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土芬芳溢家园
——《农民剧作家赵德平》观感

2014-02-16杨星野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关系人团员细节

□杨星野

泥土芬芳溢家园
——《农民剧作家赵德平》观感

□杨星野

说起赵德平的大名,在当今中国艺坛,可谓如雷贯耳,一个从地垄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却最终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写的《男妇女主任》《大年三十吃饺子》《嫁不出去的姑娘》等,被赵本山、赵丽蓉等著名笑星演绎成了荧屏或银屏上的经典,并永远定格在全国亿万观众的欢乐记忆中。不得不说,他的成功,几乎无可复制,让许多人意欲探求个中究竟。河北省拍摄的专题片《农民剧作家赵德平》(以下简称《赵》),运用生动的细节、详尽的叙事、客观的陈述,为我们详细勾勒出了赵德平的辉煌轨迹。

于细微处显韧劲

向上走的路,总是充满艰辛的。赵德平也是如此。《赵》在开篇就强调道:“赵德平,是一个农民。”一个本应该“老实”地在田间抡着锄把子的农民,怎么会耍起了笔杆子呢,而且还耍得有声有色,最终耍成了艺坛上一支金光璀璨的大笔杆?《赵》一片,为了表现出赵德平在漫漫艺术路上求索的执着,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让这些细节充分展现出了他骨子里的这股韧劲儿。

《赵》在表现赵德平临危受命,毅然放下在外的生意,走马上任当上了大厂评剧团团长时,就运用了一个细节:赵德平坐在疾驰的车上,车窗外不断掠过杨树林。这一意象细节,除了充分表现出他急于回到大厂挽救评剧团“生命”的那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外,最重要的在于镜头中那不断掠过的杨树林,实际上就是象征着赵德平同样具有杨树般的坚韧与顽强……此时,这种“以物喻人”的细节表现手段,形象而直观地将赵德平的韧劲儿跃然于荧屏。

《赵》中还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赵德平趴在土炕的小桌上,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而镜头一摇,并定格在炕上散落的张张写满了字的稿纸上,那是他刚创作完的剧本……《赵》的编导运用那满炕的剧本草稿,抒发出了赵德平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将细节进行定格并予以“放大”表现的手法,使人物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细节更能渲染出人物的情感。如在《赵》中,赵德平突发脑梗塞,然而为了自己心爱的评剧,虽然已经躺在床上难以动弹,却还要一字一行地去整理自己的剧本。当他戴着老花镜,抬起插着输液管的手臂,艰难地翻着摆在胸上那厚厚的剧本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为这充盈着丰富情感的细节而震撼,并从中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真爱”。这种极富情感张力的细节,实质上是刻画人物的最好手段。

观《赵》一片,类似的细节很多,而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从不同角度去表现出赵德平对艺术的韧劲儿。通过《赵》,我们读懂了:他如同一朵野花,坚韧地钻出地面,挤开压在身上的石头,绽放出芳香;香来自哪里,就来自他的韧劲儿。正是那种对艺术孜孜不倦的韧劲儿,才使赵德平最终走向了成功。

精描妙绘展本色

《赵》中着重写道:“赵德平所写的戏,不断获得群众好评。”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作家,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长盛不衰地受到基层观众热捧的呢?要知道,戏剧在当今社会,几乎已经成为了“落伍”的代名词。时下的人们,更喜欢的是热歌劲舞、小品相声;戏剧尤其是评剧,似乎已难登大雅之堂。没点真功夫,是很难把逐渐流失的观众拉回到评剧剧场来的。然而,赵德平就有这个真功夫。功夫来自哪里?《赵》运用了大量篇幅,通过“讲故事”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剖析出了他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讲故事,最重要的是生动。《赵》一片就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赵德平平时没事,就爱打听点事儿,因为在他看来,也许不经意间听闻的哪件小事,就是他下部力作的最好题材。有一天,他与朋友闲聊,得知县里有个小伙子,处个对象,对方自恃很漂亮,便索要高额彩礼,把小伙子逼得实在没办法,就寻了短见。赵德平听到这事,就心里一动,觉得这个题材很有现实性,能引起老百姓的兴趣,就据此写出了剧本《嫁不出去的姑娘》,后改编成电影并热播。《赵》一片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一直以长镜头为主,并运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使观众感觉自身就沉浸在这故事之中,感到很亲近很生动;而更重要的,这个故事还揭示出了赵德平的作品来源——生活。他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作品线索,现实生活就是他作品的源泉。

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来充实故事,也是把故事讲好的必要手段。为了有说服力地说明赵德平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编导选取了几个很典型的素材:镜头一,他盘腿坐在农家炕头,面对着农村大娘,拿个小本,满脸笑容地边聊边记;镜头二,他走在田野上,时不时地和地里的农民聊几句,显得十分熟络,身边还站着一只山羊;镜头三,夜灯下,他面对着那个小本,苦思着,间或在稿纸上写下几句;镜头四,画外音与画面配合,介绍了改编为电影并由赵本山担纲主演的《男妇女主任》,其创作灵感就是来自赵德平一次下乡时的闲聊……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全片内的小短片,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了赵德平为了创作而埋身基层的故事。这种将不同侧面的典型素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手段,可谓高人一筹。

通过《赵》巧妙地讲故事,我们应该能明白赵德平的剧作受群众欢迎的原因了——作品有泥土气息。这来源于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生活、熟悉农民语言、了解农民心理。而正是在与农民的交往中,一个个鲜活的创作线索收入眼底,一件件生活中的奇闻怪事尽藏心中,一个个充满浓郁农家风情、充盈着饱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源源不断地问世。为何能源源不断?因为有生活的活水。为何能广受欢迎?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在说农民话、讲农民事、抒农民情。这就是赵德平,一个对农民充满热情的赵德平,一个保持农民本色的剧作家,一个永远扎根于土地上的大腕儿。

烘云托月现善举

在《赵》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团之长,赵德平却没有丝毫的架子,成天和团员们笑呵呵的;团员们也不惧怕他,都称呼他为“老爹”。这一点,难能可贵了。须知,在市场经济社会,身为一个管理者,理应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将下属视为赚钱机器,似乎这样才是管理者的“正道”。然而,赵德平并没有把自己当成老板,而是把自己定位成父亲。他不仅对团员即下属如此,而且对每一个人,都显得很“善”。总体来说,《赵》一片并没有用主观陈述的角度,而是通过以“关系人视角陈述”为主的叙事手段,烘云托月般托出了赵德平的善心。

关系人视角陈述,就是既非主人公本人在喋喋不休,也并非解说音在谆谆教导,而是通过与主人公有关系的人的讲述,来刻画出主人公的形象。这种手法目前在人物片中应用越来越普及,优点是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展示主人公。

首先,片中着重选择了赵德平的得意弟子、“小赵丽蓉”李玉梅,来讲述他的为人处世,目的在于通过强调这种关系的亲密性而突出李玉梅所讲述的真实性。伴随着中景同期采访画面,李玉梅讲述起赵德平的一切:他被弟子亲切地称为“老爷子”;为了弟子的成长,他强拖着病躯,对他们一招一式地指点;弟子家中有事了,他比自己的事还当事;“他像父亲一样待我们”。同时,编导可能感觉到仅李玉梅一个“亲人”讲述力度还不够,又用对团员们这些更多的“亲人”的采访来细化出赵德平的“善”:在团员们的口中,他雇人给团员洗衣服,还给女团员发美发补贴,考虑得无微不至;为了团员们能够加班排练后吃上口热乎饭,他亲自蹲在厨房张罗吃喝……最后,团员们集体面对镜头喊道:“老爹,我们爱您!”这一声情深意切的呼唤,将赵德平的“善”演绎得十分到位。

仅选择亲密的关系人来对人物进行描述,会使人怀疑这种描述带着一定偏爱,因此编导又选择了关系不为那么亲密的关系人——白岩松、水均益、朱军、阎肃等人,他们或为同行,或为采访者,通过他们的采访或讲述,来客观而全面地说出赵德平的“善”:他心里永远装着乡亲们,时常帮助乡亲解决难题;他热心公益事业,经常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不忘用自己的作品回报社会,一门心思地去写那些“带着露珠、含着热气”的正能量作品……须知,对身边人的善,实乃小善,而对整个社会的善,才是大善。

通过关系人视角来刻画出赵德平的“善”,既显得自然生动,又显得真实贴切。通过这一手法,我们看到,赵德平就是用善心对待生命、用善举面对生活的一个人。

“只要农民喜欢听,我们将唱到星落月儿圆,一直唱到一百年……”当《赵》一片最终在观众的依依不舍中降下帷幕时,赵德平的形象在我们面前也清晰起来了。他所有的成功,其实都来源于他是个农民:他用农民的那种倔强劲头去做事,他用对农民的那份挚爱真情去写戏,他用农民的那种淳朴善心去做人。这就是农民的伟大。他起自草根,最终成名庙堂,为当今中国艺坛奉献上了一份难得的泥土芬芳。这就是赵德平,一个农民剧作家!

猜你喜欢

关系人团员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浅谈证据保全公证中如何保护利害关系人的个人隐私
企业关系管理的对象及其关系状态
企业关系管理的对象及其关系状态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利用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利害关系人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