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视角创新研究

2014-02-12陈昌兴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微信时代

陈昌兴

(台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浙江 临海 317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视角创新研究

陈昌兴

(台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浙江 临海 317000)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微时代”正悄然走来。其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新难题的同时,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契机。“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重视“微熏染”、优化“微环境”,要善用微平台、传播微理论,并且要结合新情况努力树立教学新思维,注重学生“微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微时代”的挑战,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创新

近年来,“微”字大行其道,在“201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中,“微”便以40多万票独领风骚[1]。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微时代”正悄然向我们走来。在这个无“微”不至的时代,“微”事物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从2012年腾讯官方所公布的微信属性数据来看,在微信用户中大学生占了64%,拥有大量碎片时间的大学生是微信用户的主体[2]。“微”事物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应对更为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心理环境,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了诸多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准确把握“微时代”的特征及影响,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微时代”的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

在“微时代”下,众多力量微小的“微民”,通过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进行着微小信息的快速传播,发出自己微小的声音,而这些微小的声音和力量在无组织状态下集结,最终会形成不可小觑的力量。“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递的新变革,呈现出了许多新特征。在“微时代”,“微”是其核心特征。“微时代”之“微”,首先体现在所传播的信息的迷你性,其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可以是张图片,还可为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微电影在30-300秒这样的超短时间内放映,微博则有140字的限制。“微时代”之“微”还体现在传播终端之微。进入“微时代”,随着无线网络的迅猛发展,手机、掌上电脑等更为微小、便捷的微终端也大行其道。2012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 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3]。同时,“微时代”的信息传递具有即时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等传播工具,随时随地晒生活、评社会,发布新鲜事件,信息内容即时滚动更新;而“微信息”的简短精炼,则更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同时,在“微时代”,“去中心化”特征明显,通过简单注册便可拥有一个微平台,任何一个“微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发布者,可以与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源”联系,发出自己微小的声音。每个“微民”都可能是信息传送或接收的中心,信息已不再是单向转递,而是呈现双向结构与网状结构。此外,在“微时代”,每个“微民”都可以通过微平台

表达和呈现自己,全民皆“微”,草根性很强,参与性很高,也更具互动性,还可以上传图片、语音与视频,真正的“图文并茂”。

“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新难题。在“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大学生在信息选择时往往会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喜欢与自己有相似想法的人交流互动。他们通过微信查找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加以关注,在微信“朋友圈”里与有共同语言的人交流互动;微博上大家也会依据想法相似或趣味相投而类聚,一起关注喜欢的话题。这样就会形成许许多多有相似思想倾向或兴趣爱好的虚拟小群体,大家群聚于各自的小世界中“作茧自缚”,制造出一个个“信息茧房”。一些学生受此影响,在课堂上只愿倾听和接受他们喜欢的信息,思想上容易走极端,看问题易偏激,不愿倾听课堂上有异于他们的思想观点,与其他思想缺乏碰撞的机会。特别是当这样的虚拟群体通过群聊或者“意见领袖”的引导等形成消极的情绪与群体意识时,如果一些大学生长期深处其中,难免会给课堂上科学理论观点的传授带来不少冲击。同时,在“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微终端,更加充分地利用排队、候车、乘车等无聊与零碎的“垃圾时段”进行“微阅读”,但其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心态,消解了人们深层阅读时所需的沉静心态。时间的琐碎使得人们没有耐心和精力来接受冗长的内容,而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一些学生沉迷于“微阅读”那种简单、低级的愉悦之中而难以自拔,在阅读时片面追求短、新、快,呈现出心绪浮躁及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狭隘化与浅薄化的倾向,而对深刻的哲学理论缺乏兴趣,不愿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社会问题缺乏有深度的思考,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此外,在“微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为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及信息污染等新问题,大量带有欺骗性与误导性的负面信息也被广泛传播,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特别是自我意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时看问题不全面、易偏激,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极易会被这些负面的有噱头的信息所“俘获”,产生愤世嫉俗、不满现实的愤懑、失落等情绪,对课堂上所传授的正面信息持怀疑心态,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发展的契机

“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诸多亟需解决的新难题的同时,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主动汲取“微时代”的创新元素,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时代”,小巧而便携的移动终端使得传播活动的范围大为拓展,进一步打破了时空上的局限性。“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努力突破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积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静态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拓展教学的时空范围。例如,可以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知识点、重难点及习题等,打造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的微课堂,这既有助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也能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点播式服务,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注重教育的一般性和教育目标的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性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微时代”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融入学生的“微生活”,做学生的粉丝,充分运用“朋友圈”、“关注”、“评论”等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学习上的“微”“秒”变化。这既有助于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培育及教学中出现的情感缺失与“人学空场”的现象;又能及早掌握学生所关注的新鲜话题与热点问题,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课堂更富生机与活力。

此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习惯于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他们的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做到行为同所学的理论知识保持一致,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则鞭长莫及。“微时代”下,可以把各类微行动作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型教育,努力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育人的问题。“微环

保”便是提倡从点滴做起的一种“微行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约一点水电、种植一颗小树、少扔一些垃圾等绿色环保“微”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当前流行的“微公益”,同样是强调积少成多、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去帮助人的“微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发挥这类具有鲜明生活性与实践性的“微行动”的育人作用,使他们在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深化,使他们的思想、情怀和行为能更好地交融在一起。

三、“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对之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微时代”的新情况,在分析和把握“微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产生的双重影响的基础上,积极的转变观念,努力探索相应的对策,以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优化“微环境”,重视“微熏染”。在“微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课堂不再是学生单一的信息源,教师不再是知识与真理的惟一代言者,学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感受自由选择“言论导师”。学生课堂之外所获取的“微信息”,既可能是积极、健康、向上并能丰富与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主流价值观中的;也可能是游离于主流价值观之外,甚至是消极、颓废、有害的,而这无疑会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甚至于一些学生会受此影响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优化“微环境”,通过润物无声、渗透感召来弘扬主流文化,结合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等方式努力唱响主旋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兼做学生“微生活”中的思想引领者,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是教师观察和测试学生心理和舆论走向的“温度计”,对于学生关注的新鲜话题和热点问题教师要敢于发言、善于发言,通过网上发言与课堂探究相结合,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引领学生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出良好的“微环境”。

(二)善用微平台,传播微理论。在“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微讲坛、微电影、微论坛等作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善于运用微媒介开辟各类“微专题”,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微活动”,通过建设“微心育”开展学生网上心理健康的咨询与辅导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进课堂和进学生的“微生活”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空间。同时,在崇尚高效与精炼的“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微生活”,需要建设和发展简短精炼、内容新颖、感染力强、能迅速获得学生青睐的微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传授的内容是系统化与体系化的,而传播的微理论则是需要经过提炼的简洁明了的精华,其可以让浓缩的思想政治经典思想和理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零碎和无聊的时段能够并乐于进行相关阅读,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思想的引领和心灵的洗礼。

(三)“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新思维。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4]。在这个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积极转变思维方式,不断增强时代感和有效性,才能取到好的教学效果。“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更具平等性、交互性和非中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束缚,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和单向式的灌输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对话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让他们肯说、敢说,勇于表现自己,进行双向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微时代”下形成的平等互动的新型沟通机制。在“微时代”,学生通过精炼的文字晒生活,表达和传递情感诉求,发表见解,他们的表达欲望被充分激发,个性被充分张扬。我国学者杨叔子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5]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发展,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以适应“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四)“微时代”下要注重学生“微能力”的培养。在“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信息的传播者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还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挖掘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承担起他们面对各种“微信息”时的鉴别、判断能力和思辨性的反应能力等“微能力”的培养职责,不断提升学生正确处理“微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去面对各类信息,而不会在海量“微信息”中迷失方向。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微媒介,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媒体观念。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避免沉迷于肤浅、无深度的网络阅读,教育他们不浏览、不复制、不传播有害的微信息,引导他们多阅读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他们在“微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两岸年度汉字:“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2-09(1).

[2]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7-23)[2014-02-1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

[4]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7.

[5]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An Innovative Research on“Micro”Viewpoint of College Theoret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hen Changx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Zhejiang)

With the approaching of the“micro-era”as microblog,wechat,micro film and microwelfare are springing up.While it brings new problems to college“Theoret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 teaching,opportunities are coming.To better meet the challeng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urse teaching,it needs to pay attention on“micro”effect,optimize“micro”environment,rational use“micro”platform and spread“micro”theory.Meanwhile,it needs new thinking on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micro”ability.

university;“College Theoret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urse;micro;innovation

G641

A

1672-3708(2014)01-0051-03

2013-10-21

陈昌兴(1981- ),男,浙江玉环人,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微信时代
微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微信
微信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