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诗,还是译歌?这是关键问题*
——抗震歌曲《生死不离》译本分析

2014-02-21焦鹏帅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学性音节译文

焦鹏帅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64)

译诗,还是译歌?这是关键问题*
——抗震歌曲《生死不离》译本分析

焦鹏帅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64)

汶川地震后,网上出现多版 《生死不离》的英译,其中三种译文较有代表性。从诗歌翻译及歌词翻译的角度,采用描写、实证的研究方法,从修辞方法、意象表现、节奏还原、音节匹配等层面,对三种译文作对比评析,指出歌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诗歌翻译,除了要关注一般诗歌的文学性元素外,还要注意译文是否能匹配原演唱旋律。

诗歌翻译 歌词翻译 意象 节奏 音节 适唱性

一 引言

汶川地震后,文艺界群起以自己的热情和创作支援灾区,其中王平久先生作词、舒楠作曲、成龙演唱的 《生死不离》为灾区人民和抗震一线的勇士送去极大的慰藉,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震斗志与精神。

随之,网上出现诸多版本的 《生死不离》英译。笔者仅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译文,译文1为潘科任译文 (5月15日)①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7382601009iz8.html,2013年8月12日。;译文2为Bluewaves译文 (5月20日)②参见 http://dongshengpoint.blog.hexun.com/19423653_d.html,2013年 8月 12日。;译文3为哈佛大学 Ruth Hung等译文 (5月 28日)③参见 http://www.24en.com/study/translate/2008-05-28/88687.html,2013年8月 12日。,拟从诗歌翻译及歌词翻译的角度,运用

描写、实证的方法,对三种译文加以对比评析,以说明歌词翻译与诗歌翻译之一般区别。

二 诗歌与歌词的异同及其翻译要求

歌词脱胎于诗歌,属于文学作品。二者有同有异,用我国著名作词家乔羽的话说:“好的歌词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诗不一定是一首好歌词。”①参见赵平安 《青 山 蕴 好 词 绿 水酿好 歌——浅析 歌 曲 〈采 莼菜的 姑 娘〉》,http://www.enshi.cn/20080521/ca111681.html,2013年8月 12日。除了要注意文学性外,歌词翻译还要考虑其内在诗歌属性的具体翻译要素,如意象、韵律、节奏、语法、修辞等。诗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所谓 “格律诗”是要押韵,且要有一定之规的抑扬顿挫。音乐家谱曲的歌词或诗一般都是格律诗,这就要求在译歌词时,译者须将词译成押韵的,并具有抑扬顿挫之感,从而体现原文的意韵。但是,由于歌词自身还受旋律节拍长短、曲调抑扬的限制,歌词的翻译,在音节、字节上也须讲究,使之能 “依字行腔”,广为传唱。

可见,歌词翻译要兼顾文学性,通俗性以及适唱性,其中通俗性和适唱性是歌词翻译区别于诗歌翻译的两大特点。所谓的通俗性即指其译文的遣词用字尽量大众化,以利被大众所接受和传唱;所谓适唱性即指译成英文后,要有音韵,且音节数与原文尽量保持一致,以利配合原旋律加以演唱。

词作家佟文西对歌词的可唱性作如是说:“歌词并不完全等同于诗,它与诗的不同点在于:歌词是要给人看,供人谱曲,给人唱,供人听的,故其必须具备可唱性,并受音乐的制约。”②佟文西:《论音乐文学创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三 原文分析及不同译文的对比

原文是现代白话格律词,除了第二句为类衣韵 “续”外,基本上都押衣欺韵。诗句或整齐划一,或参差有别,凸显歌曲的情绪变化与力量震撼,整个歌词的基调是一种先抑后扬,温情悲壮的风格。在措辞上使用一些具象的口语词,如生死不离、彩虹、梦、呼吸、手拉着手、呼喊、血液、力气等,同时使用一些很有表现力的动词,如落在、找到、站起、刻在、数秒、举起、裂了、缝起、筑成等,使歌词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把全国人民对灾区同胞的牵挂,不离不弃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另外,该歌曲

还运用暗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从而铸就了一首好的歌词,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白话格律体诗歌。

不久后,三篇译文风靡网络,足见群众对该作品的热情。总的来说,三篇译作都相当不错,都把握了该歌词想表达的情感,且在辞藻运用方面也颇为讲究。但在完整程度、具体措词、修辞运用、音节、意象表达等层面,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

首先,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译得好可以画龙点睛。就标题 “生死不离”的翻译而言,译文1与译文2在句式上基本相同,都是两个小分句,且都使用口语化明显的单个词汇组合,呈现一种跳跃节奏感。译文2化自怀特·赖恩 (White Lion)的歌曲 “Till Death Do Us Apart”(至死不渝),因而内容较为紧凑,节奏感较强。就音节而言,译文1为 8个音节,译文 2为 6个音节,译文 3仍为 8个音节。从原文四个音节来看,译文音节越接近于原文,越适合配合原旋律吟唱。从表达的语气上看,译文2因使用否定意味很强的can't使得语气强于译文1和译文3,表达了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心紧紧相连的决心。

就歌曲的总体内容而言,与原文内容相比,三篇译文都采用了变译理论中 “减”的翻译策略,省略了“大山毅然举起”和“生命是命题”的翻译 (参见附表),属不完全翻译 (incomplete translation)。译文1和译文3缺失了 “天裂了,去缝起”的译文。较译文1和译文3而言,译文2大致与原文内容吻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灾情紧急,译文 1的译者潘科任于 5月 15日拿到的只是未定型的初稿,因时间缘故,出现节译、省译现象在所难免。由此可见,在实践中,省译、缩译等现象的出现,有时与时间的紧迫程度、与译者拿到的原稿有关。

除去重复部分,原歌词共有26句。第一句歌词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11)”①每句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为其音节数,下同。使用了隐喻 (metaphor)的修辞手法,其内在含义为:不管你的梦落在哪里,我们都生死不离。用 “梦”暗喻那些深受震灾伤害的同胞们破碎的希望,三个译文均保留了这一隐喻。译文2和译文 3均使用 wherever表达让步的逻辑关系,强调国人对灾区人民不离不弃的决心;译文1使用 for there,似乎没有体现出原歌词的内在含义,且句尾的 quiet明显脱离了原文,有为上句的 not凑韵之嫌。在韵律上,译文2不及译文1和译文3,而在音节上,原文为11个音节,译文 1与译文 3分别为15和14个音节,而译文 2则为 13个音节,最接近原文的音节,适于匹配原有的旋律吟唱。

第二句 “想着生活继续 (6)”。译文1与译文3均为无主句,使得译文与原文一样处于诗性的不定点状态,是谁想着,是你还是我,抑或是他?且译文3照顾了上句的韵

脚rested。译文 2则为完整句子,加入了主语 I,填补了诗的空白点,使用极口语化的go on,且末尾 on的发音与原文续的发音类似,都属于阴性小口型音,表达一种低沉的情感。从音节的多寡上说,原文为6个,译文1、译文2、译文3分别为7个、6个6个,在这点上译文 2与译文3相等,适合配合原旋律演唱。

第三句 “天空失去了美丽,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 (17)”,使用了拟人 (personification)与暗喻 (metaphor)的修辞手法。译文 1与译文3前半句均为直译,句式也基本相同,但后半句都省略了梦这个喻体,变 “虚”为 “实”,改译为 “you wait to stand or you expect to stand”;译文2却在变虚为实的过程中,保留了这一喻体,巧妙地融合了二者,译为 “And you hope you are standing in your dream”,明显优于译文1和译文3。在音节上,译文1为18个,译文2为16个,译文3为16个,与原文相比,三者在音节数量上几乎相当。

第四句 “你的呼喊刻在我的血液里 (11)”,译文1采用倒装的语法手段和通感(synaesthesia)的修辞手法,基本上是直译,译文略显生硬,而译文2和译文3采取了变通的翻译手法,分别将原文中的 “血液”化为 “skin”和 “veins”,此两种译法分别化自韩国英文歌曲 “Rising Sun”中的 “now I cry under my skin”和英文歌曲 “Glory Be”中的 “Water's flowing through my veins”,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对 “呼喊”一词的处理,译文1和译文 2采取的 cry要好于 shout,更能显示地震灾害给人们造成的巨大伤痛。与原文11个音节相比,三个译文的音节数分别为10、8和7,译文1似乎更适于演唱。

第五句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的消息 (12)”中用 “数秒”这一形象的夸张(hyperbole)手段,形容国人对灾区人民平安的殷切期盼。译文1内容较忠实于原文,使用了 tick by,形象地刻画出 “秒针”的动态,并与上行的cry形成韵脚呼应,但其音节数明显与原文的12个相差太远,不适于演唱;译文2采用直译的方式表达分秒必争的紧迫,同时其音节数为14,与原文较为接近;而译文3与译文2在语法结构上类似,也是直译,但其音节数为19,与原文12相差较远,不太适合配合原旋律演唱。

第六句 “相信生命不息,与你祈祷一起呼吸 (14)”化用 “同呼吸,共命运”的说法,表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的感情。三篇译文在此表现出极大的不同:译文1与译文 3只译了前半句,均未译出后半句祈祷呼吸之意,因此两者在音节上与原文相比,相差悬殊,可知适唱性较差;译文2虽未译出一起呼吸,但译出了祈祷,且其音节数为15,与原文保持最佳的近似度,适于配合原旋律演唱。有关译文1与译文3出现的省译和漏译问题,根据其不同的发表时间可知,前者是因为当时未现完整版原文,而后者的发表时间滞后于前者近一个月,出现漏译,似乎理不应当。

第七句 “我看不到你却牵挂在心里,你的目光是我全部的意义 (22)”,前半句写实,后半句用虚,使用了悖论的修辞格:看不到你却牵挂你,且你的目光是我所致力追寻的,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平安的祈盼。译文 1与译文3只译出了前半句,音节数分别为13和14,与原文22个音节相比,相去甚远,不适合配合原旋律演唱。但译文1使用了sight和mind,使得音韵性明显优于译文3。译文2全译了整句,且将 “牵挂”译为口语味很浓的think of,目光调整为 life,虽说文学性差些,但其 19个音节数最接近于原文的音节数,易于配合原旋律演唱。

第八句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12)”是全歌的点题句,口语味十足,意义丰富,表达了全国人民寻找救助地震失踪同胞的决心。译文 1与译文 3都使用了相同的语法结构,译文1增加了spare no expense(不惜一切代价)以加强语气,音节数与原文音节相等;译文3略显平淡,且音节数只有8个;译文2则使用 buried具化了 “在哪里”,将 “找到”译为 “keep on searching for you”,强调寻找过程的持续与执着,但与原文强调结果的 “找到”相比,略输一筹,加之使用where不及副词wherever的表现力度强,因而译文 1要优于译文 2和译文 3。

第九句 “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 (12)”使用了借代 (synecdoche)和暗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不畏地震灾难,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思想。三篇译文均未译出后半句 “生命是命题”。译文1和译文2都采用了被动语态,凸显奇迹,译文1尾字 mankind与上文的heart形成隔行押韵,这点略胜于译文2;译文3则用主动语态,变通翻译,转化为 “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从文学性上讲,译文3似乎略胜一筹,因为好的译文并非 “形似”,而是介于 “似与不似”的 “神似”。可是,从音节数上讲,译文2的11个音节最接近于原文的12个音节,最适合配合原旋律演唱。

第十句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8)”采用象征的修辞手法,以实表虚。用一种实体动作表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共度难关的抽象感情。虽然译文 3引用了 1988汉城奥运会经典主题曲的用法 “Hand in Hand”(手拉手),但译文1与译文3略显啰嗦,在内容上也有所出入,且音节数与原文音节相比有一定出入,因而不易演唱;译文 2不仅与原文内容吻合,且较为简洁,将 “生死不离”变通地译为 “dying or living”,音节数也只有 7个,与原文音节数最为接近,适于配合原旋律演唱。

第十一句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11)”是诗性语言的典型代表,采用变异(deviation)手法,将 “沉寂”这个形容词作动词用,译文 1文学性很强,用了悖论手法:“makes silence heard worldwide”;译文 2变 “沉寂”为 grieving(悲恸),文学性上略逊于译文1;译文3则有些过于直译,文采最差。在音节数上,译文2的12个音节数相比译文1与译文 3,最接近于原文 11个音节,最适于配合原旋律演唱。

对于第十二句 “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 (12)”,译文1前半句使用了类内

韵pain和 cry,同时与上行保持了谐韵,后半句则是直译;译文2采用了意译,表明前后半句的逻辑关系;译文3则采用主从复合句结构,用两个分词结构做状语,引出后面的主句,文学性一般。从音节而论,译文 1与译文2都与原文12个音节等齐,译文 3 为16个音节,相去较远,可见译文 1与译文 2的适唱性优于译文 3。

从译文完整度与忠实性而言,第十三句 “彩虹在风雨后坚强升起,我在努力看到爱的力气(20)”的译文2明显优于译文1和译文3。从文学修辞上论,译文2同样优于译文1与译文2,保持了原文的借喻、象征手法;在音节对齐上,同样译文2明显优于译文1(14)与译文3(10),音节数为17,最近似于原文的20个音节数,适唱性较高。

有关第十四句 “大山毅然举起 (6)”和第十五句 “天裂了,去缝起 (6)”,因前者三者皆无文,后者资料不齐,故不赘论。

从译文完整度与音节对齐上看,第十六句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搭起我的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25)”的译文2,明显优于译文1和译文3。从文学上论,译文2的glimmer little hope也同样优于译文1的 faint hope和译文3的thread of hope。

综上所述,从附图原文音节数与三种译文音节数对比曲线,可看出译文2在音节对齐上明显优于译文 1与译文3,其适唱性也较强。事实也证明,译文 2的演唱版已现网络。①参见http://dongshengpoint.blog.hexun.com/19423653_d.html,2013年 8月12日。从文学性上论,虽然译文1和译文3在某些方面优于译文2,但在总体上译文2稍好一些。诚然,译文 1在某些方面优于译文3,译文 3在某些方面也优于译文1和译文2。因此,译文2当属歌词翻译;译文1和译文3当属诗歌翻译,仅注重文学性,忽略了音节对齐性,且完整性略差。

四 结论

从上述微观分析可知,歌词的翻译虽然与诗歌翻译有些许类似之处,如均照顾原文的文学性,尽量保留其意象、节奏、韵律等,但亦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如歌词翻译要照顾其音节与节奏,以便演唱。此外,歌词的语言不应太生僻、深奥,但也不能缺少文学品味,应琅琅上口,易于传唱。从这点上讲,歌词翻译好比 “戴着紧箍咒的翻译”②王建国:《戴着 “紧箍咒”的翻译艺术——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评介》,《外语研究》2006年第4期。,需要译者有极强的语言功底和对节奏的把握,不易哉!

To Translate a Poem,Or to Translate a Lyric,That Is The Ques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Translations of the Song“生死不离”

Jiao Pengshu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ichuan,Chengdu,610064

Since the great temblor hit Sichuan province on May 12th,2008,various

poem translation,lyrics translation,image,rhythm,syllable,liability for singing

附表 原文与译文音节数对比

续表

续表

附图 原文音节数与三种译文音节数对比曲线

焦鹏帅 (1975—),男,河北保定人,四川大学翻译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史、文学翻译、翻译教学、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等。联系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 16号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610064)。Email:jps888 @126.com。

*本文获西南民族大学 2013年度中央高校博士人员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13SZYBS17)资助。

translations of the song生死不离 (Death Does Not Mean Separation)flooded the interne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most popular translations i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oem translation and lyrics translation by means of descriptive and empirical methods in terms of image,rhythm,syllable,etc.in order to show that lyrics translatio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oem translation,should focus on whether it is fit for singing when accompanying the original tune besides its literariness.

猜你喜欢

文学性音节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译文摘要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拼拼 读读 写写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I Like Thinking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