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陗”
——孙鑛《左传》评点关键词研究

2014-02-12张盼盼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眉批左传评点

张盼盼

(河南大学 中文系,河南 开封 475001)

释“陗”
——孙鑛《左传》评点关键词研究

张盼盼

(河南大学 中文系,河南 开封 475001)

孙鑛采用评点这一方式对《左传》进行品评赏析,“陗”字多次出现在孙鑛的评点语言中,主要体现在字词、句式方面。字词方面主要集中体现语言艺术特点,句式方面主要集中体现文章结构特征。目前学术界对于孙鑛《左传》评点探究较少,试图从孙鑛《左传》评点中的关键词“陗”切入,探讨孙鑛对“陗”的阐释,体现其追求质朴文风和雄健的审美理想及复古思想。

孙鑛;《左传》;陗;审美;复古

孙鑛(1543-1613),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浙江余姚人,明代晚期重要评点家、文学家。《明史》无专传,《明史》二百二十四卷,列传第一百十二,孙鑛附见在孙鑨传后,“鑛,自有传”[1],但《明史》没有见孙鑛专传。据《孙月峰集·与余君房论文书》中记载,孙鑛少习读《左传》,晚年对十三经深得其中妙悟,并进行全面评点。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吴兴闵氏分朱墨刻本,列《春秋左传》十五卷,以鲁国十二公各为一卷评点,其中襄公分上、下两卷,昭公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五卷。全书由韩敬的《孙月峰先生左评分次经传序》、闵氏家刻分次《春秋左传》凡例、闵氏分次《春秋左传》目、《左传》文本评点(闵氏称为《孙月峰先生批点》)四部分组成。

万历四十四年吴兴闵氏朱墨刻本,列孙鑛评点于眉批和夹批,评点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眉批。统计《左传》评点的全部评语,孙鑛执以衡量文章最常用的字,也是孙氏用于批评《左传》作品的关键词主要有陗、劲、奇、细、浓、色、状等字。其中评点关键词“陗”出现或在眉批,或在夹批,共89处。孙鑛《左传》评点关键词“陗”,不仅用于评价选篇的语言,结构等方面,还有整体特征,表现了孙氏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追求。

一、陗之含义

“陗”通“峭”,是指山势的斗直之状。《说文解字》:“陗,陖也。从阜肖声,七笑切。”[2]“阝”用于汉字左侧,同“阜”,“阜”本义是指小土山。从“阜”的字,一般与高山深谷的山地有关,《淮南子·修务训》有“上峭山”之说。“陗”字从阜,段玉裁注“凡斗直曰陗”。“陗”是形容山势的形容词,是指山之直而险,《玉篇》注有“陗,险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陖也,凡斗直曰陗。”[3]《广韵》:“山陖也。”《史记·李斯列传》有“是故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牧其上。夫楼季也而难

古代采用实物的特征形容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人类思维改变的结果。关于以实物的性质来形容人的品性特征在古书典籍中已经存在,《诗经》中亦出现对君子如玉品评的现象。《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2,p10]用玉比喻为人君子,是因为玉本身的温和特性,更重要的是打磨成玉的过程实喻指一人修炼的一个过程,经过几道打磨而成,成为石中之美乃喻人中之仁人,所以古人喜欢以玉来形容品德高尚伟大之人即君子,《诗经·国风·卫风·淇澳》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记载。《诗经》中的《秦风·大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等。

“陗”通“峭”,与山有关,山是石头堆砌而成所以坚硬,山高所以陡峭。“陗”用于品评人物的性格特征喻指人严肃、峭直。《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於轵张恢先所,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4,p2745]“峭直”是指晁错的性格方面而言,是指说话比较严肃、严峻。宋洪迈《夷坚丁志·水上妇人》:“京西路提点刑狱周君,以威风陗直震郡县。”明宋濂《余左丞传》:“阙在位,知无不言,言陗直无忌。”陗与直组合褒义词组,形容严峻刚正之人。

“陗”除了用于形容山的体势、人物的性格之外,还运用在书画和文学上。在书画中是指露锋的侧锋用笔,有明显露尖状态,是表现书法、绘画的笔法特征。文学中的“陗”是指意气直逼的特点。

二、孙鑛对“陗”的阐释

追其溯源,文学上“陗”用于人物品评,后来发展到书法、绘画、文学等方面,文学史上“陗”较早用于诗歌品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评论晚唐诗人李洞曰:“时人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提出“奇峭”概括李洞诗歌的特点。欧阳修《六一诗话》赞颂石延年曰:“石曼卿自少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奇峭。”[5]这两个例子是在品评诗人的诗歌风格,侧重于“奇”,追求创新,标新立异。评论家只是概括诗歌的整体特征,并对诗歌的具体在哪些方面体现“奇峭”没有论及。孙鑛在评点《左传》之时,常用“陗”字来品评文章的特点,“陗”字共89处,其中“陗”字单用51处,与陗常连用的词语有“古陗”“精陗”“简陗”“工陗”“劲陗”“紧陗”等。孙鑛用“陗”字品评,不仅体现《左传》的整体特征,还表现在语言、句式、结构等方面。

语言之“陗”体现在字词的简而有味。字词简洁富有意蕴,具有峭拔之势。孙鑛在评点《左传》表现简洁而意味深长的特点,常用“陗”“精陗”“古陗”“简陗”等词语,其中“精陗”12次、“古陗”5次、“简陗”3次。

桓公十八年: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眉批:陗字)[6]

闵公二年: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谂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適,(夹批:四字遂不如二字之陗)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6,闵公二年]

这两个例子可以对照来看,从字词方面来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和“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適”,从意义上看,前者比后者表达的完整,语言简洁,后者不如前者。从句式来说,前者比后者劲陗,四字句缓,二字句急,富有气势。

昭公二十一年:公欲出,厨人濮曰:“吾小人,可藉死而不能送亡,君请待之。”(眉批:意陗)[6,昭公二十一年]

“吾小人”亮明自己的身份地位,第二句突显保君而死有所值;“君请待之”四字句,话语坚定。厨人濮简单的三句话,并没有刻意说明自己视死如归的壮丽宣言,但是厨人濮忠君视死如归的品质展现地漓淋尽致,饶有余味。

“陗”评点语言简洁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昭公五年:曰:“余亟使人犒师,请行以观王怒之疾徐,而为之备,尚克知之。”(眉批:气甚壮,意甚巧,细看亦尽精陗,但草草看去,翻觉未尽镕裁,此是炼调未入妙故)。哀公十三年: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眉批:简陗)。昭公十年:岁及大梁,蔡复,楚凶,天之道也。(夹批:陗句)昭公十二年:“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眉批:两语简陗)。襄公六年:曰:“几日而不我从!”。子罕善之如初。(眉批:意语俱陗)昭公七年:孔成子梦康叔谓己:“立元,余使羁之孙圉与史苟相之。”(眉批:叙两梦语亦古陗,文法略变便见态)等等。

孙鑛评点《左传》的句式之“陗”是指句式的短而有力。句式短小,特殊句式都是构成句式之“陗”的表现,特殊句式有倒字句、定语后置、重字句等。

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

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眉批:文绝陗有劲,然其着力处却只在四“以”字句上。)[6,僖公十五年]

孙鑛评点此处陗劲,贴切当时的场合,力求避免战争,塑造穆姬刚烈性格。四个“以”字的连用,构成时间概念的紧迫感,杂以连词,语言便显峭拔之致。昭公五年:“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眉批:四语陗)定语后置特殊句式,阅读朗朗上口。昭公十九年:“室于怒,市于色。”(眉批:倒字句陗,合二句意陗)倒句陗,非正常语序造成语气上的转换,亦体现句式营造的刚强气势。

孙鑛评点结构之“陗”重要集中在一个个历史故事的结尾处,或是运用引经据典,或是短小句式,这使文章劲陗而有意味。

隐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眉批:收句劲陗,但昭字于今亦为腐)[6,隐公三年]

这是对《左传》“周郑交质”事件“君子曰”的评点,作者以“君子曰”的方式抒发自己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的痛惜的思想情感。孙鑛对“君子曰”的评点重在揭示《左传》行文结构的特点。“君子曰”论说有三层意义,一是开门见山,总括大意,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气势宏大。二是平平叙说,借不同产地的毛、菜、器、水皆可敬奉神灵,朝贡王公,说明“礼”的重要性需要各个诸侯之间的和谐。三是引经据典呼唤“礼”的回归,作者巧妙地引用《诗经》风、雅中的《采繁》《采蘋》《行苇》《泂酌》篇作结,目的恰恰是要读者联想四篇诗歌的意思,更好地体会文章的题旨,恢复“礼”的传统。这样言简而意蕴丰富的笔法,使文章劲陗有余味,是谓“陗收”。昭公十三年:“谚曰:‘臣一主二。’吾岂无大国?(夹批:陗收)”是引用谚语结尾。

成公十六年:晋侯将伐郑。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诸侯皆叛,晋可以逞。若唯郑叛,晋国之忧,可立俟也。”栾武子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眉批:突然出论,若颠倒是非,其峰甚陗,而不言其故)[6,成公十六年]

晋侯将讨伐郑国,没有直接讲明缘由,而是通过两位士大夫的对话揭示出。范文子先语,摆出理由不战,但是笔锋一转,栾武子坚决讨伐,其话语中的“不可”“必”词语,气势凌人。

襄公十四年:“师旷侍于晋侯”:“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眉批:独短句收稍觉陗,然为今经生用之已厌。)[6,襄公十四年]

此也是结尾“陗收”,达到陗收的方式是以独短句结尾。句式参差错综,结尾处用“以从其淫”“必不然矣”两个四字句错落排列,节奏紧,抑扬顿挫。

综上所述,孙鑛之“陗”表现在语言、句式、结构方面。语言之陗重在体现了在语言简练且富含深意;句式方面重视句式错落有致富有张力,或是倒装句式、或是特殊句式;行文结构方面,特别是结尾的方式,采用引经据典、短句的方式收尾,言简意赅,陗劲有余味。

三、“陗”体现孙鑛的审美追求

孙鑛的一生经历了明王朝的兴盛和衰落,赵翼《甘二史札记》云:“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云。”[7]政治的变更、经济的发展对当时士人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嘉靖以来,浮华渐盛,竞相夸诩”的时代风尚,也渗透、反映在文化上。王阳明及其发展而成的泰州学派的学说,对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

孙鑛以自己独有的创作特色进行评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评点《左传》。中国的汉字有“含混”的特点,这是孙鑛对“陗”最佳解读和理解的前提。孙鑛利用语言“含混”和“陌生化”的特点,所谓“含混”,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指看似单意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就是作者在文章创作和评点中,以营造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所谓“陌生化”是使常见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反应。“含混”可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可以达到创新的效果。孙鑛运用语言的“含混”特点和“陌生化”特点,意在达到文学上的创新。

复古思想在明代较浓厚,特别是明朝前期,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文学形式上,以前、后七子为主的秦汉派,主张古文皆有法存,孙鑛受到七子的影响,其创作中体现复古思想,是对明代尚丽文风的批判。

孙鑛在《左传》评点中体现追求一种就“精腴简奥”的文风,这一点重要体现在“语言之陗”。孙鑛在《与李于田论文书》一文中说:“玩味诸经,乃知文章要领惟在法,精腴简奥乃文之上品。”“古人无纸,汗青刻简,为力不易,非千锤百炼,度必可不朽,岂轻以灾竹木。”[8]他不仅要求语言简洁质朴,而且要求语言表达的深层意义,只有这样文章才能称之为“上品”。孙鑛在这里提出了达到这种“精腴简奥”境界的方法途径,就是“千锤百炼”,他在评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提到“是千锤百炼语,虽平淡而实腴”。孙鑛对语言之“陗”的阐释,一方面追求一种“淡而实腴”的理想文风,另一方面是对当时浮夸文风的一种批判,具有时代意义。

孙鑛在用“陗”字评点《左传》时,并不仅仅单纯称赞作品的质简,他所谓的“陗”往往与“劲”“险”“力”“古”“气”等词连用,用“陗”字表现“雄肆质陗”的文学风格,这主要表现在“句式之陗”。长短句相间,虚词、连词、重字,倒句等句式的变换,增显了文章的力度和劲度。在对复古的追求中,孙鑛不仅追求质朴的创作风格,同时看中古文作品中体现的气势美,追求一种雄健的风格。

孙鑛是明代的复古文人,其复古思想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作品之中,古朴遒劲和雄健的风格是其复古思想的表现,也是其理想文风创作的标准。

[致谢]

谨以此文致谢郭宝军和赵奉蓉两位老师。

[1]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893.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05.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32.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55.

[5] 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

[6] 孙鑛.评《春秋左传》十五卷[M].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吴兴闵氏朱墨套印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7] 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札记(订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797.

[8] 孙鑛.与李于田论文书[A].月峰先生居业次编[C].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26册:191.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The Explanation of “Qiao”: SUN Kuang’s Zuo Zhuan Keyword Study

ZHANG Pan-p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SUN Kuang’s appreciation ofZuo Zhuanis commenting. The word “qiao” is used repeatedly in the commentary language of Sun Kuang, mainly embodied in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he former main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rts. The latter mainly reflects the structure feature. Now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Sun Kuang’s comment onZuo Zhuan. The explanation of“Qiao” is studied by using “Qiao” as a keyword in order to explore Sun Kuang’s pursuit of simple and vigorous style of aesthetic ideals and back-to the ancients ideology.

SUN Kuang;Zuozhuan; Qiao; aesthetic; back-to-the-ancients ideology

I206.2

A

1009-9115(2014)01-0030-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08

2013-10-03

张盼盼(1987-),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

猜你喜欢

眉批左传评点
《日知录》研究的新材料
——《日知录》陈澧批语辑录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踏花归去马蹄香
以眉批式评语促写作能力提高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巧用一句话书评串点课文复习
翻译擂台(116)评点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