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2014-02-16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16期
关键词:保胆石术胆总管

张 昱

甘肃省核地质219大队职工医院,甘肃 天水 741025

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张 昱

甘肃省核地质219大队职工医院,甘肃 天水 741025

目的探讨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切除胆囊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两镜联合腹腔内保胆取石手术。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能有效减少创伤,促进患者的康复。

保胆取石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治疗中多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传统方法都为根除手术治疗,但是创伤大,预后效果不好,并发症也比较多[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内镜技术应用于腹部外科的治疗,也使得保胆取石术成为了可能[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纳入标准:符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腹部压痛;知情同意;具有手术适应症。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8.38±2.22)岁;平均BMI为(24.39±1.78)kg/m2。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经过检验无对比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开腹切除胆囊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两镜联合腹腔内保胆取石手术,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常规建立气腹后探查胆囊,确定胆囊壁切口的情况;在预定的切口中央处,以电凝钩切开约1.5 cm,置入直针1号丝线,切口两端各全层缝合,并自腹壁穿出体外固定;自气腹针穿刺点处按预定切口用剪刀向两端扩大切口,导入纤维胆道镜,探查并取尽结石,用吸引器吸尽胆汁及冲洗的生理盐水;经胆道镜置入导丝,证实胆囊管通畅后退出导丝及胆道镜;间断全层缝合切口,明确无胆瘘及活动性出血后采用腹腔引流,术完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花费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与 t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由此易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造成严重的预后[3]。目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目前的治疗方法较多,传统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确切,但对于患者的创伤大,康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较高。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特别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形成了独特微创胆道外科技术,能以最小的损伤、最少的内环境干扰,从而改善预后。并且微创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果确保胆囊的保存,保障胆囊功能的发挥。同时内镜的应用可以探查腹腔内其他脏器,准确定位胆囊底的位置,直视下缝合确切,更加安全有效。本文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总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能有效减少创伤,促进患者的康复。

表1 两组围手术期间指标对比

[1]袁祖荣,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7-702.

[2]黎介寿,吴孟超.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16-917.

[3]毛静熙,陈训如,余少明,等.胆囊炎症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7,4(2):89-91.

R657.42

B

1674-9316(2014)16-0022-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6.016

猜你喜欢

保胆石术胆总管
留置输尿管导管在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59例疗效分析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穿孔术中护理配合策略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体会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