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研究

2014-02-12崔惠斌苏斌原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教育

崔惠斌,苏斌原

1.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重要性。这都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时代契机。以美国硅谷地区为例,许多高校坚持创业是科学知识价值的终极体现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社会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办学规律,强化产、学、研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促成“学习场”的出现,有效提高了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带动青年就业。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公民责任。与其相适应,这些学校普遍重视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发散性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并同时提供各种专项技术的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使得具有创业潜质的青年有扎实的知识支撑和技术平台,最终形成了特色的“硅谷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并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2005年8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引进了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AB创业培训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得以不断深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育人主题地位,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培育和创新,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除了传统的学生课外科研训练活动项目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等项目的设立,使得这一体系得以丰富。除此之外,国内许多高校还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园区,聘请优秀校友和企业家组建校外导师俱乐部,指导在校学生开展训练主题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可以说学校在探索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届“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更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因此,在高等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锻炼职业技能,为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就业工作水平、实现育人绩效奠定了坚实基础,系统全面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虽然这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活动属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需求的异质性,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典型的建构特征,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活动认知从整体上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出现目标不明确、动力不充足、参与不积极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活动绩效的实现。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整体认知存在偏差

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日益重视,各种主题活动不断增多。但大多数活动均是自上而下建构,活动之间相似度较高,容易忽略不同活动开展的客观背景和参与对象的异质性特征,存在宣传不全面的情况,没有引起广大学生的充分关注,从整体上出现认知偏差。同时,由于过分重视自身效果,许多创新创业活动在宣传环节中仅是就事论事,没有能够做到跳出活动,构建起学生的良好愿景,让学生明确活动在整个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许多学生参加比赛的目的过于狭隘,整个活动绩效受到了限制。

(二)学生参与动机不充足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多数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几乎没有体现,没有很好地将学术研究训练和实践能力培育结合起来。部分教育管理者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价值,因而不可能在教学层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不少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根本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仅是关注短期利益,盲目跟风,认识停留在一般商业模式创造训练的层面,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许多创新创业活动具有短期性。另外,许多高校在选拔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工作中,仍然依靠着传统遴选体系,主要以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业成绩为主,学生在第二课堂尤其是在创新创业系列主题活动中取得成果体现的力度还远远不够。随着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深化和创新,倡导实践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不断增加,但无法通过原先的指标体系遴选出更适合的优秀学生继续深造。这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科研成果没有得到继续深化,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建成一批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但培养方案过于标准化,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生更加希望基于自身学业创新创业活动的锻炼和发展。同时,许多参与指导的专任教师不能再职称评定和工作业绩上得到体现,导致专业老师参与热情不高。许多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时完全出于个人职业精神,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活动不能持续开展。

(四)活动成果无法得到深化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系列活动主要由教务处、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和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许多主题比赛和项目申请的时间存在着冲突,统筹效率很低,许多学生的精力浪费在申报阶段,无法专注于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研究和实践,研究效果受到影响。同时,主题内容相似,没有很好地整合学生的成果资源,重复性活动较多,进而影响了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全面覆盖在校学生。但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与水平差异明显。研究生参与比例较低、甚至为零,不利于优秀成果的培育和转化,同时也使得在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中的朋辈教育模式优势受到了限制。

三、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激励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宣传、突出愿景,提高活动参与度

整合资源平台,将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形成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统一编制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行动指南,设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使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域优秀学生榜样的宣传力度,构建起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美好愿景,促进学生更好地规划在校学习生涯,全面实现育人绩效。

(二)创新优秀人才选拔考核体系,增强学生的参与动力

以我校为例,重新修订《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选拔办法》,在侧重实践技能的专业硕士学位推免方面,重点考虑对在高级别创新创业系列比赛活动如“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等显示度较高、影响面较大的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优秀学生,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可根据我校学科情况和学生意愿实施“一票保研”。同时加大创新创业相关比赛获奖在推免选拔工作中的倾斜力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建立教师智库,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支撑的长效机制

专业教师是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加强“专家教授—骨干教师—青年博士—校外导师”四位一体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将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量进行统计,全程指导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项目的教师可视指导周期长短转化成不同的教学业绩,冲抵教师每年必须的教学时数;而针对指导学生参与比赛获奖的教师,则可根据所获奖项的重要性及显示度转化为科研业绩进行认定。并根据相关条例进行补贴,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的内在动力。

(五)加大职能部门协同创新力度,优化育人体系,促进成果深化

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藩篱,提高协同创新的力度,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并确定责任人,对全校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各种活动项目的开展时间,简化申请审批流程,注重对优秀成果的选拔和培育。进一步建立活动成果库,全程跟踪辅导高质量项目,保障活动的开展水平,全面促进成果的深化,有效避免简单地重复劳动。

(六)设立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全面提高学校创新创业育人质量

学生的自身需求和对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是我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应建立学生意见收集与反馈机制,以学院团委学生会组织为枢纽,定期收集学生当中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见和评价,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反馈;建立创新创业舆情分析数据库,全面把握当前在创新创业活动运行的现状,进行动态管理;全面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课外科研、创新创业活动方面的隔阂,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构建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青年导师俱乐部,发挥朋辈教育模式的力量,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绩效实现。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4):133-136.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究,2010,(6):164-166.

[4]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2-96.

[5]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14-16.

[6]刘洪民.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基础、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2-16.

[7]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6):120-123.

[8]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4-17.

[9]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8-101,111.

[10]洪坚.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3,(5):141-144,161.

猜你喜欢

大学生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