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4-02-20王健龙

教师·中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中职学生

王健龙+

摘 要: 通过对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 以现代教育学理论和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对接当今社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和开展好教学评价等对策和方法,推动中职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生;人文教育;人文课程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未予以足够重视。如何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技能型人才,这是构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它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人文知识,而是促进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向个体身心的内化,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

我国中职学生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专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是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概括起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 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

许多中职学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人力”教育,轻“人”的教育;重职业培训,轻“人格”教育;偏重就业要求,忽视职后发展的现象。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要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过硬的操作技术是务实,搞人文教育是务虚;热衷于以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就业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等。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教育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 人文素质课程偏少

据统计,我国中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占的课时多, 而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用性专业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等,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特色[ 2]。以致职业道德教育功能有限。

3 课程体系缺乏相关性,实用性不强

人文素质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很强,但课程间的交叉融合考虑较少,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相关性,实用性不强。

4 教学评价及教学方法欠科学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人文素质课程的评价方法虽经多方改革,在教育评价手段上,仍然是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领域目标的评价。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单纯以思想政治为主,以分数定高低。评价形式虽创造了多种形式,但仍以笔试为主,分为考查和考试,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这种评价方式与我们的教学强调理论体系宗旨密不可分,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评价重共性、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灌输为主,教师主要为专业教师。

5 教师队伍水平偏低

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由于我国长期过窄和过于专门化的教育,这部分教师缺少人文学科知识的熏陶,课堂讲授中,讲专业知识多,讲心理社会知识少,不能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1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学生职业基本能力为轴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体现中等教育学制短、教学容量大、实践性强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借鉴国外教育的优点,突出人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培养。

2 做好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对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科学构建好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合理选用内容,形成自身特色,以娄底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为例,对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上述课程体系安排改变了传统中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除保证政治类课程开出以外,还加大社会和人文知识比例,增加基本人文知识覆盖面,满足中等护理学生的需要,以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观。

3 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应对现代职场对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的新要求,突出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几个方面[ 3],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一批有经验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创新编写与结合职业素质教育和班会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材。既要体现专业服务和灵活办学的特点,又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编写教材的模式,开发应用与专业工作相一致,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并及时调整设置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的需要开发符合实际的地方和校本教材,完善和丰富教材形态。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置模式,将部分人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强化人文教育。endprint

4 改革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采用授课、访谈、调查、网上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活动、角色扮演、展评等教学方法,形成自学—问题—引导—讨论—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社区—图书馆—网络—医院—社会,形成教学实践体系,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应根据不同层面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形成笔试—口试—小讨论—专题报告—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

5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发挥人文教育功能。专业教育是中职教育存在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职业教育既要以专业教育为其存在的前提,又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来实现人文教育与护理教育的相互渗透。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既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又要通过专业课教学,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达到训练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陶冶健康的职业情感的目的[ 4]

6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教育不仅靠以课程教育为本的教学因素,也要配合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和校风校貌等隐性教育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才有利于形成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隐性课程蕴含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和无意识的教育价值[ 5]。只有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资源和内容,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才能使教育的人文价值得到应有的发挥和释放。

参考文献:

[1 ] 唐志鹏.中专教育与人文素养 [ J ] .中国轻工教育,2001(4).

[2 ] 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 [ J ] .中华护理教育,2006(3):132—134.

[3 ] 熊慧群.浅论中职校人文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 [ J ] .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4 ] 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 J ] .中华护理杂志,2001(6).

[5 ] 刘 波.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 [ J ] .岳 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FL)0〗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中职学生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