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群亚健康状态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4-02-15王艳丰张丁华

猪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亚健康猪只

王艳丰,张丁华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河南 中牟 451450)

“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提出的一种医学新思维,1996年我国学者王育学首次提出“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于是,亚健康被医学界列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目前,关于人的亚健康研究较多,而对于猪群亚健康研究和关注却较少。当前,动物疫情肆虐、猪场疫病频发,不断刺激着养猪人的神经,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现在的猪越来越难养了?是猪群抵抗力下降了,还是饲养管理水平降低了?难道亚健康也是21世纪影响猪群健康的头号大敌?现就猪群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阐述。

1 亚健康的产生机理

1.1 中医机制

医学界比较认可的机制学说有:①与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与脾胃的功能失调相关;②多是由于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脾虚痰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瘀血内阻等所致;③属于中医虚损、虚劳的范畴,且多为气虚;④应从肝脾论治等。

1.2 西医机制

一般认为亚健康是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低下所致,应着重从生物因素入手,重点关注是否与病毒细菌的感染、免疫抑制、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相关联。造成动物亚健康的根源是动物机体本身的抗逆性较弱和各种应激程度相对较强的结果,当应激程度减弱或机体抵抗力增强的时候,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化;如果应激程度加强,机体抵抗力下降,则朝着疾病的方向转化。

2 猪群亚健康的临床表现

2.1 采食障碍

食量时多时少,食欲时好时坏,食感时强时弱。

2.2 运动障碍

不爱运动,甚至驱赶也不愿走动。

2.3 繁殖障碍

发情异常,屡配不孕,返情,流产,产死胎、弱仔,成活率低,少乳或无乳,产程长等。

2.4 排泄障碍

排粪尿量减少,尿液呈黄色至黄红色,异味很浓,粪便干硬,呈球状,或排粪便量正常,但水分不足,粪便中心部分发软,外部表面发硬有一层硬皮,不按时定点排泄。

2.5 营养障碍

生长缓慢,皮肤发白,被毛粗乱无光泽,消瘦,膘情差,饲料转化率低。

2.6 视力障碍

眼角分泌物增多,有泪痕,红眼。

2.7 免疫障碍

接种疫苗后抗体产生少或不产生抗体,正常免疫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应激反应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易生病。

2.8 应激障碍

如遇到免疫接种、转群、去势、药物注射、高温等应激因素,就会暴发疾病、皮肤淤血、体表脓肿(或针包)、“规律性发病”(如仔猪从产房转至保育舍发病;疫苗免疫、去势后就发病等),易发生呼吸道病、腹泻等。

2.9 精神障碍

精神状态不好,眼无神,不太愿意朝人看,尾巴平直或下垂,抬头不高,转头无力。

2.10 行为障碍

站时不活跃,卧时不躺下;体表不干净,圈内有异味或臭味;叫声高或嘶哑;夜间有叫声或明显气喘等。

3 亚健康对猪群造成的危害

3.1 生产性能下降

仔猪和育肥猪采食量下降,导致营养缺乏,生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发情迟缓,受胎率低,仔猪初生重小,弱仔、死胎增多,预产期推迟或提前;泌乳母猪食欲时好时坏,泌乳量减少,造成哺乳仔猪腹泻多,断奶体重小,母猪不爱运动,易造成便秘;猪群免疫系统低,抗病能力严重下降,极易感染疾病;同时,对特异性免疫接种的应答能力相对降低。

3.2 成为潜在疾病发生的导火索

如果机体防御能力强于外界应激因素,则猪群不会发病,从而使猪群发展到健康状态或维持亚健康状态;若外界应激因素占优势,会使猪群迅速发展到疾病状态,因此,如何调整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即成为控制整个猪群是否发病的关键。

3.3 猪肉产品质量下降

如形成PSE猪肉和猪肉产品中脂肪含量增加,风味和口感下降,影响产品质量,不利于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

3.4 导致免疫力下降,易继发其他疾病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体内代谢紊乱,条件性致病菌会引起猪只发病,慢性传染性疾病也会呈现急性发作。在应激因素长期刺激下,接种某些活疫苗也引起猪群中出现疫病的非典型性症状,确诊困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5 影响猪病的发生和治疗

猪在亚健康状态下,遇到应激因素,往往易发病或死亡;容易患病且常常久治不愈等。

4 猪群亚健康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

4.1 生产方式改变,饲料质量不过关,动物福利少是最主要原因

目前,规模化养猪主要采用舍内圈栏饲养和定位饲养模式,这种模式多采用限位、笼架、圈栏以及漏缝地板等设施,饲养密度大、集约化程度较高,便于管理和降低成本,但往往忽略猪只福利。在饲养过程中,常常由于空间不足,饲养环境相对较差甚至恶劣,猪只缺乏散步、嬉戏、炫耀以及同附近猪只进行社交等各种活动的场合或机会,使猪只本身的一些行为需要受到限制,猪只生理机能、行为、习性等与环境难以协调,从而导致极大的心理压抑和抵抗力下降。如母猪限位栏饲养,致使母猪蹄病、胃溃疡、发情障碍、产程长、难产等频发;环境过于单调。饲养密度大,猪只活动空间不足,导致猪只尾部损伤、身体斑块或损伤,跛足猪,咬斗频率显著增加,肉质下降;漏缝地板的应用,既凉又滑,致使猪只摔倒、引发腿及关节炎病变、母猪乳头受损、蹄部及肘部的损伤;舍内小气候环境差,夏季高温高湿,冬春低温高湿,舍内空气污浊,长期处于各种应激源的作用下,致使猪易患呼吸道等疾病和行为异常,如啃栏、咬耳、咬尾、咬蹄、拱腹、啃咬异物等,又影响生产性能,由于改变了猪只的本性,使其免疫力下降,出现亚健康状态。此外,饲料质量不过关,饲料使用不当,营养缺乏或过剩时,均可影响机体免疫力,呈现亚健康状态。

解决措施:创造健康、舒适的养猪生产环境条件,注重饲养过程的猪只福利,改善猪只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以提高猪只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已成为养猪发展的必然趋势。

4.2 猪场环境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成为猪只潜在发病的诱发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猪场随着使用周期的延长,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污染越来越严重,舍内NH3、H2S浓度过高,致使猪只时刻受到威胁,抵抗力下降,呈现出亚健康状态,成为潜在疾病发生的条件。伍清林等[1]研究认为猪舍内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且猪舍内细菌总数高于舍外,猪舍内(除生长育肥舍外)在春、秋、冬季,均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李楠等[2]、李基棕等[3]通过对猪场空气、粪便、污水、土壤等样本分析发现,革兰氏阳性菌数量较多,占细菌总数的76.7%,以科氏葡萄球菌、马胃葡萄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芽孢杆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23.3%,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此外,还有沙门氏菌,且4种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耐药性严重。春、秋季节是最佳产仔时期,哺乳仔猪舍、保育舍仔猪饲养数量多,经常发生有黄痢、白痢、球虫及病毒性腹泻等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决措施:规模化养猪场要保持良好的环境,要保证动物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以“环境保健防病”的理念,必须把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作为重点,把环境管理提升为健康管理的第一要素。

4.3 免疫抑制病是猪群亚健康状态的本质原因

从表1、2可以看出,猪4种主要免疫抑制病在猪群中感染严重,虽然我国各个地区的猪场大都采取疫苗免疫接种,但是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猪只、不同饲养方式、不同疫苗等,其免疫效果不同,充分说明免疫抑制病控制的难度,正是由于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及防控效果不佳,才致使猪群免疫力下降,产生亚健康状态,猪病频发,控制难度加大。

解决措施:对于猪群免疫抑制病应采取免疫接种、饲养管理、药物防治、生物安全及净化等综合措施,同时,要对此类疾病免疫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定期检测,才能有效地减少此类疾病对养猪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4.4 饲料霉菌毒素为亚健康状态的加重推波助澜

霉菌毒素是饲料在发霉过程中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危害养猪业的主要有烟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等。急性中毒造成猪死亡,慢性中毒引起猪免疫力下降、皮毛无光泽、饲料报酬率下降、母猪流产、公猪精液质量低下等,严重影响养猪的生产效益。目前,猪饲料霉菌毒素污染严重,据王金勇等[4]检测表明,2013年猪饲料中主要霉菌毒素仍然为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烟曲霉毒,检出率分别为94%、57%、41%,此外,还有黄曲霉毒素占7%,赭曲霉毒素占4%。霉菌毒素主要侵害健康猪体免疫系统及生殖系统,对各种免疫应答反应产生负面影响,如炎症反应、抑制抗体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干扰免疫等。可以破坏肠道免疫功能,诱导肠道细胞凋亡,使免疫器官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移动能力下降,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补体的产生和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及其他淋巴因子,抑制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IgA、IgM、IgG免疫球蛋白衰退,这也是机体呈现亚健康状态和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 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免疫抑制病抗体免疫合格率 %

表2 我国部分地区猪免疫抑制病感染率调查结果 %

解决措施:防止饲料及饲料原料在运输、储藏等环节发霉,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有计划地科学选择和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

4.5 药物滥用是诱发猪群亚健康不可忽略的因素

目前,猪场滥用药物现象比较普遍,突出表现在推崇“药物保健方案”、疫苗高密度接种或超倍量使用、发病后长时间和大剂量的应用药物、不规范使用药物等。由于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肾来实现,因此,药物滥用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肝肾功能的下降。当肝肾功能下降时,就会出现消化机能、代谢机能、解毒功能、排泄功能、生殖机能等下降,同时药物滥用既造成中毒,如生产中替米考星、氟苯尼考、磺胺类等药物中毒屡见不鲜;又可抑制抗体的产生,如氟苯尼考小剂量时对机体没有免疫抑制作用,随着氟苯尼考用量的加大,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此外,过度免疫也会导致各种病变,如果机体产生过多的蛋白水解酶和活性氧自由基,会对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损害而产生自身抗体,则会对特定的自身细胞产生损害。

解决措施: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药物,根据养猪场具体情况和猪只病情,正确、科学选择和使用药物,尤其是抗菌素,推崇中药制剂、微生态制剂和转移因子作为今后猪场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同时,要根据猪场抗体检测情况,因地制宜制订免疫程序,既不可使猪只免疫低下,也不可以免疫过度。

5 结语

要想使猪群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必须要给猪只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生物安全、免疫接种、药物防治、动物福利、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等方面着手,重点做好饲养管理和免疫接种,并根据猪场实际情况综合选择不同的措施来控制猪群亚健康才是关键。

[1] 伍清林,金兰梅,周玲玲,等. 规模化猪场舍内外空气质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1):220-224.

[2] 李 楠,刘文森,徐 静,等.猪场环境中细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0,30(11):1456-1458.

[3] 李基棕,周碧君,嵇辛勤,等. 猪场环境中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6):554-557.

[4] 王金勇,刘颖莉,关舒. 2013 年中国饲料和原料霉菌毒素检测报告[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34(2):49-51.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亚健康猪只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金线莲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分泌NO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