校,并逐渐在地方高校进行试点和推广。如果以2009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据①,那么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历程也已将近四年。因此,无论基于部属高校还是基于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事实上已经经历了至少一个培养学程的检验。这也就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或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学术界关于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也已经产生了丰富的成果。从这些成果来看,研究呈现出两大分野,即部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就前者而言,要么多表现为基于某高校改革案例进行的经验性归纳,要么多表现为对改革现状和一般性问题进行的笼统性反思。[1]这些研究整体上对部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持肯定判断,但也指出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代表性的文献,如吴晓求等人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培养机制改革案例,提出了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理念、调动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改革的长效机制等建议[2]。就后者而言,研究多强调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难和不足,以及地方高校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的对策,而很少有对改革成效的研究。代表性的文献,如常军胜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该文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并从改革的物质基础、路径选择、现实切入点和根本出路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总的来看,虽然目前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首先,目前研究多为基于个案和问题的思辨式研究,而基于大样本的实证式调查还十分欠缺。其次,研究多为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分野式研究,而两者的比较研究还鲜见其踪。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法,并基于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比较维度,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化提供可能的路径参考。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概况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在教育部推动下,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体的改革。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是培养单位人格化的呈现。他们既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见证人,更是改革的利益相关和直接参与者。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对于改革的认知,能够更真切地反映改革的基本状态,并影响甚至决定改革的基本走向。因此,本研究基于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较维度,以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改革认知为切入点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剖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

为此,本研究围绕改革内容、改革措施、改革成效、改革问题等维度编制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认知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了期望评语量表式标准和里克特5级正向计分方式,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对各问题的认知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不认同或不满意(记1分)、比较不认同或比较不满意(记2分)、一般(记3分)、比较认同或比较满意(记4分)、认同或满意(记5分)。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我们以该问卷为调查工具,在陕西、湖北两省同时选取已经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各一所,并以不记名和随机方式向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发放问卷800份(平均每所高校200份),回收问卷748份,其中有效问卷695份,问卷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有效问卷中,来自部属高校的样本数为354份,占全部样本的50.9%;来自地方高校的样本数为341份,占全部样本数的49.1%。另对调查对象的身份类别与学校类型进行交叉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学校类型与样本身份类别交叉联表

三、数据处理与比较分析

基于研究采用的是期望评语量表式问卷和里克特5级正向计分方式,为便于理解,本研究将主要采用均值的方式进行数据比较处理。我们将均值处于1~2分,记为不认同/不满意;处于2~3分,记为比较不认同/比较不满意;处于3~4分,记为比较认同/比较满意;处于4~5分,记为认同/满意。

1.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关于改革内容的认同度比较

依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实践的焦点内容,本研究就改革内容设置了六个观测点,并以关于改革内容的应然性理解为提问方式,来判断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内容认同度的差异。

图1 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改革内容的认同度比较

(1)认知的共性。如图1所示,根据前文关于均值含意的设定,无论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其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对“改革就是要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提升科研能力”、“改革就是要优化和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资助制和导师责任制”都呈认同状态,对“改革就是要增加导师的招生权限”则呈比较认同状态,对“改革是要将导师招生指标与科研经费挂钩”、“改革就是要全面推行收费制”则呈比较不认同状态。而且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这几个观测点认同度排序上,也呈现出一致性,其中关于“改革就是要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提升科研能力”认同度最高,关于“改革就是要全面推行收费制”认同度最低。

(2)认知的殊性。为了比较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两组平均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我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深度分析。如表2所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除了“改革就是要全面推行收费制”这一观测点外,所有观测点都符合方差齐性,因此这些观测点的显著性检验均采用“假设方差相等”行结论,由于这些观测点双尾显著性概率(sig.)均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即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在这五个观测点的认知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关于“改革就是在全面推行收费制”这一观测点,采用“假设方差不相等”行结论,其双尾显著性概率(sig.)为0.040,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即我们可以认为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该观测点的认同度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图1,部属高校的均值为2.46,地方高校的均值为2.27。所以尽管两类高校对该观测点均呈现“比较不认同”状态,但相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部属高校的认同度要明显高于地方高校。

表2 高校类型对改革内容认同度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2.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关于改革措施的认同度比较

尽管目前各高校改革措施的具体方法可能不尽相同,但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导师制、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等是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3]。本研究围绕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选取了五个观测点(见图2),重点考察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在高校培养机制改革措施的认同度。

(1)认知的共性

图2 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改革措施的认同度比较

图2呈现了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改革措施的认同度。就两者共性来看,无论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导师制改革能够提升导师的指导力”、“导师资助制能够提升导师的责任心”以及“招生制改革能够保障优质生源”四个观测点上均持比较认同态度,而在“全面收费制度的推行能够推进研究生教育公平”观测点上,则持比较不认同态度。

(2)认知的殊性

根据均值大小比较,图2也反映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在奖学金制、导师制、导师资助制、招生制四个观测点上,其认同度均高于部属高校;而在全面收费制上,则低于地方高校。为进一步判断这种大小比较的实际意义,同上我们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在“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导师资助制能够提升导师的指导责任心、导师制改革能够提升导师的指导力”这三个观测点上,其双尾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对这三项措施的认同度要显著高于部属高校。

表3 高校类型对改革措施认同度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3.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关于改革成效的满意度比较

改革成效是检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能否真实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本研究以满意度评价为依据,将改革成效的总体评价和培养质量的多维评价相结合,以剖析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改革成效认知的异同。

(1)认知的共性

如图3所示,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改革成效的总体满意度均处于比较不满意状态,其均值分别为2.97、2.98;而关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程度”、“微观环境的运行质量”、“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均呈比较满意状态,其均值都处在3~4分。这说明无论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其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的总体评价都是不尽如人意的,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则还是比较肯定的。

(2)认知的殊性

图3 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改革成效的满意度比较

为进一步判断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改革成效认知的差异性,同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4所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关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观测点上,其双尾显著性概率为0.000,因此可以认为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该观测点的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图3,地方高校满意度为3.36,而部属高校的满意度为3.07。据此可以推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师生关系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部属高校。

表4 高校类型对改革成效满意度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4.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关于改革问题的认同度比较

目前学术界关于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培养机制改革的分野式研究,已经就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说明。本研究根据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并结合当前的改革实践,将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设置了十一个观测点(见图4)。

图4 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改革问题认同度比较

(1)认知的共性

如图4所示,在十一个观测点中,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改革模仿多创新少”、“改革缺少教师的参与”、“改革缺少科学的顶层设计”、“改革不能兼顾学科专业的差异性”以及“改革不能兼顾培养类型的差异性”五项观测点上,其均值都处在4~5分,因此可以认为两类高校关于这五个观测点都持认同态度。同时,在“改革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改革缺少国家政策的具体引导”两个观测点上,其均值都处在3~4分,也因此,可以推断两类高校关于这两个观测点都持比较认同态度。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无论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这十一个观测点中,关于问题认同度最高的都为“改革模仿多创新少”,这也说明了两类高校关于该问题的突出性程度。

(2)认知的殊性

根据图4的均值比较,在“改革缺少学生的参与”观测点上,地方高校持比较认同态度,而部属高校持认同态度。在“改革缺少经费的支持”观测点上,地方高校持认同态度,且其认同度在十一个观测点中排第二位,而部属高校则持比较认同态度,且其认同度在十一个观测点中排第八位。这说明相对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经费困难更为突出。在“改革缺少对导师制的科学规范”和“改革缺少来自学校整体制度环境的支持”观测点上,地方高校持认同态度,而部属高校则持比较认同态度。为进一步判断两者的差异性,我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关于“改革缺少来自学校整体制度环境的支持”、“改革缺少国家政策的具体引导”、“改革缺少经费的支持”、“改革模仿多创新少”四个观测点,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其双尾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3、0.033、0.000、0.000。因此结合前文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地方高校关于这四个问题的认同度显著高于部属高校。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相对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培养机制改革问题的特殊性所在。

表5 高校类型对改革问题认同度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施动者和参与者,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改革认知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人格化特征的具体呈现。通过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改革认知的比较,能够进一步管窥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状态。

1.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改革的核心理念上呈现出共通性和务实性;在全面推行收费制问题上,普遍表现出比较不认同状态,且部属高校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地方高校。之所以出现上述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地方高校担心实施全面收费制会对其研究生招生带来压力有关。因为相对于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在优质生源争取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校往往通过减免学费、提供高额奖学金等方式来吸引考生报名,而一旦推行全面收费制,则这些方式的实施阻力可能会增大,其效果也可能会降低。

2.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奖学金制、导师制、招生制、导师资助制等领域的改革,得到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初步认同,但在研究生奖学金制、导师制、导师资助制改革领域,地方高校的认同度显著高于部属高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在对全面收费制提升教育公平问题上,都持保留态度。地方高校之所以在上述个别改革领域认同度高于部属高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部属高校改革绩效还存在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地方高校关于此领域改革的相对滞后有关。相对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制度改革和创新,尤其在一些核心制度的供给和创新上,滞后性更加明显。因此,地方高校关于这些核心制度的改革更为迫切,而改革一旦启动,其改革绩效的提升也就更为明显。

3.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关于培养机制改革成效的评价均持比较不满意状态,而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等则均呈比较满意状态;同时在师生关系评价方面,地方高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部属高校。首先,培养机制改革成效评价与培养质量评价的不匹配,说明了培养机制改革成效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反映出改革成效评价的多维性,研究生培养质量只是改革成效的一个表征。其次,尽管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师生关系评价上都持比较满意态度,但地方高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部属高校。该调查结果值得部属高校给予高度关注。因为师生关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4]。相较于地方高校而言,部属高校的师生关系优化可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4.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还普遍存在改革模仿多创新少、改革顶层设计不够科学,不能兼顾学科专业和学位类型的差异性,不能有效吸纳教师的意见等问题。同时,相对于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在“改革模仿多创新少”、“改革缺少经费的支持”、“改革缺少来自学校整体制度环境的支持”以及“改革缺少国家政策的具体引导”等方面,问题更加显著和突出。而导致地方高校问题更加突出的原因是多重的。譬如基于改革先试点后推广模式,部属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地方高校改革模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由;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属高校,改革经费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如国家关于地方高校改革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力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地方高校内部改革配套的跟进等。

五、理论思考与对策建议

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生力军。如果没有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齐步共进,则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只能是跛足提升。从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基本动态来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反思改革模式、拓宽改革内容、优化改革设计、突出改革殊性。

1.反思改革模式,鼓励和激励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自主创新

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总体上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思路,即先试点后推广。这种模式既有其优点,但也存在先天性不足,主要是改革强调经验的推广和复制。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在部属高校进行试点并推广的,改革之初,地方高校并没有被纳入到试点范畴之中,更没有考虑到地方高校的特殊性。直到2009年,教育部才鼓励地方高校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正是基于这样的改革模式,无论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普遍存在改革模仿多创新少的问题,且是认同度最高的问题,而在该问题上,地方高校又显著高于部属高校。因此,要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就必须反思这种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模式。从2006年改革启动至今,七年的改革实践已经为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源,传统的改革模式,其改革红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即改革已经到了全面铺开和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阶段。因此,推动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并鼓励和激励各单位的自主创新,促进改革的多样化发展,应当是今后改革推动的首选模式。

2.拓宽改革内容,推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要提升培养机制改革成效,就必须拓宽改革内容,要将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纳入改革内容之中。目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改革的核心理念理解,已经体现出具体和务实的特征,譬如非常注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落实。这是积极的一面,说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已经将培养机制改革视作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但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提升,离不开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培养机制改革的可持续推进,既要保证质量也要注重效益。因此,要真正提升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关于培养机制改革成效的满意度,无论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既要坚持务实的改革理念,更要注重改革的集成性特征,努力推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郭新立同志将研究生培养机制重点改革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结构调整、模式改革、创新制度、支持保障。[5]

3.优化改革设计,注重改革主体的多元诉求并避免改革的一刀切

改革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研究表明,目前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都普遍认同改革还存在顶层设计科学性不够的问题。基于前文分析,优化改革设计,必须要推进改革方式的革新。一是要注重改革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积极吸纳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尤其是教师的意见。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教师则是改革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6]同时积极吸纳研究生的意见,对于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导师资助制、全面收费制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改革要避免一刀切。研究表明,目前改革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往往都与改革的一刀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改革不能兼顾学科专业和培养类型的差异性等。这就要求必须对改革进行分类设计,注意学科、专业以及学术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差异性等,不搞一刀切。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改革措施本身的不合理,而是因为很多改革措施不能无条件地推广到所有学校、所有学科和专业。

4.突出改革殊性,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要不断提升改革的针对性

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在处理好各自面对的共性问题的同时,也因结合自身的殊性,优化改革策略,不断提升改革的针对性。首先,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问题上,由于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将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全面施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因此,对于部属高校而言,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研究生教育收费制的推行做好改革配套工作;但地方高校在做好改革配套工作的同时,可能更要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避免认识分歧可能带来的改革阻力。其次,在奖学金制、导师制、导师资助制等改革领域,部属高校改革绩效的提升还有较大空间,要加大力度向改革要成效,尤其在优化师生关系方面,还要继续做文章,以提高师生关系满意度。而地方高校在这些维度的改革上还需要进行深化和挖潜,以确保改革红利继续得到释放。再次,相对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还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并提升改革重要性认识,为改革深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作为地方高校隶属部门的地方政府,也应积极提供政策激励,为地方高校的改革推进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导。

注释:

① 该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所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进行改革试点”。

[1]赵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个文献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18.

[2]吴晓求,宋东霞,李艳丽,等.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的调研[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6.

[3]赵军,蒲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文本研究——一个内容分析的视角[J].教学研究,2010,(3):20.

[4]张静,刘占德,杨春雷,等.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61.

[5]郝孟佳.教育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前提 [EB/OL].http://edu.people.com.cn/GB/8216/36635/17708253.html,2013-7-12.

[6]姜旭.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教师认知与教师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3.

猜你喜欢

部属认同度观测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单位、部属高校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扎龙湿地芦苇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沉降观测在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沟通的七大金句与禁语
任务分配以“现状+20%”最佳
水泥企业运营水平评估体系观测点的构建与权重系数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