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管理执行不力要酿祸

2014-02-27宋业勇

中国石油企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执行者执行力心态

□ 文/宋业勇

基层管理执行不力要酿祸

□ 文/宋业勇

资宣/图

据相关资料表明:2013年“4· 3”盗窃原油案,某单位3名在册员工利用岗位之便侵占国家原油,锒铛入狱,由企业员工沦为企业罪人。

2013年8月28日,某单位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赴淮安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车辆调度人员居然忘了派车指令,导致交通工具不落实,贻误了参观学习时间。

2013年9月9日,某单位天33-2井当班人员离岗钓鱼,脱岗达2个小时之久。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损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形象的真实事件。这些事件虽然是极少数,虽然只是“偶然”,但是,深刻剖析其根源,无不是执行不力的结果。

执行力是贯彻组织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基层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执行力强弱影响着企业能否健康有效发展,提升基层管理者执行力至关紧要。

一、执行不力的主要表现

1.强调客观,寻找借口。有的基层管理者在执行上级决策时,不能把精力用在想办法、找措施、抓落实上,面对困难不在主观上找原因,只是一味地强调客观因素,本末倒置找借口,常以条件不具备、机会不成熟等理由,敷衍塞责,甚至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执行失真问题。

2.利字当先,唯利是图。少数基层管理者大局意识缺失,存在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思想,个人利益至上,部门利益至上,条块利益至上,局部利益至上。在执行决策时,像瞎子烤火那样,竭力把“温暖”往自己身边扒,以个人或局部的利益作为执行的依据,对有利于自己的就执行,即使条件不具备,创造条件也执行;不利于自己的就拖延推诿,甚至自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3.注重形式,徒有其表。少数基层管理者在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时,仍停留在领导讲话、层层动员、深入领会、总结表彰等习惯定势上,注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走过场的扎扎实实,务虚不务实,重形式不讲实效,执行力度基本上就是一种政治表态;另一种现象是,不能切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有针对性地执行,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执行效果往往体现在洋洋洒洒的官样文章中。

4.定位不准,越俎代庖。少数基层管理者对自身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在位”、“到位”、“补位”、“越位”的本质内涵,处理不好“亲自做”、“协助做”、“督促做”、“指导做”之间的关系,误把越位当敬业,无论是职责内外的事都是一把抓,挫伤了分管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分管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不仅不能推进上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反而给有效执行带来负面影响。

5.组织涣散,敷衍塞责。个别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班子整体不够和谐;有的班子成员怕担责任,怕得罪人,对上应付了事,对下漠不关心,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难题向上交,该坚持的坚持不下去,不敢负责,不敢碰硬,工作随意性大,导致执行不到位。

6.浮皮潦草,马虎了事。少数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满足于“我说了”、“我讲了”、“我通知过了”,说过了就不再过问,忽视跟踪督查,缺乏“一竿子插到底”意识,把“说当作做”,把“做了等同于做好了”,落实的效果如何不清楚、不明白,往往导致执行落空。

7.作风不实,拖沓松散。有的管理者对上级的决策部署理解慢,对新要求新标准接受慢,贻误了执行的最佳时机。还有些管理者责任心淡漠,工作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不作为,不干事,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岗不尽其责,抓工作虎头蛇尾,看似整天忙忙碌碌,事实上该抓的抓不住,该管的管不到,要办的办不了,导致制定政策的初衷与执行政策的结果相背离,工作效能低下。

8.能力不支,勉强凑合。少数管理者虽然有强烈的执行意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但是由于观念僵化、知识老化、能力弱化,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拿不出有效的执行措施和办法,往往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等窘态,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执行不力的原因根源

1.执行主体实力不强。管理者是策略执行最重要的主体。目前,有的企业的管理队伍,面对长期“高枕无忧”的工作岗位、逐年增加的工资收入、日益优越的工作条件、安稳舒适的生活环境,少数管理者滋生了“只求索取,不作耕耘”的安逸思想;固守着“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低劣思维;存在着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的八种心态:唯我独尊的骄横心态、沾沾自喜的自满心态、高高在上的衙门心态、吹嘘自擂的浮夸心态、职责不明的迷茫心态、功成名就的无为心态、得过且过的交差心态、随遇而安的逐流心态。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质量越来越跟不上企业变化发展的步伐,甚至越行越远。这种现象虽然是少数,但却影响着执行的整体效果。

2.规章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影响执行力的前提因素在于制度本身的科学与否。从现行的制度来看,有的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一是制度缺乏合理性。内容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规定的有些行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使制度的执行失去了实践基础。有些目标定得过高,制度执行容易受到现实条件和资源的制约。二是制度缺乏明晰性。要求模糊不清、内容混乱、工作主体的职权责任与任务期限界定不科学,给执行者在对政策目标和内容的理解上带来困难。三是制度缺乏协调性。新旧制度缺乏连续性,或者是政出多门,造成规章制度间相互矛盾。四是制度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因人事或岗位的调整变化,往往出现人存政举、人走政息、政策多变、朝令夕改,规章制度缺乏基本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执行环节存在偏差。执行环节中的任何失误或不周都会影响制度的正确执行。现实中,执行环节上的“偏差”经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的缺陷。进行宣传以取得执行者对制度的支持是顺利实施制度的重要保证。在执行中,有的人不重视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执行。二是组织不力,缺乏协调。制定下发制度的部门软弱无力,所下命令没有权威性,导致不执行或消极执行;制度执行的牵头部门,缺乏协调能力,不能协调好相关部门、相关执行人员,不能发挥执行者的整体作用,降低执行的整体效应。三是评估机制欠缺。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往往用定性结论取代定量结论,评估结果难以作为制度执行的考核依据,导致干好干坏基本一样,甚至还会出现“干的不如不干的”局面。

4.执行资源匮乏。制度执行所需的资源是否充分具备,是政策执行是否顺畅的关键。现实中,一是政策资源匮乏。有些单位或部门制度贯彻不到位,落实不彻底;有的在宣传政策时“缺斤少两”,马虎应付,或发个文件,或召集个会议,就算完成任务,流于形式,浮在表面。二是人力资源匮乏。优秀执行者缺乏,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缺乏相关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缺乏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很难有条不紊地推行制度实施。三是资金资源匮乏。缺乏必需的活动经费,影响了制度的落实成效。四是信息资源匮乏。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执行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无法对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执行盲目性大,往往出现执行盲区或盲点。

三、提升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1.执行措施要接“地气”,突出群众基础。任何一项制度措施出台,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民主后集中,以及充分酝酿、科学论证的基本原则。以求制度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操作空间。即使是贯彻执行上级大政方针、指示决策,也要善于把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制定措施,才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2.执行机制要明确重点,突出“一把手”效应。“执行没有借口”、“下级服从上级”是每个员工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执行效果最主要取决于领导层尤其是“一把手”。单位或部门“一把手”负有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执行力是否最终落到实处。要建立“一把手”执行力责任制、督查制、追究制、奖惩制等制约机制,使执行力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3.岗位交流要常态化,突出适时适度。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长期从事某个岗位,容易产生疲劳、疲倦、疲惫行为。有些制度的执行,往往在末端被不思进取、精神萎靡、朝气不足的不良状态所左右。消除执行者疲劳、疲倦、疲惫行为,做到政通人和,需要进一步完善岗位交流机制,适当适度,有计划地在部门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基层与基层之间进行岗位交流,打破部门终身制,岗位终身制。

4.规章制度要合理科学,突出刚性特征。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制定制度要着力在源头上下功夫,明确执行主体、主体效果,杜绝模棱两可;着力在过程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明责—践责—督责—问责”工作流程,确保执行者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激发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始终做到不分心、不散神、不变调、不走样,力争赢得最大的执行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安徽采油厂

猜你喜欢

执行者执行力心态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企业执行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做谦逊的人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浅谈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定位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
被动语态考点解读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