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紫砂壶与茶文化间的联系

2014-02-11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茶具茶壶宜兴

陈 军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陶壶无疑是指“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唐贡山茶”即是因在唐代生产贡茶而名之曰“唐贡山”、“唐贡村”出产的阳羡茶;而玉女潭水,相传潭水甘甜清冽,是终年不竭的山泉水。宜兴既出产紫砂壶,又有佳茗、甘泉,同时拥有壶、茶、泉“三绝”。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具中茶壶的选择以“陶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砂土为上,盖既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从这些文献和文人的笔墨中可以看出,最理想的泡茶茶具应该首推宜兴紫砂壶。

紫砂矿土是由一种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的自然特殊矿土。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这三种基泥按不同分量颗粒粗细的配比,经不同温度的烧成,则显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骄,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近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 紫砂陶质地古朴淳厚,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所制茶壶造型多变,形式优美,其独特的气孔结构,使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而不漏,具备了特有的宜茶保味功能。表面无需施釉,质朴素雅的同时,把摩时间越长,越发显得滋润,仿佛玉质包浆一般,惹人喜爱。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茶为道。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修身养性之道。秦汉时期《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茶经云》“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时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明清时期已泛起蒸青、炒青、烘青等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增多,泡茶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如陶瓷茶具、竹茶具等。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时至今日,名家所作之紫砂作品不乏几十万之巨。而饮茶赏壶之风也颇为普及,甚至有的地区,有些壶友达到痴迷之境,对紫砂的钟爱之情远远超过制壶人付于紫砂的情感。其功能性、艺术性等方面的鉴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饮茶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净、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合拍,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具本来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一旦饮茶活动进入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领域,成为一种艺术,于是有关茶活动的种种载体与媒介,包括茶具就成为一种艺术品。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废团改散”的政策,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茶叶的饮法。由于饮茶风格及方式的改变,对紫砂壶的兴起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紫砂壶样式繁多,各有特色,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的称颂,特别推崇,紫砂壶与茶文化的结合,使紫砂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目多,流传广。

[1]《紫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茶具茶壶宜兴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美轮美奂的茶具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传统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意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