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201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定量分析*

2014-02-23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论文图书馆

2006—2013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定量分析*

杨友清

论文以CNKI为数据库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及关键词统计的方式,从论文发表数量、期刊分布、基金支持情况等角度对2006-2013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做一个定量分析,以期了解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未来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总和[1]。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2012年颁布《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纲要》,都体现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同时,这期间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试图呈现一个清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以及主题分布图。

1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数据分析

1.1 数据来源

1.1.1 论文

本文统计的论文数据主要来源于CNKI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论文数据库”,并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辅助平台,尽量穷尽搜集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所有论文数据。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较为丰富,可以细分为很多版块,如,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本文没有做具体划分,统一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事实上,早在2002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就已经开始实施了,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是在2005年第一次提出,因此,以2006年作为起始年限。本文采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为检索主题词,以“2006—2013”为限制年限,通过“主题检索”的方式共检索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论文三千多篇。通过Note Express等软件对题录信息进行分析,合并重复的论文,删除了其中的新闻、政策推广、征文通知等,最后共得出有效的论文数量2460篇,本文通过对2460篇论文的外在信息以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数据。

1.1.2 专著

2006年以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部分以专著形式呈现。通过对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这两大图书收录较为齐全的平台进行检索,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检索词,得出相关结果19种,第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著作产生于2006年,其后每年都有两种左右的专著产生,主要内容涉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要素探讨,以及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论研究与现状探讨,部分专著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专著列表

1.2 论文数量分析

以2006—2013年论文研究成果数量为依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做了一个趋势分析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在2010年有一个回落,2010年以后研究成果数量猛增,达到了高峰期。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势头正旺。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首次提出,有6篇相关研究成果产生。2007—2009年,论文研究数量不断增长,这与国家不断加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有很大关系,这些政策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建设目标。2011—2013年,相关论文数量又有了一个大的突破。从数据结果中可以发现,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原因如下:首先,国外的公共服务水平要远高于我国,在这种状态下,需要加强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比较丰富,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产品、服务模式、服务范围等方面,网络环境下,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成为重要研究支点,这些都引起了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的兴趣,因此,研究数量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另外,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通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1.3 论文期刊分布

对论文期刊的分布分析可以反映出论文的集中与分散情况,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受重视程度。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及外延丰富,研究对象及范围复杂,涉及的学科范围十分广泛。通过对期刊的学科分析可以得出该领域的学科分布情况。本统计以《2012—2013年CSSCI来源期刊》为标准,得出2006—2013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产出的近320篇论文集中在二十多种来源期刊上,如表2所示。

表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刊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只占统计总数的13%,非核心期刊占到总数的87%,其中,论文发表数最大的期刊为非核心期刊的《大众文艺》,载文量达到了111篇,远远超过了核心期刊的载文量。从核心及非核心期刊载文数量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不太符合集中分散规律,该领域研究水平及深度也有待提高。在学科分布角度,被统计的2460篇论文涉及了文化建设、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其中的文化建设学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5%,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也达到了29%,可见,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主要定位为文化领域的建设,也是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但是与计算机、互联网等其他学科的融合较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需要吸取各个学科的先进理论,从而提高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1.4 基金支持情况

论文的基金支持情况是对研究领域受关注状况的重要体现。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006—2013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基金支持总数为139,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7%,从比例上来看,该领域基金支持率总体较低。其中国家级支持基金为103个,主要为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及以下支持基金为36个,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当重视。通过图2可以看出,2006—2012年间,得到基金支持的论文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6年基金支持数为0,2007-2011年间基金支持数缓慢增长,到2012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可见,近几年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重视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研究投入不断增加,但是随着研究的继续,基金支持的力度在下降。从基金支持的年代分布数据中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初期的只谈概念,到后来的各类基金项目对科研的支持以及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践,实现了从概念到理论到行动的演变。

1.5 作者机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群众,而该体系建设主体则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对作者机构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主体分布以及地域分布,从宏观上掌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分布现状。通过对2460篇文献的作者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作者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政府部门(包括政府文化、财政、宣传等单位)、科研机构(国家或地方级社科院、研究中心等)、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具体作者机构分布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主体分布十分广泛,除了大学、科研机构等常见研究单位,研究人员还广泛分布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可见,这类机构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作者机构有11.7%分布在政府部门,说明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相当重视的。

同时,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被引频次超过20次的近30篇文献统计后发现,作者机构50%为大学,以图书馆为单位的论文也占到近20%,科研机构占17%,其余作者机构分布在艺术馆、省级文化厅等单位。被引频次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的质量,通过被引频次数量说明高等学校以及各类图书馆等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成果的影响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

表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之作者机构分布

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关键词的统计掌握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从而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概述性地了解研究现状,并结合实践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使关键词所反映的主题有针对性,笔者对从CNKI中抽取的关键词进行了处理:(1)筛去了含义比较宽泛的词汇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领域相距较远的词汇,如广告、和谐、机遇等;(2)合并了同义但表述不一致的词汇,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链、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等)、内涵(概念、定义等)、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服务制度)等等。得出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从关键词统计中可以看出2006—2013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主题内容。

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理论研究

近年来,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理论的分析主要包括,对该体系概念及内涵的分析,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意义研究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需要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从2005年正式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后,学界开始了对此概念的探讨。吴理财[2]从经济学及管理学角度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不仅包含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等内容,主要突出政府的管理性、协调性。李少慧[3]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角度,认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政府并非唯一的主体。总的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较为丰富,不同的学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界定都不尽相同,但是“公共性”“公益性”的特点都得到认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区分公益性文化与非公益性文化的重要概念。

表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2.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框架分析

从“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产品”“公共政策”“免费开放”等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和元素,其内容十分广泛。罗云川[4]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概括为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产品供给体系、数字网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六个方面。从2006—2013年关键词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的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艺术馆等文化机构的构建、开放与服务方式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三大惠民工程为主体的数字网络服务体系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2.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研究

受到地域、经济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呈现了不同的构建模式。从“建设模式”“供给模式”“总分馆制”等高频关键词中可以看出,构建模式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有学者从建设的主体角度将当前的构建模式总结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民间主导模式、合作共建模式[5]。从相关政策来看,服务体系的构建倡导的是政府主导的“示范区模式”,通过对部分地区的定点建设中总结经验,从而进行推广。根据地域特色而创建的“嘉兴模式”“苏州模式”“深圳模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例如嘉兴采用的总分馆制,实行分级建立及管理的方式,扩大了嘉兴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更大地提高了其文化服务范围及能力。许子媛[6]提出了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模式:配置共享模式、引导支撑模式、项目合作模式。总的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大多来源于对实践的调查与总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地域特征较为明显。同时,除了建设主体这一划分标准外,也有学者从服务对象、公共产品供给角度对构建的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2.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2006-2013年间,关于公共图书馆及其服务的关键词出现了284次,可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分支。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文化产品供给源和服务出口,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柯平[7]多次探讨研究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作用。石彩霞[8]指出了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政府的协调能力以及政策、资金的支持。洪伟大、王政[9]认为以图书馆为基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有效保障公众公共文化获取权益,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有利于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的文化、科学发展。学者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集中在该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服务与管理研究等方面。从“基层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关键词中也可看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容广泛,需要协调自上而下,自总馆到社区,自城市到农村的服务网络。

2.5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统计的2460篇文献中,有近350篇涉及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主要研究集中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建立及使用、地域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现状及实践探讨等。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一批农村文化工程,包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配送工程等等[10]。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服务效果并不显著。首先,其公共文化设施匮乏,服务资源来源单一;其次,农村地区的文化意识和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群众积极性低;最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较少,难以满足需要。总的来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正视问题,摆脱困境。李红兵[11]认为必须尊重农村现实,重新构建农村文化秩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社会阶层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培育稳定的社会结构;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培育农村新文化;重视农民文化需求,建立有效文化供给模式,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途径,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3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一个完善的状态。通过对2006—2013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内容及模式研究、公共图书馆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几个主要领域。总体来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其研究大多来源于对实践的探讨,缺乏对国外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研究和借鉴,缺少相应的技术研究,也没有建成一个有效的评估体系。同时,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更多地依赖于政策的扶持,其构建主体也以政府为主,缺乏与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及技术条件,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构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

[1]李保东.“市辖镇”行政体制下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以东莞市厚街镇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1):105-106.

[2]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1):156-160.

[3]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会纵横,2007(2):37-39.

[4]罗云川.“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12):6-11.

[5]崔吉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政府主体角色的重塑[J].商业时代,2011(32):91-92.

[6]许子媛.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研究[J].图书馆,2013(4):32-41.

[7]柯平.基于群落生态原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定位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6):32-36.

[8]石彩霞.论政府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10(3):121-123.

[9]洪伟达,王政.以图书馆为基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4(3):13-14.

[10]王芬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20-22.

[11]李红兵.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13(3):101-103.

杨友清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江苏无锡,21412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Study from 2006 to 2013

Yang Youqing

Taking CNKI as the database platform,and by way of data analysis and keyword statistics,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from a number of paper publications, periodical distribution,the fund supported in 2006-2013,so as to know the status and main study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constructio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Public library.System construction.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G123

2014-05-20 编校:刘明)

*本文系201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十二五’时期数字文化产业之数字内容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ZDIXM011)系列成果之一;2011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Y JA870002)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论文图书馆
凝聚幸福感 共绘“夕阳红” 临平街道打造全周期养老服务体系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图书馆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去图书馆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罗城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取得可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