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官屠”岑春煊

2014-02-18张鸣

公务员文萃 2014年1期
关键词:吏治老佛爷袁世凯

张鸣

清末官场上据传有三屠,张之洞为“士屠”,袁世凯为“民屠”,岑春煊为“官屠”。张之洞得名大概是因为他主张废科举,断了大批“士”的上升之路;袁世凯则是因为镇压义和团;而岑春煊的“官屠”之名,却是从他立志整顿吏治这儿来的。

岑春煊的发迹是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西太后老佛爷仓皇出逃,在这紧要关头,第一个赶来勤王的地方官,就是岑春煊。从此以后,当时还是个按察使的岑春煊,深受老佛爷的宠信,一路官运亨通,在朝中与瞿鸿禨、肃王结为一党,跟袁世凯和庆王、张百熙对抗。这个少数民族出身的新贵得意之后,发誓要澄清吏治,自从当了两广总督之后,随即刮起了一场肃贪风暴,上任不久,即大行参劾。行动之鲁莽,手法之草率,举国震惊。岑春煊的下属更是胆战心惊,人人自危。

晚清走到20世纪,吏治之滥,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官场普遍的问题,原先制约腐败的监察系统也已经失灵,而且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密折制度也无形作废,满朝文武,没有人为了贪污去上折打小报告。严格地说,朝廷所有的官都是买来的,即使科第出身,要想混个好缺,也非花钱打点不可。想当官的人们,光花钱买官还不行,还要买缺,买了缺之后,想要早点做上官,还得买排队优先的位置。得官的成本在提高,做官的成本也在提高。由于各级官吏都是买的,大家都需要早点收回成本,尽快赢利,因此对下属的孝敬都很在意。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肃清贪污,整顿吏治,不从制度的根本着手,基本上都是无效的。不过,就现实而言,个别封疆大吏的肃贪行为,对于所属地方的“官场投资人”来说,的确是一场灾难。

于是,大家希望利用各种关系,采取各种手段,最后使得最高层对岑春煊的印象变坏,让他即使不锒铛入狱,也官位不保。可是,西太后是个深受戏剧“毒害”的女强人,有仇必报,有恩也必报,对岑春煊的那份感恩之情,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反对岑的人,无论是捅出经济问题,还是桃色新闻,估计对“圣眷”太隆的岑春煊,都无可奈何。

“官屠”不走,官难不已,怎么办呢?利害相关的人又想出一招:大家凑钱,在香港开出赏格,有能使岑屠离开两广者,赏港币百万。很快就有人想出了办法。虽然朝廷实行的新政基本上是抄康、梁的作业,但好记仇的西太后,却一股脑地将戊戌以来所受的磨难和委屈,都算在康、梁头上,硬是对他们不依不饶。

于是,政治问题成为倒岑的突破口。有人取来梁启超和麦梦华(保皇党另一个中坚人物)的照片,翻拍后与岑春煊的照片洗在一起,岑居中,梁、麦二人旁立,合成一张,然后将之流传到社会上,西太后亲眼看到了那张合影。

自西太后回到北京,朝廷实行新政以来,明明是在翻戊戌的旧账,虽然老佛爷不承认,可是上游人士莫不心知肚明。在海外的保皇党人,对于新政也不免有些牵挂,而朝野上下,私下跟康、梁来往的,也大有人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保皇党人也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新政的设计和实施。五大臣出国考察立宪,最后的考察报告,据说就是梁启超做的。对于这些事,西太后虽然不可能都知道,但多少是知道一些的,只是新政的改革,本来在历史上就欠着账,已经行就将木的她,实在是没有精力也没有可能全然肃清康、梁的影响,所以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人们为了“后那拉氏时代”的前程着想,跟保皇党或者说跟光绪套套关系,也在情理之中。

恰是由于有这种“情理”在,西太后看到岑春煊与梁启超、麦梦华的“合影”之后,不由得不发怒。西太后决不允许自己信任的人与政敌有牵连。于是,岑春煊被一纸上谕开缺晋京。后来,虽然岑春煊最终还是洗清了自己,但在多疑的老佛爷眼里,毕竟有了一点疑虑的阴影。隆隆的“圣眷”风光不再,岑春煊的反贪风暴就此风止云散,巨贪奕劻和袁世凯一直得势到西太后归西。毕竟在西太后眼里,政治立场上的问题,要比贪点钱财严重得多,贪财的人,忠诚必然是可靠的。

(摘自《历史的坏脾气》)

猜你喜欢

吏治老佛爷袁世凯
出土秦简所见秦的君臣奏对
老佛爷的茶碗
等候袁世凯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秦汉魏晋时期的吏治与官德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
我家的“总管”
为什么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