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对S大学20位师生的深度访谈

2014-02-08闫青

统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目标大学生

闫青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高校发展与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对S大学20位师生的深度访谈

闫青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学分制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对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应运而生。本研究以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S大学20位师生为访谈对象,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的确定、展开、实施和考评四个环节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管理;德鲁克

一、研究背景

自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到1978年我国有条件的高校实行学分制,再到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肯定学分制以来,学分制已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大范围实施。学分制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有益探索。为了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以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S大学20位师生为研究对象,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的确定、展开、实施和考评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自我管理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至,相关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对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在自我管理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研究基础。

第一,研究的主题。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外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文献的关注点是个体如何通过自身内部因素的控制和外部环境的调节来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1、2]。第二类文献侧重于研究个体运用哪些策略可以实现对其“知”、“情”、“意”、“行”的管理[3、4]。第三类文献倾向于研究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提出自我管理是激发学生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5]。显然,国外学者在对自我管理进行研究时,倾向于将个体的心理品质作为研究的起点。另外,在他们看来,个体的自我管理水平对其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效果和活动绩效高低意义重大[6]。

第二,文献的类型。从文献类型来看,国外的研究多实证研究而少思辨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对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都有所涉及,但大多数研究者选择采用问卷法做定量研究。这些研究通常使用三种量表来测量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第一种是自我控制问卷(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SCQ),主要测量大学生饮食行为、锻炼行为、时间管理、情绪控制、社会行为和财政计划六个方面的自我管理水平[7];第二种是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这种量表基于“自我管理是个体改变自我的活动”的理论编制了五个分量表,分别测量了思维控制、情绪调节、冲动行为抑制、绩效调节和习惯纠正五个维度[8];第三种是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量表(The Self-Control and Self-Management Scale,SCMS),测量的是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个维度。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主题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中国知网共计收录405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301篇,学位论文104篇。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近30年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

第一,大学生自我管理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内涵的看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把大学生看作自我管理的主体,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以自身特点为依据设计自我成才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调控行为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管理的主体是高校管理者,主张高校管理者应通过使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三种观点认为,自我管理的主体既包括高校管理者,又包括大学生个体。相比之下,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颇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大学生自身。

第二,大学生自我管理与相关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有研究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在对某一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并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管理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有研究者以北京大学学生成立的爱心社成功实行自我管理为例,剖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并由此指出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者将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我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传统文化中修养身心的方法来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

第三,大学生自我管理具体要素的研究。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具体要素方面,研究者的关注点包括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时间自我管理、日常行为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自我管理等方面。在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方面,研究者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途径之一是对自我认知、情绪情感等的调控。在大学生时间自我管理方面,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总结了大学生在时间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三方的努力来提高大学生时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如在研究对象上都将大学生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同时,国内外在研究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国外总体上以实证研究为主,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多具思辨性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对自我管理的理论探讨方面。国外相关文献中,围绕具体问题和因素采用实证研究并可以直接用于改进实践的占文献总量的9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思辨性质的论述和经验总结介绍占文献总量的90%。此外,虽然国内有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已经开始将实证研究的方法加以运用,如通过编制问卷对特定人群进行测量分析以探讨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但总体上看仍处于一个待验证的假设阶段,在研究成果方面也没有实质性进展。因此,本研究拟在汲取国内外自我管理方面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已有研究的不足,引入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法,对S大学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1954年,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为MBO),也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他获得了“管理大师”的称号。随后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著作中对“目标管理”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并最终建立起了目标管理理论。在德鲁克看来,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亦即根据目标进行的管理。从本质上说,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民主集中制”式的参与管理。目标管理有两大理论基础,分别是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前者重视工作的效率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偏重于对职工思想和行为的研究。目标管理则是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结合起来的管理思想。目标管理的前提假设是“人性为善”,它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要求工作的,人是渴望挑战和自我实现的。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目标管理主张授权,主张例外管理和自我控制,主张在设定目标之后由员工自行负责计划、执行、控制和考核。

总的来说,目标管理是一种根据目标进行管理的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目标,同时目标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在活动开始前,需要全体人员共同确定组织的总目标、部门的分目标以及个人目标;在整个活动中要始终以目标为导向;在活动结束时,要以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估的依据和标准。目标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体系,它运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目标在组织激励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有意识地瞄准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大学和企业的性质虽有不同,但二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组织,所以企业和大学同样都需要管理。正如德鲁克所言,“一切组织都要用目标进行管理”。所以,本研究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中引入企业目标管理理论,目的是使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目标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目标能很好地契合,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管理目标的认同感,进而在目标的指引下积极配合辅导员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同时,大学生也会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使自身潜在的才能得到挖掘和锻炼,最终又会促进自我的良好发展。

针对目标管理的实施问题,有研究者将目标管理的过程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九项工作”,其过程如图2所示。我们主要对目标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四个环节进行研究,试图回答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是如何制定的,应该如何分解这些目标,分解后的这些目标如何实施,最后又该如何评价这些目标达成与否等问题。

图2 目标管理过程示意图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访谈的实施和访谈信息的处理

本研究以S大学为案例进行质性研究。由于S大学是一所综合型院校,故笔者首先在该校自然科学类学科选取了药学(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选取了教育学和法学专业。然后,又按照年级、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因素在这四个专业中分别抽取了4名大学生。此外,又在这四个专业中分别抽取了1名辅导员。最终,本研究的样本确定为S大学的20位师生,包括4名辅导员和16名大学生。

本研究在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明确访谈对象及样本大小,拟定学院辅导员和大学生的访谈提纲,并请有丰富高校学生管理经验的L学院副书记对访谈提纲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笔者于2013 年10~11月份进行了一次前期性访谈(在访谈对象允许后,笔者做了录音。在访谈结束后,又将所有的录音资料以文本的形式转录出来),目的是测试并修改访谈提纲。同时,研究了源自8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数据,总结了访谈中的经验,并根据访谈情况进一步改进了访谈提纲,明确了后续受访者。2014 年4~6月份,笔者根据修改后的访谈提纲完成了全部访谈任务。在此期间,访谈时间基本上为50~90分钟,访谈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访谈对象谈话内容的多少。另外,鉴于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定性研究的数据收集阶段就应该进行持续性的数据分析,以便不断调整数据采集的重点或寻求数据中出现的新证据与方向[8]。所以,在整个数据收集过程中,本研究还采用工作单的形式做笔记,并在访谈结束后及时记录可能出现的主题与模式等。

在信息处理阶段,本研究借助Nvivo10文本处理软件对访谈材料进行辅助编码,同时进行了“三角验证”,即两个人分别在两台计算机上使用Nvivo10对同一文本进行编码,编码结束后,第三者和两位编码者共同讨论编码结果的异同,并最终确定编码结果。①这样做的好处是,克服了质性研究中因研究者主观臆断而造成的编码结果主观化,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访谈情况。

四、研究结果

基于德鲁克目标管理的具体环节,本研究中的访谈对象主要围绕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以及考评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陈述,我们根据编码结果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一)确定目标

目标既是人们行动的起点,又是实施目标管理期望达到的终点。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的制定作为实施目标管理的首要环节,对目标最终能否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符合什么样标准的目标才可以称得上是“好”的目标,或者说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笔者参照管理学中比较实用的SMART原则进行了访谈,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见表1。

表1 院校各主体有无目标以及各自目标的特点分析

首先,从对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来看,将近40%的访谈对象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不太重要”。在他们看来,能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即可,自己无需制定太多目标。相比较学生而言,这种观点在辅导员中较为常见。造成辅导员按上级指令行事而不发挥主动性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辅导员由于长时间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另一方面是当辅导员满怀信心地把一些很好的想法向上级反映之后,有的不被认可,有的则无疾而终,使其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其次,从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的科学性来看,超过半数的访谈对象设定的目标是不科学的。SMART原则要求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应具有五个特点:目标要具体化;具有衡量性;可以达成;具备关联性;有明确的截止期限。具体化原则要求目标必须是清晰的,不能模棱两可,甚至是要求以文字形式将要达成的目标呈现出来。可衡量性是评估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原则,如果在制定目标时忽略了这一原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目标的实施。例如,有的学生将学业目标定位为“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这样的目标就不具有可衡量性,因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是相对的,这里并没有指明比较的对象是其他同学还是目标制定者本人。若将之改成“学习成绩提高到班级前10名”,其对于目标的评估就具有可衡量性。可达成性是指目标在通过努力后是可以实现的,即“跳一跳,够得着”。但是,很多访谈对象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不考虑现实条件或者有意设置过高的目标,为的是挑战自己。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因目标未达成而挫伤自己的积极性,最终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在这里,笔者建议制定目标时应该循序渐进,不妨将目标分为远景目标、中景目标和近景目标,从而有层次、有梯度地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关联性要求多个目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且不能相互干扰,即便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也要按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合理安排各个目标的实施阶段。有期限原则要求目标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在现实中,大部分目标是有一定的实施阶段的。比如,如果上届学生中绝大部分人能在大二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那么“大一至大二学年”就是“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段。若一个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用大学四年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在拖延时间。

(二)目标展开

目标展开环节就是要将已经确定好的总目标进行分解进而建立起多级多维的目标体系,它是实施目标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多级”指的是对总目标进行纵向分解,构建起院系层面的大学生管理目标和大学生个体层面的自我管理目标,为的是使学院和大学生双方的目标能很好地契合。“多维”则指的是在此基础上对各级目标进行横向分解,目的是使学院和大学生对各自要达成的目标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整个目标体系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落实。表2所示即为访谈对象的目标分解情况。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访谈对象对目标的分解不够细致,而且学院和大学生双方的目标未能很好地契合。

表2 目标分解的等级和维度②

(三)目标实施

目标实施之所以成为目标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因为再完美的目标体系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就等于空谈。目标体系要付诸实践,不仅需要目标体系本身科学合理,而且还需要实践者积极情感和意志品质的调节作用。换言之,目标管理的实施是“知”、“情”、“意”、“行”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目标体系属于个体的“认知”层面,对其践行目标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将具体的管理目标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会促进个体认知的深化。个体的意志是个体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为克服困难所做的自觉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而个体的行为本身又是在一定目标引导和积极情感激励下的行为。由于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联系密切且互相促进,所以,大学生在实施自我管理目标时要很好地将这四个方面统筹、协调起来。

处于不同时间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大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也不同。笔者以学年为依据,将大学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访谈来分析各个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并从辅导员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各阶段的目标实施建议。

大一学生的特点:(1)思想活跃而单纯,大多数学生都离开父母来到陌生城市开始独立生活,各方面的经验都比较欠缺;(2)学习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但也有一部分人想在大学期间“松口气”。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最主要的是做好教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目标。作为辅导员,首先要经常和新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其次,要组织好学生会和大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丰富新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再次,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适应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暂时无法适应大学环境而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辅导员应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沙龙、师生交流会,组织学生看心理学方面的电影并请资深教授做影评,鼓励学生主动做心理健康咨询,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帮助新生了解自己,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走出迷茫,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最后,要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使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院形成一股向心力。

大二学生的特点:(1)多数学生因没有入选为学生会或社团干部而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减弱,进取心不强;(2)学习成绩出现明显的分化;(3)独立意识增强,更加注重根据自己的目标做事,聆听自己的内心感受。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设计和规划,思考毕业后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对于有意向读研的学生,应使他们对本科期间的学业成绩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S大学每年都有一定的保研名额,而这些名额的确定依据就是学业成绩。另外,对于想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应尽早准备。对于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应督促他们考取与将来就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和大四学长学姐交流求职经验。

大三学生的特点:(1)思想比较成熟;(2)对未来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或选择考研,或选择就业,也有部分学生仍然比较放松,我行我素。辅导员对大三学生的工作重点有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二是做好实习安排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真正有所提高。

大四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忙于应聘,部分学生备战考研,极少数学生得过且过,继续混日子,等着家里“安排”工作。对于大四学生,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招聘信息获取渠道,克服择业的盲目性。具体来说,辅导员首先要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合作,畅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如通过飞信、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发送即时的招聘信息和就业讲座。其次,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社会上相关单位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们传授笔试和面试的经验,消除学生就业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四)目标考评

德鲁克指出,在目标管理中,管理者除了需要对组织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依据目标对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这种评估实际上是一种对行为结果的反馈,有利于管理者反思管理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最终对管理过程做出有效调节并促成预期目标的实现。可见,目标考评环节在目标管理实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目标本身的评估作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很多访谈对象谈到,他们设立目标只是为了有一个大概的努力方向,在一定时期内并没有对自我管理目标进行考评。

为了确保目标考评的质量,在对管理目标进行考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考评主体多元化,将院级管理者、辅导员、大学生都纳入进来;第二,考评内容要全面,以目标展开环节中的各个分目标为依据;第三,考评方法多样性,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此外,在对目标进行考评之后,还应实行适度的奖惩。一方面,要奖惩分明,做到公开、公正;另一方面,要合理选择强化物,若强化物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则不会产生良好的强化效果。

五、总结与反思:如何保障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的实现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辅导员层面的大学生管理目标还是大学生个体层面的自我管理目标,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没有构建起全面的目标管理体系;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主观方面缺乏意志努力,加之外在环境的干扰,使得预设目标没有落到实处;最后,在目标实施之后,一般不对其进行考评。事实上,在访谈过程中辅导员和大学生都表示,希望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来实现自我管理目标。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以及接受访谈的辅导员和大学生的看法,我们提出保障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认识方面的保障

第一,校方要树立长远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是当今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应重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第二,辅导员应认识到大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己管理自己。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与大学生的接触最直接、最密切。作为辅导员,要克服执行上级指令的倾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按照目标管理模型来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样做,一来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二来可以减小自身的工作量。第三,大学生个体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自己善度大学生活,而且也会使自己终身受益。

(二)制度方面的保障

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在有了参与主体认识上的提高之后,还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第一,高校可以向专家、辅导员、学生、用人单位等各方征集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见,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第二,与大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相关的其他制度也要逐渐建立起来,如大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制度。第三,要为大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使大学生既能向辅导员即时反馈自己的目标管理情况,又能和本专业、本学院的同学交流自我管理的心得,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此外,还可以通过允许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管理来锻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相比较国外的研究文献,本研究在具体的内容上还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某一专业的具体问题选择特定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因而未能揭示出大学生自我管理中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内容。比如,教育学和法学虽然都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专业,但教育学侧重理论研究而法学则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这两个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的思辨性思维较强而后者则更加关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以,辅导员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这两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具体策略自然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后续研究中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在此谨向辅助编码的王洋同学和常佩雯学妹致谢。

②由于每个学院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故笔者只是标明了目标的具体内容,而没有对目标具体的实现期限、完成情况加以限定。

[1]Zimmerman,B.J.Self-regulat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The emergence of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0,2(2):173-201.

[2]Long,J.D.,Gaynor P,Erwin A,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Self-management to Academic Motivation,Study Efficiency,Academic Satisfaction,and Grade Point Average Among Prospective Education Majors[J].Psychology:A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1994,31(1):22-30.

[3]Schunk,D.H.,Zimmerman,B.J.Social origins of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e[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7,32(4): 195-208.

[4]Berger,D.S.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elf-management on student desire and ability to self-manage,self-efficacy,academic performance,and retention[D].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3.

[5]Andrew J.M.Enhancing student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The effects of a multidimensional intervention[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33(2):239-269.

[6]王益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4):453-456.

[7]Brandon J.E.,Oescher J,&Loftin J.M.The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An assessment.Health Values:Health Behavior [J].Education&Promotion,1990,14(3):3-9.

[8]Tangney J.P,Baumeister R.F,&Boone A.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271-282.

[责任编辑:冯霞]

The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Theory by Objective in College Students'Self-management ----Based on the In-depth Interviews of 20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 University

YAN Qi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dit system in our country overall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is context,college students'self-management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This study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setting,decomposition,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elf-management goals,based on the theory of Drucker's theory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by the interviews of 20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 University by purposive sampling,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self-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self-management;management by objective;drucker

G642

A

2095-106X(2014)04-0061-07

2014-11-27

闫青(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辅导员目标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