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2014-02-12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埃德蒙曼斯菲尔德奥斯丁

刘 斐

(菏泽学院 中文系,山东 菏泽 274000)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刘 斐

(菏泽学院 中文系,山东 菏泽 274000)

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分析简·奥斯丁代表作《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以期证明此书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从而为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成长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

作为简·奥斯丁受争议最多的一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有论者把它看作是奥斯丁的第一部完全成熟的小说,称赞它“写得如此完美动人”[1];当然,也有人认为它“情节单调”,对其评价不高,可是这些并不能影响《曼斯菲尔德庄园》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伟大在于“它有开罪众人的力量”。评论者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研究常从语言特色、典型形象、结构和作品的精神内涵、帝国主义情怀、道德价值判断、后殖民文化批评、复调表现、缺场叙事等细小的切入点来谈,而很少有人将它看作一部成长小说,或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

一、成长小说涵义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最早起源于17世纪德国,德语中“bildung”则有教育、修养、发展的含义,诗人歌德在1778年创作的《威廉麦斯特》被视为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并很快由欧陆学者传至英陆。英国文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这就决定了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并将它上升为一个文学主题,使它在文学史上长久地占有一席之地。具体而言,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优秀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成长小说出现,如班扬的《天路历程》﹑菲尔丁《汤姆·琼斯》等。

与此同时,英国文学史并没有忽略对女性成长的关注,作为成长小说的一种类型,女性成长小说从无到有,从无足轻重到影响深远,体现了女性成长小说的不断壮大。女性成长小说研究近年来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研究也愈加的全面和深入。女性成长小说代表作18世纪有《帕美拉》、《克拉丽莎》等,19世纪有《傲慢与偏见》《爱玛》《简·爱》和《小妇人》等。

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女性视角来观照女性成长的重要小说家。但她关注的不是爱情故事本身的缠绵悱恻,而是注意表现女性爱情观念的形成和变化,更多注意到人格发展和成长的层面。通过小说人物爱情与婚姻生活的悲欢离合,奥斯丁开创了女性成长小说的一个普遍模式:女性青少年的成长困惑和她们的爱情婚姻有密切关系。道德观、婚恋观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女性成长小说的共同特点。

纵观英美各国经典的成长小说,可以归纳出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成长中的主人公,成长引路人和呈现道德观念和婚恋观提升的成长阶段。以下拟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探讨范妮在成长中的困惑及如何走向成熟,对女性成长主题的研究亦不无启示。

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成长小说特质

(一)成长中的主人公

巴赫金曾将成长小说强调为“人的成长小说”。人物的形象,尤其是性格和性格的变化发展是成长小说着力关注的,甚至可以说,成长小说区别于其他大部分小说的首要特征在于“这里的主人公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2]。由此可知,凡成长主人公的性格必须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包括获得重要的知识或者经历重大的心理转折,主人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范妮普莱斯毫无疑问是一个动态的人物,在范妮来到曼斯菲尔德之前,托马斯爵士就在她和两位伯特伦小姐之间早已划定了严格的身份界限,范妮完全是一只“丑小鸭”,敏感拘谨、害羞胆小、孤陋寡闻,使她在年幼时期如同“村姑”一般隐没在表姐的光芒下。然而到了小说的结尾,范妮却成长为一个行为正直、笃信宗教且对世事有着明达见解的完美女性,几乎成为庄园精神的主人,与初到曼斯菲尔德时几乎判若两人。黄梅曾赞叹道:“范妮获得了伊丽莎白·本内特们所没有的深度。”[3]在小说中,范妮经历了从无知到成熟的巨大心理变化,心理变化是成长小说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范妮是一个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主人公。

(二)成长模式和引路人

成长是指青少年经历生活的磨砺和考验之后,获得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信心,从而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青年人也由懵懂无知变得成熟老练。不容忽略的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其中免不了某些他者会施加影响,尤其是一些引路人,他们代表社会的善端和良知,是成长着的楷模。在成长小说中,引路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或以启蒙者的身份出现,在主人公迷茫时指明前进的方向,或以主人公同伴的身份出现,见证成长,正是由于此类人物的存在,方凸出主人公成长的现实性,也使成长小说获得现实品格。

关于成长模式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芮渝萍教授把这种成长过程归结为“诱惑—出走—考验—迷茫—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4,p89]。事实上,并非每一部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都要经历这一过程,但是都必须经历从无知到成熟的心理过程。女性与男性同样要经过磨练才能够成熟独立找到自我。稍不同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18世纪的英国女性不可能远离家庭出走实现独立谋生,而只能在家庭内部发现自我,寻找心理和道德的成熟。基于此,《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发生在家庭的成长小说。范妮的成长历程可简化为:无知——顿悟——成熟。

范妮十岁的时候就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以养女的身份来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在范妮到来之前,托马斯爵士给她设定了严格的身份界限,使得少言寡语的范妮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庄园里的一切都令范妮惶恐不安。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完全处于一个不受人重视的边缘地位。而且大家认为她没有什么特别讨人喜欢之处,范妮简直是一个被随意驱使的女仆,姨妈们指挥她做各种事情,表姐和大表哥也常常欺辱打骂她,势利眼的诺里斯姨妈更是从精神上折磨她,时刻提醒范妮不要忘了自己卑微的身份。可心地善良的灰姑娘从来不曾反抗这种不公正待遇,心底深处的自卑情结和对恩人的感恩戴德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种错误的思想使范妮失去了反抗的理由和勇气。

就在她最孤苦无助的时候,她得到了埃德蒙的帮助。埃德蒙在范妮的成长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帮助下,范妮逐渐开始了人生的转变。他非常同情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表妹,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助她。埃德蒙的关爱令范妮的心灵得到了庇护和慰藉,在埃德蒙鼓励引导下,范妮博览群书,获得了见识和学识、道德境界的提升。不容忽视的是,“奥斯丁笔下的女性虽然从男性‘导师’那里获得了指点与帮助,但奥斯丁从来不对男性权威表示过分的信赖”,“她的女主人公们可能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较之于男性处于劣势,但她们却从不放弃独立的人格。”[5]同时也进行了生活和自我的思索,这些都促进了她的成熟,使她达到了成长的“顿悟”。

“顿悟”原为宗教术语,指的是上帝曾在世间向东方三博士显灵,以昭示其现实存在。詹姆斯·乔依斯认为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主人公对自己或者某种事务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成长小说中,顿悟是主人公成长的重要环节,是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芮渝萍认为:“成长小说中的顿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产生的感悟;一种是生活中震撼性事件在主人公精神上触发的感悟,这种震撼性事件通常是可怕的悲剧性的事件[4,p98]。

范妮的顿悟属于“在日常小事中产生的感悟”,但仍是她的成长道路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一方面,她感受到了贝特伦家贵族气息的感染,所以回到家后深刻察觉出环境差异给人们带来的教养差异的问题。另一方面,她也见证了贝特伦家族中贵族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恶,明白了高贵的出身并不等同于高尚的品性,范妮这位灰姑娘的华丽转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品质的提升,当然,在这其中避免不了与周边人和冲突。

在实现顿悟之后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冲突也是成长小说内容上的一个特点,它是小说发展的前进动力。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些艰难、与其他人或外界的冲突,主人公通过不断战胜这些冲突而成长起来。在“戏剧事件”中,一群年轻人谋划排演有伤风化的戏剧时,甚至连埃德蒙也抵制不住爱情的诱惑,搬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决定出演安哈尔特的真实目的的时候,只有范妮拒绝参演,保持冷静的头脑,坚守道德深处的一方圣地。索瑟顿庄园游那日,范妮虽目睹了亨利与两位伯特伦小姐的调情和意中人的爱情倾诉,可一贯隐忍的性格让她继续保持沉默,竭力维护表面上的和谐。但是范妮把事情看得很透彻,她明白亨利的虚伪和轻薄性格,始终不肯接受花花公子亨利对她的追求。她坚决拒绝无爱的婚姻,绝不拿自己的幸福做交易。虽然她明白,找一个“免于挨挤受冻”的储藏室对于无财无势的自己是何等的迫切,面对亲人和朋友的规劝,甚至连最严厉的托马斯爵士都骂她忘恩负义时,她还是默默坚守着自己对埃德蒙的爱,并不放弃自己对真挚爱情的信念。她欣赏并追求那种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基础上的志同道合的理想婚姻。当然她的性格和地位决定了她没有像简·爱那样捍卫自己的权利,她只是默地坚守着,实在熬不住的时候就在属于自己的小屋中躲避和发泄一下。其实她早就看清玛丽了,可是她的善良性格使得她无法在埃德蒙面前说她的是非,她只是在心里默念埃德蒙不要陷入到不好的境地。她对痛苦的自我调节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质使她和她的两位表姐、克劳福德小姐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对于正义的坚守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她对于爱和信念的执着追求最终使得她穿上灰姑娘的水晶鞋。范妮的成熟并不在于她形象和心智的成熟,更重要的是她的理智和道德观念的优越性。尤其是到了后来,范妮在感情上已不再依附埃德蒙,后者居然要靠范妮为其指点迷津,拒婚和拒演戏标志着范妮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成熟。

如前所述,范妮的成长完全符合成长小说的模式:无知——顿悟——成熟,整部小说将范妮的成长作为主线,以时间维度描述了范妮漫长的成长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的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奥斯丁对女性成长主题的关注,女作家意在通过小说表达女性有理性的判断力和自控力,有充分的学习潜力,能够从无知到有知,从挫折中学会自我认识,因而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这部小说也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1]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5.

[2] 巴赫金.白春仁,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历史中的意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27.

[3] 黄梅.笨嘴拙舌的范妮[J].读书,1990(5):95-97.

[4]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 钱春芸.当代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结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5):128-131.

[6] 刘戈.简·奥斯丁与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4):84-89.

[7] 张永禄.当代成长小说三种叙事模式[J].小说评论,2013, (2):156-161.

[8] 贺赛波,申丹.女性成长小说视角下的中译考察 以《傲慢与偏见》杨缤译本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 (3):70-73.

[9]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念审美流变考察[J].文艺评论,2013, (7):57-62.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Mansfield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ldungsroman

LIU F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00, China)

A specific analysis is made about Mansfield Park by using the theory of bildungsroman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of bildungsroman. This is to prove that Mansfield Parke is a typical bildungsroman and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aders.

bildungsroman; Mansfield Park; Fane

2013-07-17

刘斐(1988-),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欧美文学。

I047

A

1009-9115(2014)01-0082-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22

猜你喜欢

埃德蒙曼斯菲尔德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珠穆朗玛峰始终都在那里
讽刺艺术赏析
英国 拍卖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橡树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