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还在看春晚吗

2014-02-11方思

看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品广东受众

方思

几年前,央视春晚导演组曾奔赴上海,力邀海派清口相声演员周立波上虎年春晚,但被周立波拒绝,他甚至扬言“一辈子不上春晚”。谈及原因,他说是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观众的尊重,“因为春晚的主流受众是9亿农民,而农民兄弟的生活是我不熟悉的,你对着你一个不熟悉的人群去说什么,是对这个人群的不负责,是自己的自不量力。”此番言论一出,引发舆论哗然。先不论周立波此话是否有嘲讽央视春晚低俗化的意味,抑或是对海派清口只给城里人看的孤芳自赏,持有“春晚的主流受众是9亿农民”这种看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渐多元和丰富,谁在看春晚,不能简单地用“9亿农民”来概括。

北味春晚南方人不买账

2009年央视春晚收视率的一份调查报告曾在网上引起热议。这份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的收视数据显示,2009年春晚,以长江为界,北方各省市中收视率最低的河南达到59.2%,南方除了安徽24.8%外,其余省市收视率都在20%以下,最低的广西和海南只有 2.6%和1.3%,人口大省广东的收视率也只有5.3%(2008年AGB尼尔森的这一数据低到4.59%,东莞更是只有0.1%),而北方大多数省市的春晚收视率动辄60%—70%,尤其是东北三省的收视率都超过85%,而辽宁更是以88.9%的收视率居于首位。春晚在辽宁和海南的收视情况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并不只是近年才有的现象。有人担心,一道以长江为界的文化鸿沟已经悄然出现在央视春晚。

针对央视春晚收视的南北差异,一位自称“南方电视人”的网友认为:“一个号称文化盛宴的节目当然难免众口难调,但是南北节目比例严重失衡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减弱,则是我们不得不忧心的,作为一个市场化的电视台,大可不必考虑这些,但是作为国家电视台,国之公器,号称全球华人大联欢的节目,还是多多考虑一下长江以南地区群众的文化口味。”

不少南方人表示,春晚的文化越来越偏离南方,几乎成了北方观众的专场,这跟春晚的“全国性综艺节目”理念不符。在春晚的舞台上,撇开歌舞类节目,像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基本是以北方方言和北方风俗为基础。当北方观众因为节目中某句话或是某个词而捧腹大笑时,可能南方观众还未弄清笑点在哪里。而“南派小品”、“南派笑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露面那是凤毛麟角。2006年央视春晚推出的汉味小品《招聘》、湖南大兵的相声、川味十足的小品《粑耳朵》等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惜后来几乎年年都面临一个个被“拿掉”的命运。戏曲类节目也多半是京剧挑大梁,越剧、粤剧等南方剧种几乎难登央视春晚舞台。春晚直播时主持人喜欢挂在嘴边的那句“现在合家都在电视机前吃着饺子看晚会”,其实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事情,大多数南方人没有这种习俗。

而且,在春晚的小品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广东人一上春晚就变傻”,如《如此包装》、《北京欢迎你》、《草台班子》等春晚小品中都出现了广东人形象,但春晚舞台上的广东人形象和现实中的广东人委实有很大区别,这也引发不少争议,认为有刻意丑化广东人的嫌疑。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不少歧视南方人的记载,如“楚人过河”、“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削足适履”、“自相矛盾”等寓言典故,都有讥笑楚人愚笨的意味。

广东人对春晚不太“感冒”,与当地自成体系的岭南文化和粤语方言有很大关系。广东的地方电视台,大都有自己的全粤语频道,连普通话配音的电视剧都会配上粤语再来播放,以满足本土人群的收视需求。2009年广东春晚与央视春晚同时段播出,广东省内广东春晚的收视率明显要高于央视春晚。岭南地区气候温润,当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时,这里已经是一片春暖花开。不同于北方全家要聚在一起看春晚守岁,粤地之人更喜欢在除夕夜外出逛花市看花灯,这一习俗已延续了百年。广西、海南等地春晚收视率低,也与这些地方冬天气候温暖有关,毕竟人们在除夕夜可以选择的活动比北方多多了。当春晚还在延续“北味”的合家欢大团圆的形式时,南方观众对春晚恐怕会越来越不买账。

各地观众不一样

自1983年央视举办第一届春晚起,全家坐在电视机前边看春晚边守岁的情景已经成为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观众对春晚也形成了一种守望和期待。上世纪80年代,没有过多文娱生活的国人对于春晚的要求仅仅是气氛,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歌舞相声就能满足大众的基本节日需求;到了90年代,随着内地娱乐圈的开放,“明星”的价值变得更加重要,谁上了春晚是观众瞩目的焦点;然而进入新千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众对新知识新文化的爆发式吸取,多元化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不再满足于春晚所能提供的、自己无法参与选择的“文化套餐”。人们在除夕夜有了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大、小屏幕间自由流转,表达观点、参与互动。而春晚这一道除夕大餐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成为“鸡肋”,年年办年年难出新意,年年被批遭吐槽。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的2009年央视春晚的收视率调查显示,春晚对各地不同观众群体的吸引力不太一样:在东北、西北地区,更偏重于中低收入的女性观众;在华北地区,老年观众收视倾向更强;在华东、华中地区,央视春晚对年轻的中低收入群体更具吸引力;在西南地区,工人、干部和管理人员更爱看;在华南地区,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及个体私营企业主更为关注。CSM的数据虽然不能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但传统电视观众群体已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受众大量流失几成不可逆转的事实。这一趋势与央视春晚的收视倾向也是相符合的。

面对这样的传闻,央视领导在春晚研讨会上曾如此直白道:春晚是给老人和领导看的节目,尽管他们也很想讨好青年观众,不然不会坚持不懈地弄口水歌联唱。相较于年轻人,中老年人对春晚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们经历了精神文化活动最贫瘠的时代,好不容易有一道老少咸宜的春晚大餐出现,就自觉地成为了春晚的忠实粉丝,这是他们老年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文娱活动之一,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独立民谣创作人周云蓬曾说过一句话,“只要能让我妈高兴,就算让我上春晚我都在所不惜”。有不少年轻的网友表示,“我上不了春晚,我只会陪父母看春晚,我可以保证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陪着说说话,而不是把手机或者平板掏出来。”“老人家愿意看春晚,我还是会陪在他们身边,哪怕看看书上上网。”陪父母看春晚,已成为年轻人回归春晚的一大原因。endprint

那么,是不是更多农民在看春晚呢?CSM的数据提供了另外一种观点。CSM以2009年央视春晚作为研究范本发现,除夕当天上午10:30之前,乡村总收视率要高于城市,10:30至18:00时段则是城市收视水平略高,凸显出乡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差异;到了晚间,乡村收视率迅速得到释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21:30之后,乡村总收视率急剧下降;在春晚正式播出的前1.5个小时内,乡村总收视率要高于城市,但接下来的时段乡村的春晚收视率低于城市,从侧面反映出城市观众更偏好春晚。其实,对于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的农民来说,看一场春晚毕竟比打牌打麻将还是更具有魅力。

春晚受众在分流

2013年2月,央视蛇年春晚总导演哈文在微博上发文,称蛇年春晚的收视率“高得吓人”,并晒出收视率明细:“除夕当天,全国达7.5亿观众收看2013春节联欢晚会,共有194家频道(我台4个频道,卫视22家168个地面频道)参与播出。全国并机总收视份额高达70.88%,比去年提升1.01个百分点。总收视率达31.17%,与去年春晚基本持平。”随后,有媒体曝出CSM的收视数据,显示蛇年春晚在央视一套收视率仅为11.362%,成为史上收视率最低的春晚。为此哈文与央视索福瑞展开了一番“掐架”,两个数据孰真孰假,已成罗生门。

据报道,2013年央视春晚直播期间,包括56网、爱奇艺网等国内多家视频网站都选择向多家电视台购买春晚节目的直播和转播权,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收看春晚,而且收看的时间段更加灵活。由于春晚受众分流冲击,央视一套的收视率降低了6个百分点,不过这并不表示收看央视春晚的人数降低了。

每年春节期间,央视都会发布自家机构调查得出的春晚收视率,当然每年都是“高得吓人”,这也常常遭到公众和网友的质疑。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很多人吐糟自己没有看春晚,但这不表示你家的电视机没有在转播春晚。不过,央视春晚收视下降已是不可掩盖的事实。其他媒介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1989年至1999年期间,央视春晚的收视率一直在50%上下徘徊,其中1998年春晚的收视率达到61.8%,是上世纪90年代收视最高的一年,进入21世纪,春晚的收视率持续下跌,2013年落至最低谷。

新媒体技术和新的传播渠道,正在重塑看电视的方式,也在冲击电视的未来。为挑战央视春晚,更亲民、更娱乐的网络春晚赢得更多年轻人的青睐。为此,央视也开始发力,相继推出多场网络春晚,在中国网络电视台、手机、IPTV和车载公交电视四大平台播出。2011年春节,央视网络春晚和动漫春晚有上亿观众收看,分流了一部分传统春晚的受众群。

央视春晚面对的挑战不仅来自互联网,还有各地方卫视春晚的围攻。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特别是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央视近几年推出了《我要上春晚》、《梦想合唱团》等选秀节目。尤其是《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将国内年度最顶尖的12档娱乐节目的36名选手汇集到央视舞台,经过终极PK,前三名将直通央视春晚舞台。央视希望通过这样的节目,将年轻观众和粉丝群体拉到自己麾下,并且能在春晚播出之前,制造更多的话题和舆论。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换上冯小刚担任总导演,这让众多喜爱冯氏电影的观众对马年春晚有了不少期待,也让那些希冀春晚变革的观众有了继续等待的理由。而对于那些千里迢迢奔回家的游子来说,在除夕夜陪父母看一场春晚,又何尝不是一种陪伴和守候。谁还在看春晚?在这个年代,看春晚的意义或许不是在于内容好看不好看,而在于一家团圆。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品广东受众
《临宋人小品》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粤来粤美”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世相小品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